白蒺藜配伍治療雜證一得

2020-12-04 39健康網

  疏肝解鬱治「免肝」

  免疫性肝炎(「免肝」)多源於系統性紅斑狼瘡對肝臟之損害。由於病因病機不同,通常治肝炎的傳統方藥不但對其無效,甚至反而有害。筆者自1994年起,先後治療2例「免肝」患者,歷經曲折,終以柔肝體、養肝陰、疏肝氣、解肝鬱而漸次取效。

  筆者以疏肝解鬱養陰清熱為治則組方,一貫煎、二至丸等為組方基幹,參用四逆散之意而摒棄柴胡斨伐肝陰、枳實洩伐中氣,代之以白蒺藜、佛手;清熱不用連、柏苦寒之屬,而用蒲公英、忍冬藤、絲瓜絡等清潤通絡之品。自擬方「清柔疏肝湯」,組成為:白蒺藜、蒲公英、忍冬藤、蛇舌草、女貞子、旱蓮草、全當歸、赤白芍、佛手、枸杞子、金鈴子、石見穿、絲瓜絡。

  是方以歸、芍、杞柔肝體,蒺、楝、佛疏肝氣,蒲公英、蛇舌草清熱敗毒,忍冬藤、絲瓜絡清潤通絡,二至養護肝陰,白蒺藜、石見穿解鬱散結。諸藥共奏疏肝解鬱養陰清熱之功。其中,白蒺藜疏肝、白芍藥柔肝均須重用,用量在20g以上。絲瓜絡在夏秋季節有鮮品時,養老絲瓜,去皮棄子,剪碎入煎為佳。

  清疏通降治胃炎

  胃為水谷之海,喜潤惡燥,宜和宜降。筆者近3年來在治療各型胃炎往往加用白蒺藜,取其清疏通降之功。經驗方為清胃一貫煎,方劑組成:白蒺藜、蒲公英、炒黃芩、南沙參、全當歸、金鈴子、炒白朮、姜半夏、生二芽、炒神曲、炮內金、瓦楞子(先煎)。是方以一貫煎、半夏瀉心湯加減組方,重用白蒺藜、蒲公英,均在30g以上,用炒白朮一般不超過12g,炒黃芩不超過15g。腹脹明顯先加佛手,不應再換用枳殼。

  筆者觀察,白蒺藜有清疏上下、開賁通幽之功。因此,近期臨床治療晚期胃癌患者必重用之,效果滿意。

  利竅通絡治「腦梗」

  腦梗塞(「腦梗」)是老年人群中的常見病、多發病。頭顱CT的廣泛使用,使其檢出率大為提高。筆者治腦梗塞以利竅通絡為治則,腎水不能上涵、肝火失制者,以一貫煎、左歸飲化裁;肝陽上亢、風痰襲擾清宮者以溫膽湯、一貫煎合參,如此隨證施治,都必用、重用白蒺藜為主藥。

  筆者之所以倚重白蒺藜,是因其有利竅通絡之功。已故安徽蕪湖地區名中醫承忠委先生善用白蒺藜,曾云:「白蒺藜、路路通一身帶刺,四通八達。」筆者在治療腦梗塞時,尤其注意了解患者肝腎功能狀況,對肝腎功能不良者,禁忌使用蟲類藥,尤其是蜈蚣、全蠍等有毒昆蟲,以免增加肝腎負擔。當此之時,白蒺藜、路路通等可擔當利竅通絡之大任,而以白蒺藜為主,用量多在30g左右。

  解鬱洩毒治「C肝」

  C型肝炎(「C肝」)多通過輸血或血製品、血透析、母嬰傳播等渠道傳染C肝病毒引起。「C肝」患者在急性期如不積極爭取抗病毒等針對病因治療和適當對症治療,約有一半患者ALT持續處於高水平,並發展為慢性,從而纏綿難愈。

  筆者治療「C肝」抓住解鬱洩毒為第一要務,組方以白蒺藜擔當解鬱重任,協同降低ALT和減輕脅脹脅痛等臨床症狀效果顯著。自擬「解鬱洩毒湯」:白蒺藜、太子參、炒白朮、當歸、赤白芍、茯苓、懷山藥、生谷麥芽、金鈴子、女貞子、五味子、蛇舌草、垂盆草。白蒺藜用量在30g以上。是方疏肝健脾解鬱洩毒,臨床實踐證明,能較快且穩步降低ALT。

  升發陽氣代柴胡

  筆者多次在臨床中體察到柴胡剛燥殺伐之氣,在部分敏感病員身上會造成不良後果。其昇陽之功完全可尋用他品取代。清代黃宮繡《本草求真》認為白蒺藜「可升,可降,可散,可補」,確是真知灼見。故筆者在使用補中益氣湯、昇陽益胃湯等但凡取柴胡昇陽功用的方劑時,都代之以白蒺藜,效果頗佳。如仍嫌其昇陽之力不足,可考慮略增升麻用量,或再加用葛根。

  至於小柴胡湯等方中柴胡和解之用,顯然不能以白蒺藜取代。筆者臨床體察,白蒺藜除前人所述功用外,還有清疏通絡、利竅洩毒的功用。

(實習編輯:伍智聰)

相關焦點

  • 白蒺藜治療白斑長春華山醫院
    核心提示:長春、松原、白城、四平、白山、公主嶺、通化、延吉、大安、遼源、通遼、德惠、九臺、吉林治療白癜風到長春華山皮膚病醫院。白蒺藜治療白斑長春華山醫院?白癜風是一種非常頑固的皮膚病,相信相關患者會明白,它經常發生在人體暴露的部位,白癜風直接給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多危害。有時白斑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而發展和蔓延。那麼,臉上的白斑變大了怎麼辦?
  • 眼睛癢 專家推薦服白蒺藜蒲公英
    眼睛癢 專家推薦服白蒺藜蒲公英 時間: 2014-07-04 17:28  來源: 生命時報   編輯:   專家近日給出解答:如果風熱引起眼睛癢,看東西又模糊,可用等份的白蒺藜、蒲公英,磨粉衝服,每次衝服3~5克,專治療眼睛澀癢、視物模糊。  《藥性賦》中提到:「蒺藜療風瘡而明目」,意思是如果眼睛有風癢,感覺看不清東西,可用蒺藜緩解。明目地黃丸中就含有該藥。  「蒲公英治療乳癰而疏氣」,可疏通肝胃的氣機,不論是虛火或者實火,蒲公英都有一定療效,是瘡科聖藥。
  • 白蒺藜的加工炮製
    【天地網訊】   白蒺藜 取原藥除去雜質。   炒蒺藜 取淨蒺藜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晾涼,然後把石磨心墊上1--2個銅元,將蒺藜磨去硬刺,篩淨刺屑,揀去柄梗雜質。   鹽蒺藜 取去刺的蒺藜,用鹽水(每蒺藜lOO公斤,用鹽3公斤,加適量開水溶化澄清)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曬乾。
  • 中藥材白蒺藜如何種植才高產?
    白蒺藜是我國比較傳統的常用中藥,又名刺蒺藜、硬蒺藜,為蒺藜科蒺藜屬匍匐生長一年生草本植物。野生的白蒺藜一般生長在墳園、荒地、沙丘、山坡、草地上,但有時也會在田間出現。曾記得我家的玉米地裡就生長有白蒺藜,並且還扎住過我的手,因此,我對白蒺藜還是比較討厭的。
  • 蒺藜----功效與作用
  • 太原白癜風醫院 白蒺藜治白斑怎麼樣
    核心提示:太原白癜風醫院 白蒺藜治白斑怎麼樣?山西太原白癜風醫院是一家省市醫保、異地醫保、城鄉居民定點直接結算醫院,每周六有北京專家會診,醫院還有308準分子雷射,美國皮膚ct檢測儀,UVB等治療設備。治療效果得到眾多患者的認可。醫院地址:太原市并州南路199號。
  • 民間草藥:蒺藜
    炒蒺藜:取淨蒺藜,炒至微黃色,碾去刺即可。鹽蒺藜:取去刺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用小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晾乾。加之蒺藜性味辛苦,微溫,行氣止痛,燥溼散結,活血祛風止癢,不僅可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胸脅脹痛,口眼歪斜,還可用於治療目赤翳障,風疹瘙癢,關節腫大變形等。
  • 如何種植中藥材白蒺藜才能獲得高產?
    白蒺藜又名蒺藜、屈人等,野生的一般生長在沙地、荒地、山坡等地。果實能平肝明目,散風行血,但有小毒,需炮製後使用。如果是人工種植的話,怎麼才能獲得高產豐收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它在種植過程需要掌握的幾個要點。
  • 這些姓「白」的中藥材——白蘞、白及、白蒺藜和白僵蠶你了解嗎?
    白及是收斂止血,而三七是散瘀止血,一散一收,相互制約,二者相互配伍使用,消腫生肌行淤止血功能大為增強 2 消腫生肌 白及具有消腫生肌的功效,能抗潰瘍。治療生瘡出血、潰瘍、癰疽腫毒、手足皸裂、肛裂、瘡瘍等。
  • 每天學一味中藥,蒺藜!
    01藥用部位 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成熟果實。 02別名 狗娃刺、茨、旁通、硬蒺藜、血見愁、野菱角、刺蒺藜,三角蒺藜。 03植物形態 一年生匍匐草本,多分枝,全株有柔毛。
  • 中藥蒺藜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白蒺藜是一種珍貴的中草藥材,堅信許多盆友平常日常生活上都聽見過這一姓名,它的功效與作用是一般中藥材不可以對比的。
  • 俗語:「公羊不爬跨,蒺藜沒到家」是啥意思?蒺藜能幫公羊爬跨?
    你只需要去田地裡找一些蒺藜回來,並將蒺藜粉碎成碎末,然後將蒺藜碎末用水打溼,最後拌入到飼草中飼餵一段時間後,你的公羊就會提高xing欲,就會正常爬跨了。「怎麼?蒺藜怎麼會有這種功效?」老李不解地問。『公羊不爬跨,蒺藜沒到家;蒺藜到了家,公羊就爬跨』,如果你經常給羊只飼餵蒺藜的話,你的公羊只就不會出現不爬跨的現象了。」「哎呀!我怎麼還不知道蒺藜有這種功效呢?」老李說。
  • 刺蒺藜
    刺蒺藜(《本草衍義》)【異名】茨(《詩經》),蒺藜(《毛詩傳》),蒺藜子、旁通、屜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經》),即藜(《別錄》),白蒺藜(《藥性論》),杜蒺藜(《聖惠方》),休羽(《綱目》),旱草(《本草經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國藥植志》),八角刺(《青海藥材》),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蘇植藥志》),硬蒺藜、蒺藜蓇葖(《山東中藥
  • 詩詞與中醫|讀李賀《春坊正字劍子歌》,帶你認識蒺藜
    與詩詞相關中藥:蒺藜來源:蒺藜科植物蒺藜乾燥的果實,全國各地沙地,山地等地方均有產,主產於河南,河北,四川,陝西等地。秋天整株採收,取其果實入藥。別名:白蒺藜,刺蒺藜,屈人(時珍曰:「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傷人,甚疾而利也。屈人、止行,皆因 其傷人也」)等。
  • 蒺藜又名蒺藜子、刺蒺藜、白蒺藜、硬蒺藜、大花蒺藜、蒺骨子;全草:名茨、旁通、屈人、止行、休羽、升推《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蒺藜四兩(帶刺炒,磨為末),胡麻仁二兩(泡湯去衣,搗如泥),葳蕤三兩,金銀花一兩(炒磨為末)。四味煉蜜為丸。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2、治眼疾,翳障不明。蒺藜四兩(帶刺炒),葳蕤三兩(炒)。共為散。每早服食後三錢,白湯調服。3、治胸痺,膈中脹悶不通或作痛。蒺藜一斤,帶刺炒,磨為細末。
  • 蒺藜和蒺藜草是兩種不同的植物
    一,蒺藜和蒺藜草的基本情況1,蒺藜蒺藜是一個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於《爾雅》,在《中國植物志》中確定為正式中名;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蒺藜科蒺藜屬植物,該屬全世界有20種,我國有兩種,即大花蒺藜(產海南、雲南)和蒺藜(全國各地都有)。
  • 蒺藜和蒺藜草是兩種不同的植物
    蒺藜(jili )和蒺藜草由於名稱接近和果實相似,通常人們容易混淆,下面我就談談這兩種植物的基本情況和異同。一,蒺藜和蒺藜草的基本情況1,蒺藜蒺藜是一個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於《爾雅》,在《中國植物志》中確定為正式中名;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蒺藜科蒺藜屬植物,該屬全世界有20種,我國有兩種,即大花蒺藜(產海南、雲南)和蒺藜(全國各地都有)。蒺藜通常生長在沙地、荒地、河岸、田邊和田間。
  • 中草藥的配伍禁忌
    中草藥的配伍禁忌2020-10-10 08:5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養魚經        瀏覽量: 3945 次 我要評論 任何藥物與藥物之間進行組方,都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反應,有的藥效增強,有的藥效減弱,有的毒性增強,甚至還會產生副作用,所用的藥物越多,產生各種可能性就越大。
  • 趣談你感興趣的野生蒺藜基本面
    與 「興奮劑」有學術誤解的蒺藜       我們可以把目光轉向一味中藥材品種,蒺藜。或許很多人不太了解它。據近幾年的研究發現,蒺藜它有增加肌肉力量,促進體力的恢復。但是,刺蒺藜不是興奮劑,它的藥物作用原理與促合成激素的前體物雄烯二酮和脫氫異雄酮等合成類固醇類興奮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