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一味中藥,蒺藜!

2021-01-13 騰訊網

01藥用部位

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成熟果實。

02別名

狗娃刺、茨、旁通、硬蒺藜、血見愁、野菱角、刺蒺藜,三角蒺藜。

03植物形態

一年生匍匐草本,多分枝,全株有柔毛。羽狀複葉互生或對生,小葉5~7對,長橢圓形,長6~15毫米,寬2~5毫米,基部常偏斜,有託葉。花單生於葉腋;萼片5;花瓣5,黃色,早落;雄蕊10,5長5短;子房上位,5室,柱頭5裂。果實由4~5個分果瓣組成,每果瓣有長短棘刺各1對。種子卵狀三角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

04產地分布

生于田野、路旁。分布於全國各地,以長江北部為多。河南、河北等地有栽培。

05採收加工

秋季採收全草,曬乾,打下果實。

06藥材性狀

復果多由5個分果瓣組成,放射狀排列呈五稜狀球形,直徑0.7~1.2釐米。商品常裂為單一的分果瓣,斧狀三角形,長3~8毫米,淡黃綠色,背部隆起,有縱稜及多數小刺,並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1對,成「八」字形分開,兩側面粗糙,有網紋,灰白色;果皮堅硬,木質,內含種子3~4粒。種子卵圓形,稍扁,淡黃綠色,有油性。氣微,味苦。

07性味歸經

性微溫,味辛、苦,有小毒。歸肝經。

08功效與作用

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止癢。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平肝息風藥。

09臨床應用

用量6~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水煎洗;或研末調敷。用治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臨床上常配草決明、青葙子等治頭痛、頭暈等症。此外,還可用於肝氣鬱結、胸脅不舒等。可配菊花、地膚子、苦參等治皮膚瘙癢風疹,去刺研末為丸,治療白癜風等病。

10藥理研究

抗心肌缺血;延緩衰老;有性強壯作用;有抗乙醯膽鹼等作用。藥理實驗表明蒺藜水提取部分有輕度降壓作用,生物鹼部分有輕度利尿作用,並對在體蛙心呈抑制作用。此外,蒺藜水提取部分有抗變態反應,對2,4-二硝基氯苯引起的小鼠接觸性皮炎有抑制作用。

11化學成分

果實和葉含刺蒺藜苷( tribuloside)、紫雲英苷(astragalin)、山柰素-3-芸香糖苷(kaempferol-3-rutinoside)及山柰素;並含生物鹼哈爾滿鹼和哈爾明鹼、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苷、山柰酚-3-芸香糖苷、刺蒺藜苷、木犀草素、薯蕷皂苷元、海可皂苷元、哈爾明鹼等成分,以及少量揮髮油和油脂。

12使用禁忌

血虛氣弱及孕婦慎服。

13配伍藥方

治肺癰、肺痿,咳唾膿血腥穢:蒺藜(帶刺炒)150克,百合、川貝各(炒)30克。共為細末。每早晚各服9克,白湯調送。(《本草匯言》引《方龍潭家秘》)

治乳脹不行,或乳巖作塊作痛:蒺藜(帶刺炒)二三斤,為末。每早、午、晚不拘時,白湯作糊調服。(《本草匯言》引《方龍潭家秘》)

治下痢:蒺藜二升,搗汁溫服。以為度。(《千金要方》)

治小便不通,腹脹:蒺藜炒黃為末,黃酒調下。(《壽世保元》)

治一切腳氣,不問虛實寒熱:蒺藜(帶刺炒)240克,木瓜(炒)150克、共為末,每早服15克,自湯調服。(《本草匯言》引《方龍潭家秘》)

相關焦點

  • 每天學一味中藥,四葉參!
    挖取根,除去鬚根及殘莖,曬乾或曬至半乾時,每天搓揉1次,直到全乾,或趁鮮切片,曬乾。呈紡錘形,倒卵狀紡錘形或近圓柱形,不分枝或稍有分枝,長6~15釐米,直徑2~6釐米,灰棕色或灰黃色,有深的皺縮縱紋和許多芽眼,頂端具莖的殘跡.其下有密集而明顯的環紋,向下環紋漸稀疏。
  • 每天學一味中藥,草果!
    ❻每天學一味中藥,豆豉姜!❼薄荷是「清熱之王」,四大功效受用一生!❽長壽是「養」出來的,在每天的養生「黃金時段」做這些事,更能長壽!❾一味中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療效獨特!
  • 中藥蒺藜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是你想太多,究竟中藥材蒺藜的作用與功效是啥,下邊就來給大伙兒簡易的詳細介紹詳細介紹。1、白蒺藜具備十分非常好的醫治和減輕肝陽上亢,頭暈眼花的功效,適度的服食一些白蒺藜,既能夠 協助我們大伙兒推動肝臟的身心健康,也是能夠 減輕一些頭部的症狀的。本品位苦降洩,主入肝經,有調控肝陽之功。
  • 每天學一味中藥,草果!
    ❻每天學一味中藥,豆豉姜!❼薄荷是「清熱之王」,四大功效受用一生!❽長壽是「養」出來的,在每天的養生「黃金時段」做這些事,更能長壽!❾一味中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療效獨特!
  • 中藥刺蒺藜有什麼功效?
    農村中藥材頗多,刺蒺藜就是其中一種。刺蒺藜就是蒺藜的果實,說起它的原植物,農村的朋友或許都有印象,它是一種匍匐類的草本植物,其藥用部位是果實,這是一種具有多個稜角的果,果瓣分為好幾個,上面帶著很硬的刺,包括小刺,長刺以及短刺,故而名字裡有「刺」這個字,讓它在各類中藥材中辨識度更加高,容易在野外找著。
  • 每天猜一味中藥 | 昨日草果
    中藥小課堂來給你講講中藥的知識我們每天會讓你猜一味中藥並在第二天公布答案這是一場知識盛宴快來猜猜看吧!現在揭曉謎底的時刻到了!昨天給大家猜的中藥是(點擊答案可以跳轉昨日題目)來看看它的具體介紹吧!
  • 過目不忘學中藥:圖文並茂的實用中藥講解來襲
    看完這篇文章,小藥童一再感慨中藥真美啊,今天一起跟路玉濱老師「過目不忘學中藥
  •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陳皮
    導言:陳皮可以說是很接地氣的一味中藥了,「為芸香科常綠小喬木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成熟果皮」,說白了真的就是橘子皮。但出身尋常,藥效可不含糊,陳皮辛散苦降性溫,芳香醒脾,長於理氣健脾燥溼,降逆止嘔,用於脘腹脹滿,食少吐瀉 ,經常被當作主藥使用。
  • 此種植物叫「蒺藜」,渾身長滿刺,農民當成雜草,殊不知藥用價值
    在農村,有這樣一句老話「鄉間百草皆是藥」,不管是哪種植物都可以治療一些疾病,我國對於中草藥的使用歷史比較久遠,像神農嘗百草、李時珍尋藥等等,我們農村比較常見的拉拉秧別看不起眼,但它也是一味中草藥,只不過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很多中草藥使用並不是很廣泛。
  • 每天學一味中藥,化橘紅!
    柚子皮,蒸雞冠油服,治老年咳嗽氣喘(《中藥大辭典》)。 10 藥理研究 鎮靜,抗微生物。揮髮油有止咳化痰作用。毒性較小。
  • 刺蒺藜
    刺蒺藜(《本草衍義》)【異名】茨(《詩經》),蒺藜(《毛詩傳》),蒺藜子、旁通、屜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經》),即藜(《別錄》),白蒺藜(《藥性論》),杜蒺藜(《聖惠方》),休羽(《綱目》),旱草(《本草經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國藥植志》),八角刺(《青海藥材》),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蘇植藥志》),硬蒺藜、蒺藜蓇葖(《山東中藥
  • 一味祛風溼中藥既能祛風溼又能通經脈,號稱「大能通十二經穴」
    我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這樣一味號稱能通十二經脈的中藥,它的名字叫路路通。那觀其名字我們也可以記住它的主要功效,路路通,大致可以理解為全身各路都能通。在祛風寒溼藥裡有好多常見常用的藥,如獨活,威靈仙,川烏,蘄蛇,烏梢蛇,伸筋草等等。臨床中這些常用藥效果也不錯。
  • 中藥材白蒺藜如何種植才高產?
    白蒺藜是我國比較傳統的常用中藥,又名刺蒺藜、硬蒺藜,為蒺藜科蒺藜屬匍匐生長一年生草本植物。野生的白蒺藜一般生長在墳園、荒地、沙丘、山坡、草地上,但有時也會在田間出現。曾記得我家的玉米地裡就生長有白蒺藜,並且還扎住過我的手,因此,我對白蒺藜還是比較討厭的。
  • 田間一野草「蒺藜」,跟武器「鐵蒺藜」有關,想不到價值還很高
    【蒺藜介紹】它的學名叫做「蒺藜」,有的地方叫它「刺蒺藜」、「白蒺藜」。「蒺藜」也不例外,它果實上的尖刺,就是很好的自我防衛工具。在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都是主戰力,它跑得快、能打還機動性強,一度成為戰鬥雙方很頭疼的問題。有人看到蒺藜的果實,受到啟發,發明了一種類似於蒺藜的武器,中間是一個圓球,渾身都是刺。這種武器可以在古代戰爭中,將其散步到地上,延遲敵軍的行動。
  • 熬夜加班眼睛酸,喝酒吃肉高血壓,快試試這味中藥吧!
    其實,丟下的那些果核是一味中藥。它叫蕤仁又稱蕤核、蕤子、馬茄子,蕤仁為薔薇科植物蕤核或齒葉扁核木的乾燥成熟果核。蕤仁味甘,性微寒,歸肝、心經,具有養肝明目、疏風散熱的功效。本品甘寒,可治療肝經不足,內受風熱,上攻眼目出現的昏暗癢痛、隱澀難開、迎風有淚等症,可用本品壓碎,去油後,蜜制外用。臨床報導:本品與川芎、刺蒺藜等藥配伍,可治療肝陽上亢型眩暈。
  • 每天學一味中藥,餘甘子!
  • 每天學一味中藥,烏藥!
  • 每天學一味中藥,乳香!
  • 每天學一味中藥,蓮子!
  • 每天學一味中藥,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