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藥用部位
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成熟果實。
02別名
狗娃刺、茨、旁通、硬蒺藜、血見愁、野菱角、刺蒺藜,三角蒺藜。
03植物形態
一年生匍匐草本,多分枝,全株有柔毛。羽狀複葉互生或對生,小葉5~7對,長橢圓形,長6~15毫米,寬2~5毫米,基部常偏斜,有託葉。花單生於葉腋;萼片5;花瓣5,黃色,早落;雄蕊10,5長5短;子房上位,5室,柱頭5裂。果實由4~5個分果瓣組成,每果瓣有長短棘刺各1對。種子卵狀三角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
04產地分布
生于田野、路旁。分布於全國各地,以長江北部為多。河南、河北等地有栽培。
05採收加工
秋季採收全草,曬乾,打下果實。
06藥材性狀
復果多由5個分果瓣組成,放射狀排列呈五稜狀球形,直徑0.7~1.2釐米。商品常裂為單一的分果瓣,斧狀三角形,長3~8毫米,淡黃綠色,背部隆起,有縱稜及多數小刺,並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1對,成「八」字形分開,兩側面粗糙,有網紋,灰白色;果皮堅硬,木質,內含種子3~4粒。種子卵圓形,稍扁,淡黃綠色,有油性。氣微,味苦。
07性味歸經
性微溫,味辛、苦,有小毒。歸肝經。
08功效與作用
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止癢。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平肝息風藥。
09臨床應用
用量6~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水煎洗;或研末調敷。用治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臨床上常配草決明、青葙子等治頭痛、頭暈等症。此外,還可用於肝氣鬱結、胸脅不舒等。可配菊花、地膚子、苦參等治皮膚瘙癢風疹,去刺研末為丸,治療白癜風等病。
10藥理研究
抗心肌缺血;延緩衰老;有性強壯作用;有抗乙醯膽鹼等作用。藥理實驗表明蒺藜水提取部分有輕度降壓作用,生物鹼部分有輕度利尿作用,並對在體蛙心呈抑制作用。此外,蒺藜水提取部分有抗變態反應,對2,4-二硝基氯苯引起的小鼠接觸性皮炎有抑制作用。
11化學成分
果實和葉含刺蒺藜苷( tribuloside)、紫雲英苷(astragalin)、山柰素-3-芸香糖苷(kaempferol-3-rutinoside)及山柰素;並含生物鹼哈爾滿鹼和哈爾明鹼、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苷、山柰酚-3-芸香糖苷、刺蒺藜苷、木犀草素、薯蕷皂苷元、海可皂苷元、哈爾明鹼等成分,以及少量揮髮油和油脂。
12使用禁忌
血虛氣弱及孕婦慎服。
13配伍藥方
治肺癰、肺痿,咳唾膿血腥穢:蒺藜(帶刺炒)150克,百合、川貝各(炒)30克。共為細末。每早晚各服9克,白湯調送。(《本草匯言》引《方龍潭家秘》)
治乳脹不行,或乳巖作塊作痛:蒺藜(帶刺炒)二三斤,為末。每早、午、晚不拘時,白湯作糊調服。(《本草匯言》引《方龍潭家秘》)
治下痢:蒺藜二升,搗汁溫服。以為度。(《千金要方》)
治小便不通,腹脹:蒺藜炒黃為末,黃酒調下。(《壽世保元》)
治一切腳氣,不問虛實寒熱:蒺藜(帶刺炒)240克,木瓜(炒)150克、共為末,每早服15克,自湯調服。(《本草匯言》引《方龍潭家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