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一味中藥,餘甘子!

2020-11-26 騰訊網

01藥用部位

大戟科植物餘甘子的成熟果實(藏族習用藥材)。

02別名

餘甘、庵摩勒、庵摩落迦果、土橄欖、望果、油甘子、牛甘子。

03植物形態

落葉灌術或小喬木,高1~8米。老枝灰褐色,多分枝,小枝披鏽色短柔毛。單葉瓦生,無柄。託葉線狀披針形,紅棕色,葉密集為兩列,極似複葉,葉片長圓形,長1~2釐米,寬3~6毫米,先端鈍,基部圓或偏斜,全緣,兩面黃綠色。花單性,雌雄同株,花細小,常3~6朵簇生於葉腋呈團傘花序,通常有數朵雄花和1朵雌花,花萼6,黃色,倒卵狀長圓形,長不及2毫米。無花瓣,雄花有短柄,雄蕊3~5,花絲合生,花盤腺體6,三角形,與萼片互啦,雌花近無柄,花盤杯狀,邊緣撕裂狀,包圍子房達一半以上,子房3室。蒴果球形或扁圓形,有6稜。成熟時淡黃色或帶紫紅色,幹後開裂成6瓣。種子6,外種皮堅硬,褐色,稍帶三稜形,有3個突起。花期4~5月,果期9~11月。

04產地分布

生於山坡、灌叢中或路旁邊。分布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等省區。

05採收加工

冬季至次春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乾燥。

06藥材性狀

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2~2釐米。表面棕褐色或墨綠色,有淺黃色顆粒狀突起,具皺紋及不明顯的6稜,果梗長約1毫米。外果皮厚1~4毫米,質硬而脆。內果皮黃白色,硬核樣,表面略具6稜,背縫線的偏上部有數條筋脈紋,幹後可裂成6瓣,種子6,近三稜形,棕色。氣微,味酸澀,回甜。

07性味歸經

性涼,味甘、酸、澀。歸肺經、胃經。

08功效與作用

清熱涼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屬消食藥。

09臨床應用

用量3~9克,煎湯服。用治血熱血瘀,消化不良,腹脹,咳嗽,喉痛,口乾。

10藥理研究

抑菌;降血脂。

11化學成分

果實含鞣質,其中有葡萄糖沒食子鞣甙,沒食子酸,並沒食子酸,鞣料雲實精,原訶子酸,羽扇豆醇,訶黎勒酸,訶子酸,訶子次酸,3,6-二沒食子醯葡萄糖,乾果含粘酸4%~9%。果皮含沒食子酸,油柑酸,餘甘子酚。種子含固定油約26%,油中含亞麻酸 8.8%,亞油酸44%,油酸28.4%,硬脂酸2.2%,棕櫚酸3.0%,肉豆蔻酸1%等。

12使用禁忌

脾胃虛寒者慎服。

13配伍藥方

治感冒發熱,咳嗽,咽喉痛,口乾煩渴,維生素C缺乏症(壞血病):每用(餘甘子)鮮果10~30個,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治哮喘:餘甘子21個,先煮豬心肺,去浮沫再加餘甘子煮熟連湯吃。(《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治食積嘔吐,腹痛,洩瀉:餘甘子果5~10枚或鹽漬果5~8枚嚼食;或鹽浸果液1湯匙,開水衝服。(《福建中草藥》)

治高血壓病:餘甘子鮮果5~8枚生食,日服2次。(《福建藥物志》)

相關焦點

  • 每天學一味中藥,四葉參!
    挖取根,除去鬚根及殘莖,曬乾或曬至半乾時,每天搓揉1次,直到全乾,或趁鮮切片,曬乾。呈紡錘形,倒卵狀紡錘形或近圓柱形,不分枝或稍有分枝,長6~15釐米,直徑2~6釐米,灰棕色或灰黃色,有深的皺縮縱紋和許多芽眼,頂端具莖的殘跡.其下有密集而明顯的環紋,向下環紋漸稀疏。
  • 每天學一味中藥,草果!
    ❻每天學一味中藥,豆豉姜!❼薄荷是「清熱之王」,四大功效受用一生!❽長壽是「養」出來的,在每天的養生「黃金時段」做這些事,更能長壽!❾一味中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療效獨特!
  • 每天學一味中藥,草果!
    ❻每天學一味中藥,豆豉姜!❼薄荷是「清熱之王」,四大功效受用一生!❽長壽是「養」出來的,在每天的養生「黃金時段」做這些事,更能長壽!❾一味中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療效獨特!
  • 每天猜一味中藥 | 昨日草果
    中藥小課堂來給你講講中藥的知識我們每天會讓你猜一味中藥並在第二天公布答案這是一場知識盛宴快來猜猜看吧!現在揭曉謎底的時刻到了!昨天給大家猜的中藥是(點擊答案可以跳轉昨日題目)來看看它的具體介紹吧!
  • 餘甘子能吃嗎?餘甘子有哪些功效和作用
    餘甘子是一種熱帶野果,吃起來起初又酸又澀,但回味甘甜,所以又叫餘甘。除此以外,餘甘子還有滇橄欖、庵摩勒、油柑子、餘甘、庵摩落迦果、土橄欖、望果、油甘子、牛甘子、橄攬子、喉甘子、魚木果等叫法。餘甘子的根、莖、葉、果都具有藥用價值,在我國作為民間中藥已有2000年的歷史,我國古代醫藥典籍《異物志》、《唐本草》、《本草拾遺》及《本草綱目》中對其藥用價值均有論述,《本草綱目》記載:餘甘子「補益壯氣、解金石毒、主風虛熱氣、久服輕身、延年長生。」  古人常用餘甘子果實治療消化不良、胃腹痛、感冒、牙疼、咽喉痛、疝痛、痢疾、咳嗽等疾患。
  •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陳皮
    導言:陳皮可以說是很接地氣的一味中藥了,「為芸香科常綠小喬木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成熟果皮」,說白了真的就是橘子皮。但出身尋常,藥效可不含糊,陳皮辛散苦降性溫,芳香醒脾,長於理氣健脾燥溼,降逆止嘔,用於脘腹脹滿,食少吐瀉 ,經常被當作主藥使用。
  • 每天學一味中藥,化橘紅!
    柚子皮,蒸雞冠油服,治老年咳嗽氣喘(《中藥大辭典》)。 10 藥理研究 鎮靜,抗微生物。揮髮油有止咳化痰作用。毒性較小。
  • 樹木傳奇|餘甘子:天然藥食保健丸
    古代印度僧侶皆隨身攜帶乾燥的餘甘子作為治病防病常備藥物,又得益於佛教在我國的廣泛傳播,其藥用價值亦逐漸為我國認識和接受。 至唐代,餘甘子入中藥,錄入《唐本草》,曰:「補益強氣。合鐵粉一斤用, 變白不老。取子壓汁,和油塗頭,生發去風癢,令發生如漆黑也。」唐末《海藥本草》中記有:「(庵摩勒)主丹石傷肺,上氣咳嗽。久服輕身,延年長生。凡服乳石之人,常宜服也。」
  • 餘甘子的功效與作用
    餘甘子有清熱利咽,潤肺化痰,生津止渴之效,入口時酸澀難當,過後便有回甘,此時喝水都會有一種清甜的味道,這也是其為什麼被稱為餘甘子的原因,餘甘子外形清透好看,像一個個綠色的小燈籠,人們喉嚨不舒服時常直接生吃,或者將餘甘子鹽漬糖漬後泡水喝,餘甘子的功效與作用還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先苦後甜餘甘子:流傳瓊島上千年 走入海南街頭巷尾
    這便是餘甘子,在海南也常稱之為油甘果。人們所不熟知的是,這小小的餘甘果在海南已紮根超過1600年,曾經是廣為使用的中藥,也是上得了宴席的山珍。小店裡出售鹽水泡的餘甘子。餘甘子喜溫暖乾熱氣候,大多生長於海拔200米至2300米的山地疏林、灌叢、荒地或山溝向陽處。  筆者家鄉在北部灣另一側的廣西欽州,山野間同樣生長著不少餘甘子。和許多沒有生吃過餘甘子的人一樣,筆者小時候第一次吃時,也是一副痛苦的表情,仿佛吃了一個還未脫澀的柿子。但忍住這股澀味多嚼幾下後,慢慢地,就有一股清爽的甘甜迴蕩於喉舌間,這時喝上一口白開水,仿佛水都變甜了。
  • 每天學一味中藥,烏藥!
  • 每天學一味中藥,乳香!
  • 每天學一味中藥,蒺藜!
  • 每天學一味中藥,蓮子!
  • 每天學一味中藥,百合!
  • 每日一味中藥——砂仁
    關注康美藥業,每天獲取健康相關資訊。 砂仁小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廣東西部的陽春縣發生了一次範圍較廣的牛瘟,全縣境內方圓數百裡的耕牛,一頭一頭地病死,惟有蟠龍金花坑附近村莊一帶的耕牛,卻沒有發瘟,而且頭頭強健力壯。
  • 每日一味中藥:火麻仁
    中藥火麻仁是桑科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種仁。中醫認為火麻仁有潤燥滑腸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大麻仁,線麻子(代殼者)。來源產地:為桑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的種仁。均為栽培。可用一味火麻仁,搗爛煮糊,加冰糖,煮成象芝麻糊一樣服用。也可配其他潤腸作用的藥物,如產後便秘配當歸、柏子仁,妊娠期便秘配瓜蔞仁、杏仁;陰虛者可加玉竹。如胃腸燥熱較甚,腹部脹滿而有便秘,單用火麻仁效力不夠,須配大黃、枳實等,方如麻子仁丸,此方也適用於有痔瘡而患便秘者,但老人和體虛者則不宜用。(2)用於滋陰補血。
  • 餘甘子,君之蜜糖,吾之砒霜
    在廣東,餘甘子亦稱「油甘子」,它的種子可榨油,供制肥皂。作為一款特定區域的鄉土水果,「餘甘子」一名更能傳達它帶給人舌尖上的奇妙體驗:初食味酸澀,良久乃甘,餘味沁心。品新鮮餘甘子需強大的耐心和毅力。許多沒有生吃過餘甘子的人,首次吃都會露出一副痛苦的表情,仿佛吃了一個沒熟的柿子。可是你忍住這股澀味多嚼幾下,慢慢地、慢慢地,就有一股清爽的甘甜迴蕩於喉舌間了。
  • 每天學一味中藥,草豆蔻!
  • 每天學一味中藥,銀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