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苦後甜餘甘子:流傳瓊島上千年 走入海南街頭巷尾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七月盛夏,暑氣蒸騰,正是許多野果成熟的季節。紅得發紫的桃金孃,酸甜多汁的茅莓,還有嬌藏在綠葉間的晶瑩剔透的山小桔,在海南的山野間自顧自地飄香,果了山雀的腹,也解了孩童的饞。

  有一種野果卻能走入街頭巷尾,裝在一個個罐子裡,再泡上些辣椒鹽水,一顆顆顏色介於黃綠之間,似李似杏卻又非李非杏,等待著趕路的人停下腳步,買上一勺。嘗了一顆,滋味先苦後甜,是那童年故鄉的味道。

  這便是餘甘子,在海南也常稱之為油甘果。人們所不熟知的是,這小小的餘甘果在海南已紮根超過1600年,曾經是廣為使用的中藥,也是上得了宴席的山珍。

小店裡出售鹽水泡的餘甘子。陳文 攝

  生長山野間 苦後有餘甘

  「小時候餘甘子就長在我家附近的山上,最開始是我媽媽摘回來給我吃,嘗一口,那苦澀的滋味真是讓我至今難忘,但是細嚼之下苦味就淡了,吃完之後倒有一股甘甜的味道。」家住定安縣龍河鎮的吳豪旭說道,儘管已多年沒有吃過,但前兩天他在同學群裡看到有人發餘甘子的照片,便一下子想起了苦後有餘甘的滋味。

  餘甘子的樹皮呈淺褐色,枝條表面還分布有縱細條紋,葉片短小,整齊排布於枝條兩側。而餘甘子的植株可長到10餘米高,但僅1米高時即可結果。果實為小圓球狀,初為嫩綠色,熟時呈黃綠色,果實與葉片雜嵌在枝條上,若是豐收,可見成簇的果子多過葉片,將一根根枝條壓得垂下。

  餘甘子在中國的分布很廣泛,除了海南,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省區都有它的蹤影。在國際上它還分布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斯裡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餘甘子喜溫暖乾熱氣候,大多生長於海拔200米至2300米的山地疏林、灌叢、荒地或山溝向陽處。

  筆者家鄉在北部灣另一側的廣西欽州,山野間同樣生長著不少餘甘子。和許多沒有生吃過餘甘子的人一樣,筆者小時候第一次吃時,也是一副痛苦的表情,仿佛吃了一個還未脫澀的柿子。但忍住這股澀味多嚼幾下後,慢慢地,就有一股清爽的甘甜迴蕩於喉舌間,這時喝上一口白開水,仿佛水都變甜了。這大概也正是餘甘子滋味的妙處。

  相比於直接吃,沾上辣椒鹽或用辣椒鹽水浸泡過後再吃,才是更「海南」的吃法。吳豪旭回憶說:「剛摘回的餘甘子,先是會沾上辣椒鹽吃掉一部分,若是吃不完,就會放入鹽水中浸泡,泡久了苦澀之味就會被掩蓋。這時可以把它拿出來像梅子一樣含在嘴裡慢慢品嘗。」

  如今,每年夏天的風還是會將山野間的餘甘子吹熟,但甘願頂著烈日去採摘餘甘子的孩子卻越來越少。「畢竟現在好吃的東西太多了,餘甘子味道苦澀,很多小孩子是不願意吃的。」 吳豪旭感慨道。

  朱崖有餘甘 悠悠越千年

  宋代著名的類書《太平御覽》第九百七十三卷「果部」中有條目提到:「《朱崖故事》曰,朱崖果有餘甘。」這是史志中關於海南餘甘子的最早記載了。據中國文獻學家、方志學家劉緯毅考證,《朱崖故事》正是海南最早的史志《珠崖傳》,可惜早已佚失。

  《珠崖傳》為東晉時期的蓋泓所著,至今起碼已有1600年,當時能將餘甘子記載在冊,可想當時餘甘子在海南數量不在少數,傳播生長時間應該也不短。餘甘子在海南的生長歷史應該在1600年的基礎上再加上一段時間。

  餘甘子在早期還有一個稍顯奇怪的名字,北宋蘇·頌《圖經本草》明確指出:「菴摩勒,餘甘子也。生嶺南交、廣、愛等州。」庵摩勒,這是一個頗具佛教意味的名字。據學者考證,餘甘子最早來自印度,庵摩勒為古梵語音譯,意譯為「無垢果」,無垢即為聖潔,古印度僧侶將其尊為「聖果」。

結果的餘甘子樹。

  正德《瓊臺志》中也提到:「餘甘狀如龍眼而差扁,回味如橄欖。《外紀·詩》:甘隨苦後知何似?不獨餘甘橄欖同。版築巖間商輔相,飢漁城下漢英雄。又:直友久來方見益,危言過後始思忠。籲嗟山慄能回味,自覺遲遲味不窮。」在這裡將餘甘與直友、危言相比,正是對其「苦後餘甘」的形象比喻。

  在古代,餘甘子在中藥中的作用早已為人所熟知。如晉代的《南方草木狀》中寫道:「庵摩勒……食之先苦後甘,術士以變白鬚髮,有驗。」唐代《本草拾遺》中寫:「取子壓取汁和油塗頭,生發,去風癢。初塗發脫後生如漆。」古人早就將餘甘子用於生發、黑髮。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也提到:「餘甘果主治風寒熱氣、丹石傷肺、解金石毒等症,並有久服輕身、延年長生等功效。」 解金石毒、延年長生之類的未可知,但在2015年版《中國藥典》中確實有提到「餘甘子,功能與主治:清熱涼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用於血熱血瘀,消化不良,腹脹,咳嗽,喉痛,口乾。」

  一碗餘甘湯 得盡世間味

  相比現在直接吃或是用辣椒鹽水泡,古時候餘甘子的吃法可就豐富得多了。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餘甘》中提及:「《異物志》曰:餘甘大小如彈丸,視之理如定陶瓜。初入口苦澀,咽之口中,乃更甜美足味,鹽蒸之尤美,可多食。」當時已經知道用鹽蒸著吃。

  就連著名「吃貨」蘇東坡也對餘甘子情有獨衷。他在《遊白水書付過》一文中就說「到家,二鼓矣。復與過飲酒,食餘甘,煮菜,顧影頹然,不復能寐。」蘇軾與兒子蘇過遊玩一天之後,回到家中飲酒,還不忘吃些餘甘子下酒。

  當然更美味的做法還得算煮湯,這方面蘇軾的兩位學生可算得了行家。

  《更漏子·餘甘湯》

  庵摩勒,西土果。霜後明珠顆顆。憑玉兔,搗香塵。稱為席上珍。

  號餘甘,爭奈苦。臨上馬時分付。管回味,卻思量。忠言君試嘗。

  這是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為餘甘子所煮的餘甘湯所寫一首詞。不知道當時餘甘子做的湯到底是什麼滋味,能被當時像黃庭堅這般名流稱為「席上珍」。只是他所說的「管回味,卻思量」,卻是餘甘子到今天依然不變的味道,只有回味思量,才能品出「先苦後甜」的滋味。

  當時的海南是否已有這道美味的「餘甘湯」呢?不防走入歷史的塵卷中細究一番。黃庭堅與秦觀、張耒、晁補之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秦觀也曾在詩中提及「餘甘湯」,他寫道:「粲粲庵摩勒,作湯美無有。上客賦驪駒,玉奩開素手。」讚美餘甘子用來作湯鮮美無比。

  這兩句詩出自秦觀被貶廣東雷州時所寫的《海康書事十首》,海康與海南僅隔一瓊州海峽,海南當時是否也有餘甘湯?其實不然,秦觀接著在詩中寫道:「那知蒼梧野,棄置同芻狗。荊山玉抵鵲,此事繇來久。」意思是說這裡人們將餘甘子這樣的美味也如「芻狗」一般丟棄,珍貴的東西而不知愛重。

  可見當時雷州等地還地處偏遠,並不知汴京上流社會流行的吃法「餘甘湯」。但當時蘇軾被貶儋州三年,他是否有將這美味的「餘甘湯」帶到海南來,就不得而知了。

相關焦點

  • 南方有聖果,其名餘甘子,民間傳「甘回味甜,越吃越少年」
    整樹整樹藏在葉下的綠色小珠子,不知道時還以為沒成熟吶,旁邊朋友說這是餘甘子,可以吃的。咋一聽名以為是「魚乾子」,還想著是不是因為它的果像魚籽一樣又多又小還能做乾果呢。朋友說是多餘的「餘」,甘甜的「甘」,我在想為什麼叫餘甘子呢?
  • 大學「先苦後甜」的那些專業,讀書時候有苦難言,畢業就順風順水
    大學「先苦後甜」的那些專業,讀書時候有苦難言,畢業就順風順水 坊間流傳這樣一句話,大學專業選的好,專科畢業也能前途無量,而專業選不好的話,名校畢業也難就業。先不論這句話到底正不正確,其內在蘊含的大學專業的重要性,還是很值得認可的。
  • 出生幾點鐘的人,一生先苦後甜,後半生福祿雙全,後福無窮
    苦盡甘來才讓人更懂得珍惜,而且俗話說得好,由奢入儉難,同理由甜到苦也難。有些生肖,年輕的時候可能生活艱苦,但要堅信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笑到最後才是贏家。那麼,哪個時辰出生的人,一生先苦後甜,後半生享盡榮華富貴,後福無窮呢?一起來看一下。
  • 樹木傳奇|餘甘子:天然藥食保健丸
    餘甘子多生長於海拔200-2300米的丘陵、山地,極耐乾旱、瘠薄,能在各種類型土壤上生長。截至2019年,我國餘甘子栽培面積已達3萬公頃。 文化交流傳奇之果 儘管餘甘子天然分布於我國,卻是隨著中西文化交流加深才逐漸為我國醫家和大眾所熟知的。
  • 海南周刊|瓊島雨林生萬物
    「嗚,嗚,嗚……」清晨,幾隻海南長臂猿用超長的手臂在樹枝之間蕩來蕩去,嬉鬧中發出口哨般的長鳴,頓時響徹整片山谷。它們是海南島真正的原住「居民」,也是海南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原真性的指示物種。  和著海南長臂猿的歌聲,數百種鳥兒聚集在枝叢中張開嗓子叫喚,深一聲,淺一聲,其中自然不乏海南孔雀雉、海南山鷓鴣、海南柳鶯、緋胸鸚鵡等珍稀及海南特有種鳥類的身影。
  • 智商很高,卻註定「大器晚成」的星座:人生先苦後甜,厚積薄發
    註定要經歷磨難,大器晚成,他們的人生是先苦後甜的,厚積才能薄發。有些星座的人也是這樣的,一起來看看吧。01摩羯座:太過要強和執拗,總會撞著南牆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摩羯座一直是很努力的星座,他們總是默默地奮鬥,悄無聲息,但是往往爆發力會很驚人。
  • 掠食者日誌|538_餘甘子,久且餘甘
    而太陽早已驅散了晨霧,讓所有的熾烈全部灑在這一片高聳的土地上,所有一切似乎開始生煙,路牌明晃晃地扎眼。(離開保山後的路標)很快,我們就到了一個小鎮,太陽很暴烈,人們在樹蔭下或者棚子的裡面躲著,街上人跡寂寥。一個三叉路口上孤獨地聳立著一個三角石碑,上面三個黑色的字「707」。是的,這裡是和路上我們路過的其他小鎮是不同的。
  • 每天學一味中藥,餘甘子!
    01藥用部位 大戟科植物餘甘子的成熟果實成熟時淡黃色或帶紫紅色,幹後開裂成6瓣。種子6,外種皮堅硬,褐色,稍帶三稜形,有3個突起。花期4~5月,果期9~11月。 04產地分布 生於山坡、灌叢中或路旁邊。分布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等省區。
  • 餘甘子,君之蜜糖,吾之砒霜
    【餘甘子,君之蜜糖,吾之砒霜】導語:我是華南地區土生土長的潮汕人,因而對餘甘子有特殊又溫暖的好感。這種好感一源於自小便對它古怪味道的適應,二緣於遠離故鄉後,它已逐漸升華為我心目中鄉情的象徵物之一。餘甘子,乃葉下珠科、葉下珠屬成員。果實為小圓球狀,熟時呈黃綠色。
  • 旱澇成困擾海南農業難題:千年勤求索 開渠化膏腴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海南的盛夏時節,不期而遇的暴雨瞬時讓道路、田野變為「汪洋」,缺水一詞似乎與這裡不沾邊。但海南島地勢中間高四周低,留不住水,加上降雨時空分布極不均衡,乾濕季明顯,因此旱澇災害成了困擾海南農業的千年難題。
  • 採收期長達半年,既是藥又是水果,被國際上看好,為何沒人種?
    #野生植物知識#導讀:採收期長達半年,既是藥又是水果,被國際上看好,為何沒人種?一直以來,水果和藥材是兩條平行線,互不相交,既是藥材又是水果的物種真的很少見,印象中山楂算一個,其他的要麼是水果,要麼是藥材。其實一些山野水果當中,的確有兩樣都沾的。
  • 出生幾點鐘的人,一生先苦後甜,早晚會出人頭地,富中有福
    可是,他們一輩子卻先苦後甜,經歷風雨才能見彩虹。原因就在於他們大多數出生在一般的家庭,得不到任何幫助,而且家裡人的生活還要靠他們,壓力倍增。不過,在30歲後他們會迎來人生的春天,財運無比亨通,鴻運當頭,早晚能出人頭地,中年更能富貴無憂,必定錢途無限順利,會成為家庭的驕傲。
  • 海南周刊 | 好萊塢效應攪熱海島遊 海南借力打造天然攝影棚
    近年來,隨著《非誠勿擾Ⅱ》《私人訂製》《芳華》等一系列影片在瓊取景拍攝的電影熱映,借力影視劇作品及綜藝節目等文化資源,海南積極打造天然攝影棚,瓊島曼妙風光與特色文化聲名遠揚,海南形象逐漸深入人心,有力推動國際旅遊知名度不斷提升。  「三亞灣是什麼地方?」  「沒什麼特別的,無非就是遊客密度在全球數一數二的海灘而已。」
  • 曾是兒時的水果,吃起來先苦後甜,失眠多夢吃一些,三高症有幫助
    曾是兒時的水果,先苦後甜,失眠多夢就吃它,延年益壽還不花錢!對於在農村長大的朋友來說,小時候肯定吃過不少的野果,那時候的生活水平比較低,能吃到的水果也很少,而野果就是我們為數不多的零食。圖片來源網絡油甘子剛入口的時候是苦澀的,可是吃到最後就會變成特別甜,吃完後嘴裡特別清香,連喝白開水都感覺是甜的,非常神奇,就像我們的人生,先苦後甜,苦盡甘來。
  • 出生在幾點鐘的人,先苦後甜,中年轉運,最終名利雙收
    未時是指下午一點到三點之間的時間段,這個時辰出生的人,總體來說也屬於先苦後甜命格之人,在早年時期,祖業淺薄,不能給他們什麼幫助和支持,不過未時肖羊聰明,機智,善於學習思考,知識淵博,為人誠實善良,貴人較多,雖然創業艱難,但是能力出眾
  • 這幾個時辰出生的人,一生先苦後甜,先貧後富,越老越有錢!
    這幾個時辰出生的人,一生先苦後甜,先貧後富,越老越有錢!但是因為他們花太多時間在社交上,短期發展並不快,多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路。中年以後,自己的發展會越來越順利,收入也會繼續增加。做事的時候會自助,會得到自己想要的,到了晚年。
  • 餘甘子的功效與作用
    餘甘子有清熱利咽,潤肺化痰,生津止渴之效,入口時酸澀難當,過後便有回甘,此時喝水都會有一種清甜的味道,這也是其為什麼被稱為餘甘子的原因,餘甘子外形清透好看,像一個個綠色的小燈籠,人們喉嚨不舒服時常直接生吃,或者將餘甘子鹽漬糖漬後泡水喝,餘甘子的功效與作用還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1種野果,俗稱「餘甘子」,價值珍貴能「烏髮」,遇見別錯過
    歡迎來到「農民愛花草」,這裡每天都會分享一些養花的小方法,小知識,喜歡的朋友請「關注」今日導讀:1種野果,俗稱「餘甘子」,價值珍貴能「烏髮」,遇見別錯過現在正是溫暖的4月天,很多人都說「最美人間四月天」,因為這個時間,各種野草野花都長了出來,田野上一片綠油油,點綴著五顏六色的小花
  • 流傳千年的「裹屍布」裡,藏著什麼動物?| 一周科技
    撰文 | 蛋炒飯 黃宇翔 鄭 頤責編 | Yuki醬●  ●  ●1、流傳千年的《歐洲心臟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向醫生發送「自拍照」可能成為一種廉價、簡單的心臟病檢測方法。該研究表明,使用深度學習的計算機算法,通過分析人面部的四張不同角度的照片,即可成功檢測冠心病(CAD)。在測試組中,1013名患者敏感性為80%,特異性為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