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坊正字劍子歌》
李賀(唐)
先輩匣中三尺水,曾入吳潭斬龍子。
隙月斜明刮露寒,練帶平鋪吹不起。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鷉淬花白鷳尾。
直是荊軻一片心,莫教照見春坊字。
挼絲團金懸簏簌,神光欲截藍田玉。
提出西方白帝驚,嗷嗷鬼母秋郊哭。
作者簡介
李賀,唐代,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之一,世稱「詩鬼」河南福昌昌谷人,故又名李昌谷,其作品內容極富想像力,常以神話故事託古喻今。因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抑鬱傷感,官至奉禮郎(掌管朝會、祭祀禮儀的官員),24歲辭官歸隱,27歲駕鶴西遊。
詩詞鑑賞
此詩是李賀乃至中國詩歌史上為數不多的詠劍詩,全詩構思新穎,主題深刻,運用大量神話故事,精細描繪了同僚所收藏寶劍的質地,裝飾,光芒以及其超凡的功能,對劍的讚美與故事引用體現作者對同僚寄予重大希望。
與詩詞相關中藥:蒺藜
來源:蒺藜科植物蒺藜乾燥的果實,全國各地沙地,山地等地方均有產,主產於河南,河北,四川,陝西等地。秋天整株採收,取其果實入藥。
別名:白蒺藜,刺蒺藜,屈人(時珍曰:「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傷人,甚疾而利也。屈人、止行,皆因 其傷人也」)等。
性狀:果實由5個分果瓣組成,呈放射狀排列。常裂為單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狀,背部黃綠色,隆起,有縱稜及多數小刺,並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1對。質堅硬。
性味:味辛,苦;微溫,歸肝經,有小毒。
功效:平肝明目,散風行血,止癢。
用法用量:內服,6-9克。
1、蒺藜配製首烏,增強其散風邪之功效,且有滋肝補腎的效果,治療頭部昏痛,頭髮早白有確切療效。
2、蒺藜配金銀花,增強疏風、清熱解毒,止癢之功效,治療風癢,頑痺,溼疹等症有一定的療效。
3、蒺藜配僵蠶,增強平肝息風,鎮驚止痛的功效,治療頭暈諸證,頭部風痛的症有顯著的功效。
禁忌:氣虛虛弱,孕婦等患者慎用。
蒺藜食療:蒺藜首烏煲雞蛋
配料:白蒺藜10g 制首烏10g雞蛋1-2個。
製法:
1、雞蛋洗淨備用;
2、加300ML水入鍋,倒入白蒺藜、制首烏、雞蛋(所以材料冷水下鍋);
3、武火煮沸,轉文火,待雞蛋煮熟取出,去殼;
4、去殼雞蛋重新入鍋繼續煮20分鐘;
5、調味,吃蛋、喝湯。
功效:滋肝補腎,疏散風邪
主治:頭髮早白等症。
1、蒺藜有小毒,請結合臨床醫生辯證後再服用;
2、氣虛虛弱,孕婦等患者慎用。
版權說明
本文系原創稿,版權歸胡世雲主任中醫藥科普團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本團隊聯繫。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即刪。編輯&排版: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