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陸哪裡的人最愛夜觀天象

2020-12-07 上遊新聞

去雲南旅遊的時候,很多人都參加過傣族的潑水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潑水節真正的意義並不只是潑水祝福,而是天文曆法的一部分。

潑水節末一天就是老傣歷一年開始的時候。

潑你一身!

(圖片:yeangxi / shutterstock)▼

最晚到唐朝時,傣族人將一年分成十二個部分,並以現在人特別熟悉的黃道十二宮命名,依次是白羊宮、金牛宮、雙子宮、巨蟹宮、獅子宮、室女宮、天秤宮、天蠍宮、人馬宮、摩羯宮、寶瓶宮、雙魚宮。

傣歷的本質也是太陽曆

太陽在黃道帶上每運轉30度為一宮

(傣族曆法典籍,圖片:Daderot / Wikipedia)▼

這是一種深受印度影響的天文曆法系統,也融入了不少傣族人對天文的實際觀測結果。而這樣的技術故事,在中國的西南地區,也並不專屬於傣族人。

西南少數民族為什麼這麼喜歡夜觀天象呢?

從混沌到有序

在古代社會,天文觀測始終是一種兼具神秘性和實用性的技術。

農耕民族需要曆法指引春種秋收;航海民族需要星象引領航向;遊牧民族需要天文輔助遷徙……凡此種種用途,都說明天文觀測不僅意味著對知識的追求,且對任何一個民族來說都極具實用性。西南地區的先民,當然也不會忘了在生產之餘抬頭仰望星空,暢想宇宙的秩序。

只是一開始,他們也認為宇宙是一個混沌的存在。比如白族的神話就記載,「月亮繞著太陽轉,星星繞著月亮轉」,是從宇宙初期的無序運轉中慢慢演變而來的。

中原的春秋至西漢時期,西南地區的天文觀測水平達到了第一個巔峰,尤其是對太陽的觀測。畢竟,觀測太陽可以用來確定一年的陽曆曆法和一天裡的具體時間,太陽是天文觀測最重要的對象,是最實用的天文星體。

帛畫右上方的紅日中間蹲著一隻烏鴉

這就是中國古代神話所說的「日中烏」

被學者認為是對太陽黑子現象的藝術描述

(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截取部分))

(圖片:Wikipedia)▼

西南少數民族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貢獻,是發明了很多自己的計時儀器。比如,大理地區出現了測量太陽的日圭。這是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工具之一,也把地區性的時間觀念往前推了一大步。

雲南天文臺的日晷廣場▼

而對月亮的觀測,則對一年的劃分也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彝族對月亮的觀測比較有成果,發現一年裡月亮會有12次朔望陰晴,是比較早採用陰陽合曆的民族,把一年劃分成了12個月。

月亮在彝族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傳說中彝族姑娘茲莫領扎是月亮的女兒

而日月星辰也是彝族刺繡中的重要元素

(圖片:生活多美好 / 圖蟲創意)▼

但在更廣大的西南地區,月亮的觀測相對弱勢,廣泛被使用的年度曆法是把一年分成了10個月,每個月有36天。還多出來的5-6天,是沒有月份的「新年」期間。新年會被分成兩個部分過,也就是給族人們一年放兩次小長假。

研究人員從彝族早期文獻、傈僳族、哈尼族等村寨裡都發現過這種10月曆法的痕跡。直到現代,人們還是能看到這種曆法的痕跡——火把節。

點燃火把,就是當年這些民族在新年期間的慶祝活動。

雖然採用了不同的曆法

但歡聚一堂紅紅火火卻是各民族慶祝「新年」的共同方式

(圖片:W_Yan王龑 / 圖蟲創意)▼

還有一種特殊的13月曆法,主要由勒墨人(白族的一個支系)使用。只是,由於這些曆法對月亮運動的模擬不是很現實,所以最終慢慢被淘汰了。

最讓人饒有興味的,恐怕還要數西南少數民族對星象的觀測總結。

我們都知道,中國傳統天文以星宿區分天域,西方則是使用星座系統,用數十個星座劃分星空。類似的情況,也在西南少數民族的星空觀測中出現了。

在納西族最重要的經典-東巴經當中,就出現了西南特色的二十八星宿的記載。

而在納西族的日常生活中,納西人也很相信星象的影響力,在婚喪喜事之前都會尋找神職人員老東巴夜觀天象。

是吉是兇,都在這星象當中了。

當然,這些天文知識雖然是人們在長期觀測和勞動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但也總需要一些專業人士進行理論化。所以這一時期,西南少數民族也湧現出了很多了不起的天文學家和曆法大師,以民間天文專家的身份,對官方曆法進行校正,在地方上很有名望。

以至於公孫述割據四川及王莽篡漢之前,為了了解自己是否能得到「天命」的支持,都聯繫了一位白族的天文學家任永進行觀測。但任永推說自己犯了青光眼,沒法再看天象,拒絕了這兩個篡位者的要求。

這位任永,就是最早進入中國歷史的少數民族天文學家,在《華陽國志》、《後漢書》當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西南何以有天文

可以說,即使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中國西南地區的天文科技水平也是相當高的,取得了很多輝煌的成果。

傣族的天文曆法書

(圖片:Wikipedia Commons)▼

取得這些成果,除了西南先民自己努力以外,也是有很多客觀原因的。

比如雲南的冬季,由於當地受到乾暖氣流的控制,天空中的雲層較薄,太陽露面的機會很多。白天能清楚地看到太陽,到了晚上,觀星的條件也是很突出的,這也是現代很多天文臺選址的關鍵要素。

「春城」昆明享譽中外

另外,眾所周知,西南地區有高海拔的雲貴高原,甚至青藏高原。褶皺的山地,更是把地區的平均海拔提高了。這為天文觀測提供了很多合適的備選山頭,從中選出最適合觀測星空的山頭,就相對容易很多。

事實上,中國最高級別的三大天文臺,就有一座在雲南省省會昆明郊區的鳳凰山。另外兩座,分別位於首都北京和民國時期的首都南京,可見雲南在天文領域的地位。

(雲南天文臺的一臺射電望遠鏡)

(圖片:zhanyoun / Wikipedia)▼

另外,西南地區雖然從中原角度是邊緣地帶,但也是連接東南亞和南亞的陸上樞紐。就使得這裡的曆法制定能夠吸收大量其他文明的最新成果,再以西南為節點向其他文明傳播。

最容易想到的自然是吸收漢族的成果。彝族對宇宙結構的解讀,就吸納了漢族的理論,有蓋天說和渾天說兩種觀點。前者指的是蒼穹像一口鍋蓋一樣蓋在平直的大地上,後者指的是全天的星空都懸浮在一個球面上,大地懸浮在這個球體的中間。

這兩種基於觀察推理得出的天文學說,在漢族天文中佔據主導地位,但是互相無法壓制對方的學說。在被少數民族吸收的過程中,也雙雙入局。

雲南回族則主要採納了地圓學說。這種觀點來自遙遠的阿拉伯,因宗教聯繫和阿拉伯人的經商通道,也傳入了西南地區,成為了古代社會很多人認識世界的基本模型。

(中世紀畫家用來表示圓形世界的圖片)

(圖片:Wikipedia)▼

還有印度文明的影響也隨處可見。

比如文首提到的傣族十二星座,就是從印度傳入。由於傣族生活的地區緯度與印度北部大河流域相近,氣候也類似,他們接受印度的科學文化成果也比較容易。在傣族人接受了印度「一年分寒季、熱季、雨季」的三季觀念後,印度的其他天文觀念也開始成功滲透,以至於出現了傣族十二宮的歷史傳承。

總的來說,種種客觀條件,都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天文發展提供了很多便利。這些優勢條件,都在後世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從抗日之後的科教機構內遷,到近現代在雲貴建設大量天文觀測甚至火箭發射基地,西南地區的天文屬性是一以貫之的。

親眼見證西南天文

西南地區的天文傳承和風採,不親自走一遭是感覺不到的。而當這種歷史,與現代觀測技術相結合,它所能給人帶來的感官衝擊也是必須親自體驗的。

只有親眼見證,你才能切身感知到西南地區的天文歷史厚度,與今日國家對這個地區的重視。

今年,「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就是圍繞西南地區奔向星辰大海的故事而展開。

這已經是我連續第三年參加「寰行中國」了,這是一個由別克打造的文化體驗平臺,每年都會選取一個與中國文化相關的主題,探索傳承中國文化的精髓。

而今年的主題是「華夏蒼穹」,我們得以親身行走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之間,遊歷那些具有豐富天文遺產和現代高科技天文基地的西南勝地,感悟先人對宇宙思考的同時,見證今天中國航天最前沿的成就,更加理解人類對無垠宇宙的追求究竟從因何而起,至何而終。

在貴州平塘,我們看到了大名鼎鼎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它建設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負責接收宇宙中的射電信號,為全人類的太空探索再多做一些貢獻。

運行不過四年時間,這座射電望遠鏡就發現了240餘顆脈衝星,比其他射電望遠鏡多年來的加總還要多,大大拓寬了人類發現宇宙的可能性。

而這樣一臺直徑500米的超級射電望遠鏡,也只可能出現在貴州。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貴州喀斯特地貌,能夠提供天然的深坑,方便望遠鏡的安置;而當地較高的海拔,也讓雨水能夠更容易地向下遊河谷地帶轉移,不至於在「大鍋」裡積水;此外,由於貴州山區人煙稀少,周邊居民的電子信號幹擾較少,選址周邊的群山又進一步遮蔽了為數不多的電磁信號幹擾,確保射電望遠鏡長期正常運行。

西南地區的天文特質,正如當年一樣,又一次發揮了自己的作用。

剛才提到的昆明鳳凰山天文臺,也在這次探訪的對象之列。

這所天文臺落戶鳳凰山,和抗日戰爭有關。七七事變之後,國民政府下令疏散職員,將國立中央研究院下屬的天文研究所,從南京遷到了湖南、廣西,輾轉抵達昆明,在晴空萬裡的昆明郊外,繼續為祖國的天文事業做貢獻。

在天文臺的科教區域,我們在雲南天文臺高級工程師高衡的帶領下,了解了古代天文曆法的制定設備和手法,在經緯運轉之間,感受到天體運行對地球生命的影響。

正巧,造訪天文臺那天,我們還遇上了一次罕見的大型日珥爆發,通過專業望遠鏡,見證了一場科學奇觀。

相關焦點

  • 中國內陸哪裡的人最愛夜觀天象?丨地球知識局
    (圖片:yeangxi / shutterstock)▼最晚到唐朝時,傣族人將一年分成十二個部分,並以現在人特別熟悉的黃道十二宮命名,依次是白羊宮、金牛宮、雙子宮、巨蟹宮、獅子宮、室女宮、天秤宮、天蠍宮、人馬宮、摩羯宮、寶瓶宮、雙魚宮。
  • 夜觀天象哪最佳?南極冰穹A
    來源:經濟日報仰望星空,夜觀天象,哪裡位置最佳?日前,國際頂級科學期刊《自然》發布的一項重大成果給出了最新答案:南極冰穹A!這裡或是地球上夜間觀測恆星最清晰的地方。這項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商朝暉研究團隊完成的研究,依託安裝於中國南極崑崙站的自主研製設備,首次測量並獲得了極佳的夜間大氣視寧度,證明崑崙站所在冰穹A地區光學天文觀測條件優於已知其他任何地面臺址,這為我國進一步開展南極天文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
  • 夜觀天象哪最佳?南極冰穹A!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仰望星空,夜觀天象,哪裡位置最佳?日前,國際頂級科學期刊《自然》發布的一項重大成果給出了最新答案:南極冰穹A!這裡或是地球上夜間觀測恆星最清晰的地方。這項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商朝暉研究團隊完成的研究,依託安裝於中國南極崑崙站的自主研製設備,首次測量並獲得了極佳的夜間大氣視寧度,證明崑崙站所在冰穹A地區光學天文觀測條件優於已知其他任何地面臺址,這為我國進一步開展南極天文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 遙看浩渺宇宙,要想看得更清更遠,除了需要更專業觀測設備,天文臺選址也十分關鍵,其中視寧度是最重要的參數之一。
  • 「夜觀天象」其實不難!當今「天象」怎樣?
    古人「夜觀天象」到底有多神秘?當今「天象」怎樣? 我們常常在電視或者小說裡面看到古代一些高人夜觀天象,能看出人間吉兇禍福,看出國家是否改朝換代,以及一個國家氣數。 如今,人們認為「夜觀天象」是封建迷信、是胡扯,不可信。
  • 夜觀天象,全球何處最佳?南極冰穹A
    仰望星空,夜觀天象,哪裡位置最佳?北京時間2020年7月30日凌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的一項重大成果給出了最新答案:南極冰穹A!這裡是地球上夜間觀測恆星最清晰的地方。這項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商朝暉研究團隊完成的研究,依託安裝於中國南極崑崙站的自主研製設備,首次測量並獲得了極佳的夜間大氣視寧度,證明崑崙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的光學天文觀測條件優於已知的其他任何地面臺址。這為我國進一步開展南極天文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 古人「夜觀天象」 到底觀的是什麼
    在小說或影視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古代高人通過「夜觀天象」,來預知未來(尤其是國運或軍國大事)的情節。相傳袁天罡和李淳風的《推背圖》,劉伯溫的《燒餅歌》,都是通過天象來預測的未來。那麼,古人所謂的「夜觀天象」,究竟是在觀察什麼呢?上古時期,古人就信仰「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他們看來天象能夠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 「夜觀天象」靠譜嗎?真的能看出吉兇嗎?
    「貧道昨日夜觀天象發現天狼星黯淡無光,五華山方向虹光突顯,必是異寶出世之兆。」在古代「夜觀天象」是個非常流行的技能,基本上在每個方士、術士身上都是必備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諸葛亮和劉伯溫了,這兩個是「老手」了,有事沒事總是去夜觀天象,每當讀古書看到這裡的時候,我都會抬頭看看天上,難道真的能看出什麼嗎?
  • 很多人都很好奇,常說的夜觀天象,觀的是什麼呢?
    很多人都很好奇,常說的夜觀天象,觀的是什麼呢? 我們經常在電視劇當中看到,國師說今晚夜觀天象,然後如何如何,那麼你有沒有好奇過故人所謂的夜觀天象,到底觀的是什麼? 古人觀察天象,其實看的是星象,也就是最早的天文學以及大數據實時的分析。
  • 古人常說的夜觀天象是一種什麼本領,夜觀天象究竟能看到什麼東西
    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有些大臣在皇帝面前說,夜觀天象,發現……還有會說這種話的就是軍師或者謀士這一類的角色,有時候可能還會手持羅盤,講的頭頭是道。今天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人夜觀天象是一種什麼技能?真的能未卜先知嗎?那麼,觀天象,到底是在看什麼呢?
  • 古人的「夜觀天象」是一種什麼技能?夜觀天象究竟能看到什麼?
    夜觀天象,是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見到的一個詞。一般能夜觀天象的人,都是一些智謀超群的能人,這些人通過天象,就能窺測出一些將要發生的事。如三國中多次提到諸葛亮夜觀天象。諸葛亮剛剛出山時,曾對劉備言:「亮夜觀天象,劉表必不久於人世,荊州日後必歸將軍。」
  • 古代高人「夜觀天象」,究竟是在觀察什麼?
    在小說或影視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古代高人通過「夜觀天象」那麼,古人所謂「夜觀天象」,究竟是在觀察什麼呢?還是說那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迷信活動?從古人的角度看,那肯定是一件非常嚴肅、重大的事情。信仰「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中國古人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而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當然,這裡的人主要是指受天命、治天下者,而不是普通老百姓。
  • 古人預知事情發生都會夜觀天象,他們看的啥?
    古人預知事情發生都會夜觀天象,他們看的啥?偶然看到天上星星林立的時候,都會非常懷念,曾經的夜晚沒有許多的高樓,能夠看到滿天的星星,但想起到了電視劇中那些所謂夜觀天象的人,他們看看星星好像就能知道是什麼事情要發生了,似乎真的是能夠預知未來一樣,但他們究竟看到是啥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
  • 古人「夜觀天象」是觀哪些天象?五星、七政與三垣二十八宿啥意思
    「星象」,是古代中國星佔家對天空發生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泛稱。「星象學」,在我國已有至少幾千年或更遙遠的歷史了,一些文學作品中我們常看到一些有名的古人說「夜觀天象」如何如何,最享有盛名的有漢朝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司馬懿、唐朝的李淳風和袁天罡以及明朝的劉伯溫等,他們往往會通過觀天象而預測天下大事的變動情況等,比如:一、在《易·繫辭上》:「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指天空的景象,如日月星辰的運行有變化等。
  • 古人沒有「大鍋蓋」,欲知吉兇,夜觀天象
    於是那句「夜觀天象,巴拉巴拉」的話便成了星象家的口頭禪。那麼古人是怎麼夜觀天象的呢?   設立觀測天象的機構與主管官職   天象作為統治者行軍打仗、慶典儀式、破土動工等一些列重大事情的主要依據,是古代帝王之學的一部分,有著神秘的地位。自秦漢以來,中央就已專門設立機構,負責天象事務。
  • 別誤以為古人時不時就要夜觀天象,這不是一般人敢做的!
    在看歷史懸疑小說《西遊八十一案:大唐敦煌變》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話題,就是「夜觀天象」。最近幾年,經常見到新聞上說我們要經歷多少年一遇的日食、月食、「最圓月亮」之類的,或者在一些論壇上看到討論流星雨、北鬥七星的帖子。
  • 【E.N.】夜觀天象 | 半影月食今晚登場,月亮披著地球半影的薄紗在...
    【E.N.】夜觀天象 | 半影月食今晚登場,月亮披著地球半影的薄紗在東邊升起 今天傍晚, 一輪圓圓的月亮會從東方升起, 咦,好像今晚的月亮有點特別, 月亮上部會略微暗那麼一點點, 那是因為今天有半影月食的天象, 月球的一部分進入了地球的半影區域
  • 可觀牛郎織女相會天象
    2020年七夕節就要到了,據了解「七夕節」當天日落後之後,可觀「牛郎織女相會」浪漫天象,快約上TA一起來觀賞「牛郎織女相會」天象吧!在中國除了傳統禮節,不少人把「七夕節」當成「情人節」過。與自己最愛的人夜觀星星,可以說是七夕節之夜戀人最浪漫的節目之一。
  • 三國中有哪些人能夜觀天象?一個名垂千古,兩個身負罵名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某個謀士夜觀天象,就說有什麼大事要發生或者某某將星要隕落,玄幻至極。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有哪些人擁有這麼神奇的能力。首先我們要講到的是多次使用該技能的天才,諸葛亮。諸葛亮這個人,是歷史上一等一的忠臣,有全面實力卻選擇忠於劉備,輔助劉禪,在三國演義中被描述得多智近妖,什麼事情都能預料到,就像個神仙似的。荊州時,他夜觀天文,見將星墜地,就知道周瑜死了。成都時,他夜觀星象,見將星落於荊楚之地,就知道關羽出事了,這不僅能從天象中看出哪個大將會死,還能判定具體的方位,具體的人,這個技能是無可挑剔的。
  • 古時候的人夜觀天象就知道有大事要發生,他們究竟看到了啥?
    小時候不像現在到處高樓林立,夏天的夜晚抬頭望向天空就能看見許多的星星,然後想到影視劇中的古人夜觀天象就能知道有大事情將要發生,就會很好奇他們到底看到了啥?最被我們所熟知的影視劇中的人物可能就是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孔明了。
  • 1457年,此人夜觀天象說:大事可成,於是「奪門之變」,當晚發生
    這時,徐珵出場了,一聲大吼:「我昨晚夜觀天象,發現帝星南遷,這是上天預示,大明要遷都南京!」話音剛落,太監金英就怒罵道:一派胡言!隨後于謙站出,怒斥:「言南遷者,可斬也!」是不是都奇怪,鬧了半天不是于謙第一個站出來否定的?那麼這位太監金英,為何敢這麼放肆地怒罵大臣?一點也不奇怪,金英堪稱四朝「老人」,伺候過朱棣、朱高熾、朱瞻基和明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