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引力波能讓物理學家獲得諾獎?

2020-12-04 火星科普

引力波最早由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預言,它的存在與引力的產生形式有關。早在愛因斯坦之前,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在牛頓看來,任何物體之間都存在著一種吸引力,其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距離有關。雖然這樣的描述解釋了很多天體運動,但也對一些現象束手無策,比如水星近日點進動的問題。愛因斯坦另闢蹊徑,他認為引力作用其實是一種幾何效應。想一想,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其運動規律都是一樣的,與物體本身的質量大小無關(這裡不考慮空氣阻力)。基於這樣的思想,愛因斯坦創立了一種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

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其實是時空彎曲的表現。任何具有質量的物體都會扭曲周圍的時空,並且時空曲率隨著物體質量的增加而變大。在這樣彎曲的時空之中,物體之間具有加速靠近的趨勢,而這正是我們所認為的引力作用。著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對引力作用進行了精闢地概述:「物體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高速物體如何運動。」

如果物體在時空中加速運動,比如環繞運動(速度方向發生改變),就會導致時空曲率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將會通過波的形式向外傳遞,此即為引力波,它的傳播速度就是光速。引力波在牛頓的引力理論中是不存在的,因為引力作用被認為是一種瞬時超距作用。根據廣義相對論,只要是有質量的物體做加速運動都會產生引力波,例如,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或者我們在地上走路,但由於太過微弱而無法被探測到。只有像中子星的合併或者黑洞的碰撞等災難性的宇宙事件才能產生足以被探測到的引力波。

自引力波被愛因斯坦預言之後,天文學家一直試圖探測它們的存在。雖然此前天文學家已經通過間接方法發現引力波存在的證據,但直到2015年9月14日,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才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此次引力波事件源自13億光年之外的兩個黑洞碰撞,造成時空曲率發生顯著變化。毫無疑問,引力波的發現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

因此,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為發現引力波做出極大貢獻的三位物理學家:Rainer Weiss、Barry Barish以及Kip Thorne,他們的獲獎絕對是實至名歸。最後還要強調的一點是,引力波是科學的勝利,不要又跟某些民科扯在一起。

相關焦點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
  • 引力波、「諾獎哥」和媒體責任感
    視頻大致內容是一位初中畢業的下崗工人參加電視節目《非你莫屬》,在闡釋他「發現」的一種可以讓汽車不要輪子、讓人長生不老且完全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理論」時,提到了「引力波」一詞,但遭到主持人的幾次打斷和嘉賓的冷嘲熱諷。   這段視頻在各種轉發的過程中題目也越來越聳人聽聞,比如「拱手相讓的諾獎下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無情打壓」、「尊重知識何其難」等等。
  • 一人不幸一人幸:引力波獲諾獎背後,LIGO三十年悲喜劇
    自2016年2月11日LIGO團隊宣布成功探測到引力波,完成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最後一塊拼圖後,諾獎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只是因為結果公布比當年的諾獎提名截止時間晚了10天,LIGO晚了一年獲獎,刻在科學最高榮譽殿堂裡的名字也有了些許改變:羅納德·德雷弗(Ronald Drever)沒有出現。
  • 他們竟然兩次獲得諾獎,有些人還差點獲得三次諾獎?
    他們竟然兩次獲得諾獎,有些人還差點獲得三次諾獎?(《智慧財產權簡史》人物篇)作者:獨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科技、智慧財產權。弗蘭克在書中解答了以下問題:達·文西有多幅作品傳世,為什麼《蒙娜麗莎》比別的更出名?為什麼當初名不見經傳的配角演員布萊恩·克蘭斯頓能夠憑《絕命毒師》一炮而紅?在經濟學領域,為什麼名字是A開頭的助理教授,比名字是Z開頭的更容易獲得終身教職?
  • 諾獎以上,真相未滿:物理學家「偵緝」黑洞二百年
    但圍繞今年諾獎首次頒給黑洞研究這個話題,還是產生了不少疑問。比如說很多媒體和評論人都認為,屬於黑洞研究的諾獎「姍姍來遲」,並且頒給霍金好友羅傑·彭羅斯,是對2018年霍金辭世的某種惋惜和追悔。那麼問題來了,霍金沒有因為黑洞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真的並不公平嗎?羅傑·彭羅斯僅僅是以霍金朋友的身份代他領獎嗎?另一方面,為什麼婦孺皆知的黑洞,要等到如今才摘得諾貝爾獎,甚至還有些勉強?黑洞的偉大發現難道不早就該彪炳史冊嗎?
  • 頂科前沿|引力波是什麼?諾獎得主為你詳解
    頂科前沿|引力波是什麼?諾獎得主為你詳解 2021-01-15 13: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如果再早幾年,霍金應該也能得諾獎」|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研究黑洞合併形成的引力波的三位科學家。今年諾獎的另外兩個獲得者的發現,銀河系中心的所謂超大質量緻密天體,就是黑洞。如果可以再早幾年,霍金應該也能獲得諾貝爾獎。可惜的是,現在霍金已經去世了,這也是今年諾獎的一個遺憾。
  • 「如果再早幾年,霍金應該也能得諾獎」(轉載)
    >「如果再早幾年,霍金應該也能得諾獎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研究黑洞合併形成的引力波的三位科學家。今年諾獎的另外兩個獲得者的發現,銀河系中心的所謂超大質量緻密天體,就是黑洞。如果可以再早幾年,霍金應該也能獲得諾貝爾獎。可惜的是,現在霍金已經去世了,這也是今年諾獎的一個遺憾。
  • 「如果再早幾年,霍金應該也能得諾獎」—新聞—科學網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研究黑洞合併形成的引力波的三位科學家。 就像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威騰所說,黑洞在他學生時代是科幻小說裡面的一個概念,現在變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科學的存在,一個科學研究的前沿。 大家以前都不太相信黑洞是存在的,現在大量的天文學觀察,證明黑洞確實是在宇宙中大量存在。 今年諾獎的另外兩個獲得者的發現,銀河系中心的所謂超大質量緻密天體,就是黑洞。
  • ​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原創 吳忠超 中華讀書報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羅傑·彭羅斯等三人。英國人彭羅斯不僅是數學家,也是與史蒂芬·霍金齊名的引力物理學家。1950年代,彭羅斯於劍橋聖約翰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在劍橋時他深受狄拉克的影響,後來又與霍金交情深厚。就我所知,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彭羅斯每年至少一次會回到劍橋。他在霍金小組做學術報告,並順便挑選一名學生去牛津跟他做研究。那時他還在研究扭量理論。即便在引力學界,能讀通他的研究的也只寥寥幾人。
  • 天體物理再贏一次:三位物理學家因發現「黑洞」獲今年諾獎
    最黑暗的秘密據諾獎官方介紹,本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獲獎原因是其「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穩定預測」。今年諾獎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這意味著羅傑·彭羅斯拿到500萬克朗,另外兩位物理學家分享500萬克朗。今年物理學獎公布之後,很快就有多位科學界人士感嘆史蒂芬·霍金的逝去。
  • 諾獎八卦:那些官方不會告訴你的「潛規則」
    (來源:作者自製) 要獲得諾獎需要時間驗證,再重大的成果,也無法獲得當年的諾獎? 希格斯粒子的最終發現和引力波的歷史首次成功觀測同屬於具有重大意義的基礎物理理論成就,獲得諾貝爾獎甚至在當年就拿獎完全不會讓人感到奇怪。不過諾獎委員會卻在是否當年就給兩個成果頒獎的問題上出現了「雙標」的局面。
  • 為什麼霍金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實際上,復旦大學的施鬱教授在今年諾獎宣布前夕還真的預測了霍金今年會由於引力波的發現獲得諾獎,因為引力波的觀測結果還真的驗證了霍金的另外一個重要工作,就是黑洞的面積不減定理。針對施鬱教授的這個預測,我在10月3號諾貝爾物理學獎宣布之前的直播點評上,做了如下評論:我確認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會授予引力波的發現,但是同時也認為霍金不會獲獎,因為:1)發現引力波是一個世紀以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把任何其他科學成果和發現引力波放在一起授予諾獎都是對發現引力波這個偉大成就的汙染,完全不合適;2)霍金的最大成就是霍金輻射,既不是黑洞的面積不減定理,也不是他和彭羅斯一起證明的宇宙奇點定理
  • 引力波LIGO斬獲諾獎!獲獎的物理學家有3位,有個人同樣值得銘記
    韋斯獲得了數不清的 NASA 科學小組成就獎、MIT 傑出教學獎、約翰·西蒙·古根海姆基金會獎學金(John Simon Guggenheim Memorial Foundation Fellowship)、國家航天俱樂部科學獎(National Space Club Science Award)、格魯伯宇宙學獎(Gruber Cosmology Prize)以及美國物理學會愛因斯坦獎
  • 最有機會超越楊振寧的物理學家,在獲得諾獎時,全程用中國話演講
    這個問題我們有請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來回答!之前我們說了楊振寧先生在物理界到底有多厲害!儘管很多人對於楊振寧先生的私生活有著褒貶不同的聲音,但不可否認的一件事情是,楊振寧先生的規範場證明了三大力,讓他成為了當世物理界的第一人。那麼有沒有科學家能在百年內能超過楊振寧的呢?如果有這個可能!
  • 愛因斯坦如果在世,並且預言全都被證實,他能獲得幾次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作為物理學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在物理學研究領域上非常廣泛,例如,狹義相對論,光電效應,布朗運動,廣義相對論等等;愛因斯坦是1922年(補缺1921年份諾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那麼像愛因斯坦這麼高產且碩果纍纍的物理系家為什麼沒有獲得兩次甚至更多的諾貝爾獎呢?在這裡必須要說明一下,諾貝爾獎並沒有一個人不能獲兩次獎這樣明文規定,比如居裡夫人於1903年獲物理學獎,於1911年獲化學獎;也有人在同一個學科內兩次獲諾獎比如巴丁於1956年和1972年都獲得了物理學獎,而且巴頓還生活在愛因斯坦之後。
  • 諾獎解讀|引力波探測史:從愛因斯坦到LIGO
    這些信息一方面反映了製造出引力波的事件,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引力波傳播時通過的時空的性質。物理學家希望,在未來的幾年裡,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以及義大利VIRGO探測器能獲得來自宇宙的、證明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證據。(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合作組織宣布他們已經探測到了引力波。2017年9月28日,LIGO和Virgo合作組宣布首次聯合探測到來自雙黑洞合併的引力波。)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現在,既然彭羅斯因黑洞而獲諾獎,大家不禁好奇,如果霍金健在,是否也能獲諾獎? 如果僅僅是這個問題,我的答案很簡單:霍金健在的時候,就應該獲得諾貝爾獎,雖然當時彭羅斯還沒得諾獎。今年諾獎官方文件裡解釋,彭羅斯的獲獎成果就是這個奇點定理。 因此,按照諾獎傳統,霍金本來是有機會獲得諾獎的。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如果霍金健在,是否也能獲諾獎? 霍金生前一直未獲諾獎。人們普遍相信,這是因為他的理論沒有實驗或觀測的驗證。現在,既然彭羅斯因黑洞而獲諾獎,大家不禁好奇,如果霍金健在,是否也能獲諾獎? 如果僅僅是這個問題,我的答案很簡單:霍金健在的時候,就應該獲得諾貝爾獎,雖然當時彭羅斯還沒得諾獎。
  • 諾獎前瞻:物理獎存在內外循環?今年誰可能獲獎?
    以上圖片從左到右分別為奧地利科學家Maximilian Haider,德國物理學家Harald Rose和德國物理學家Knut Urban。他們三人和有著捷克和英國雙重國籍的科學家Ondrej Krivane在今年一起獲得科維理納米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