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浪費」調查報告【4】

2020-12-02 人民網

8、分場合看,家庭聚餐的浪費現象最輕,商務宴請的浪費情況最為嚴重

9、分性別看,男性人群的浪費程度高於女性

10、分年齡看,隨著年齡增長,浪費現象逐漸減少,21-30歲人群浪費現象最為嚴重

11、分學歷看,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節約意識逐漸增強,浪費現象逐漸減輕

四、造成外出就餐浪費的原因

1、「面子」文化:主要在親友聚餐和商務宴請中最為嚴重

    親友聚餐導致浪費的原因中,近五成被訪者表示是由於「習慣多點些,不剩就沒吃好」;在商務宴請中,因「講排場」而導致剩下飯菜的被訪者比例也高達44.2%。

2、希望吃得豐盛些:主要集中在家庭聚餐和親友聚餐

    家庭聚餐導致浪費的原因中,「想多品嘗幾個菜」的比例在四成以上;在親友聚餐中,因「想多品嘗幾個菜」而導致剩下飯菜的比例也達到31.8%。

3、飯菜不可口:家庭聚餐中較為明顯

    因「飯菜不可口」導致剩下飯菜,主要集中在家庭聚餐中,比例高達41.7%。

4、缺乏經驗,點餐過量:各類場合中均為主要因素

    在三類場合中造成食物浪費的原因中,「缺乏經驗,點餐過量」均屬於主要原因。在家庭聚餐中,35.0%的居民表示因該因素導致浪費;在親友聚餐中,30.3%的居民表示因該因素導致浪費,在商務宴請中,30.1%的居民表示因該因素導致浪費。

5、「不花自己錢不心疼」和「講排場好面子」是造成公務吃請浪費的主要原因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浪費——上海居民食物浪費情況調查報告
    舌尖上的浪費——上海居民食物浪費情況調查報告 2020-11-05 09: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舌尖上的浪費」調查報告【3】
    三、居民外出就餐浪費狀況 1、城市居民外出就餐平均浪費的食物價值佔全部食物的比例為13%,商務宴請的浪費比例最高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居民外出就餐平均每餐浪費的食物價值金額佔全部食物的13%,其中家庭聚餐平均浪費的金額比例為9.3%,親友聚餐浪費的金額比例為
  • 德治法治並舉 遏制「舌尖上的浪費「
    有效解決餐飲浪費問題,需相關利益主體共同關注,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逐步樹立並踐行綠色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仍有部分商家未履行提醒義務「舌尖上的浪費」屢禁不絕,餐飲服務提供者也在積極思考應對方案。在北京豐臺科技園萬達廣場餐飲層,不少店面門口都張貼著光碟行動的海報,有的餐廳還在前臺處張貼了醒目的提示牌:小菜自取,杜絕浪費。
  • 舌尖上的揮霍 臺灣人飲食每年浪費新臺幣2400億元
    中國臺灣網4月4日消息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人飲食習慣調查披露,1/3臺灣人每周外食至少3天、3成不愛打包,大多習慣多買食物,造成舌尖上每年浪費新臺幣2400億元(新臺幣,下同)。執行調查的的天下雜誌今天指出,全臺每天可產生4萬桶廚餘,廚餘桶的高度可堆出70棟臺北101大樓;全臺800萬家庭每年至少浪費、損耗2400億在食物上,足以讓全臺小學生,免費吃營養午餐39年。天下雜誌又進一步進行「新良食運動」調查顯示,35%受訪民眾,每周外食超過3天,又以20到39歲的青壯族群為主。
  • 煙臺航天小學: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煙臺航天小學: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2020-09-16 08:31:04 來源:
  • 看世界·應對舌尖上的浪費瑞典全鏈條減少食物浪費
    原標題:看世界·應對舌尖上的浪費瑞典全鏈條減少食物浪費一貫倡導環保與節能的瑞典,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貫徹到節約型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這一點在防止食物浪費方面可見一斑。瑞典從多個層面制定了防止食物浪費的行政管理措施。
  • 評論:以良法善治制止「舌尖浪費」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以良法善治制止「舌尖浪費」(新視角)如今,總有一些人在「吃」這件事上很任性:片面追求「上檔次」,用餐「只點貴的,不選對的」;剩飯剩菜不打包;自助餐消費時超量取餐,「把花出去的錢吃回來」……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一些「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不斷加劇之勢
  • 對「舌尖上的浪費」堅決說不!習近平再作指示
    對於餐飲浪費現象,他用了八個字作評價:「觸目驚心、令人痛心!」他還引用了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表達痛心之情。  對於糧食安全問題和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社會風尚,習近平一直高度重視,多次強調要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 中國氣象局多舉措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 通訊員王春鴿報導建設節約食堂、現場督察「光碟行動」、推進「氣象後勤」App建設應用……連日來,中國氣象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重要指示精神,杜絕「舌尖上的浪費」,有效推動節約型單位建設。
  • 武林街道開展 「倡導節約型飲食,反對舌尖上的浪費」活動
    武林街道開展 「倡導節約型飲食,反對舌尖上的浪費」活動 2020-11-30 15: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外國人如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二)
    他告訴記者,雖然瑞士因其中立國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免於戰禍,但戰爭期間瑞士食品供應匱乏,各家各戶甚至要鏟掉庭院的花草,種上土豆和胡蘿蔔預防冬季食物短缺。戰爭時代的苦澀回憶讓老一輩瑞士人珍惜食物,今天,瑞士人生活富足,但這絕不意味著瑞士人能容忍奢靡浪費的生活方式,年輕的瑞士人承繼著老一輩的節儉傳統。
  • 南航:推出「綠色飛行」服務項目,減少「舌尖上的浪費」
    對於航空企業而言,對飛機餐進行精準管理、精準配送,可以節約糧食、減少浪費。作為我國航空公司中的骨幹力量之一,中國南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航」)正在積極響應中央號召,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在不斷提升服務品質的同時,採取多種方式減少「舌尖上的浪費」。
  • 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使節約糧食成為自覺行動
    餐飲浪費現象直接危及糧食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我們必須時刻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把節約糧食作為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濃厚氛圍。  民以食為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必須時刻緊繃。
  • WWF&中國科學院: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
    調研發現,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93克/人/餐,浪費率為11.7%,人均食物浪費量因城市、餐館類型、就餐目的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顯著差異,但城市餐飲浪費人均浪費量不容樂觀,總量驚人。初步測算,2015年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上食物浪費量在1700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其中,大型餐館、遊客群體、中小學群體、公務聚餐等是餐飲食物浪費的「重災區」。
  • ...顯示:超半數人吃飯時略有剩餘,代表建議南京率先立法制止餐飲浪費
    現代快報訊(記者 李楠 徐紅豔 / 文 鄭芮 / 攝)在參與調查的 132 人中,12.1% 的人在吃飯時經常有剩飯,25.8% 的人有時有剩飯,28.0% 的人偶爾有剩飯,18.9% 的人很少有剩飯,超過半數(53.8%)的參與調查者平時吃飯時飯菜略有剩餘 …… 這是市政府官網發布的《南京市餐飲浪費現象調查報告》中的數據。
  • 舌尖上的重金屬
    時至今日,由於人類活動改變了重金屬的地球化學循環和平衡,重金屬被暴露在水體、空氣和土壤中,甚至來到我們的舌尖上。飲用水中的鉛、魚類體內的汞、大米中的砷…… 我們該如何面對重金屬的危害?飲用水中檢測到鉛、某些魚類體內含有高水平的汞、大米中發現令人擔憂的砷……重金屬因其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引起了全球關注。
  • 媒體關注 | 杜絕「舌尖上的浪費」,也會減緩全球變暖
    圖上顯示,二氧化碳排放是導致全球氣溫上升的最重要因素。過去,氣溫以每10年0.2℃的速度攀升,近年來氣溫上升趨勢有所加快。邁爾斯認為,有兩種方式可以抑制這種迅速升溫的趨勢:一是全球禁用化石燃料,二是安全有效地處理二氧化碳。顯而易見,第一種辦法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第二種辦法顯得尤為重要。
  • 小調查:不到200人的家長會,浪費16200毫升礦泉水
    會場上發的水,會後你是隨手扔掉還是帶回家  杭州有群小學生做了個很有意思的調查,結果讓人吃驚  一場不到200人的家長會  共浪費16200毫升礦泉水  本報記者 沈蒙和 本報通訊員被我們忽略的,還有在這件「小事」背後,隱藏著的巨大浪費。  昨天,杭州拱墅區第七屆「運河公民節」閉幕,來自全區中小學的優秀小公民代表齊聚杭州長陽小學,分享了各自的收穫。本屆公民節的主題是「水」,孩子們在近一年時間裡,參與了很多與水有關的活動。  愛水、護水、節水。小朋友們認真完成的調查報告,很多都讓人眼前一亮。比如由長陽小學師生完成的《礦泉水容量選擇研究》,就讓人驚嘆。
  • 2020百事加速器冠軍出爐,巨頭們都盯上了「舌尖上的浪費」這個商機
    Foodaily接下來與大家一起看一下百事、雀巢等巨頭為何盯上食物浪費這門生意? 2020年度百事北美孵化器冠軍出爐 在今年2月,百事公司公布了10家決賽入圍初創企業。
  • 全球每年超3成糧食被浪費!4國已開始行動,中國也早有應對
    據人民日報8月19日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被浪費的糧食將近三分之一,這對全球環境、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損耗。為促進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已有4國開始行動。報導指出,法國、義大利、日本3國也將反食物浪費寫進了法律。2019年,法國進一步加強了《反食物浪費法》,要求餐館、超市等不得銷毀可食用的未售出食物,否則將面臨罰款。2016年,義大利也通過《反食品浪費法》等法律,鼓勵企業或農場捐贈食物,每年減少了約500萬噸的食物浪費。日本也於去年5月通過了《減少食物浪費推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