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頭卡車窗被救
施救者發布記錄當時場景的視頻
卻被孩子家長要求刪除
近日,相關話題引發網友熱議
11月14日,在安徽馬鞍山
某廠門口的私家車上
一名男童被車窗玻璃卡住脖子
正哇哇大哭
凌先生和工友發現後
立刻施救
並幫忙尋找家長
最終孩子被成功救下
凌先生作為解救者之一,
將現場情況拍成短視頻上傳網絡,
被男孩母親徐女士以侵犯隱私為由
要求刪除。
該事件經媒體報導後,
引起了網友的激烈爭論:
一方認為不能讓好心人寒心
另一方則認為隱私保護不可或缺
當然,就這件事情本身來說
各方觀點不一。
但就孩子隱私這一點來說,
確實是一個很多人都會忽視的問題。
隨著網絡的發展,
自媒體、短視頻等平臺日益發達。
在隨處可以點開的微博裡,
在抖音這樣的短視頻平臺中,
在相熟的、不相熟的人的朋友圈裡
……
經常隨處可見
未打碼的孩子們的圖像:
(註:圖中馬賽克均來自本微信公眾號)
在這些視頻和圖像裡,
有的孩子在家裡,
有的孩子在學校,
有的在家裡演著「小短劇」,
也有的在學校裡和老師們互動
……
但是很少有人會意識到,
這些視頻和圖像的出現,
可能會帶來以下這些負面影響:
一、個人隱私的洩露
2019年,在徐匯法院審理的一起敲詐勒索案件中,由某就通過朋友圈精準鎖定一名「好友」,以威脅家人安全為由欲勒索170萬。
而由某敲詐的手段,就是向李先生送了一封勒索信,信中對李先生的成長經歷、經濟狀況、家庭成員情況都了如指掌,連兩個孩子在哪裡讀書,將要參加夏令營的具體時間都異常清楚。
據李先生回憶稱,與由某相識是因為2017年的一場同學聚會,由某是其同學的同學。兩人互留了電話加了微信,之後見過幾次,都是介紹自己的朋友給對方認識,除此之外並無過多的交流。
但就是這樣無過多交流的人,卻可以通過李先生的朋友圈掌握大量的個人信息,甚至對孩子們的情況也掌握得一清二楚,其中存在多少的安全隱患已不言而喻。
同時,現在人臉識別的技術也十分發達,如果真的被有心之人利用,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
二、沒有顧及孩子的個人情緒
在文章最開始的這個案例中,就有很多網友提及了這一點:
其實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獨立的意識,大人們在對孩子的事情進行公開展示時,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需要去徵求孩子的意見。
如果未徵得孩子的同意就將他們的視頻放在社交網絡上,隨著網絡的傳播,孩子們的一舉一動可能都會被同學、老師、鄰居等知悉。這樣無差別地暴露,也許會對孩子的心理帶來傷害。
其實,分享孩子們的成長過程本身無可厚非,只是要注意以下幾點:
PART-1
大人們應首先對圖片或視頻是否合適放於公共網絡進行判斷,對於一些孩子較為私密的照片,應首先排除發出來的可能。
PART-2
徵求孩子的意見,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平等的個體,闡述照片或視頻發出的可能性後果,讓孩子自己決定是否發送,如果孩子不願意,不要輕易地把孩子的照片或影像上傳至公共網絡。
PART-3
適當地對照片進行模糊化處理,尤其牽涉到姓名、生日、學校地址、班級、家庭住址、車牌號、生活軌跡等個人信息時,應注意進行打碼。
綜合整理自: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新民晚報、微博等
編輯 | 袁堃
校對 | 黃月
審核 | 白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