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11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三歲,爸爸媽媽有了第二個孩子,在第一次見到妹妹時,他以為這是一個送給他的玩具,他說到:「真是不錯,可它的輪子在哪裡呀?」讓人不得不感慨,這個三歲孩子的口中之言,卻是一個極具有洞察力的問題。
自從二胎政策開放,很多家庭都相應國家號召,給家裡添一個弟弟或妹妹,雖不知別人家的大孩子看到弟妹的第一句話是什麼,但當讀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當時的反應時,我是深切的感受到:無知限制了我的想像!
談到物理就繞不開兩個人:牛頓和愛因斯坦。如果說地球屬於牛頓,愛因斯坦則是向人類展示了浩瀚遼闊的宇宙,讓人類清醒的明白:地球只是宇宙的恆河一沙。
對於大部分喜歡愛因斯坦的人來說:這份喜歡是始於物理,陷於人格。1927年,德國畫家薩爾曾採訪過一個街邊曬太陽的老人懂不懂相對論,老人說不懂,薩爾追問,那您為什麼如此熱愛愛因斯坦?老人回答:「當我想到愛因斯坦,我就感覺自己不再孤苦伶仃。」
所以今天我們不談物理,單聊聊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生活小事。當然,我並不是想說,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一個從小優秀到大的天才。相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經是一個十分讓老師頭疼的孩子。根據醫生記錄,他十歲時才能真正流利的說話。而他的老師也曾這樣評論:他的記憶糟糕的像篩子,剛學的東西像水一樣流過他的腦子,一滴也留不下。
對於自己充滿挫折的少年時期,成名後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這樣解釋:「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其他人發現了相對論?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兒時智力遲鈍。普通人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都完成於童年,而我發育遲鈍,成年後才開始考慮與空間。成年人思考小孩子的問題,當然要更深更成熟一些。」
所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能被大眾喜愛,不僅因為他是人類科學的榜樣,更因為他是人類一切美好人格的榜樣——保持思想獨立、從不盲從、堅持不懈、愛好和平、永不向暴力和權勢低頭。簡而言之,他是一個靈魂深處自有香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