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先秦:列禦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愚公移山》作者列禦寇,而「列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教育家。文章中講述了愚公不畏懼艱難險阻,堅持不懈地挪山,愚公的堅持不懈和智叟的膽小懦弱形成鮮明對比。愚公形象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移山填海的信心與頑強毅力,想要取得成功要像「愚公」一樣不怕艱難,堅持不懈,也是本篇文章對人們最大的啟發。
《愚公移山》通過文章會了解到有位叫愚公的老先生門口有兩座山,一座叫太行,而另一座叫王屋。早期的交通不方便,而兩座山也擋住了他的路,出門需要繞很遠的路。因此愚公有了移山的想法,山是比較高大的,想要移山也是個間距的任務。於是愚公的妻子覺得是不可思議的,說道:「山這麼大,而你連搬一塊土丘都搬不動,還想搬山,豈不是痴人說夢。就算是你能搬動,那你將這些泥土石頭扔在哪裡?」大家聽到後大笑,而愚公說道:沒有什麼困難是可以阻礙的,我們可以將這些石頭和泥土丟進大海呀!「於是家人在愚公的帶領之下開始了鑿石頭,挖土將其運入渤海。愚公的鄰居京城氏和他的兒子也加入了移山的工作。
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叫「智叟「的老先生,「智叟」非常聰明,但是對於愚公移山卻非常反對,感覺山這麼大,怎麼能將山移走呢?於是,智叟忍不住嘲笑愚公道:「你真的是老糊塗了啊,山怎麼可能會移走呢?更何況現在的你已經快90歲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愚公聽後並沒有大怒,而是笑呵呵道:」我並不是老糊塗,是你糊塗,我雖然老了,可能我還有兒子,孫子。我們的子孫一代一代搬下去,山早晚會被我們移走,沒有什麼困難是無法克服的,只要我們堅持不懈。「智叟只好默默走開。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由此可見,愚公在移山的整個過程中站得高、看得遠,考慮問題十分周密,駁斥智叟有理有據。智叟反對移山的頑固態度,但最後他反被愚公駁斥得「亡以應」。智叟從開始時的振振有詞,教訓別人,到被駁得啞口無言,一副窘態,這正是自作聰明的人應得的下場。智叟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為又信口開河、好為人師,這種人自以為是,其實不過是賣弄小聰明罷了。另外,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觀意義。
首先,它具有人定勝天的思想,在天人關係上,重人輕天的傾向十分鮮明。其次,愚公在批駁智叟時,關於山與人的關係的分析,實際上蘊含著進步的哲學思想,講的是在一定條件下事物之間的關係可以發生轉化的道理。愚公的「理」,非等閒之論,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錘擊出的火星,句句似脫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語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語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氣壯,理屈必然詞窮,愚公駁得智叟啞口無言。兩個人的辯論將故事情節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