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諾貝爾和平獎的公布,2017年諾貝爾獎的六大獎項悉數出爐。要說今年的諾獎跟我們普羅大眾的關聯之處,有人說生物學/醫學獎所發現的控制生物鐘的原理,告誡了人們(比如我)不要熬夜,但也有報告指出並非如此,每個人有獨特的生物鐘運行機制,不能一併等同而視;倒是那微弱的引力波,老讓我想起《三體》裡的引力波天線。
Anyway,我以前對諾獎不太關注,今年的興趣提升純粹是因為年初去過了一次諾貝爾博物館,身臨其境之後對諾貝爾先生的了解和欽佩達到峰值。所以,我將自己對諾獎一貫的疑問列舉出來,相信不少人會抱有同樣的好奇心。
讓我們一起把雲裝X的雙槳蕩起來噢~
位於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博物館
1.諾獎是以諾貝爾先生遺產作為獎金,他為何那麼富有?
諾貝爾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算是小富二代,老爸搞工業有實業。他並沒有上過太多學,算是自學成才的勤奮代表,到處遊學、懂多國語言,後回到瑞典在自家企業幹活。很快天賦盡顯,相繼發明了硝化甘油炸藥、固體炸藥、塑膠炸藥、混合無煙炸藥等。只要今天提到炸藥兩個字,背後都刻著諾貝爾的名字。
諾貝爾因為發明硝化甘油炸藥,獲得國家頒發的獎章
當然,代價不是沒有,最大的一次工廠爆炸事故把他弟弟也炸死了……發明也就算了,他還要將發明生產出來,於是世界各地開公司開工廠。截至去世時,諾貝爾已經獲得355項發明專利,吃專利費都夠他耍的,更別說五大洲20個國家還有將近100家公司和工廠,個人財富達到3200萬瑞士克朗。可以這麼理解,他或許是近現代瑞典史上第一位跨國巨鱷。
他一生未婚娶,也無子嗣,去世前立遺囑將100萬克朗留給家人,剩下3100萬克朗(當年約合2500萬人民幣,而換算到今日約值1億7千萬克朗)設立諾貝爾獎。他也無法預料到自己當時的一個遺願,如今成為世界上最牛逼的獎項吧?想起蜘蛛俠裡的一句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那些有能力去改變世界的人(我指好的方面),都要加油啊!
2.這筆遺產用了116年為何還沒用完?
2017年諾貝爾單項獎獎金高達900萬克朗,這的確讓人好奇,116年前的諾貝爾先生的3100萬克朗遺產究竟是怎麼個用法,到如今不僅沒用完,而且獎金漸長?
諾貝爾先生去世的遺囑就寫清楚了:「財產兌換成現金,然後進行安全可靠的投資;以這份資金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度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管理委員會遵照遺囑,先投資的是國債等債券,但是絕不碰股市。
1946年時候瑞典政府對獎金給予免稅待遇。但是由於運作的開銷依舊巨大,到1953年只剩下300萬美元的資產。無奈之下,瑞典國王下令允許諾貝爾基金投資股票和不動產。經過漫長的積累,同時基金會是接受捐款的,於是到90年代後,資產重新恢復較高的水平。到2011年時,資產是諾獎成立之初時的92倍。如今諾獎帳戶裡有32億克朗資產,每年花個幾千萬克朗發獎,還是足夠的。
當然這筆錢跟你沒啥關係,至少跟看這篇文章的人都沒啥關係,哈哈哈。
3.為什麼諾貝爾獎裡有文學獎這麼主觀的獎項?
因為諾貝爾先生年輕時候就愛文學啊,甚至跟老爸吵了很久,因為老爸要他繼承家業,他要去當文藝青年……這是一個被炸藥耽誤了的文學家啊。壯志未酬,唯有以獎金祭之。當然,其他的偏科學類的獎項一般的爭議性不大,唯獨文學獎是總有爭論聲音圍繞左右的,其次有爭議的有時是和平獎。
4.經濟學獎本來不在諾貝爾先生遺囑裡?
沒錯,這個獎是後來加入的。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1969年首次頒發,於是人們稱這個額外的獎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5.為何獲獎聲明裡都直接寫獲獎者名字,而不標明其國籍?
我在諾貝爾博物館參觀時,工作人員就反覆對聽講座的遊客們強調:雖然大家都習慣以自己國家的獲獎者為榮,但請不要過多提及國家的概念,諾獎是超越國界的人類的概念,我們不喜歡在這個問題上談國家。
其實這也是諾貝爾先生遺囑裡的要求:「對於獲獎候選人的國籍不予任何考慮,也就是說,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地那維亞人,誰最符合條件誰就應該獲得獎金……」
所以才會看到獲獎聲明裡,完全不提獲獎者國籍,直接報上的就是大名。
諾貝爾博物館裡有一角落,擺放了歷屆獲獎者的一些私人物品,我在當中看到屠呦呦老師的一本論文集
博物館的天花板很有意思,裝有吊軌,緩緩滑動展示所有獲獎者的信息。我站立了10分鐘,結果看到歐巴馬一位熟人,也是不容易
好,關於諾貝爾獎我自己的疑問和好奇之處,我都自己給自己做了解答,至於你們是否還有別的疑問,那我估計幫不上忙了。
最後,摸摸村上春樹的頭。
-完-
#圖文均由荒梁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