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納米線在太陽能電池結構中的集成應用

2020-11-07 英文刊Materiomics

英文刊Materiomic

由印度魯爾克拉國際技術學院的Mihir Kumar Sahoo, Paresh Kale教授團隊發表了這篇關於矽納米線在太陽能電池結構中的集成應用的綜述:矽納米線(SiNWS)是種一維半導體。在光催化、鋰離子電池、氣體傳感器、醫學診斷、藥物傳遞和太陽能電池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從應用的角度,SiNWS是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法來生產製造。SiNWS在光學和電子等應用領域至今十分的活躍。通過調整SiNWS的物理尺寸來控制較優的電子、光學和物理特性,從而提高了太陽能電池的效率。SiNWS具有在徑向或同軸p-n結太陽能電池中使用的特有能力,可以對正交光子吸收、抗反射和增強載流子收集等方面優秀推廣。這篇綜述列舉了矽納米線的性能控制,以及它在太陽能電池中的各種摻入類型,並揭示了提高其效率的原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omics第5卷第1期題目為Integration of silicon nanowires in solar cell structure for efficiency enhancement: A review.

Mihir Kumar Sahoo, Paresh Kale, Intergration of silicon nanowires in solar cell structure for efficiency enhancement: A review. Journal of Materiomics 2019; 5 (1): 34-48.


  • 內容梗概

人類依靠自然能源來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從化石燃料到可持續和可再生能源資源的思想轉變發生在21世紀。本世紀太陽能電池,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降低成本以和尺寸,同時提高功率轉換效率(PCE),太陽能電池的大力發展是勢在必行的。單結構的太陽能電池PCE極限為1肖克利-奎瑟,為33.7%。然而,半導體材料(即納米結構材料)的內部工程發展,大大增強了太陽能電池的PCE。半導體納米線結構在增強PCE方面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特別是相對於光學厚度擴散長度較小的材料。較高的縱橫比(例如表面與體積比)和較小的NWS結構尺寸使它們在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廣泛開來。通過優化NWS太陽能電池的結構和尺寸,預期可以將性能向平面對應器和Shockley-Queisser的極限方向推動。第三代光伏的出現,特別是減少材料使用,降低成本,將使太陽能電池比現有的設備更便宜,更有效。

平面太陽能電池的主要問題,即高反射損耗可以通過使用基於NWS的太陽能電池來減輕,其中陽光進入NWS表面並向相鄰的NWS散射。基於NWS的太陽能電池具有較高的光電流和光電壓,使其優於平面太陽能電池。在太陽能電池中,半導體中可實現的最大載流子壽命取決於輻射複合係數。此外,最小可實現的複合電流取決於黑體複合電流。因此,載流的壽命和複合電流都取決於輻射量。當外部輻射複合速率等於太陽產生的速率時,可以實現最大開路電壓(Voc)。太陽能電池的特性取決於短路電流(Jsc)、開路電壓(Voc)和填充因子(FF)。納米結構太陽能電池的Jsc取決於光子吸收、載流子收集和分離。這些量的特點是內部量子效率(IQE)將吸收的光子轉化為電流,外部量子效率(EQE)表徵入射太陽光子轉化為電流的效率。在AM1.5G條件下的Shockley-Queisser極限效率下,VOC等於輻射極限,而Jsc和FF也應最優化。

Si納米線陣列在高效太陽能電池製造商的應用中較為推崇。基於SiNWS陣列的太陽能電池,具有潛在的成本效益,有效的太陽能收集效率,具有獨特的一維幾何排列。製備Si的一維結構,即SiNWS可以是多孔的,也可以是非多孔的,這取決於母體Si襯底的電阻率或摻雜(即高摻雜Si形成多孔SiNWS,輕摻雜Si給出非多孔SiNWS)。SiNWS的太陽能電池與其他太陽能電池具有相同的工作機制,三個重要步驟釋:光子吸收、電荷分離和電荷收集。典型的徑向結SiNWS基太陽能電池在軸向吸收光,在徑向分離和收集電荷,如圖1所示。 由於帶隙調諧特性,該電池利用了廣泛的太陽光譜。在SiNWS太陽能電池中,電荷可以通過控制納米材料中的形貌來分離,其中光激發載流子的熱化將電子和空穴驅動到不同的空間位置,而不是在典型的p-n結二極體中。 據報導,由於電荷分離和收集僅發生在p-n結的空間電荷區,SiNWS的直徑應小於空間電荷區的寬度。另一種電荷分離的方法是通過摻雜或與其他材料共混。 用鉑(Pt)納米粒子(NPs)包覆SiNWS的側壁,發生徑向電荷分離,PCE約8.14%。

通過改變NWS的形狀(即漏鬥或錐形),可以改善SiNWS基太陽能電池的光學吸光度以及PCE。漏鬥形由圓錐單元上的圓柱體組成,其中NWS吸收大量的共振波長,因為錐形部分沿軸向有一個半徑的變化,從而增加了共振波長。NWS形狀的變化比常規圓柱NWS具有更高的PCE。 研究模擬計算表明錐形NWS的模擬PCE為17.21%,高於Abdel-Latif報導的漏鬥狀NWS。同時研究了NWS形狀的表面粗糙度也影響了太陽能電池的PCE,即粗糙的表面具有更高的吸收能力,從而比光滑NWS具有更高的PCE。

本文綜述目前SiNWS研究的進展,在SiNWS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於電子、物理和光學性質。此外,在太陽能電池中使用SiNWS陣列作為抗反射塗層,使SiNWS成為太陽能電池應用的另一種有前途的材料。由於SiNWS基太陽能電池的光損耗降低,整個器件性能也大大增強了。

Fig. 1. Schematics of SiNWs solar cell operating principles, *(d: diameter, l: length, EHP: an electron-hole pair, TCO: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Fig. 2. Energy band gap calculated using (a) LDA method (b) GW method and plotted versus diameter for various orientation of SiNWs.

Fig. 3. EQE versus wavelength of samples with (a) different SiNWs length (increases with etching time), (b) thicker Bi-catalysed SiNWs, (c) different SiNWs density, and (d) different deposition temperature of SiNWs.

Fig. 4.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SiNWs based solar cell for change in SiNWs length.

Fig. 5. Classification of SiNWs based solar cell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junction, combination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material.

Fig. 6. Schematic of Radial (left) and Axial (right) junction SiNWs solar cell.

Fig. 7. Images of (a) radial p-i-n structure, where the cross-section of a SiNW is described with proper dimension after ITO coating, and (b) axial p-n structure, where contrast in the SiNWs shows the change in doping profile of SiNWs based solar cell.

Fig. 8. Comparison of J-V characteristics obtained from various structured SiNWs based solar cell.

Fig. 9. Cross-section schematic of Heterojunction (left), and Homojunction (right) SiNWs solar cell.

Fig. 10. Cross-sectional SEM images of a-Si: H/SiNWs with the varied average length of SiNWs and different thickness of a-Si: H thin films for heterojunction structure.

Fig. 11. Fabrication process for SiNWs/PEDOT: PSS hybrid solar cell with a surface treatment.

Fig. 12. Cross-sectional SEM images of (a) SiNWs array, and (b) corresponding SiNWs array with PEDOT: PSS coating to form hybrid structure.

Fig. 13. Schematics of the energy level of the devices using as-synthesized SiNWs based solar cell.

Fig. 14. SiNWs fabrication and carbon shell deposition for th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Fig. 15. Schematic of reflection occurring at SiNWs, as an anti-reflection coating in a SiNWs based solar cell.

Fig. 16. Comparison of reflection spectra for various structure of SiNWs, (SA: slantingly-aligned; VA: vertically aligned).


  • 亮 點
  1. Types of silicon nanowires based solar cell structures and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analysis.
  2. Survey of impact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ilicon nanowires on optic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solar cell.
  3. Silicon nanowires for antireflection coating in solar cell.
  • 作者介紹

Mihir Kumar Sahoo is completed his M.Tech. Degree i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IT) Rourkela, India, in 2015.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solar cell, Li-ion battery, sputtering process, silicon quantum dots, and silicon nanowires.

Paresh G. Kale received the PhD degree in Energy System Engineering from the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IT) Bombay, Mumbai, India, in 2013. Currently he is working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IT) Rourkela, Indi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cover nanotechnology for energy conversion, porous silicon, and solar energy systems. He has two patents and several technical publications.


Journal of Materiomics(JMAT),是由中國矽酸鹽學會和Elsevier合作出版的英文期刊。第4期完整版已上線,並且今年特推出柔性電子材料特刊,點擊文末「閱讀全文「可免費獲取所全文內容

Journal of Materiomics 為同行評議期刊,被SCI和scopus收錄影響因子5.797(Material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 Q1分區),Citescore為8.,6,從投稿到在線出版一般在60天以內,並且對作者免收版面費!投稿說明詳見Journal of materiomics徵稿通知,投稿前務必查看JMAT投稿須知

The Journal of Materiomics is indexed by SCI (IF=5.797, rank in Q1 of Material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 and Scopus (Citescore 8.6), aims to provide a continuous forum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field of materials science, particularly systematic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mposition, processing, structure, property, and performance of advanced inorganic or non-metallic materials. Supported by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the Journal of Materiomics is a peer-reviewed open-access journal, without publishing charges to authors.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submitting to Journal of Materiomics, Please read journal’s specific Guide for Author:

相關焦點

  • 雲斯寧最新綜述:聚合物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論文詳細地討論了聚合物作為電池組件在DSSCs中扮演的角色,分析了影響聚合物DSSC性能的因素及提升電池整體工作性能的策略,對聚合物在新一代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潛能和挑戰進行了評估。研究背景眾所周知,聚合物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結構特點和廣泛的應用潛能,在新能源器件(鋰電池、超級電容器、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等)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聚合物科學也因此成為新能源領域重要的研究主題。
  • 一文讀懂非晶矽太陽能電池及其應用
    由於非晶矽結構是一種無規網絡結構,具有長程無序性,所以對載流子有極強的散射作用,導致載流子不能被有效地收集。為了提高非晶矽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和穩定性,一般不採取單晶矽太陽能電池的p-n結構。這是因為輕摻雜的非晶矽費米能級移動較小,如果兩邊都採取輕摻雜或一邊是輕摻雜另一邊用重摻雜材料,則能帶彎曲較小,電池開路電壓受到限制;如果直接用重摻雜的p+和n+ 材料形成p+ -n+ 結,由於重摻雜非晶矽材料中缺陷態密度較高,少子壽命低,電池性能會很差。因此,通常在兩個重摻雜層中澱積一層未摻雜非晶矽層(i層)作為有源集電區,即p-i-n結構。
  • 集成太陽能電池光電流新記錄
    近年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由於其簡單的器件結構、可溶液加工,低溫製備等優點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並獲得了飛速發展。
  • 太陽能電池優化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隨著能源在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太陽能發電的技術也越用越廣泛,現在太陽能光伏系統已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就隨處可見了,比如太陽能熱水器等,但是太陽能光伏體系卻很容易被外部環境所影響,如果當天是陰天那麼太陽能電池的發電量就大幅下跌,據一組數據表示只要有10%的太陽能電池板面積被陰影覆蓋,那麼太陽能系統的總發電量就會下跌50%。另外太陽能電池隨著時間推移使用壽命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 氧化矽在高效單晶矽PERC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採用SiO x N y(n = 1.8)作為第二層,SiO x(n = 1.46)作為第三層[ 8 ],兩者都可以用PECVD方法容易地集成到SiN x沉積工藝中。在晶體矽太陽能電池的實際生產中,在PECVD管式爐中同時沉積240個帶有抗反射塗層的部件,這意味著控制每個部件之間的一致性是特別重要的。
  • 矽太陽能電池的結構、發電原理及其應用前景
    矽太陽能電池結構:   正電荷表示矽原子,負電荷表示圍繞在矽原子旁邊的四個電子。   另外矽表面非常光亮,會反射掉大量的太陽光,不能被電池利用,科學家們給它塗上了一層反射係數非常小的保護膜。   矽基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前景:   矽基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前景目前,矽基電池已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商業、通信、軍事、航火等領域。還包括家用電器以及公用設施。
  • 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及製造工藝及其結構等介紹
    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及製造工藝 內容提綱 一、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結構、製造技術簡介 二、非晶矽太陽能電池製造工藝 三、非晶矽電池封裝工藝 一、 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結構、製造技術簡介 1、電池結構 分為:單結、雙結、三結 2、製造技術 三種類型: ①單室,多片玻璃襯底製造技術 該技術主要以美國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結構及原理
    鈣鈦礦是以俄羅斯礦物學家Perovski的名字命名的,最初單指鈦酸鈣(CaTIO3)這種礦物,後來把結構與之類似的晶體統稱為鈣鈦礦物質。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常用的光吸收層物質是甲氨鉛碘(CH3NH3PbI3),由於CH3NH3PbI3這種材料中既含有無機的成分,又含有有機分子基團,所以人們也將這類太陽能電池稱作雜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 皮秒雷射器在柔性太陽能薄膜電池中的應用
    非晶矽薄膜電池,具有性能穩定、抗輻射能力強等優勢,且光電轉換效率高,已接近於晶體矽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但是成本只有其1/3,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所有太陽能薄膜電池材料中,CIGS(銅銦鎵硒)電池對可見光的吸收係數最高,而且原材料的消耗卻遠低於傳統晶體矽太陽電池。
  • 雷射技術在太陽能電池製造中的應用
    對於P1、P2和P3層的刻線應用而言,用於微加工應用的、輸出波長為1064nm和532nm的結構小巧緊湊的二極體泵浦雷射器,無疑是無疑是一種理想的選擇,並且這種雷射器能夠提供極高的脈衝穩定性。這類雷射器的脈衝持續時間為8~ 40ns,脈衝重複頻率為1~100kHz。
  • 西南大學:聚合物織構結構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應用
    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宋群梁教授創新團隊在低成本倒置結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學方面最近取得了新突破,相關研究成果「Coordinated Optical Matching of a Texture Interface Made from Demixing Blended Polymers
  • 乾貨 詳解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應用
    前言有機金屬滷化物鈣鈦礦結構太陽能電池是一種以全固態鈣鈦礦結構作為吸光材料的太陽能電池,其能隙約為1.5eV消光係數高,幾百納米厚的薄膜即可充分吸收800 nm以下的太陽光, 在光電轉換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憑藉良好的吸光性和電荷傳輸速率,以及巨大的開發潛力, 被譽為「光伏領域的新希望」。
  • 小米新專利曝光 手機背面集成太陽能電池板
    如果你是一位戶外運動愛好者,小米可能會有一部吸引你的智慧型手機,這款手機的背面裝有集成太陽能電池板。此項設計專利是由小米公司在2018年7月27日,向WIPO(世界知識產權局)申請的,用於配備太陽能電池組件的智慧型手機。
  • 柔性太陽能電池的探索之路
    此外,還有無機半導體薄膜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等。不同太陽能電池結構不一樣,比如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有機光敏帶由P型有機半導體(容易給出電子)構成的給體、N型半導體(容易接收電子)構成的受體組成,形成很薄的柔性活性層,在外電路接通下產生光電流。
  •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的共敏化應用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英文簡寫為DSCs)是由Grätzel和O』Regan發展的第三代光伏電池,它具有較低的成本、製備簡單、可調變的光電性質、自然透明性、良好的光伏輸出和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PCE)其使其在太陽能窗戶和室內設計的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應用。共敏化已經成為一種提高DSCs效率的方法,最著名的作用是推動DSCs的功率轉換效率達到世界紀錄值。
  • 柔性太陽能電池的探索之路
    不同太陽能電池結構不一樣,比如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有機光敏帶由P型有機半導體(容易給出電子)構成的給體、N型半導體(容易接收電子)構成的受體組成,形成很薄的柔性活性層,在外電路接通下產生光電流。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與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類似,具有三明治結構,主要的不同在於光敏層,它是有機無機雜化構成的鈣鈦礦結構。
  • 小米設計了一款集成太陽能電池板的智慧型手機
    而這次我們從專利圖中發現了另外一款特別的小米智慧型手機,它配備了太陽能電池板。2018年7月27日,北京小米公司向WIPO申請了一項設計專利,描述了一種配備太陽能電池組件的智慧型手機。七個草圖顯示了一款智慧型手機,前面板幾乎全部由屏幕組成,目前還不清楚自拍相機的位置,似乎並沒有描述攝像頭,也沒有彈出式攝像頭,這樣一來它很可能會有一個位於屏幕下的攝像頭,這個正在開發的技術最近由小米在一個簡短的演示視頻中展示。
  • 太陽能電池綜合應用
    太陽能電池的綜合應用一、實驗目的1、加深了解太陽能電池原理和最大功率點的特徵
  • 雷射切割技術在太陽能電池製造的應用
    太陽能電池是一種可以將光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以矽基太陽能電池為主,可有效降低環境汙染以及能源消耗的危機。 太陽能電池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分為化合物太陽能電池、矽太陽能電池、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以及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等種類,其中矽太陽能電池被應用的範圍非常廣泛,因此又被細化分為多晶矽太陽能電池、單晶矽太陽能電池以及非晶矽太陽能電池。
  • 石墨烯在太陽能電池領域的應用
    目前廣泛應用的透光電極材料為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銦錫等,但其對紅外光譜具有較強的吸收、熱穩定性較差、易碎,同時在使用時需要在其表面鍍一層鉑來提高其導電性,大大增加了製備成本。而石墨烯幾乎對所有紅外線具有高透明性,有利於提升光能利用率。透光率升高會導致載流子密度降低,但由於石墨烯具有非常高的載流子遷移率,即使載流子密度非常小,也能確保一定的導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