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原標題:波羅的海指數開年大跌50%,與股市關聯性逐步下降?
跌至2016年2月以來新低。
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稱全球經濟呈現「初步企穩但復甦乏力」的混合跡象,將2020年和2021年貿易增速預期分別下調0.3和0.1個百分點,至2.9%和3.7%。世貿組織(WTO)此前預計2020年的商品貿易量將增長2.7%,認為原材料和電子零部件的疲軟將延續。
船運業的寒冬還未遠去,今年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正在經歷新一輪的大跌,跌幅超過50%,且尚未出現短期見底的跡象,其中的緣由並不只是季節性因素那樣簡單。
波羅的海指數創三年新低
受幹散貨船運需求下降的壓力影響,波羅的海指數已經跌至2016年2月以來新低。
海運市場的景氣程度與世界經濟的波動密切相關,幹散貨商品往往被視作領先經濟指標,因為它們在煉鋼、發電等核心工業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一般像糧食、鐵礦石、煤炭等以散裝形式處理和運輸的貨物,作為初級原材料,它們需要通過船隻漂洋過海才能完成交接工作。
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反映著世界幾條主要航線的即期運費變化,包含Capesize(海岬型、好望角型)、Panamax(巴拿馬型)、Supramax(超靈便型)三種船型運價,權重佔比分別為40%、30%和30%。其中好望角型船隻載重量17-18萬噸,主要用於鐵礦石和煤炭等工業物資的長途運輸,巴拿馬型船隻載重量在6-8萬噸,主要運輸穀物和糖等民生物資,超靈便型船隻載重量在5-6萬噸,主要運輸穀物、化肥、水泥等產品。
自去年9月刷新2010年11月以來新高2518點後,波羅的海指數便呈現雪崩式的下跌走勢,截至27日收盤,該指數報557點,區間累計下跌76%,其中好望角型船運價指數更是出現了連續32個交易日回調的走勢。
北極證券(Arctic Securities)分析師林海姆(Jo Ringheim)表示,燃油成本增加讓船東難以盈利,提高價格卻會打壓市場需求。今年1月,國際海事組織(IMO)針對船舶硫排放的新規開始生效,這是數十年來石油和航運業的最大一次調整,要求所有沒有廢氣洗滌器的船舶都必須從較便宜的3.5%硫燃料轉換為較昂貴的0.1-0.5%硫燃料。
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BIMCO)首席航運分析師桑德(Peter Sand)表示,近期的走勢與季節性因素也有關係,全球航運需求在年初處於階段性低位,同時中國春節假期較去年提前也加劇了市場的擔憂。總體而言,目前海運市場需求的基本面非常虛弱,預期疲軟的表現短期將延續。
暴跌根源:煤炭與鐵礦石
在三個構成波羅的海指數的船型運價中,運輸量最大的好望角型船隻已經連續下跌29個交易日,成為拖累指數表現的最重要因素,而該船型主要用於運輸鐵礦石和煤炭。
去年11月,美國CopeSiges、Golden Ocean和Star Bulax三大海運公司接連發布盈利預警,稱巴西航線需求低迷導致運價大幅走低。Golden Ocean執行長瓦爾德達爾(Birgitte Ringstad Vartdal)表示,淡水河谷的生產系統遇到了問題,導致前往巴西航線的船隻數量大幅下降,影響了市場報價。
巴西經濟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由於南部地區的洪災,淡水河谷今年前三周的產量低於預期,前19天累計有1550萬噸鐵礦石外運,速度遠低於2019年1月的3310萬噸,日均運價下降約25%。淡水河谷表示,其巴西鐵礦石產量可能需要三年才能恢復正常。華爾街投行Jefferies副總裁吉維恩(Randy Giveans)指出,在巴西出口恢復前,今年一季度波羅的海指數將維持弱勢表現。
另一方面,中國鐵礦石庫存也打擊了市場預期,「我的鋼鐵網」行業數據顯示,1月中旬鋼廠進口鐵礦石庫存可用天數達38天,處於歷史高位,由於鋼廠補庫基本完成,偏高的價格令對高品位鐵礦石的需求有所降溫。
煤炭價格下跌和需求下滑則是另一大因素,標普普氏(S&P Global Platts)的數據顯示,2019年用於發電的熱能煤現貨價格下跌近40%,創2007年編制基準價格以來最大跌幅。
國際能源署(IEA)表示,2019年全球煤炭消費量低於2018年,主要原因是燃煤發電量降幅超過2.5%,是有史以來最大降幅。美國和歐洲發電站使用的熱能煤量明顯減少,在天然氣價格低廉的歐洲,動力煤已經被逐漸放棄,同時全球對化石燃料的監管正在收緊,各國正在推動更清潔的能源。
鋼鐵生產放緩也打壓了煤炭的需求。世界鋼鐵協會數據顯示,去年全球十大鋼鐵生產地中,包括歐洲、日本和印度在內的六個國家和地區產量下滑,這是全球工業活動低迷的一個徵兆。惠譽高級分析師舒赫(Oliver Schuh)預計,鋼鐵製造商今年將閒置約6%的產能。
參考性需辯證看待
2008年7月,密西根大學教授基利安(Lutz Kilian)在論文中提出,從散貨運輸費波動推導出的Kilian經濟指數能夠有效把握全球實際產出的變化,並發現全球經濟和商業周期的轉折點,金融危機爆發讓波羅的海指數瞬間名聲大噪。
然而2013年以來,波羅的海指數的走勢與全球股市特別是美股的關聯性逐步減弱,在美股屢次創出歷史新高的背景下,波羅的海指數僅相當於2008年峰值的15%。2016年以來船運市場進入低潮期,產能持續供過於求,引發了船企兼併、收購的浪潮。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經濟學家漢密爾頓(James Hamilton)認為,運輸成本如今並不能作為衡量經濟活動的最佳參考指標,相對而言通過工業產出變動衡量經濟周期變化更為合適。彭博首席經濟學家歐樂鷹(Tom Orlik)則建議,衡量全球經濟狀況,波羅的海指數應該與零售銷售、工業產出和電力需求結合起來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