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登月五十周年,誰會是下一個登月者?

2020-11-23 騰訊網

「這是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人類的太空探索始於政治、軍事的較量,最終回歸科學與合作。近年探月熱潮重又掀起,誰是下一個登月者?

圖註:巴斯·奧爾德林在月球上,為他拍照的是尼爾·阿姆斯特朗。圖片來源: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69年7月20日,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說出了那句著名的「這是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藉助當時剛剛誕生不久的全球電視直播技術,數億人目睹了這個歷史性的瞬間。

在接下來的三年中,美國一鼓作氣,整個阿波羅計劃共進行了6次成功的發射任務,將12位太空人送上月球。但是自從1972年底阿波羅17號任務結束後,儘管人類的太空探測器已經飛出了太陽系,卻再也沒有人登上月球。

為什麼近幾十年來再也沒有人類登上過月球?下一次登月的會是誰,在什麼時候?

遠大的目標

二戰結束後,藉助當時剛剛出現的火箭技術,將探測器甚至人類送上太空成為可能。美國和蘇聯開始了激烈的「太空競賽」。蘇聯最初佔據上風,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隨後又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載人航天飛行——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乘坐宇宙飛船繞行地球一周,然後安全返回。

美國顯然坐不住了。一個月後,當時的美國總統甘迺迪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在十年內將航天員送上月球,然後返回。

阿波羅計劃就此啟動。雖然此前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已經成功將猴子送上了太空,但載人登月顯然是另一回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說是舉全國之力一點也不為過——在這一時期,NASA的預算佔了美國聯邦政府支出預算的近5%。這使得阿波羅計劃成為全世界最昂貴的科研項目之一。

不完美的登月

儘管花費了大量的財力,集中了全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好的科學家,但是受限於當時的技術,參與登月任務的太空人們仍然承擔了極高的風險。

「阿波羅1號」便是一次還未開始就意外結束的旅程。1967年1月27日,一艘編號為AS-204的飛船在一次例行測試中突然發生大火,導致三名太空人當場喪生。應遇難者遺孀的要求,NASA將這艘飛船命名為「阿波羅1號」,以示紀念。

被載入史冊的「阿波羅11號」也不是完美的。當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在月球上漫步,忙著採集月球土壤和拍照的時候,地面上的科學家們還在瘋狂搶修程序,保證登月艙能正常返航。指令艙駕駛員麥可·柯林斯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當他坐在指令艙裡,看著同伴們準備從月面返回的時候,他心想:「如果他們無法離開月球表面,甚至墜落下去,我不會馬上自殺。我當然要回家,但我接下來一輩子都會帶著這個印記,我很清楚這點。」

圖註:阿波羅11號成員合影,左起: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圖片來源:NASA

更驚險的是1970年4月11日發射的「阿波羅13號」。當飛船抵達離地球33萬千米的太空時,一個液氧罐發生爆炸,並導致飛船主引擎損壞。NASA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按照原定路線前進,依靠月球引力變軌返回。三名太空人關閉除通信和生命維持系統之外的所有電力設備,苦苦支撐了4天,才終於回到地球。這一事件後來被拍成電影《阿波羅13號》,湯姆·漢克斯扮演指令長吉姆·洛維爾,說出了那句著名的「休斯敦,我們有麻煩了」(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

圖註:「阿波羅13號」指令長吉姆·洛維爾(Jim Lovell)。圖片來源:NASA

隨著冷戰局面趨於緩和,NASA的任務逐漸轉向純粹的科學探索,開始向其他行星發射探測器。而對於月球,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這二十多年中,只有美國的「克萊門汀」號以及「月球探勘者」號對月球進行了環繞探測並成功返回了科學數據。其他國家隨後也加入了太空探索的隊伍,越來越多的探測器被送往太空,只是再也沒有人登上月球。

中國人的探月之旅

2006年,歐洲首個月球探測器「智能1號」成功撞擊月球,翻開了月球探索的新篇章。日本、中國、印度等國家也紛紛加入。2007年10月24日,中國首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發射升空。

接下來,嫦娥任務繼續推進。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這是人類首次對月球背面展開探索。接下來,「嫦娥五號」還計劃鏟取月球土壤,送回地球。這將是繼1976年前蘇聯「月球」24號(「月球計劃」中最後一個送回月球表面樣本的探測器)任務後,人們首次將月球表面的樣品帶回地球。

圖註:「嫦娥四號」任務著陸器外觀設計構型。圖片來源:新華社

而後續論證中的「嫦娥」任務將計劃前往月球南極,探討潛在水冰資源利用以及建立月球科考站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自「嫦娥四號」開始中國已經開放搭載國際載荷的機會,今後中國也將會以更加自信、開放的姿態參與到國際太空探索的合作中去。

私人航天的浪潮

進入21世紀,一些團體和私人企業也加入到對月球的探索中。來自以色列的非營利性太空組織SpaceIL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由SpaceIL發起製造的以色列首個登月探測器「創世紀」號於今年2月21日發射升空,4月4日進入月球軌道。儘管探測器最終在距離月球10公裡的地方發生了故障,沒能實現軟著陸,但是作為第一個私人資助並成功繞月的實體,SpaceIL仍然創造了歷史。

私人企業還對太空旅行展現出濃厚的興趣。日本企業家前澤友作(Yusaku Maezawa)可能會成為第一個實現繞月飛行的私人旅客,他計劃2023年乘坐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BFR運載火箭拜訪月球。今年6月,畢格羅航天公司(Bigelow Space Operations)也宣布,未來只要支付5200萬美元,就能去國際空間站體驗一到兩個月的太空之旅。

BFR運載火箭藝術構想圖。圖片來源:SpaceX

不過,這個「未來」具體是什麼時候還不好說,私人航天的安全性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畢格羅航天公司的旅遊項目計劃搭乘SpaceX的載人「龍」飛船往返。「龍」飛船本該在今年7月進行首次載人飛行任務,但是今年4月,飛船在地面測試中發生爆炸,幸好無人傷亡。SpaceX已經將載人飛行任務推遲到年底或明年。

載人登月的意義

如今,隨著阿波羅登月50周年的到來,電影《登月第一人》、紀錄片《阿波羅11號》在美國先後上映,或許側面反映了美國社會對登月重新燃起的熱情。NASA更宣布啟動「阿爾忒彌斯」計劃,預計在2024年之前重返月球。

俄羅斯也在今年3月公布了最新的探月計劃,宣布將於2031年執行載人登月任務,並在接下來四年中將四個探測器發送至月球,最終建立月球基地。

儘管載人登月計劃的經濟成本高昂,但其卻能夠極大地促進社會民生等多個領域的發展。此外,載人登月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會大幅提升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更為重要的是,對於年輕的下一代,載人登月將會激發他們對於太空探索的好奇心,畢竟正如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所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

人類的太空探索始於政治、軍事的較量,最終回歸科學與合作。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寫道:「不管『阿波羅』計劃原先發起的理由是什麼,也無論它在冷戰時期的民族主義和成為毀滅人類的工具的泥坑中陷得多深,它不可避免地使我們認識到地球是一個整體,並且它很脆弱……旅行使我們眼界開闊。現在是重新上路的時候了。」

作者 | 戚譯引

審校 | 北京大學地球空間科學學院 博士研究生 都駿

責編 | 高佩雯

文章由騰訊科普「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相關焦點

  • 澎湃思想周報丨粉絲與粉絲的數據幻象戰爭;人類登月五十周年
    【國際】人類登月五十周年1969年7月20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尼爾·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成為歷史上最先踏足月球的兩個地球人。如今,距離人類首次登上月球已經過去整整半個世紀,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這一現代世界的標誌性事件,也再度引發熱議,冷戰、太空競賽、探索未知、地球環境危機,以及紛紛擾擾的登月造假陰謀論,這屬於人類的一大步,未來又是否會繼續跨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也就是著名的NASA早就在官網上掛出日程表,向公眾預告即將或已經為這次紀念登月五十周年活動所準備的諸多節目。
  • 人類登月五十周年:50年前是「秀出肌肉」,50年後是「嗅到雞肉」
    自美太空人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1969年7月20日第一腳踏上月球,不知不覺已過去了整整50周年。近期,#人類登月50周年#相關話題備受關注,許多未曾經透露的細節也公之於眾。畢竟,登陸月球是全人類智慧結晶,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言「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
  • 人類登月50周年的崢嶸歲月,雪佛蘭帶著《跨月飛行》告訴你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2秒,人類首次踏上了月球的表面,而登月者阿姆斯特朗的這句話,歷經50年卻依然縈繞在耳旁。
  • 「人類的一大步」——紀念人類登月50周年
    「人類的一大步」——紀念人類登月50周年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高懸於天空的月亮,在中國的文化中有著極其豐富的象徵意義。「魄依鉤樣小,扇逐漢機團。人類登月探索歷程五十年前,「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用這樣一句而今聽來依然擲地有聲的話語,道出了人類首次完成登月壯舉時的激動與豪邁之情。在完成這一壯舉之前,人類為其做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及周密的技術支持。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阿波羅計劃電影盤點
    《阿波羅11號》《阿波羅11號》(2019),託德·道格拉斯·米勒執導的紀錄片,被譽為「歷時五十年的電影大事記」。93分鐘的紀錄片採用了首次發現的65毫米大畫幅膠捲拍攝的影像資料和超過11,000小時的原始音頻資料,為人類歷史上最具標誌性和歷史性的時刻展現全新的視角。
  • 人類登月50周年!人類在月球吃的第一餐,竟是聖餐!
    我們經常問別人也問自己,下一步我們人類將邁出怎樣的一步,才能擺脫危機?我們的明天,又在哪裡?50年前,人類完成了登月壯舉,那被稱為人類的一大步;50年後,我們想起了聖經《詩篇》8章3節至4節的記載: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
  • 大家丨登月電影百年回顧:多少人類的恐懼與神話由此而起
    今年7月20日是人類登陸月球五十周年(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認為,尤其下文會提及的那些懷疑論者),但在電影裡,登月已經實現了117年。早在1902年,梅裡愛拍攝的世界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就安排了六位小丑一樣的星相學家乘坐一枚炮彈登陸了月球。
  • 嫦娥五號登月成功!來枚人類登月50周年紀念幣!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錢夫子給大家帶來了庫克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銀幣,超高浮雕、仿古工藝,鑲嵌真正的月球隕石。全球發行499枚。 ▲人類登月50周年紀念銀幣超高浮雕鑲嵌真實月亮隕石阿波羅11號登月999銀 重1盎司(約31.1克)直徑38.61mm
  • OMEGA 超霸銀史努比獎章五十周年紀念表
    2020年歐米茄OMEGA推出第三代的超霸銀史努比獎章五十周年紀念表,雖未限量,但依舊引起搶購。繼2003、2015年,2020年歐米茄OMEGA發表第三代的超霸銀史努比獎章五十周年紀念表。其中一個關鍵是要在靠近地球時點燃引擎十四秒調整軌道角度,避免燒毀在大氣層,或是錯過地球。而在大多電子系統都關閉的狀況下,太空人只能依靠配發的超霸作為計時,超霸也不負眾望,在歷經脫離地球引力的強大G力、太空中極端溫度的考驗後,精確計時協助太空人順利返回地球。為此,NASA在1970年十月五日這天頒了銀質史努比獎章給歐米茄超霸,表揚表款在這次的重要貢獻。
  • 最後一位登月者剛過完85歲生日,他也是唯一一位科學家太空人
    >美東時間7月3日,是阿波羅第12位登月太空人哈裡森·施密特85歲生日。他不僅是唯一一位以專業科學家角色登月的太空人,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位登月者。哈裡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1935年7月3日出生於新墨西哥州聖麗塔,跟阿波羅16登月太空人查爾斯·杜克同歲。
  • 西鐵城舒博鈦五十周年限量版腕錶震撼上市
    今年是西鐵城舒博鈦腕錶誕生50周年。值此金禧之際,西鐵城榮耀發布限量版紀念腕錶——GPS衛星對時F950腕錶,慶祝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時刻。凝聚技術與美耀世鉅獻舒博鈦腕錶是西鐵城的標誌性產品之一,誕生於1970年,阿波羅登月的第二年。
  • 人類登月50周年,世界各地都在紀念這偉大的「一小步」
    北京:致敬第一枚登上月球的腕錶2019年7月16日,瑞士著名制表品牌歐米茄 (OMEGA) 於北京王府井盛大揭幕金色太空人巨型雕塑展覽,以此紀念人類首次登月金色50周年,並致敬歐米茄超霸腕錶在人類太空探索歷程中所展現的先鋒精神。
  • 擊敗復聯3與頭號玩家,《登月第一人》獲奧斯卡最佳視效獎
    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項已經頒出,「高司令」瑞恩·高斯林主演的電影《登月第一人》獲得了這份榮譽。《登月第一人》是一部科幻電影,講述了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月者的故事。特別是《復仇者聯盟3》,作為漫威十周年的大製作,超級英雄齊聚,滅霸入侵地球,瓦坎達大戰等,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太空類題材電影備受學院青睞,此前《地心引力》、《星際穿越》都曾獲該獎。今年的特效工會獎頒給了《復仇者聯盟3》,但今天卻意外敗給《登月第一人》。
  • 五十年後中國代表地球重返月球,網友:嫦娥與阿波羅誰更勝一籌?
    除此之外,這也是最近幾十年人類探測器首次造訪月球,可以說再次拉開了人類探月的新徵程。據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時間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已經從月面起飛,隨後順利進入預定環月軌道,目前正在返回地球途中。就目前所有情況來看,一切順利,我們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提到人類探月工程,不得也不能忽視的就是上個世紀美國的阿波羅計劃。
  • 《星際探索》曝特輯 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
    《星際探索》曝特輯 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 時間:2019.07.2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 共慶金色時刻 歐米茄致敬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
    2019年5月9日,瑞士著名制表品牌歐米茄 (OMEGA) 於美國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航天中心舉辦盛大紀念活動,以致敬人類首次登月成功50周年。歐米茄超霸腕錶參與了人類首次登月任務並伴隨著太空人登上月球,品牌全球總裁兼執行長安世文(Raynald Aeschlimann) 對此深感榮幸。談及歐米茄的太空探索精神時,他表示:「能夠登上另一個星球是何其偉大的一項壯舉,這無疑值得我們慶祝和致敬!」
  • 人類登月五十年,憶阿波羅11號的奇妙冒險。
    高光時刻著陸月面後,航天員們淡定地開始睡覺,為登月養足體力。之後,他們檢查儀器、觀察環境,並在地面醫療專家的安排下檢查了健康狀況。接著,奧爾德林架好了攝像機,為早早守護在電視機旁的5億人充當起眼睛。終於,歷史性的一刻到來了。20日22時56分,阿姆斯特朗走下梯子,代表全人類第一次踏足月面。
  • 美國登月五十年了,中國有實力實現載人登月麼?現在有答案了
    美國和前蘇聯相互在太空領域掰手腕,美國更是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載人登月,在當時可謂是超級領先地位。相比之下,自1970年以來,我國也已經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一號」衛星,自推出以來已經有五十多年的時間了。我們國家尚未實現載人登月,難道是美國太先進了?
  • 特別策劃 | 到底誰是真正的登月第一人
    1969年,「阿波羅11號」實現載人登月,標誌著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
  • 香港太空館舉辦展覽回顧人類登月50年輝煌史 (1/5)
    香港太空館舉辦展覽回顧人類登月5) "← →"翻頁 7月3日,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登月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