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劍橋不可不知的那些事:達爾文的屋、牛頓的樹、國王手握椅子腿

2021-01-09 書蟲遊世界

劍橋是我此次英國之行攻略做得最細的地方,細到最重要的五所學院中的每一幢主要建築和每一處特別景致都做了詳盡的解讀。然而百密一疏,旅途中的意外總是無法完全避免,這次就讓我們趕上了。

故事還得從頭說起,話說這天天氣不錯,火車在明媚的陽光中從倫敦穿行至劍橋。按照我查好的路線,順火車站正對的車站路向西北走,到一個大三岔路口後向北拐,再走大約一公裡。有人可能會問:劍橋鎮的火車站怎麼離劍橋大學這麼遠呢?這裡我推薦您看一本書《劍橋:大學與小鎮800年》,作者是劍橋最知名的藍牌導遊,他把劍橋大學的來龍去脈和各種八卦故事在此書中講得一清二楚。按照他的說法,劍橋大學最早是一批對牛津鎮政府不滿的牛津大學師生跑到劍橋鎮尋求發展,最終鳩佔鵲巢、反客為主的結果。在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劍橋鎮為劍橋大學做出了巨大犧牲,其中之一就是這個火車站。19世紀40年代,鐵路修到了劍橋鎮。「在17個火車站選址方案中,劍橋大學偏要採用距老鎮中心最遠的一個。除非是地質原因,否則沒幾個19世紀英國大城鎮會把火車站建在離市中心一英裡遠的地方。劍橋大學就是不願讓外部世界貼得太近。」

好在今天這段路的兩側已經被各種現代建築所填滿,使我們一路走來並不感到枯燥。在聖安德魯街最北頭,我們見到了計劃中的第一所學院:劍橋大學基督學院。這所學院最初以「神之家」的名義創建於1437年,致力於培養當時英國缺乏的語法碩士。1448年獲得的皇家憲章中宣布國王亨利六世(Henry VI,1421-1471)為該院創始人,學院於同一年遷到現在的位置。1505年在得到亨利七世(Henry VII,1457-1509)的母親瑪格麗特·博福特(Margaret Beaufort,1441-1509)的捐贈後更名為基督學院。

面向聖安德魯街的是學院的西大門,我們來的時候,它被包得嚴嚴實實,正在修護。以至於我在門前走了一個來回愣是沒認出來,問過一位路人才知道這個腳手架包起來的就是基督學院正門。下圖是我從網上找的,希望各位再來的時候,它能呈現出這個樣貌。

從門洞進去是第一庭院,那裡有個圓草坪。我們剛要往裡走,一位先生從門房裡出來攔住了去路,「今天不開」。做攻略時,我查的學院官網上寫的是除靜校期(Quiet Period)、考試期和聖誕假期外,全年開放,但又沒有明確考試期的具體時間,靜校期也只說通常為五月初到六月中。不知我們是趕上了哪個期。我跟門衛商量了一下,他允許我們站到圓草坪邊上拍幾張照片。

第一庭院周圍的建築最早建於15-16世紀,西北方向這個突出的鐘樓下方是學院的禮拜堂。

東北方向有個高大外飄窗的是食堂大廳。它左邊那個窗戶上爬滿綠植的小樓住著院長一家。

讓基督學院最引以為榮的兩位校友,一位是寫下《失樂園》和《復樂園》的英國大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1608-1674);另一位是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在第一庭院旁的建築中至今還保留著達爾文當年生活工作過的房間。

而在北邊的新庭院裡則樹立著一尊達爾文雕像。有達爾文坐在旁邊,估計誰也不敢在這張長椅上睡懶覺了。

雖有些許遺憾,但其實我並未感到多少沮喪,基督學院雖有達爾文這樣的大腕兒,畢竟在校園環境和建築裝飾等方面都遠不及我計劃中接下來要參觀的幾所學院。要知道,真正美麗而且有氣勢的學院全在劍河兩岸呢。我們繼續向北走,直奔那個有著嘆息橋美景的聖約翰學院。

聖約翰學院所在的位置以前是聖約翰醫院的地盤,16世紀初醫院因資金匱乏而逐漸荒廢。瑪格麗特·博福特在捐贈完基督學院後正想再創建一所全新的學院,於是聽從她的懺悔神父約翰·費舍爾(John Fisher,1469-1535)的建議選擇了這裡。但她1509年尚未達成夙願時便匆匆辭世,於是費舍爾承擔起學院創立的主要工作,並最終成為整個劍橋大學的校長。

學院的大門位於聖約翰街上,門口赫然立著「禁止入內」的牌子。不會吧?我來之前查的學院官網,明明寫著6月16-28日不對公眾開放,所以我才特意趕在6月15日來參觀的呀!正準備上前向這位戴大墨鏡的門衛問個究竟,一眼瞥見門口告示牌上寫著:即日起至6月24日為考試期,不對遊客開放。真是服了,就不能寫在官網上嗎?

這個打擊比剛才大多了,因為預感到接下來的幾所學院也會是同樣的結果。如此一來,能做的似乎只有仔細看看學院的大門了。聖約翰學院的大門建於1516年,門洞上方是瑪格麗特·博福特的盾徽,兩邊由野邇(山羊頭、羚羊身、大象尾的神話動物)擁著。再上方是福音書作者聖約翰,腳下是代表他的鷹,手中拿著裝著毒酒的酒杯。傳說他在以弗所接受黛安娜的挑戰飲下毒酒而未死,當時他在酒杯上劃了個十字,毒液就化作小蛇從酒中分離出來。

從這道門進去是第一庭院,庭院北邊是學院禮拜堂,我們雖無法進入第一庭院,但可以繞到北邊看看禮拜堂的外觀。這座禮拜堂由英國著名建築家喬治·吉爾伯特·司各特(George Gilbert Scott,1811-1878)在醫院禮拜堂原址上於1866-1869年重建,50米高的鐘樓至今仍為劍橋的最高建築。

如果站在第一庭院裡看禮拜堂就是這個樣子。

聖約翰學院在歷史上出過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7位英國首相和12位大主教。我們熟悉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就畢業於此。學院橫跨劍河,通過嘆息橋和廚房橋連接,下圖是河西岸的聖約翰草甸和北邊新哥德式的新庭院,如此優美的校園也難怪會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人才。

在人才培養方面比聖約翰學院更牛的是它南邊緊鄰的聖三一學院。它在歷史上出過3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牛津劍橋所有學院中最多的(截至目前劍橋總共出過98位),另外還出過6位英國首相。許多著名校友的名字說出來都是如雷貫耳,比如物理學家牛頓(Isaac Newton,1642-1726),詩人拜倫(Byron,1788-1824)、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以及寫下《洛麗塔》的俄裔美籍作家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

說到牛頓,就不得不提一下那棵著名的蘋果樹。在聖三一學院東門外的草坪上的確栽了一棵蘋果樹,很多人都在這照相,但是想想看,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已經三百多年了,這棵小樹才種了幾年呀。據說這實際上是學院為了迎合遊客而特意栽種的,理由是牛頓當年曾在旁邊的房子裡住過,如果有蘋果砸了牛頓的腦袋當然是這裡的樹上掉下來的,老樹沒了就補種棵新的。遠在林肯郡的伍爾索普莊園對這種說法堅決否認,他們認為牛頓研究萬有引力定律的那兩年正好住在伍爾索普,應該是那裡的一棵老蘋果樹才對。現在人們普遍認為那個所謂「蘋果砸牛頓」的故事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因為牛頓本人從未在任何公開場合說起過。這個傳說是後人寫牛頓傳記時杜撰的,好像唯有這樣才能證明牛頓的天才。事實上連萬有引力本身也非牛頓最早提出,早在1661年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就已覺察到引力和地球上物體的重力具有同質性並在隨後首次提出「萬有引力」這個概念。牛頓的貢獻在於他推導出了萬有引力的數學公式,也就是那個著名的定律F=(G×M×M)/R,但其中關鍵的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關係卻是牛頓聽從了胡克的意見。從二者的書信中可知,牛頓最初認為引力是與距離無關的,而胡克則在給他的信中予以糾正。儘管胡克曾要求牛頓公開承認自己對萬有引力定律的貢獻,但被牛頓斷然拒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紀錄片《英國的天才》,其中講述了二者半生的恩怨。

聖三一學院是亨利八世(Henry VIII ,1491-1547)將之前的兩所學院合併後於1546年創建的,因此大門上方樹立的是他的雕像。

仔細看會發現亨利八世手中握的是一根木質的椅子腿,它是很多年前幾個劍橋學生惡作劇的結果,這幫熊孩子將原來的劍換成了椅子腿,以示對權威的蔑視,而一向護犢子的院方也沒有改變這一現狀。雕像下方是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 ,1312-1377)的盾徽,他是學院前身之一國王學堂的創始人,兩邊的六個盾徽分別屬於他的六個兒子,其中一個空白是因為那個兒子幼年夭折了。

東門又稱偉門,偉大之門,進去的話便是"偉庭",偉大的庭院。你看別人都叫第一庭院、第二庭院什麼的,怎麼這裡就叫偉庭呢?聖三一學院的確很牛,除了前面說到的人才輩出外,它在牛津劍橋的所有學院中是最富有的一個,其所擁有的土地僅次於英國王室、國民託管組織和英國教會,位居全英第四,每年光地租就能收入兩千多萬英鎊,同時它還擁有TESCO超市一半的股份。

偉庭的北翼東部是建於16世紀中的學院禮拜堂,裡面矗立著一尊牛頓的雕像。

禮拜堂西側,也就是偉庭北翼靠中間的位置有座鐘樓,它原來可不在這個位置。為使偉庭更大,這座聖三一學院前身國王學堂留下來的、學院中最老的建築,在改建中被一磚一瓦拆掉,向北挪了100英尺後又重建於此。上方的大鐘最早安裝於1610年,後來幾經更換,現在我們看到的為1910年安裝。大鐘每小時敲兩下,第一下低音,第二下高音,非常獨特。

見到這麼美麗的校園卻不得而入,心裡總有些不甘。正在這時,我發現聖三一街南口有座教堂可以登頂。太棒了!不讓進校園,就到天上俯瞰。

這座教堂原本不在我制定的行程計劃中,但看過教堂介紹才知,它其實是非常有來頭的。教堂名叫偉大的聖瑪麗教堂,1209年當逃離牛津的師生首次來到劍橋時,就是在這裡落腳的。初期的教學活動及學位頒發都在這座教堂裡進行。1478年教堂籌到大筆資金得以重建,國王亨利七世還捐了100棵橡樹用於屋頂的修建。這座教堂既是劍橋鎮的教區教堂,也是劍橋大學的御用教堂,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訪問劍橋時便是在此發表演講的。

鐘樓初建於1491年,幾經波折後才於1608年建成現在的35米高方塔。登頂的票4英鎊一張,快到頂時能看到這個鳴鐘人的房間。據說教堂有個鳴鐘會,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鳴鐘會。

經過123級臺階,終於爬到塔頂。在平臺上極目遠眺吧,沒人能攔住你的目光。西邊正對的是國王學院的老校舍,遠處的紅色建築為劍橋大學圖書館。

西南方向是國王學院,其中的高大建築就是學院的禮拜堂。

正東是劍橋最古老的市集,右邊樓頂有個大圓表的是劍橋的市政廳。

北邊近處是夾在聖三一學院和國王學院之間的岡維爾與凱斯學院,遠處那座比我們這裡還高的方塔就是聖約翰學院禮拜堂鐘樓。

我們這次是「上天下河」遊劍橋,這一篇介紹了基督學院、聖約翰學院、聖三一學院,並登上聖瑪麗教堂鐘樓從高空俯瞰劍橋;下一篇將下到河中乘船欣賞劍河兩岸風光,並詳細介紹國王學院和王后學院等,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牛頓的故事:通向劍橋
    但無論如何請懂得珍惜,因為你與他們之中的大多數已經見完了最後一面,況且路人缺乏一時的友善也許正是你下定決心關鍵的一環,從這個角度來說你應該感謝那些「冷漠」的人兒們呢。就像那個挑釁牛頓引發教堂花園裡決鬥的男孩,很難說得上使牛頓的貴人可卻是至關重要的。「打架」這件事也成了牛頓中學時代最值得敘述的事情,這將是一件改變牛頓的人生軌跡,影響哲學發展,促進科學誕生,誘發工業革命,革命人類進程的大事。
  • 達爾文筆記本原稿不翼而飛,劍橋大學進賊了?
    這兩本筆記本是達爾文在1837年時所用,其中記錄了包括達爾文著名的「生命之樹」草圖在內的重要資料,這幅草圖闡明了早期關於進化論的觀點查爾斯 · 達爾文1837年的「生命之樹」草圖,劍橋大學圖書館一大學圖書館館長傑西卡·加德納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很傷心,這些達爾文筆記本目前的位置,包括達爾文標誌性的「生命之樹」草稿,目前還不為人所知,但我們決心盡一切可能去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並在這個過程中不遺餘力。」
  • 外媒:霍金將入葬威斯敏斯特教堂 與牛頓和達爾文為伴
    在這裡安息的名人還包括達爾文、伊莉莎白一世、狄更斯及喬叟。報導稱,上一位被安葬於此的科學家是1940年去世的物理學家、電子的發現者約瑟夫·約翰·湯姆森。1937年,原子核物理學先驅歐內斯特·盧瑟福也被安葬於此。霍金教授今年3月14日去世,享年76歲。
  • 牛頓、達爾文、達文西的秘密手稿​
    或許,跨學科是牛頓天才的自然屬性。「我不做任何假說,」牛頓寫道,「只要不是由自然現象中演繹出來的論斷,都被稱為假說;而假說,不管是形上學或是自然科學的,也不管是玄妙的還是機械的,都無法在實驗哲學中覓得位置。」牛頓與劍橋大學淵源很深,他曾是劍橋的學生,也擔任過盧卡斯數學講座教授。他的一位親屬在1872年選擇將他大量的數學和科學手稿捐贈給劍橋大學圖書館,毫不令人意外。
  •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英國國教禮拜堂,牛頓、達爾文和邱吉爾安葬地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又名威斯敏斯特教堂,毗鄰國會大廈,既是英國國教的禮拜堂,又是歷代國王加冕及王室成員舉行婚禮的地方,威廉王子的婚禮於2011年在此舉行。它可以說是英國地位最高的教堂,除了王室成員以外,很多名人都安葬於此,並被視為至高無上的榮譽,其中包括牛頓、達爾文和邱吉爾等。
  • 霍金葬禮今晚舉行,即將與牛頓、達爾文作伴為鄰
    已故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葬禮,將於北京時間2018年3月31日21時,在劍橋大學岡維爾-凱厄斯學院附近的聖瑪麗教堂舉行舉行。霍金的子女宣布,霍金的骨灰將於今年感恩節紀念活動中,安放入威斯敏斯特教堂(又稱西敏寺)。
  • 霍金葬禮31日在劍橋大學舉行 骨灰將與牛頓達爾文等為鄰
    【環球網綜合報導】已故英國著名科學家霍金的子女在當地時間周二宣布,霍金葬禮將於本月31日在劍橋大學舉行。另外,有消息稱,霍金的骨灰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安放於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與著名科學家牛頓、達爾文等安息在一起。
  • 達爾文手稿遺失,劍橋大學呼籲公眾幫助尋找
    中新社倫敦11月24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24日發出呼籲,請求社會公眾提供幫助,尋找「進化論鼻祖」達爾文遺失的筆記本手稿。劍橋大學官方網站當日公布,遺失的筆記本手稿共兩本,其中一本包含了查爾斯·達爾文1837年標誌性的「生命之樹」素描。
  • 霍金葬禮3月底舉行 與牛頓和達爾文同葬西敏寺
    20日,霍金的家人表示,這位科學家的葬禮將於3月31日在劍橋大學的大聖瑪麗教堂舉行。他的骨灰則將於今年晚些時候被安放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內,與牛頓和達爾文為鄰。霍金海外網3月21日電在英國著名科學家和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於3月14日離世後,當地時間20日,霍金的家人表示,這位科學家的葬禮將於3月31日在劍橋大學的大聖瑪麗教堂舉行
  • 科學家霍金將"長眠"於倫敦西敏寺 與牛頓達爾文為鄰
    科學家和物理學家霍金的家人20日宣布,霍金的葬禮將於3月31日在劍橋大學的教堂舉行。霍金的骨灰今年稍後將安放在倫敦西敏寺中,與牛頓及達爾文為鄰。報導稱,霍金的葬禮將於劍橋大學的大聖瑪麗教堂舉行。大聖瑪麗教堂位於劍橋大學的岡維爾與凱斯學院附近,霍金50多來就是在這個學院致力解開宇宙之謎。霍金21歲時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西敏寺教堂牧師霍爾(John Hall)說:「霍金教授的骨灰完全適合安放在教堂內,和其他傑出的科學家為鄰。」
  • 霍金教授將在劍橋舉行葬禮 墓地與牛頓接近
    3月14日,著名的理論物理科學家史蒂芬•霍金教授在劍橋的家中去世,享年76歲。據報導,當地時間本周六下午14:00,霍金教授的葬禮將在劍橋舉行,預計將有多達500名受邀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參加在聖瑪麗大教堂舉行的葬禮儀式。
  • 鍊金、議員、手工藝人,揭秘天才科學家牛頓那些不為人知的身份
    市面上有很多關於牛頓的傳說,基本上都是無限拔高了牛頓的形象,而且只講他偉光正的一面。但牛頓畢竟還是人,只要是人,就會有人性的那些缺點。》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牛頓的科學成就,還能看到他作為人的那一面,尤其是他那些隱秘的身份。
  • 達爾文物種起源手稿 劍橋大學圖書館:可能遭竊
    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今天表示,英國生物學家、演化論創立者達爾文遺失的兩本筆記本據信遭竊,內有關於演化論的開創性想法和「生命之樹」(Tree of Life)的草圖,價值不菲。達爾文(Charles Darwin)隨小獵犬號(HMS Beagle)出航5年返鄉後,於1837年開始整理筆記。劍橋大學圖書館表示,這些筆記價值數百萬英鎊。在其中一本筆記本中,他畫出物種進化數個可能性的示意圖,之後於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時附上更精緻插圖。
  • 最接近神的三位男人,牛頓 愛因斯坦 達爾文 他們如何看待上帝?
    對當代景象的隨意觀察很可能形成這樣的印象,即那些以科學的發現為世界觀基礎的人,以及那些依賴於某種宗教或精神信仰的人,對於現實的最終性質,往往持有內在不相容的觀點。牛頓晚年研究神學,愛因斯坦與上帝玩篩子,達爾文起先不信上帝。
  • 霍金的骨灰將安置於牛頓和達爾文墓旁 葬禮後將舉行私人紀念活動
    霍金的骨灰將安置於牛頓和達爾文墓旁 葬禮後將舉行私人紀念活動時間:2018-03-22 13:51   來源:258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霍金的骨灰將安置於牛頓和達爾文墓旁 葬禮後將舉行私人紀念活動 已故英國科學家霍金的子女20日宣布,霍金葬禮將於3月31日在劍橋大學舉行。
  • 丟失兩本達爾文著名筆記本,內含手繪「生命之樹」
    1857年的查理.達爾文(來源:劍橋大學圖書館網站)↑11月24日被稱為是「演化日(Evolution Day)」,是因為1859年11月24日,達爾文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出版,舉世矚目。
  • 那些聽起來耳熟的名字,你未必真的了解
    1665年,鼠疫在英國倫敦再次爆發,當時牛頓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讀書。由於疫情影響,各行歇業、學校停課,牛頓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伍爾索普。 三一學院在學術成就上是劍橋所有學院中最頂尖的,也因擁有眾多著名的畢業生而聲名顯赫,到目前為止該學院共培養出了34名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的畢業生包括牛頓、培根、拜倫、懷特海、羅素、維根斯坦等人。 在寧靜的鄉間,「居家隔離」的一年半時間裡,傳聞有一次牛頓坐在蘋果樹下沉思,被蘋果砸中,激發了他關於萬有引力的靈感。
  • 1667年4月,牛頓告別了家人,返回了劍橋大學
    1667年4月,牛頓告別了家人,返回了劍橋大學。兩年過去了,劍橋在瘟疫結束之後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來自於歐洲各地的學子操著十餘種語言在交談著。園丁在忙著給樹木剪枝,給花壇澆水。牛頓深深地吸了一大口新鮮空氣,臉上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
  • 霍金葬禮時間確定,骨灰將置於牛頓、達爾文墓旁
    2018年3月14日,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他的逝去引起各界人士哀悼,近日霍金的子女宣布,霍金葬禮將於3月31日在劍橋大學舉行。另據消息,霍金的骨灰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安放於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與著名科學家牛頓、達爾文等安息在一起。
  • 霍金葬禮日期公布 骨灰將置於牛頓、達爾文墓旁
    新華社倫敦3月20日電(記者金晶 張家偉)已故英國科學家霍金的子女20日宣布,霍金葬禮將於3月31日在劍橋大學舉行。另據消息,霍金的骨灰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安放於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與著名科學家牛頓、達爾文等安息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