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提出新模式讓蔬菜生產系統更「綠色」

2021-01-16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重慶1月15日電(記者柯高陽)蔬菜是人們日常最基本的生活消費品之一,其生產過程既關係到食品安全,又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中外科研人員長達10餘年的實證研究發現,一種基於知識和產品的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模式能夠在提高蔬菜單產的同時大幅減少肥料用量,溫室氣體減排近三成,讓蔬菜生產系統更「綠色」。

  該研究由來自西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等12個科研單位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由國際學術刊物《自然-食品》發表。

  「隨著綠色農業成為現代農業發展趨勢,蔬菜生產系統亟須創新性的理論與管理策略。」論文通訊作者、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陳新平說,課題組通過揭示蔬菜高資源投入、高環境代價的生物學機制和社會經濟因素,建立了基於知識和產品的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的理論模型與技術手段,並在各蔬菜主產區建立全國蔬菜養分管理協作網推廣使用,先後開展54個全國聯網田間試驗,試驗對象覆蓋13種主要蔬菜。試驗結果表明,在2007年至2018年間,該模式平均提高蔬菜單產17%,與此同時氮肥用量降低38%,溫室氣體排放降低了28%。

  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營養學家張福鎖認為,這項研究有助於解決蔬菜資源高效、環境友好、高產優質的理論與技術問題,推動我國農業的綠色生產實踐。

相關焦點

  • 聚焦「菜經濟」 江蘇打造千億級綠色蔬菜產業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頂住疫情汛情「兩個考驗」,全省綠色蔬菜產業實現逆勢增長,呈現蔬菜生產保持穩定增長、綠色高效技術加快推廣、農機農藝融合加快突破、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的特點。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蔬菜面積、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和1.5%,其中新認定綠色蔬菜基地298個,綠色蔬菜播種面積達701萬畝、產值606億元。
  • 溼地上建起農業複合生態系統新模式
    2016年9月11日,該所在這裡掛牌設立溼地農業博士科研工作站。  山東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濤說,一年來,該所溼地農業科研團隊本著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應用生態學的生物共生與物質循環原理,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溼地科研團隊依託山東昶德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壽光市溼地農業示範園開展了多種溼地農業複合生態系統新模式的研究。
  • 江蘇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產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11月19日,江蘇省綠色蔬菜產業發展現場推進會在南通召開,來自中國蔬菜協會、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等科研單位、高校的蔬菜專家共聚一堂,分享了綠色蔬菜產業的前沿信息和有益經驗。會上,「江蘇省甘藍類蔬菜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舉行揭牌儀式,如東縣及蘇州市、鹽城市、邳州市、南京市代表做交流發言。
  • 知識生產新模式的基本特徵與反思
    文章基於庫恩的科學理論評價標準,從精確性、一致性、廣泛性、簡單性和有效性五個維度,評述了知識生產新模式作為理論的合理性。研究發現,「知識生產新模式」更像是一個正在成熟的理論闡述,具備了作為理論的基本框架,但因其理論根基的不足,加之現實變動不居,沒能上升為純粹穩定的理論範疇。
  • 科研人員提出無機配體配位/支撐催化劑新概念—新聞—科學網
    全新催化劑理念開啟工業應用「綠色時代」科研人員提出無機配體配位/支撐催化劑新概念   科學網1月30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韓生教授、清華大學魏永革教授以及兩校聯合課題組餘焓博士共同提出了「無機配體配位/支撐金屬催化劑」這一全新的概念,獨闢蹊徑的催化劑製備理念避免了傳統催化劑的缺陷,或有望開啟催化劑工業製備和應用的「綠色時代」。
  • 2020年阿克蘇扶貧蔬菜生產工作情況匯報
    如柯坪縣,全年舉辦縣級現場示範會9期,培訓各類技術人員 400餘人次;舉辦鄉、村級示範現場會11期,培訓蔬菜種植貧困戶6200人次;發放各類技術資料1530 份。(四)全程技術跟蹤服務,確保技術指導全覆蓋為保證貧困村、貧困戶蔬菜種植技術服務全程覆蓋,地區和各縣(市)抽調農業部門專業技術人員200餘人,定點定人定責,形成地區農技部門巡面、縣技術人員包鄉、鄉技術人員駐點的技術服務機制,確保每個蔬菜種植基地有1名技術人員蹲點包村開展全程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
  • 我縣舉辦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與推廣培訓班
    我縣舉辦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與推廣培訓班11月28日,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到梅田鎮梅田永諧種植專業合作社舉辦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與推廣培訓班,讓菜農掌握先進的蔬菜栽培技術,來自全縣的50餘名蔬菜種植大戶參加培訓。
  • 建好「菜園子」保障「菜籃子」 江蘇促進綠色蔬菜產業發展
    中國江蘇網訊 江蘇省綠色蔬菜產業發展現場推進會19日在南通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頂住疫情汛情「兩個考驗」,今年全省綠色蔬菜產業實現逆勢增長——蔬菜生產保持穩定增長。前三季度,全省蔬菜面積、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和1.5%,其中新認定綠色蔬菜基地298個,綠色蔬菜播種面積達701萬畝、產值606億元。綠色高效技術加快推廣。各地切實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廣應用科技創新成果,綠色蔬菜產業的成色和質量不斷提高。認定首批54家省級蔬菜種苗中心,全省規模工廠化育苗基地數量超過100個,年育苗量約15.4億株。
  • 打造全國領先的綠色有機食品健康食品生產基地
    菱花集團有限公司創建於1979年,現已發展為集科技研發、生態工業、現代農業、商業貿易、能源供應、房地產於一體的國家級大型企業集團,建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與世界500強企業泰國正大集團實現了強強聯合;現有資產總額65.63億元,
  • 洞庭沃野果蔬香——漢壽縣蔬菜產業發展綜述
    豐收的季節,除了水稻,更有漢壽蔬菜。11月11日至12日,「湘遇漢壽·品牌漢蔬」——中國·漢壽第五屆蔬菜節在漢壽縣舉行。11月8日,穿行在漢壽縣蔬菜基地,蘿蔔、白菜、萵苣等蔬菜長勢喜人,鮮翠欲滴;溫室大棚裡,西紅柿、黃瓜、絲瓜等蔬菜花開滿枝,果蔬飄香。漢壽是一個傳統的蔬菜生產大縣,素有「北壽光、南漢壽」之美譽。
  • 南大創海外學人回國科研新模式
    今天,南京大學校方對記者說,該校運行了20天的南大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開放、流動、協作、競爭的運行機制,為吸引國外留學人才回國服務、開展學術交流、從事合作科研、共同培養高級科技人才開創了一種新模式」。
  • 綠色的聖女果你見過嗎?看似普通蔬菜其實大不一樣
    記者 何定堅攝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張文卉成熟了表皮依然是綠色的西紅柿,體型如大號「人參果」的南瓜……5月20日,2018年中國(廣西)-東協蔬菜新品種博覽會,在南寧市興寧區五塘鎮廣西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開幕,並對市民免費開放參觀,眾多新奇蔬果讓人大開眼界。
  • 江蘇南通十字花科蔬菜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江蘇南通十字花科蔬菜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王錫娥十字花科蔬菜是南通市崇川區常見的一類蔬菜,種植品種有西蘭花、大白菜、甘藍、青菜和蘿蔔等,常發生的病蟲害主要有軟腐病、黑腐病、霜黴病、菜粉蝶、斜紋夜蛾、甜菜夜蛾、蚜蟲和煙粉蝨等。
  • 「網際網路+」高效物流 新科技促進物流新模式發展
    今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提出了積極打造綠色高效的現代物流系統,發展「網際網路+」高效物流,加快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總體要求。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貨運與物流管理處處長餘興源介紹,交通運輸部以深化改革促進降本增效,以結構調整推動綠色發展,以網絡貨運推進創新發展,以車型標準化促進安全發展,以司機之家改善貨車司機從業環境,加快建立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物流運輸服務體系。為規範物流新業態健康發展,交通運輸部聯合國家稅務總局印發了《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暫行辦法》和三個配套的指南。
  • 有機綠色無公害 市民反映超市蔬菜名目眾多難區分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柯笛 見習記者 林鍵權)近日有市民反映,超市裡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等商品名目眾多,價格和普通農產品、食品有較大差距,但其中究竟有怎樣的細分標準,營養價值是否更高、更健康安全?本報記者現場走訪多家超市,並請來食品安全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權威部門,對此解疑釋惑。
  • 綠色有機蔬菜和無機蔬菜如何區分?
    很多朋友表示:都說有機蔬菜好,所以我們也買有機蔬菜。但是有機蔬菜到底好在哪裡呢?它和無機蔬菜又有什麼區別呢?今天,小編就帶來大家詳細的來了解一下。有機蔬菜的定義有機蔬菜是指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的生產技術規範生產進去的經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允許使用有機食品標誌的蔬菜。
  • 監管數位化 生產更安全
    快速感知、全程監測、實時預警,工業網際網路助力傳統產業  監管數位化 生產更安全(經濟聚焦)  核心閱讀  安全生產是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如何依託新技術,提升工業生產本質安全水平?  前不久,工業和信息化部、應急管理部聯合發布了《「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生產」行動計劃(2021—2023)》(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要從新型基礎設施、新型能力、融合應用和支撐體系等方面,提升工業生產本質安全水平,到2023年底,工業網際網路與安全生產協同推進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 蔬菜大棚管五常設計生產廠家產品的故障要點分析
    蔬菜大棚管五常設計生產廠家產品的故障要點分析   蔬菜大棚管五常設計生產廠家產品的故障要點分析蔬菜大棚管抗紫外線。蔬菜大棚管就讓我們在一場穿越之旅中,感受溫室大棚建設的自我進化歷程。後覆上薄膜、保溫被,加設捲簾機就基本完成,建設這樣一個100米的蔬菜大棚造價在2萬左右。據試驗證實,在大棚內加蓋地膜,能使地溫。現在很多大棚內都有著良好的排風系統,那麼這種系統的存在有什麼好處呢?能為我們在日常種植中起到什麼作用呢?
  • 構建綠色發展新模式 決勝民航藍天保衛戰
    為踐行綠色機場理念,減少環境汙染,改善場內生活設施,首都機場於2019年11月底完成了零耗能塔臺休息室建設並投入使用。整個建築融合了光伏建築一體化系統、儲能逆變系統和光伏板智能清掃機器人系統等多種綠色智能技術,成為國內首例將零能耗建築技術、模塊化建築技術與移動儲能技術交叉融合併進行一體化設計、集成及應用的示範項目,對探索綠色機場建設具有較強的借鑑意義和示範作用。
  • 智慧可循環農業生態系統即將走進城市引領綠色生活
    「智慧可循環農業生態系統」是四川科道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歷時十餘年耗資上億餘元潛心科研而成,以規模城鄉農業為基礎,有機地融合農業精深加工、農業文旅文博文創、生態建築產業、環保產業、康養休閒、現代商貿和服務業等多個綠色高質量產業的一個產城一體、三產融合、三生共榮的革命型顛覆性項目。項目運用自有專利核心技術,在建築物的陽臺、走廊和外牆開展立體設施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