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可循環農業生態系統即將走進城市引領綠色生活

2021-01-13 金融投資網

11月22日上午,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汪懋華率團來到位於成都市雙流區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四川科道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考察,一個破題世界性城市難題的智慧可循環農業生態系統,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生態系統 顛覆想像

當你家的樓裡樓外,全部種上了有機果蔬,從底樓到頂層,一排排整齊排列,做飯時,在家裡揪幾把,就能變成餐桌上的美味菜餚。

當家裡的廁所成了真空的,汙水通過真空管道,加入少量衝洗水進入真空罐內,再進入沼氣系統,形成一條可循環的生態循環之路。

你能想像嗎?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汪懋華率認為,這樣的農業新場景、新科技,即將在城市裡出現,不斷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構建以智慧可循環農業生態系統為基本單元的新型城市形態,是踐行新發展理念、創新城市發展治理的一大抓手,將作為一項世界性重大課題來研究。

「智慧可循環農業生態系統」是四川科道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歷時十餘年耗資上億餘元潛心科研而成,以規模城鄉農業為基礎,有機地融合農業精深加工、農業文旅文博文創、生態建築產業、環保產業、康養休閒、現代商貿和服務業等多個綠色高質量產業的一個產城一體、三產融合、三生共榮的革命型顛覆性項目。

項目運用自有專利核心技術,在建築物的陽臺、走廊和外牆開展立體設施農業生產。通過現代地埋式沼氣處理系統,對城鄉居民垃圾、大小便、城鄉農業生產殘餘和園林綠化殘留等有機垃圾就地或就近集中處理,為建築物牆體上的農作物提供有機肥等優質資源;依託灰黑水源分離技術,併集合採用中水回用和雨水回用技術,為建築物牆體上的農作物提供澆灌用水資源;通過現代智慧設施農業系統,自動、智能地完成施肥、澆灌等工作。該項目建成後,居民僅需向物業公司農業服務部門支付種苗費用和託管費用,家園即可變為菜園、果園,居民全年四季、一日三餐擁有專屬的高品質的有機果蔬。

實驗基地 綠意盎然

在位於雙流區金橋鎮的科道農莊裡,調研組見到了這一幅別具魅力的田園畫卷。在這個冬天,這裡仍是綠油油的一片,地裡種滿了白菜、蘿蔔、羅馬花椰菜等,泥土的芬芳撲面而來;路旁的溝渠裡流淌著清澈的水流;牛群在養殖棚裡發出低淺的哞叫……,

事實上,這不是一個普通的農莊,而是中國農科院都市農業研究所的試驗示範基地。這裡主要用於做實驗、搞研發。在發展都市農業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技術上、產業上的問題,都會在這個基地裡去尋求解決方案。

作為本土企業,四川科道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態農業建築」這一發展模式,把立體種植技術與城市居民小區結合起來,共同打造一個封閉的零排放、零汙染、高質量的城市生活系統,讓每戶居民都能擁有自己的「私家菜園」。

在位於雙流城市中心的弘民集團大樓四樓上,也有一處「私家菜園試驗田」。一個個特殊材料沿著牆壁而上,在架子上,整整齊齊的排列著規範統一的植物生長單元,樓房的牆體立即變成一個優質植物的生產系統。小白菜、捲心菜、紫菜等綠油油的煞是可愛,各種果苗也長勢喜人……

據介紹,生態農業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通過專業化的設計和改建,可以在建築外牆和陽臺上實現農業生產,為每戶居民搭建一個『私家菜園』,根據時令種植茄子、苦瓜、番茄等蔬菜,桃子、柑橘等矮化水果及綠色植物。居民只需要在每一年年初的時候『點好菜』,決定好具體要種什麼,成熟了再採摘食用即可。而具體的種植過程,則可以全部委託給物業公司進行管理。種植用的箱體是專門設計的,可拆卸安裝,便於替換。土壤則經過了精心改良,並定期替換進行休耕。果蔬幼苗則是在農業工廠育好再移植過去。

新舊小區 均可實施

把城市中的高樓大廈,變成棵棵「大樹」,片片「森林」, 這個願望正在變成現實。「智慧可循環農業生態系統」在實施工程中,新舊小區均可實施,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私家菜園」不再只是夢想。

建築主體不變,薄型生態牆板新增了住戶的使用面積。現在的隔牆大多用的是24公分的粘土磚,加上兩側的抹灰,牆厚達近30公分。新增使用面積,就是把隔牆厚度由厚改薄。通過前期對相關材料的理化指標分析,他們與交大建築研究所合作,利用中空玻璃面子「薄」裡子「厚」的原理,由水泥、陶粒、膠粉、石英砂、微膨脹劑等多種原料合成試製的薄型生態牆板,具有隔音、隔熱等與粘土磚同效的功能,隔牆厚度僅4-7公分左右,套三戶型120平方米的面積,比原粘土磚隔牆減少了近20公分,住戶可新增使用面積近10平方米。這種新型生態牆板已通過四川省建材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檢驗。此外,破壞土壤平衡的粘土磚生產,和燃煤燒坯對空氣的汙染,也將徹底減少,粘土磚廠徹底關閉後也不會影響城市的正常建設。

通道走廊不變,臨街盆栽給住戶新增了私家菜園,可以徹底減少城區菜市用地及農村種菜土地。通道走廊不變,就是老式樓房的外牆通道,相當於新式樓層的前後陽臺打通為約80公分寬的前後走廊,在外牆窗臺下和房簷垂直面,用鋼架搭成數層盆栽臺,用可替換的種植箱根據時令種植茄子、絲瓜、番茄等蔬菜,桃子、柑桔等矮樁水果及綠色植物,套三120平方米的戶型每戶不僅由生態牆板抵平了通道走廊面積,還可以新增臨街立面100餘平米的「翠綠幕牆」作為「私家菜園」。住戶不僅可自給時令蔬菜水果,還省去了跑菜市的往返時間,有效節約了生活成本,真正實現了鮮果時蔬就種在自家的外牆上。按季吃什麼種什麼,年初「點菜」至每月交物業公司打理,每天照單收貨。同時,由於大面積的立體果蔬牆形成,不但能天然吸收城市生活帶來過多的二氧化碳,保持大氣層中氧和二氧化碳的最佳平衡,還能徹底減少大氣中有害氣體的濃度及灰塵,盛夏的氣溫也會有所下降。區位優越的城區菜市用地也可騰出他途。緊缺的城郊菜地種植面積,也可以大大減少。據測算,套三120平米戶型的果蔬牆可節省菜地0.2畝左右,更令人頭疼的沿街臨時擺攤難治理的「遊擊買賣」問題也會自然大幅減少。

改變排汙系統,循環利用給住戶新增了燃料產量,可以徹底減少餐廚垃圾儲運處理的困難。改變排汙系統,就是改變建築內的黑水中水處理系統和雨水處理系統,將黑水、粉碎後的餐廚垃圾和小區內的殘枝樹葉等可降解物全部進入改建的沼氣池,沼氣作為燃料另鋪管道,供住戶選擇使用。沼渣和沼液製成無味無臭的有機肥,生產果蔬。洗臉、洗澡、洗菜等用的中水進入雨水系統,通過處理增壓後在智能澆灌系統上用來澆灌「翠綠幕牆」上的「私家菜園」,實現了內部排汙再利用的全循環,不僅新增了用戶低成本的沼氣燃料產量,節約了愈加稀缺的水資源,而且徹底減少了餐廚垃圾和小區殘枝樹葉的儲運處理困難,以及消除了城市汙水管網、汙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的投資運營和維護費用。

權威授權 逐步推開

科道農業的母公司是一家開發房產近20年的建築集團企業。在10年前的產業轉型中,他們邀請專家教授組成六個科研小組,專程到以色列、日本等農業發達的國家實地考察,聘請農大、交大等專業領域的專家教授作為技術指導,經過近十年的潛心鑽研和試驗,綠色生態建築樓宅的主要應用試驗,己於2018年全面完成。與中國沼氣研究所共建的冷熱季節均衡產氣的沼氣池也投入使用。其中部分利用建築底層和頂層空間的生態生產可循環建築,獲得國家專利;具備有機農業水產養殖功能和內循環處理功能的生態建築,也獲得國家專利。與交大建築研究所合作試製的生態牆板,已通過了四川省建材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驗收。中國農科院都市農業研究所,去年底授予該公司「科道農莊」項目為:「都市農業試驗示範基地」,這是中國農科院都市農業研究所在全國範圍內授出的第一個牌匾,是對科道農業融合集成多項新技術建設綠色生態樓宅探索的權威認可。

科道農業的這種「智慧可循環農業生態系統」,即將推開,尤其是這種具備有機農業生產功能和內循環處理功能的生態建築,即將出現在人們面前,改善人們的生活。

該項目經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汪懋華院士、同濟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鄭時齡院士、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錢易院士等農業、建築、環保生態領域的院士專家團多輪評審,一致認定該項目具有突出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對話院士:潛力無限

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隨之而來的各種「病症」如土地資源匱乏、垃圾成堆、水汙染、大氣汙染、土壤汙染、環境惡化等問題層出不窮。這些 「病症」和「頑疾」不但深度制約了中國新一輪的城鎮化進程和嚴重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而且也嚴重破壞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中國夢」的追求。 而「智慧可循環農業生態系統」正是解決這些城鎮化「病症」和「頑疾」的創新路徑」,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汪懋華在接受採訪時說,面對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新理念已深入人心, 因此,「智慧可循環農業生態系統」對公園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大有裨益。

汪懋華認為「智慧可循環農業生態系統」,有七大優勢:一是項目就地開展「廁所革命」和雨汙處理,降低汙水處理成本。二是項目高效地對園林綠化、農作物殘餘殘留、人禽糞汙進行資源化利用;三是項目就地開展有機垃圾全處理,降低生活垃圾處理成本;四是項目零成本且大面積地實現城鄉綠化率提升。五是項目對水、土地資源節約效果顯著,循環經濟示範效應明顯。六是項目是綠色、有機、高質量、都市農業創新型典範。七是項目對城鄉空氣淨化、環境保護、生態系統修復作用顯著,項目生態文明建設示範效應突出。

此外調研組還一致認為,如該項目在全國全面推廣,將成為根治「大城市病」的創新路徑,將有利支撐國家食品安全、新型城鎮化、城市群和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實施,進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產生巨大的推進作用。

【深度解讀】

真空廁所效果解讀:汙水通過真空管道,加入少量衝洗水進入真空罐內,再進入沼氣系統,形成一條可循環的生態循環之路。一般廁所用水30-40L/人/天(以35L計算),項目真空廁所用水3.5L/人/天。通過項目真空廁所,節約自來水0.0315m³/人/天;全國14億人可節約自來水4.41千萬m³/天;項目節水全國理論價值:1.323億元/天(以自來水3元/m³計算)。全國理論上減少汙水排放5.5千萬m³/天。

生產綠色能源沼氣效果解讀:廚餘垃圾產生標準為0.4kg/人/天,全國14億人可產生廚餘垃圾560000噸/天;

通過項目沼氣處理,每噸廚餘垃圾可產生:45立方沼氣,提純折合約27方天然氣、200kg沼渣,折合150kg有機肥。27方天然氣(2.02元/方)價值54.54元;0.15噸有機肥(800元/噸)價值200元;每噸廚餘垃圾項目價值合計:254.54元。

項目利用廚餘垃圾全國理論價值:1.42億元/天(1方沼氣相當於0.7千克標煤,以每噸廚餘垃圾產生45立方米沼氣計算)每噸廚餘垃圾可節約標煤31.5kg,全國每天減少燃燒1.76萬噸標準煤。

【此文章為金融投資報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繫電話028-86968491】

相關焦點

  • 2011.12:生態系統與循環農業(路明)
    農業生產為什麼要使用化肥農藥,因為農業生態系統的產品要從系統中輸出,因此需要補充營養物質,必須有輸入。生態系統是一個控制系統和反饋系統,我們施肥、灌溉都有控制指標,根據生態系統反饋的指標進行控制。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生態系統理論是我們人類觀察複雜自然界和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有利手段。
  • 聚光科技:綠色智慧城市引領者
    「從現在開始,就要開始綠色城市建設之路,構建起智能生態產業鏈,開啟綠色生活新篇章,這也是聚光科技掘金智慧城市的目標——做綠色智慧城市引領者。」 聚光科技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總監呂煒說。  如何構建綠色智慧城市——  搭建起從基礎架構到雲計算到環境治理的全套解決方案  在高新區(濱江),但凡是科技型企業,都有一個智慧夢,聚光科技也不例外。
  • 【循環農業】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早在1990年,美國將GPS系統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領域,在明尼蘇達州農場進行了精確農業技術試驗。試驗成功後,精準農業開始在美國快速推廣。「綠色之星」精準農業系統是美國精準農業技術系統的集大成者,「綠色之星」精準農業系統是基於GPS和GIS系統,同時結合物聯網技術發展而成,廣泛運用於大中規模農場的機械化生產中。
  • 以生態系統理念創新引領實現城市治理目標
    文/李軍洋建立「安全、健康、和諧、可持續」為成效的城市生態系統,要注重發揮生態與經濟、社會的最大效益,助推城市在治理過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以此來構建我國城市現化代治理體系建設,積極應用於國家治理和城市治理的能力建設。生態系統,廣義來講是指生命體之間生存、生產、生活,包括人類經濟活動與社會發展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並尋求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特徵。
  • 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對於現代農業生態改造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為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及結構調整提供全新的系統化解決方案。「綠色之星」精準農業系統是美國精準農業技術系統的集大成者,「綠色之星」精準農業系統是基於GPS和GIS系統,同時結合物聯網技術發展而成,廣泛運用於大中規模農場的機械化生產中。這種「減量化」的生產方式,使農場主能夠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根據每一塊農田的具體適用條件,精細調整各項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從而達到資源的充分利用。
  • 北鬥衛星走進龍江百姓生活 農業、生態、城市安全處處顯神通
    22日,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委員會宋煒琳在第九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北鬥助力數字龍江座談會」上的開場白,讓遠在天上的北鬥衛星一下走進人們的生活。第九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北鬥助力數字龍江座談會現場。
  • 吉水縣瀚羽霏智慧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產業園奠基儀式順利舉行
    #吉水大小事#8月29日上午,吉水縣瀚羽霏智慧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產業園開園奠基儀式在楓江鎮洲橋村舉行,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小毛、市畜牧獸醫局局長陳志強,縣委副書記段恩雄、縣委常委李長生、縣委常委、副縣長張青,以及來自縣委辦、縣政府辦、縣農業農村局、商務局、應急管理局等縣直部門單位、
  •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以能源資源、生態環境承載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生態文明也是一種歷史範疇,它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對傳統工業文明帶來的生態環境危機深刻反思的結果,是要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 城市生態修復 ▏城市洪澇風險的防控探討
    對於城市洪澇防控而言,生態修復的作用在於通過軟工程的方式構建綠色基礎設施(GI),以生態手段加強流域積存能力,降低洪峰流量及流速、推遲洪峰,消除傳統的灰色硬工程內在的風險。恢復自然水循環,既是生態修復的目標,也是手段。為了提高城市韌性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應加快將生態智慧、生態修復融入到城市建設與空間規劃中,成為城市建設與管理的日常。
  • 溼地上建起農業複合生態系統新模式
    9月11日,一個由17名市民組成的「拍客團」乘車從省城濟南出發,奔赴壽光北部,走進雙王城生態經濟園區。  這裡,沒有城市的喧囂,映入眼帘的是一望無際的溼地,隨風搖曳的蘆葦,清澈宜人的湖水;這裡,還有「稻-蟹」「稻-漁」「稻-菜」溼地農業種植養殖模式。拍客們好似發現了新大陸,人人興奮得睜大眼睛,手持照相機,「咔咔咔」拍個不停。  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具有淨化水質、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降解汙染物等多種生態功能。
  • 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與生態系統的結構
    一、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農業生態系統是由自然生態系統演變而來,並在人類的活動影響下形成的,它是人類馴化了的自然生態系統。因此,農業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一樣,也由生物與環境兩大部分組成,但亦有所不同。農業生態系統由於受人類社會活動的影響,它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有如下特點1.農業生態系統是人類強烈千預下的開放系統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生產的有機物質全部留在系統內,許多化學元素在系統內循環平衡,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
  • 以創新引領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
    推進科技創新,增強綠色發展動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已經到來,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不斷推進,綠色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綠色科技創新因不同的視角而具有不同的內涵。從目的論視角看,綠色科技創新以經濟運行成本和生態負效應最小化為目標;從系統論視角來看,綠色科技創新要促進人地關係系統的協調發展;從過程論視角來看,綠色科技創新是由綠色科技研發到成果轉化、再到產業化的循環過程。
  • 關於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
    ,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更好滿足人民對綠色生態農業的需要,為建設美麗新疆、增進民生福祉、實現全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加強對全區綠色農業發展的整體設計,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在優先位置,以落實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為基本要求,以保障綠色農產品供給能力、開展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施面源汙染治理為重點,推進農業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現全區農業發展由滿足數量供應向更加注重品質轉變,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轉變。
  • 天然+科技健康又美麗——科技創新引領綠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要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八是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未來10年中國企業發展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切實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還要低碳綠色環保。 北京中關村的高科技企業北京緯世天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傳承中華文明,道法自然,通過科技創新,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了重大技術革新。綠色技術,助力健康環保,實現了「健康、環保、惠農、循環、低碳」的綠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 溼地農業園裡感受生態循環農業
    雖然整個農業科技園規劃面積有1000餘畝,但在園區工程部經理陳春興的眼裡,每一分土地都要充分利用起來。指著在灌溉渠道上新搭的水泥架,他說:「不僅是地上和水裡要充分利用,只要有可能,在空中的位置,我們也想有效益有產出。」  珍惜每一分空間的背後,是現代高效農業集約發展的縮影。北部灣溼地農業園,是王江涇鎮一家工業企業投資的現代高效農業園區。
  • 《江西的生態足跡》:傳遞綠色崛起的"江西智慧"
    下卷分別敘寫江西在農業、林業、水利及工業等領域的生態保護與建設,並逐步朝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水利、生態工業、生態城鎮及生態旅遊產業大省邁進,合力奠定富裕和諧秀美江西建設堅實基礎的不平凡歷程。    「作品以歷史時間為經,以重大事件為緯,史料豐富準確,文辭沉穩流暢。」
  •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在生態系統中,有各種各樣的循環,其中碳循環最為重要。因為碳是構成生命有機體的重要元素。其中碳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中的循環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實際上,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在物質循環過程中無機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反覆利用,能量流動則不同能量在流經生態系統各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而且是單向流動,而不是循環流動。
  • 人民智庫|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論框架與實踐創新
    生態系統則是地域範圍內農業體系和社會系統相互交織而構成的地理環境整體,它通過輸出生態產品服務於農業體系。因此,現代生態農業包括了農業體系、生態系統、社會系統以及三者之間多種複雜的動態關係,在這種循環的動態運行中,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大化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 「行業觀察」城市生態修復 ▏ 城市洪澇風險的防控探討
    對於城市洪澇防控而言,生態修復的作用在於通過軟工程的方式構建綠色基礎設施(GI),以生態手段加強流域積存能力,降低洪峰流量及流速、推遲洪峰,消除傳統的灰色硬工程內在的風險。恢復自然水循環,既是生態修復的目標,也是手段。為了提高城市韌性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應加快將生態智慧、生態修復融入到城市建設與空間規劃中,成為城市建設與管理的日常。
  • 安丘大盛鎮上馬沼氣發電暨生態智慧農場示範項目 綠色發展一舉多得
    目前已建成的高效厭氧發酵罐安丘市大盛鎮今年打造的沼氣發電暨生態智慧農場示範項目目前正在建設,這是安丘市為探索農村清潔能源利用、人居環境改善而建的新型項目。10月25日,記者採訪了解到,該項目建成後,能夠實現對秸稈、畜禽糞便的回收利用,有效促進農林牧業資源綜合利用,實現生物質資源化綜合利用和農業智慧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