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所有寫到燈謎的小說中,為什麼說《鏡花緣》是最為突出的呢?
在中國古代所有寫到燈謎的小說中,《鏡花緣》應該說是最為突出的一本,因為李汝珍不僅用燈謎來反映才女們的聰明才智,還要說明他自己對燈謎的研究。畢竟《鏡花緣》是以反映遊藝為主而不是以反映眾才女藝術形象為主的小說,所以在談到燈謎時,不能不談談書中所記載的關於燈謎的知識。燈謎早在唐宋時就已經出現了,「燈謎」又名「燈虎」,是謎語中的一種娛樂活動。
《文心雕龍諧隱》記載說:「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而君子喻隱,化為謎語。」語言大多晦澀不明,就像老虎一樣很難射中,所以把這項活動取名為「燈虎」。又由於謎面是貼在花燈上供人猜的,所以又稱「燈謎」。「燈謎」和普通謎語一樣,都由謎面、謎底組合而成,多有謎格二著眼於一個字、一句詩,一種器物或一種名稱十四種,常用者有捲簾、鞦韆、徐妃、求凰等格。
謎語原為民間口頭文學,語言樸素生動,後成為文人遊戲。宋代是謎語形式最完善而又廣泛盛行的時期,當時的著名文人王安石、蘇東坡、秦少遊、王吉甫等人也紛紛參與燈謎遊戲,使燈謎的質量提高、身價倍增,喜聞樂見,雅俗共賞。明清兩代,燈謎這項文字遊戲的娛樂活動又有了新的內容和發展。明末揚州名士馬蒼山把詩歌格式移植到燈謎中,開創了《廣陵十八格》的新形式,燈謎的發展開始走向成熟;其後,陶邦彥著的《燈謎》、馮夢龍著的《黃山謎》等相繼問世,內容新穎、文雅,形式活潑生動,別開生面,深受歡迎。到清代中期,燈謎已經廣為人知。
與馬蒼山同是揚州人的馮天嘯有《冰天謎虎集》,刊於乾隆八年(1743年),書中列出二十四謎格:解鈴、系鈴、移鈴、捲簾、雙鉤、回文、徐妃、蝦須、燕尾、落帽、脫靴、斷橋、踢鬥、落雁、梨花、皓首素履、斷錦、睡鴨、掉尾、鴛鴦、玉帶、加冠、納履。乾隆嘉慶年間的顧祿在《清嘉錄》中也記載了二十四格,但和馮氏所記不完全相同:「考燈謎有二十四格,曹娥格為最,次莫如增損格,增損格即離合格也,孔北海始作離合體詩,其四言一篇合『魯國孔融文舉』六字。其他的還有蘇黃、諧聲、別字、拆字、皓首、雪帽、圍棋、玉帶、粉底、正冠、正履、分心、捲簾、登樓、素心、重門、閒珠、垂柳、錦屏風、滑頭禪、無底囊諸格,要不及會心格為最古。」
上述這些謎格只能說是清代最流行的謎格,遠不是清代謎格的全部,如嘉慶間揚州新創造的昭陽、新賦兩格就未包括進來,但可以從中窺見李汝珍時代燈謎的發展狀況。謎格大體分為三大類:一是字形變化的格,這一類又分為四小類。分讀類:曹娥(又名碑陰)蝦須、燕尾、碎錦增損(又名離合)斷錦等格屬之。半讀類:徐妃等格屬之。諧讀類:梨花(一名諧聲)、皓首(又名壽星、雪帽)素心又名玉帶)粉底(又名素履)等格屬之。變讀類:解鈴、系鈴、移鈴等格屬之。二是字序變化的格,這一類又分為四小類。移字類:登樓(又名踢鬥)睡鴨、掉尾、雙鉤等格屬之。倒讀類:捲簾、回文、垂柳等格屬之。加字類:加冠(一名正冠)、納履(一名正履)等格屬之。減字類:落帽、比幹、脫靴等格屬之。三是謎底與謎面對仗的格,鴛鴦(又名錦屏)等格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