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生活中,地圖已成為必備的生活工具,不論是傳統的紙質地圖,還是現今配備人工智慧大腦的在線地圖,始終圍繞真實還原現實世界、為人類決策提供輔助的本質在前進、發展。即使是智慧型手機指引人們走遍天下的年代,實體地圖仍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紙質地圖的直觀性、整體認知性都強於電子地圖,簡單的一張紙或幾張圖就蘊含了地形、地貌、行政區劃等多重內容,而且紙質地圖還具有傳承性和獨特的文化屬性。然而在信息量、難以快速複製、傳播量小、限於平面的局限也讓傳統地圖必須轉型。
如果能在紙面地圖上清晰了解三維一般的真實世界,還能具有一定收藏價值,那麼紙質地圖一定會重獲青年人喜歡。
這一切都在近日於哈爾濱地圖出版社出版的《立體視界三維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3D地圖集》中得以實現。據了解,這是我國首部3D中國地圖集,以精湛的製圖技術、立體的視覺效果展現了我國當前地圖製作技術的創新與突破。
圖集在繪圖、製圖、印刷等過程中均採用了新型技術,利用全球海陸地形數據(DEM),通過計算機處理和光柵3D技術進行圖像顯示,並以高精密光柵材料為載體,該圖集達到了二維平面與三維立體交互融合的效果,在保留了傳統地圖宏觀整體的統一性的同時,為二維平面地圖直觀展示三維空間提供了一個全新途徑。
打開圖集,左邊是行政區劃介紹,路網道路、行政區劃和居住區域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還針對各個行政區的地標建築和風景名勝提供圖片和介紹,可以當成日常工具書,也可全面認知地理特徵。右邊展示的是裸眼3D光柵地圖,主要展示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地貌特徵,三維效果讓各種地貌躍然紙上,如同身臨其境一般。
未來,不同的人群對於三維地圖的需求各不相同,高效、簡單、便捷的定製化需求與已有系統之間的衝突也愈加明顯。紙質3D地圖和在線三維地圖並非替代或顛覆關係,而是應該更加明確各自適用的場景和應用服務的開發。
比如針對城市管理,可以開發手持移動端可以隨時查看的三維地圖。據介紹,在某地的3D地圖上,每天有144名網格員和城管協管員開展社區治理工作。當網格巡查人員攜帶工作手機在社區內走動巡視時,通過手機就可以對實際人口、設施、單位等信息進行採集上報。
對於個人消費者來說,最常用的定位導航功能也可藉助三維地圖提升效率。通過直觀的地理實景模擬表現方式可了解周邊情況,還可根據實時天氣數據,在圖面上加以體現,實現對真實世界的更準確還原。地圖從工具轉為生活夥伴,三維地圖也迎來極大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