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在今天開幕的首屆中國數字地球大會上,全球首部《數字地球手冊》宣布正式在線出版。這部由來自18個國家100多名作者歷經3年撰寫的著作,是數字地球概念20年前問世以來,全球數字地球領域的第一本系統性專業巨著,也是數字地球科學家群體為推動國際數字地球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
《數字地球手冊》由四大部分、26章、852頁組成。第一部分分析數字地球技術,第二部分為數字地球多領域應用,第三部分為數字地球區域及國家的發展,第四部分為數字地球教育與倫理,第一章和最後一章分別為數字地球理解和數字地球展望。全書論述數字地球理論、技術與應用,剖析數字地球發展現狀,預測未來發展趨勢。該書的問世,必將推動數字地球在全球的積極發展,亦為我國的數字中國戰略作出學術貢獻。
據了解,首屆中國數字地球大會以「地球大數據促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旨在聚焦數字地球應用和技術,共同探討梳理大數據時代數字地球發展脈絡,探討如何基於數字地球技術服務國家戰略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大會由國際數字地球學會和中國科學院主辦。
中國科學院院長、首屆中國數字地球大會名譽主席白春禮說,通過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我國的數字地球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取得了豐碩成果,在諸多領域發揮著引領作用。相繼研發的數字地球系統、建立的數字地球平臺,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城市管理、遺產保護、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字地球的快速發展,可極大促進我國的數字中國戰略。他希望各界攜手合作,致力深化和提升數字地球理論研究和技術應用,共同開創我國數字地球領域的美好明天。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首屆中國數字地球大會名譽主席王欽敏表示,在知識經濟時代數據無處不在,要深刻認識國家大數據戰略的重大意義,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激活數字地球和地學數據資源的巨大潛能,把握空間信息技術的核心引擎,積極促進空間數據和經濟社會信息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國在數字地球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他認為,首屆中國數字地球大會的召開將進一步促進地球信息資源共享和利用,進一步推動數字地球服務於數字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開幕式當天,地球大數據原型系統同期發布。該系統是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的重要成果,作為一套集數據管理、計算、分析、服務為一體的原型系統,實現了從數據到信息再到可視化模擬的全過程功能。該系統已建成一個自然交互與智能分析功能的可視化環境,遴選了一批關於地球大數據支撐全球可持續發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驅動科學認知等對國家具有重大意義的研究主題開展科學應用示範,充分展示了「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在綜合分析、決策支持以及知識傳播等方面的能力,為國家大數據戰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據悉,大會為期3天,將圍繞「地球大數據服務可持續發展目標」、「數字地球前沿技術與平臺」主題開展研討,共設置52場分會報告。大會還舉辦了陳述彭先生數字地球學術思想研討會。此次大會由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中國科學院主辦,由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先導專項、數字中國研究院(福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數字地球重點實驗室等11個單位聯合承辦、16個單位協辦。大會將每兩年舉辦一次,輪迴在不同地方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