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叫苦不迭的梅雨季,卻是蘑菇等菌物樂此不疲的「黴」雨季。
一說起蘑菇等菌物,有兩件事會自動「上頭」——
一是腦子裡不由自主按下「播放鍵」,然後「採蘑菇的小姑娘……」以及一連串的「噻籮籮哩噻籮籮哩噻噻籮籮哩噻籮籮哩噻噻籮籮籮噻籮」自動循環,停都停不下來;
二是那句「顏色越鮮豔的蘑菇就越有毒」。不過,都說了「人不可貌相」,蘑菇同樣也不可以「貌相」。
菌物既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是獨立的第三界生物,稱為「菌物界」。雖然它們中的大多數個頭小小,且多寄居在山間林下隱秘的角落,卻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發揮物質循環再利用的功能。
眼下仍在持續的,既潮溼又悶熱的梅雨季,算得上是菌物生長、繁衍的「狂歡季」。
地星科地星屬的尖頂地星,長相很「科幻」。林海倫/攝
比如地星科地星屬的尖頂地星,只有一元硬幣大小,在雜草叢生的野外,若不是「地毯式」搜索,很難發現。不過,這回在餘姚鹿亭鄉,它終於露出「廬山真面目」。這也是它首次在寧波被記錄。
金蟬花,蟬擬青黴菌寄生在蟬科昆蟲蟬若蟲上所形成的蟲菌複合體。林海倫/攝
同樣展現出勃勃生機的,還有素有「寧波的冬蟲夏草」之稱的金蟬花。實際上,它是蟬擬青黴菌寄生在蟬科昆蟲蟬若蟲上所形成的蟲菌複合體。要想找到它們,還得往竹林深處鑽。
銀耳不罕見,可野生銀耳卻很罕見。林海倫/攝
還有像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常吃的銀耳,若是運氣夠好,在野外的枯木上,偶爾也能找到野生的,只是個頭會單薄許多。
在諸多菌物中,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蘑菇。而一提到蘑菇,很多人就會不由自主聯想到「顏色越鮮豔的蘑菇越有毒」,有時甚至會將這個「理論」適用於其他菌物。
這是一種流傳於民間的鑑定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鬼筆科蛇頭菌屬的蛇頭菌,不僅有臭味,而且有毒性。林海倫/攝
比如在海曙洞橋鎮山上雷竹中「冒頭」的蛇頭菌,長得就十分「不像好人」,整體像支細長的筆,菌柄呈紅色,菌帽上有黏糊糊的褐色孢子,同時還散發出陣陣臭味,因此有人稱之為「最醜陋的菌類」。
據記載,蛇頭菌的確具有一定的毒性,不然也真是對不起它如此奇葩的長相了。
朱紅栓菌,又名硃砂菌。豔麗的顏色常讓人誤解它有毒。林海倫/攝
不過,世上菌物千千萬,它們的顏色和毒性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繫。
比如像多孔菌科的朱紅栓菌,也被叫做硃砂菌,是不是光聽名字就能感覺到它的明豔和「毒辣」?實際上,這種十分常見的生長於枯樹上的菌物,不僅沒毒,而且還因為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可供藥用,比如祛風溼、消炎止血、解毒生肌等。
牛肝菌長得也挺亮眼,卻是美味的食用菌。林海倫/攝
野生蘑菇中的牛肝菌屬、紅菇屬、雞油菌屬中的很多種類,同樣也是顏色鮮豔且美味的「優秀代表」。
像保齡球一樣的毒鵝膏菌,樸素的外表下卻含有劇毒。林海倫/攝
同時,也有相當部分菌物,外表「樸素」,卻是致命毒物。比如毒鵝膏菌,雖然名字中帶了一個「毒」字,但若你和它「不熟」,在野外看到它「低調」的白色外表時,又怎會將它和令人聞風喪膽的「人間殺手」聯繫在一起?
有趣的是,同屬鵝膏菌科的紅黃鵝膏,雖然顏色豔麗,卻是美味的食用菌。
珊瑚菌科的白微皮傘,是一種迷你菌物,像一把絲綢傘。林海倫/攝
突然被告知「越美麗的蘑菇並不是越有毒」,是不是瞬間心裡有那麼一絲慌張?還有沒有什麼靠得住的方法能夠直接看出哪些菌物有毒,哪些菌物可以吃呢?
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畢竟菌物種類那麼多,肉眼也不是「X光」。
雖然沒有靠得住的方法來教大家如何區分,卻有靠得住的招數來教大家如何避免中毒,那就是——
對野生菌物或者不熟悉的菌物保持警惕;
不要因為好奇或者為饞嘴而採摘無法判斷毒性的野生菌物;
對於那些不認識的或者沒有吃過的野生蘑菇,不要輕易「嘗鮮」,無論它是在路邊叫賣還是在市場裡出售。記者 石承承 通訊員 林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