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中招!親手採的蘑菇差點成了催命符!專家:野蘑菇是否有毒外表...

2020-12-02 騰訊網

2017年至2019年三年間,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收到831起相關報告,發病2818人,死亡53人。今年截至6月7日,全省已上報25起相關事件,共發病76人,死亡1人。

然而,罪魁禍首隻是幾朵小小的蘑菇。

親手採摘的野蘑菇,為何差點成了催命符?那些流傳的毒蘑菇識別方法不能避免嗎?近日,省兒童醫院收治了多名兒童,他們皆因食用野蘑菇中毒。

瀟湘晨報記者李姝張樹波長沙報導

隨著氣溫回暖,雨水充沛,野生菌類進入生長旺季。但要注意,「食菌季」同時也是蘑菇中毒的高發季。6月9日,湖南省食安委通報了湖南省野生蘑菇中毒風險防控工作情況。在2017年至2019年三年間,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收到毒蘑菇相關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報告831起,發病2818人,死亡53人。今年截至6月7日,全省已上報25起該類事件,其中長沙有4起,全省共發病76人,死亡1人。

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真菌研究室主任陳作紅表示,對於非專業人士,無法從蘑菇的外觀、形態、顏色等方面區分有毒蘑菇與可食用蘑菇,沒有一個簡單的標準能夠將有毒蘑菇和食用蘑菇區分開來。因此,對於老百姓來說,建議不要採食野外蘑菇。

野蘑菇放倒一家四口,孩子進了重症科

近日,家住東安縣的丁丁(化名)因誤食毒蘑菇被緊急送至省兒童醫院重症醫學一科治療。

據丁丁爸爸介紹,6月5日,丁丁奶奶在山上採摘完蘑菇於當天中午進行烹飪,一家人都有食用。第二天凌晨,一家四口開始出現腹痛、嘔吐、腹瀉、頭暈等症狀。前往當地醫院就診後,經診斷為毒蘑菇中毒。其中,丁丁病情危重,7日晚,他被緊急轉送至省兒童醫院重病醫學一科治療。

「我媽媽到外面採的蘑菇,四五朵的樣子,一家人吃了。因為以前都是那樣吃的。我們那個縣城都有採食野生蘑菇的習慣。」丁丁爸爸說。

入院時,丁丁精神差,呈現出煩躁不安的狀態。醫生抽血檢查發現,丁丁的穀草轉氨酶(臨床一般常作為肝臟疾病、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輔助檢查項目)是正常標準的200倍左右。醫生立即給丁丁導瀉,並建立「生命通道」,進行血液灌流術、血漿置換術及血液淨化術清除毒素等對症處理。目前,丁丁仍需繼續密切監測各項生命體徵。

丁丁全家食用野生菌中毒不是個案。6月7日,省兒童醫院收治了一名三歲男童。6月5日當天,男童和兩歲的弟弟食用了爺爺採回來的野生蘑菇,隨後出現了中毒反應。弟弟被送到當地醫院,於7日凌晨死亡,家人緊急將哥哥轉到長沙進行治療,但哥哥最終也因為呼吸功能器官衰竭死亡。

省兒童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新萍介紹,近半月,重症醫學一科收治了多例毒蘑菇中毒的患兒,這些中毒的患兒都是家長自行採摘並食用野生菌類後中毒的。

蘑菇中毒高發區中湖南僅次於雲南

陳作紅長期從事毒蘑菇及其毒素研究。就在6月11日,他還特意趕往永州零陵區去年一毒蘑菇中毒現場採集標本。去年,當地居民誤採誤食了絲蓋傘,導致多人中毒。在現場,陳作紅採集到了大量導致神經中毒的翹鱗蛋黃絲蓋傘和小毒蠅鵝膏。

陳作紅告訴記者,在國內,湖南屬於蘑菇中毒高發區,僅次於雲南。在湖南,劇毒的鵝膏菌主要集中在6~7月份發生、亞稀褶紅菇集中在7~8月份發生。因此,陳作紅建議在野生蘑菇高發季節不要隨意採食野生蘑菇。

陳作紅指出,一些有毒的野生菌與可以食用的野生菌形態上很相似,民眾很難將它們區分開來,導致誤採誤食引起中毒。如可食用的稀褶紅菇和劇毒的亞稀褶紅菇,都是扁扁的灰褐色蘑菇;可食用的草雞樅鵝膏和灰花紋鵝膏,都是白色傘柄,圓圓的灰褐色傘蓋;有毒的葉狀耳盤菌也長在木頭上,和黑木耳十分相似;可食用的小蟻巢傘和有毒的絲蓋傘,看上去都十分纖細、清新。

並非只有外觀鮮豔的才是毒蘑菇

「蘑菇形態千差萬別,對於非專業人士,無法從外觀、形態、顏色等方面區分有毒蘑菇與可食用蘑菇,沒有一個簡單的標準能夠將有毒蘑菇和食用蘑菇區分開來。」陳作紅說。因此,對於民眾來說,除非某些經常採食的野生菌種類,例如,松乳菇,又稱樅菌或寒菌,可以採食外,對於其他的種類建議不要採食。在湖南的湘西地區,老百姓只採食樅菌,當地很少發生誤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從陳作紅展示給記者看的劇毒蘑菇圖片來看,毒蘑菇在外觀上十分具有迷惑性,並不像大多數人想像的只有外觀鮮麗的蘑菇才是毒蘑菇。陳作紅指出,民間很多鑑毒方式不可靠,如「顏色鮮豔的蘑菇有毒,顏色普通的蘑菇沒毒」「蘑菇跟大蒜、大米、銀器、瓷片等一起煮,顏色變黑有毒,沒變顏色就無毒」「生蟲、生蛆的蘑菇沒毒」等,這些都是常見的錯誤認知。

萬一食用了毒蘑菇該怎麼辦?陳作紅表示,一定要第一時間及時去醫院檢查和及時治療,他特別提醒:「凡是誤食後有潛伏期在6小時以上的,也就是說吃了蘑菇後6小時才出現嘔吐、腹瀉等胃腸型症狀的,一定要及時送至大醫院去治療。如果不及時治療,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將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提醒】

這些毒蘑菇識別法不靠譜

錯誤一 顏色鮮豔的蘑菇有毒,不鮮豔的無毒

從色彩判斷蘑菇是否有毒是無科學依據的,部分色彩不豔麗、長相不好看的野生蘑菇也有毒。比如:在廣東,導致中毒人數眾多的白毒傘,又叫致命鵝膏,外表純潔樸素,一個約50克(1兩)的白毒傘所含毒素量足以毒死一個成年人。有一些不善偽裝的,如毒蠅鵝膏,豔麗的衣著就明顯警示「我有毒」。也有蘑菇是美貌與安全並重,味道鮮美的,如一些紅菇。

錯誤二 可使銀器、大蒜、大米等變黑的有毒

毒蘑菇和銀器、大蒜、大米等接觸不會產生反應,不會出現變色現象。

錯誤三 掰開蘑菇有乳汁或變色的有毒

松乳菇、紅汁乳菇掰開後會流出乳汁,但確實是美味的食用菌。一些牛肝菌斷面會變成藍色,也是可食的。

錯誤四 生蛆或生蟲的蘑菇無毒

很多劇毒蘑菇成熟後也會生蛆或生蟲。因此這種說法也是毫無科學依據的。

錯誤五 高溫烹煮、煮沸、曬乾可祛毒

毒蘑菇的毒素的性質通常很穩定,一般的蒸、煮、悶、燒等烹飪方法或曬乾加工都不能把毒素去掉。

瀟湘晨報記者李姝張樹波長沙報導

相關焦點

  • 別亂採食!它們可不能「惹」 常見的6種有毒蘑菇要認清楚
    揚州的梅雨季,野外就生了不少野蘑菇;昨天,記者還在野外採到了一種「致幻蘑菇」(有毒,可致幻)。蘑菇專家提醒,野蘑菇最好不要採食。野蘑菇「冒出來」了記者採到了「致幻蘑菇」梅雨天的揚州,不僅緩解了旱情,為各種植物「解了渴」,也創造了有利於很多野蘑菇生長的環境。
  • 喜歡採蘑菇的大慶人,速看!農科院專家說,今年野生蘑菇超多,可採食...
    可食用蘑菇今年蘑菇種類多、數量大很多小夥伴可能發現了,今年大慶的蘑菇,不但量大,種類還多,很多小區裡長出不少蘑菇,有普通的、有奇特的。對於是否有毒,市民們也是各抒己見。那麼,我市今年的蘑菇,為啥種類多量又大呢?潘紹玉說,因為今年雨水充沛,而且入秋後晝夜溫差大,使得野生菌類的數量、種類、生長區域都較往年倍增。野生蘑菇因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而備受大慶人的喜愛,但每年都有誤食有毒蘑菇中毒,甚至致死的悲劇發生。所以說,野蘑菇好吃,採蘑菇有趣,但一定要確保安全。
  • 美味背後的危險:路邊的蘑菇你不要採 青島已有市民因採食野生蘑菇...
    專家 >>>最怕別人來問這種蘑菇有毒嗎在青島八大關景區,記者在綠化帶內看到不少紅色、長相漂亮的蘑菇,然後記者通過百度搜圖搜索找到了諸多外觀一樣的蘑菇,例如毒紅菇(又稱棺材蓋蘑菇)、小胭脂菌、紅菇等,儘管記者多次報導過野生蘑菇,對於它的準確名稱和是否有毒,記者也沒有絕對把握
  • 有些蘑菇長得很「低調」但有毒
    核心提示: 有句老話,路邊的野花你不要採。同理,那些長在山的那邊、草的那邊的野蘑菇也不是隨便可以碰的。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宋雨 實習生 楊丹)有句老話,路邊的野花你不要採。
  • 這些東西別隨便吃,嚴重可致命,已有多人中招
    晚餐時,用自採的野蘑菇做了一個炒菜和一個湯,味道鮮美。 但餐後不過半個小時,全家人都肚子不舒服,接著腹痛反胃並出現嘔吐的症狀。意識到可能是蘑菇中毒,一家三口急忙打車到廈門前埔醫院急診。經醫生檢查診斷,確係食用毒蘑菇所致,馬上注射藥物,進行解痙止痛、補液促進排毒等治療,一家三口的身體狀況很快穩定下來。
  • 野生蘑菇不要採
    很多人有採摘、食用野生蘑菇的習慣,但由於對野生菌菇認識不足,在國內,近年因採摘、誤食毒菌菇引起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在高明,西水菌、牛肝菌等都是市民最愛的「高明味道」。專家表示,市民需掌握正確的蘑菇辨別和烹飪方式。但目前仍沒有簡單易行、快速有效的方法識別蘑菇是否有毒,因此,不採、不食野生蘑菇才是預防和控制蘑菇中毒的關鍵。
  • 青島一老人採食毒蘑菇中毒身亡!青島常見白毒傘菌等10餘種毒蘑菇...
    半島記者 徐軍近日,青島一位老年人在小區附近山頭散步時,採集一把野生蘑菇,回家燉食後短時間內出現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送到醫院後,老人多臟器功能衰竭,病情進展迅速,最終經搶救無效而死亡。一把毒蘑菇引發了一起悲劇。專家提醒,毒蘑菇中毒是國內食源性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因素,佔死亡總人數的60%以上。
  • 這種野蘑菇酷似雞樅菌,卻有劇毒,千萬別誤食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再加上雨水多,山林裡陸陸續續長出了各種各樣的野蘑菇。可食用的野蘑菇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很多人都念念不忘的山珍。每年的春夏之交,我們都能看到各地有不少蘑菇中毒的新聞。誤食了有毒蘑菇的人輕則上吐下瀉、頭暈、幻聽等,嚴重者會引起肝腎功能衰竭。 最近,就有一則關於誤食有毒鵝膏菌的新聞,一家人外出郊遊,老人發現了林地上有一些通體雪白的蘑菇,看起來很新鮮,就摘了一些回家。結果,當晚一家人吃過後就出現了腹瀉、腹痛、噁心等不適症狀。
  • 多人中招,路邊的「野花」你不要採!
    俗話說路邊的野花不要採哦 因為,它可能有毒、有毒、有毒…… 通常特別妖豔的花背後都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這種花全株有毒,食後有流口水、嘔吐、下洩、舌硬直、驚厥、四肢發冷、休克,甚至呼吸麻痺死亡。花雖好看,還是遠觀為妙! 另外野蘑菇也別隨意採食!
  • 無錫老伯山上採食蘑菇 18小時後中毒 不幸身亡
    毒蘑菇中毒事件發生率上升濱湖區疾控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毒蘑菇中毒事件多發生在夏初梅雨季節,容易中招人群多為部分本地居民之前有採集野生蘑菇經歷的或是外來務工人員中在老家有採食野生蘑菇習慣的。而毒蘑菇中毒事件近些年發生率有抬頭之勢。
  • 湖南省人民醫院2周收治10名蘑菇中毒者 專家提醒:野生的蘑菇不要採
    華聲在線6月12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傳新 通訊員 梁輝 田晶晶)近來,湖南雨水豐沛,野生蘑菇進入生長旺季,誤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件屢見不鮮。記者今天從湖南省人民醫院獲悉,該醫院急診一科最近兩周就收治10名野蘑菇中毒者。
  • 路邊的蘑菇不要採啊!不要採!附華南華中華北常見毒蘑菇圖片
    夏季天氣炎熱,雨水充沛,氣溫適宜,野生蘑菇生長旺盛,容易發生誤食毒蘑菇中毒事件。自然界中的蘑菇種類繁多,但並非均可食用,據悉,我國的毒蘑菇約有100種。毒蘑菇又稱毒蕈,食用野蘑菇中毒事件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但以春夏季蘑菇生長繁殖季節最為多見。
  • 毒蘑菇又惹禍!2019年全國22起因蘑菇中毒死亡 採食野蘑菇有經驗者...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7日訊 9月6日中午,山東省血液中心發布緊急招募令:「一名7歲兒童因誤食毒蘑菇出現中毒症狀,危及生命,已在醫院重症監護搶救9天,每天使用3000毫升血漿,急需您獻血救治。」截止到9月7日15:00,已有1095人在山東省血液中心各獻血點捐獻血液共計356400毫升,其中AB型獻血者491人,共計捐獻AB型血液168400毫升。男童誤食的肉褐鱗環柄菇在感受眾人緊急救援的溫暖之外,不禁讓人思考為什麼誤食毒蘑菇事件屢有發生。
  • 毒蘑菇中毒事件屢現 切勿採食野生蘑菇
    眼下正是野蘑菇生長旺季,也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高發期。近幾個月來,茶陵縣發生了多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引發了廣泛關注。近日,茶陵縣中醫醫院就接診了3名食用野蘑菇中毒患者。患者告訴記者:」我們在家門口採摘食用了大青褶傘蘑菇,出現了嘔吐、腹瀉,大家不要隨便採摘蘑菇,還是要去正規的渠道去購買。「據統計,從5月至9月,茶陵縣發生了10起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那麼,市民朋友在誤食有毒蘑菇後,該如何緊急處理呢?醫生表示,一旦中毒,儘快催吐,馬上送到醫院進行治療。
  • 這種蘑菇有毒!惠州一對夫妻雙雙「中招」緊急就醫……
    近日,市民王大哥(化名)與妻子將親戚從東北寄來的野生「幹蘑菇」搬上了餐桌,結果差點因此喪命。所幸,經過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救科救治成功脫險。因蘑菇中毒具有「假愈期」,這往往容易迷惑人們,假愈期患者消化道刺激症狀反而好轉,多無症狀,或僅感輕微乏力,食慾食納不佳,實際上此時已經出現肝臟損害,中毒量少、病情輕微者肝損害可不嚴重,由此進入恢復期,中毒量大、病情嚴重者進入內臟損害期,此時將面臨極大死亡風險。因此,出現毒蘑菇中毒症狀一定要立馬赴醫院治療,切勿錯過最佳救治時機。
  • 湖南已發生多起!請千萬遠離野生蘑菇,堅決不採不食!
    74人。6月8日,郴州市的劉某和女兒到山上採野蘑菇食用後中毒,出現頭暈、嘔吐、腹痛、腹瀉,第二天病情加重,才趕到當地醫院就診,經檢查劉某母女已經出現肝臟等器官損傷,於是被轉送到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6月5日上午,湖南東安縣的丁丁(化名)吃了奶奶上山採的蘑菇,出現了腹痛、嘔吐、腹瀉、頭暈等症狀,經診斷為毒蘑菇中毒,6月7日晚被緊急轉送至省兒童醫院危重病醫學一科治療,目前丁丁的病情仍十分危重。
  • 黃山3人吃野生蘑菇食物中毒 其中2人病情危重至今仍在ICU
    謝陳浩的父親介紹,「聽說當時兒子的朋友在太平湖裡釣了幾條魚,還順帶在湖邊採了些野蘑菇回家一起燒了吃。」10日凌晨2時許,謝陳浩突然出現嘔吐症狀,到了10日下午,謝陳浩的不適症狀迅速擴展,不僅身上發痛,嘴裡還不停地吐泡沫。當天晚上,他被家人緊急送入黃山市人民醫院。記者從黃山市黃山區疾控中心獲得證實,在這起野蘑菇中毒事件中,共有3人不同程度出現中毒症狀。
  • 農村山上的這些野蘑菇千萬不能採!吃了很可能就要人命了!
    山上的野蘑菇種類很多,大家也都知道野蘑菇味美,野蘑菇湯鮮美甚至超過雞湯。所以一到雨後,很多農村人就喜歡上山採摘野蘑菇。但是陌上花奉勸大家,如果不熟識的野蘑菇一定不要亂採,因為很多野蘑菇多多少少都有毒。尤其是一些顏色鮮豔的,不要以為好看就採摘回來食用,往往這些毒性是最強的。
  • 憑形態辨別毒性不可靠 不食用野蘑菇才是避免中毒的關鍵
    7月7日,記者從江蘇省人民醫院獲悉,入夏以來,該院急診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中毒學組組長張勁松教授陸續接到近10起省內各地毒蘑菇中毒病例的會診,南京、蘇州、淮安、宿遷等地的老百姓紛紛中招。張勁松表示,目前沒有簡單易行、快速有效的方法識別蘑菇是否有毒。不採、不食野生蘑菇才是預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關鍵。
  • 肝損傷型毒蘑菇中毒「九死一生」
    本期話題:毒蘑菇中毒  本期專家:張興國  專家單位:山東省立醫院  最近,濟南有一對老兩口吃了自採的野蘑菇後,感覺頭暈乎乎的,看到自己家裡的東西變形了、變小了。「不好,蘑菇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