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6月12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傳新 通訊員 梁輝 田晶晶)近來,湖南雨水豐沛,野生蘑菇進入生長旺季,誤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件屢見不鮮。記者今天從湖南省人民醫院獲悉,該醫院急診一科最近兩周就收治10名野蘑菇中毒者。
湖南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韓小彤教授介紹,每年5~7月是毒蕈中毒的發病高峰。今年6月以來,醫院急診醫學科收治的10名蘑菇中毒患者分別來自永州、邵陽、嶽陽等地農村。這些中毒者誤食的灰花紋鵝膏菌、裂皮鵝膏菌和假褐雲斑鵝膏菌都是湖南地區最常見的毒蘑菇。有些人是在出現不適一兩天後才到醫院就醫,由於病情危重轉到長沙,其中不少人出現了嚴重的肝功能和腎功能損害,更嚴重者還合併有凝血功能障礙和全身多臟器衰竭,救治時間較長,救治難度也很大。
(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陳作紅教授團隊製作的常見毒蘑菇圖譜。)
韓小彤強調,毒蕈中毒的救治關鍵在於儘早清除體內毒素,包括採取催吐、洗胃、導瀉等措施,血液淨化治療清除毒物是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越早進行毒物清除,治療效果越好。一旦食用野蘑菇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最好帶著吃剩的蘑菇或者蘑菇照片就診,以便專家對蘑菇種類和毒性進行鑑別;另外,蘑菇中毒存在假愈期,千萬不要因為噁心、嘔吐等不適減輕就掉以輕心,因為胃腸道症狀緩解後,仍可能存在肝、腎功能損害。
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陳作紅表示,蘑菇形態千差萬別,對於非專業人士,往往無法從外觀、形態、顏色等方面區分有毒蘑菇與可食用蘑菇,也沒有一個簡單的標準能將有毒蘑菇和食用蘑菇區分開來。因此,為避免蘑菇中毒,老百姓最好不採不食野生蘑菇。
專家建議:在毒蕈中毒事件高發的農村地區,尤其是在中毒高發季節,應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如利用廣播、電視、微信等平臺發布蘑菇中毒防治知識,將防控知識宣傳到每家每戶和幼兒園、中小學校;同時加強醫療機構及臨床醫務人員對蘑菇中毒診治的認識,早診斷、早治療是降低毒蕈中毒病死率的關鍵。
【相關連結】
蘑菇中毒的臨床表現及現狀
毒蘑菇又稱毒菌或毒蕈,屬大型真菌類,誤食可引起急性中毒。我國目前存在的毒蕈有500餘種,其中毒性極強可致死的有30餘種,呈現地域性、季節性發病,常有家庭聚集和群體性發病的特點。部分品種中毒病死率高,其中具有肝毒性的鵝膏菌屬品種中毒病死率高達 80%。蘑菇中毒已成為我國食源性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一類急症。
毒蕈(毒蘑菇)中毒在臨床上有7種類型:胃腸毒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急性肝損害型、急性腎衰竭型、橫紋肌溶解、光過敏性皮炎型,其中以肝損型最為嚴重。其臨床表現複雜多樣,多數患者以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為中毒始發表現,隨後可因攝入毒蘑菇所含毒素不同,產生不同的靶器官損害,甚至衰竭而死亡。目前,臨床上針對毒蕈中毒的毒素尚無特效的解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