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形態辨別毒性不可靠 不食用野蘑菇才是避免中毒的關鍵

2020-12-02 中國青年網

圖為江蘇患者食用的有毒蘑菇,a、b為歐式鵝膏菌,c、d為肉褐鱗環柄菇。受訪者供圖

江南進入梅雨季,蘑菇大量繁殖。7月7日,記者從江蘇省人民醫院獲悉,入夏以來,該院急診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中毒學組組長張勁松教授陸續接到近10起省內各地毒蘑菇中毒病例的會診,南京、蘇州、淮安、宿遷等地的老百姓紛紛中招。張勁松表示,目前沒有簡單易行、快速有效的方法識別蘑菇是否有毒。不採、不食野生蘑菇才是預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關鍵。

我國已報導435種毒蘑菇

口舌嘗鮮,有可能腸胃受罪,還有可能丟了性命。前不久,在聯合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陳作紅教授進行形態學鑑定後,張勁松團隊對病人生物樣本以及蘑菇樣本毒檢分析發現,多例患者均明確為誤食劇毒類型的鵝膏菌。

這類鵝膏菌含有鵝膏毒肽等毒素,這些毒素在人體內的「殺傷力」往往不低。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孫昊介紹:「含鵝膏毒肽的毒蘑菇,如肉褐鱗環柄菇,可以造成嚴重的肝臟功能損害;含2-氨基-4、5-二乙烯酸等毒素的毒蘑菇,如歐式鵝膏菌,可以造成腎小管損傷,從而引發腎功能損害甚至衰竭。」她說,前不久,江蘇淮安一位患者,吃了肉褐鱗環柄菇,結果發生嚴重肝功能衰竭,後經搶救無效死亡。

無獨有偶,7月5日,江蘇省人民醫院急診中心搶救室也接收了一位食用毒蘑菇中毒的患者。這位男性患者57歲,在南京老山風景區遊玩時,自行採摘了一些野生蘑菇食用,第二天開始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第三天出現了無尿症狀,送至醫院後被確診為食用了歐式鵝膏菌而中毒,患上「鵝膏腎毒性症候群」並造成肝功能損傷。

據中國疾控中心2019年發布的資料顯示,全世界已知的毒蘑菇超過1000種,我國已經報導的有435種。我國蘑菇中毒發病集中在每年6—10月,全年均有發生。西南地區和華中地區是我國毒蘑菇中毒的重災區。

一種蘑菇可能含有多種毒素

專家表示,不同種類蘑菇生長習性不同,含有的毒素不同。不同的毒素在人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不同,作用的靶器官不同,引起效應類型和程度也不同。

而且,一種蘑菇可含有多種毒素;一種毒素也可存在於多種蘑菇中。同一種蘑菇的不同生長階段、不同部位的毒素含量也不盡相同。這些特點使得蘑菇中毒臨床表現多樣,導致的健康危害結果也大不相同。

目前,已知的蘑菇中毒,可以引發急性肝損害、急性腎損害、橫紋肌溶解、溶血、胃腸炎、神經精神症、光敏性皮炎等症狀。

「雲南地區多見的球基鵝膏、黃粉末牛肝菌等,吃了之後,會出現頭暈、幻視等精神症狀,甚至出現『小人跳舞』的幻覺。」孫昊說。

食用會引發神經精神型疾病的毒蘑菇,進食者多在進食後15分鐘至2小時內發病,除有消化道症狀外,還會出現瞳孔縮小、多汗、流涎、興奮、視物模糊、幻覺、步態蹣跚等神經精神症狀,嚴重者可出現視覺畸變、狂躁、沮喪、焦慮、被害妄想等症狀。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發布的「2019年中國蘑菇中毒事件報告」,全國17個省份報告了276起蘑菇中毒事件,共計769人中毒,造成22人死亡,涉及70種毒蘑菇, 22例死亡病例中有20例是由急性肝損害型(含鵝膏肽類毒素)的毒蘑菇引起的。

藉助專業儀器才能精準識毒

如何辨認各類蘑菇「是敵是友」?孫昊介紹,即使是經驗十分豐富的生物學家,往往也需要藉助實驗室專業儀器才能進行精準鑑別。而非專業人員僅憑經驗,靠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徵來辨識,是很難準確識別毒蘑菇的。

「我們常說同時『戴帽、穿裙、穿鞋』的蘑菇不要採。」孫昊說,這指的是有菌蓋、菌環、菌託,這類蘑菇多為鵝膏屬,而鵝膏屬的蘑菇大多含毒或含劇毒。但沒菌託和菌環的蘑菇也可能有毒。

「任何形態、種類的野生蘑菇均不要食用,50克新鮮有毒蘑菇即可致死,蘑菇中含有的鵝膏毒肽耐高溫,常規烹煮模式不能破壞毒素。」張勁松提醒,一個蘑菇裡面可能混合多種毒素,一旦誤食了野蘑菇,一般在進食後6到12小時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經對症處理消化道症狀可能會獲得緩解,但此時切不可輕視,因為這可能是含有鵝膏毒肽的毒蕈「假愈期」的表現,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暴發性肝功能衰竭期。如果食用野蘑菇後,出現嘔吐、腹瀉、發熱、頭痛、麻痺等可疑症狀,應立即到醫療機構就診,切莫延誤治療。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4名兒童食用野蘑菇中毒,僅1人倖存
    ▼▼▼近一個月來陝西省西安市兒童醫院已經收治4名兒童患者都是因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其中,僅有一名1歲半兒童倖存……4名兒童食用野蘑菇中毒 僅1人倖存8月20日,西安市兒童醫院同時收治了1歲半的女孩婷婷(化名)和2歲半的男孩晨晨(化名),兩人均是一起10人聚集性中毒事件裡的兒童
  • 【食品安全】警惕野生毒蘑菇中毒
    夏秋季節正值蘑菇生長季節,由於蘑菇肉質細嫩,味美可口並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深受人們喜愛,但有毒蘑菇和可食蘑菇往往混生,形態相似,辨別困難,從而誤食造成中毒的屢見不鮮,甚至有死亡病例,給社會和群眾造成了嚴重危害和損失。
  • 夫妻倆食用後雙雙送入ICU,醫生說兩周已有10人...
    近來,湖南雨水豐沛,野生蘑菇進入生長旺季,誤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件屢見不鮮,湖南省人民醫院急診一科近兩周就收治10名野蘑菇中毒者。6月2日,湖南永州的老陳從自家後山摘了不少野蘑菇回家,中午和老伴吃了一大碗蘑菇炒肉。
  • 肝損傷型毒蘑菇中毒「九死一生」
    所幸他們之前看過有關毒蘑菇中毒的新聞,趕緊打了求救電話,得以迅速被送往省立醫院救治。  有人中毒產生幻覺趕緊上醫院,有人卻把「幻覺」當噱頭在網上兜售毒蘑菇。看起來,不把毒蘑菇毒性當回事的,還是大有人在。事實上,毒蘑菇中毒是我國食物中毒致人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國毒蘑菇有上百種,其中能引起人嚴重中毒的有10多種。
  • 無錫老伯山上採食蘑菇 18小時後中毒 不幸身亡
    圖文無關老人食用野生蘑菇後18小時才有中毒反應據了解,23日F先生在梅園附近的山上採摘野生蘑菇後回家煮食,晚上吃了一頓,24日早上,又食用了一些剩下的湯湯水水,到中午就開始起了劇烈反應,後送二院搶救。雖經全力搶救,無奈病情兇險,不治身亡,於27日凌晨在家中去世。
  • 食用蘑菇後 市民出現中毒症狀(一)
    株洲傳媒網6月18日訊(公共頻道記者張長江 龍羽)隨著氣溫升高、雨水增多,蘑菇進入到了生長旺季,誤採誤食野生蘑菇中毒進入高發季節。根據市疾控中心食安科的統計,今年3月至今,我市已接到兩起因食用野生蘑菇而中毒的事件。6月15號,市民羅女士的媽媽從菜市場買了一種表皮為灰色,個頭較大的蘑菇。
  • 廣東常見的有毒蘑菇:8種常見毒菇毒性及圖片
    南都記者了解到,野蘑菇已成為東莞「頭號毒物」,是近年來引發食物中毒導致死亡的主要因素,僅2012年~2014年,東莞就有8人因誤食野蘑菇死亡。南都記者梳理了常見毒蘑菇種類,希望能為市民日常防範提供指引,做好警示。  5人誤食中毒2人病重  此次發生中毒意外的是東莞大嶺山鎮楊屋村第三工業區一家店鋪的5位店員。
  • 5種蔬菜烹調不當容易中毒
    梅豆角中毒表現:一般在吃了沒有炒熟、煮透的梅豆角半小時至3小時,最長可達十幾個小時內發生中毒。表現為上腹部不適或胃部燒灼感,腹脹、噁心嘔吐。正確烹調處理方法:豆角中所含的皂素在加熱100℃,經30分鐘以上加熱可破壞毒性,所以烹調加工豆角必須煮熟、炒透。
  • 專家:野蘑菇是否有毒外表...
    親手採摘的野蘑菇,為何差點成了催命符?那些流傳的毒蘑菇識別方法不能避免嗎?近日,省兒童醫院收治了多名兒童,他們皆因食用野蘑菇中毒。瀟湘晨報記者李姝張樹波長沙報導隨著氣溫回暖,雨水充沛,野生菌類進入生長旺季。但要注意,「食菌季」同時也是蘑菇中毒的高發季。6月9日,湖南省食安委通報了湖南省野生蘑菇中毒風險防控工作情況。
  • 2019年全國22起因蘑菇中毒死亡 採食野蘑菇有經驗者...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7日訊 9月6日中午,山東省血液中心發布緊急招募令:「一名7歲兒童因誤食毒蘑菇出現中毒症狀,危及生命,已在醫院重症監護搶救9天,每天使用3000毫升血漿,急需您獻血救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發布的「2019年中國蘑菇中毒事件報告」顯示,在過去的2019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牽頭處理了來自全國17個省份的276起蘑菇中毒事件,共計769人中毒,造成22人死亡。我國蘑菇中毒發病集中在每年6~10月份,全年均有發生。西南地區和華中地區是我國毒蘑菇中毒的重災區,其次為華南、華東地區,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最少。
  • 壯漢食用"金蟬花"中毒 醫生:可能是類金蟬花
    日前有媒體報導稱,有人因食用「金蟬花」中毒,進了醫院。昨日,記者從市人民醫院急救中心了解到,近期該醫院也接診過一例因食用「金蟬花」產生不良反應的患者。醫生提醒,真正的金蟬花並不多見,切不可盲目食用,引起中毒現象的很可能是類金蟬花。  前段時間,市人民醫院急救中心收治了一名30多歲的男性患者。該患者因食用「金蟬花」,出現了噁心、嘔吐、腹痛、頭暈等中毒反應。
  • 青島一老人採食毒蘑菇中毒身亡!青島常見白毒傘菌等10餘種毒蘑菇...
    在青島,常見的毒蘑菇有10餘種,市民一定要注意不採不食不賣。上山採摘野蘑菇吃後中毒4月7日中午13時,海慈醫院急診科接診了一名疑為蘑菇中毒患者。患者是一名老年男性,來到醫院時神志還清晰,但是煩躁不安,不能自己控制。這位患者告訴醫生,他在食用野外採摘的野蘑菇之後,幾乎立即出現了喘憋、全身麻木、腹痛、噁心、嘔吐的症狀。
  • 別吃野蘑菇!廣西今年已有135人中毒,民間鑑別方法不可信
    近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有所增加。6月19日,自治區疾控中心發出提醒,今年以來,廣西已報告野生蘑菇中毒事件28起,發病人數135人,死亡3人。專家表示,目前沒有簡單易行、快速有效的毒蘑菇辨別方法,因此不採不食是預防中毒的關鍵。▲頭上戴帽(菌蓋)、腰間系裙(菌環)、腳上穿鞋(菌託)的蘑菇多有毒。
  • 長沙、株洲、湘潭已有多人中毒!這東西碰不得!
    光憑經驗根本辨別不出來! 千萬別吃! 毒性:有毒,2003 年在宜章發生一起中毒事件。其中一部分有毒,不可隨便採集食用。有毒的紅菇中,最臭名昭著的是亞稀褶紅菇,它是排在灰花紋鵝膏菌之後的第二殺手,約佔了湖南省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兩成。據統計,這種紅菇的致死率達到了 50%,其毒性之強,讓人望而止步。
  • 遠離野生毒蘑菇 「土方法」試毒不可靠
    中國江西網訊 6月16日,記者從贛州市食藥監局了解到,近期,贛州市雨水偏多,天氣轉暖,野生蘑菇也逐漸進入了生長旺盛期,市食藥監局提醒市民,不要隨意採食野生蘑菇,避免中毒事件發生據了解,毒蘑菇中毒全年均可發生,以夏秋季節為主,絕大多數發生在家庭,主要原因就是誤採誤食,毒蘑菇中毒後,病情兇險,可能導致精神錯亂,臟器衰竭,直至死亡,而且缺少特效療法。
  • 浙江紹興有人在偷偷賣河豚魚 食用河豚魚有中毒風險
    浙江紹興有人在偷偷賣河豚魚 食用河豚魚有中毒風險2012-03-27 10:3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紹興網        瀏覽量: 5554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熱線來電:3月26日,紹興市民蔣先生致電天天商報熱線說,前幾天溫州平陽縣發生了食用河豚魚中毒事件,有4個人中毒了。他想知道為什麼吃河豚魚會中毒?
  • 已進入高發期,山區農村要特別注意,小心誤食中毒!
    野蘑菇千萬別隨意採食曾有人中毒身亡一家四口吃野蘑菇中毒兩兄弟喪命十堰市疾控預防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預防控制科科長高海波介紹,根據我省風險評估結果提示,5月-10月,是野生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高發期,山區農村居民為重點關注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