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傳媒網6月18日訊(公共頻道記者張長江 龍羽)隨著氣溫升高、雨水增多,蘑菇進入到了生長旺季,誤採誤食野生蘑菇中毒進入高發季節。根據市疾控中心食安科的統計,今年3月至今,我市已接到兩起因食用野生蘑菇而中毒的事件。
6月15號,市民羅女士的媽媽從菜市場買了一種表皮為灰色,個頭較大的蘑菇。當時羅女士還在朋友圈裡開玩笑說這些蘑菇是在小區裡摘的,不知道能不能吃。可令羅女士沒有想到的是,在吃了這些蘑菇之後,她和媽媽真的出現了噁心、反胃、肚子疼等症狀,她懷疑自己中了毒。羅女士吃的是什麼蘑菇呢?帶著她拍攝的照片,記者走訪了市內的一些蘑菇經銷商,他們覺得羅女士食用的蘑菇很有可能叫豬肚菌。
經銷商表示,豬肚菌是人工培養的,沒有毒性。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賀曉豔認為,雖然人工種植的蘑菇引發中毒的概率很低,但為了安全起見,建議市民將蘑菇煮熟煮透。
今年入夏以來,市中心醫院已經接診了兩起因誤食有毒野蘑菇而中毒的病例,因為發現搶救及時,未造成嚴重後果。根據市疾控中心食安科的統計,每年夏秋季都是食用蘑菇中毒的高發季節。2018年,他們共收到了29起食物中毒事件的上報,其中8起是食用蘑菇中毒。
根據統計,我省每年上報的食物中毒案例中,因誤食毒蘑菇而中毒的案例是最多的,而且還出現過死亡案例。而根據疾控人員對我市野蘑菇中毒案例的分析,鵝膏菌是引發中毒最多的一種蘑菇,特別是灰花紋鵝膏菌,因為其中毒症狀有個假愈期,極易引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