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地區出現劇毒蘑菇 如何預防蘑菇中毒

2021-01-17 99健康網

  蘑菇是屬於野生的食物,很多人在野外看到蘑菇都會摘回家食用。因此一旦蘑菇盛開的季節都會出現不少誤食毒蘑菇的情況。下面就教教大家毒蘑菇中毒如何急救。

  澳部分地區出現劇毒蘑菇

  據澳大利亞「新快網」5月8日報導,近段時間,由於維州和塔州等地出現了強降水,澳大利亞部分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毒的蘑菇,有俗稱「死亡之帽」的野生劇毒蘑菇和黃斑蘑菇。

  澳大利亞維州首席衛生官格斯特

  表示,這些蘑菇含劇毒,食用一顆就會引發嚴重後果。他指出,食用黃斑蘑菇會引起數天嚴重胃痛,而「死亡之帽」則會毒害肝臟,若不能及時就醫,後果將非常嚴重。

  據了解,5月就有來自德國的遊客在塔州朗塞斯頓的城市公園發現了「死亡之帽」,這名遊客將其拍了下來後傳給塔州大學的真菌學家蓋茨(genevieve gates)。當蓋茨確定遊客看到的是致命毒蘑菇後,立即致電提醒市議會。

  蓋茨說,食用「死亡之帽」會引起慢性疼痛性死亡。近8毫克的攝入量就能毒死一名體重80公斤的人,且過程非常痛苦。在食用這種蘑菇6小時後會首先出現嘔吐腹瀉症狀,之後幾天症狀會有所減輕,看起來似乎有所好轉,但其實並非如此,食用者會出現肝功能衰竭和腎臟功能衰竭等,而那時就醫則為時已晚。

  人們很難區分哪些蘑菇是有毒的,因為它們多與安全的蘑菇長得相似。蓋茨提醒,這種毒蘑菇一般生長在橡樹邊,為白色囊狀,表面有綠色的黏稠物質,底部為黃色。

  澳大利亞朗塞斯頓的市長扎騰則表示,市議會正在努力清除這些蘑菇。

  毒蘑菇中毒在生活中十分常見,那麼你知道如何去預防嗎?

  毒蘑菇中毒的症狀

  1、胃腸類型。多數在食後2小時左右發病,快的10多分鐘,主要症狀是劇烈噁心、嘔吐、陣發性腹痛、水樣便腹瀉,不發熱。這種類型病程短,恢復較快,一般不引起死亡。

  2、神經精神型。表現複雜多樣,潛伏期一般為半小時至四小時,病人產生幻覺、狂笑、手舞足蹈、走路不穩,出現幻視症,還有可能類似精神分裂症。重症病人出現抽風、昏迷等。也有病人出現流口水、流淚、大量出汗、血壓下降等,甚至相反症狀。中毒病程為1-2天,很少死亡。

  3、溶血型。潛伏期6-12小時,最長可達2天。最初為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症狀,發病3-4天後皮膚變黃,肝脾腫大,肝區疼痛。嚴重者心律不齊、抽風、昏迷。可能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導致死亡。

  4、臟器損害型。最為嚴重,病情兇險,搶救若不及時,死亡率極高。病人的潛伏期一般為10-24個小時,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繼而出現休克、昏迷、抽風,全身出血、呼吸衰竭,在短時間內死亡。病人在病程中有的會出現假愈期,導致誤診誤治,如經過積極治療,可痊癒。

  5、日光皮炎型。潛伏期24小時左右,在手指、腳趾、上肢和面部出現皮疹,甚至疼痛、腫脹。

  毒蘑菇中毒怎麼辦

  1、儘早迅速排除毒素。及時催吐、洗胃、導瀉、灌腸非常重要,早期可大量輸液,使病人排尿,排除毒素。

  2、胃腸炎患者應積極糾正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平衡紊亂。

  3、神經症狀者應用阿託品、鎮靜劑,加強對病人進行良好監護。

  4、嚴重中毒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5、對毒傘、白毒傘造成的中毒早期可使用含巰基的解毒藥,如二巰基丙磺酸鈉等。

  毒蘑菇中毒的預防方法

  1、為避免誤採誤食,廣大市民特別是農村居民不要盲目採摘、製作和食用野生蘑菇。調查顯示毒蘑菇中毒者有八成以上都提到自己是採蘑菇的老手,卻因憑經驗摘食而中毒。

  2、市民在市場上採購蘑菇時一定要謹慎,應向信譽良好的合法超市、供應商購買,對自己不認識或沒有食用過的野生蘑菇不要採購、製作和食用。另外,毒蘑菇所含毒素非常複雜,經烹調加工或曬乾均不能消除,因此不要在移動商販處購買新鮮蘑菇或幹蘑菇。

  3、各餐飲單位要加強自我管理,嚴把原料採購關,嚴禁採摘、採購野生蘑菇,做好原料進貨登記臺帳,謹慎採購供應蘑菇食品,以防發生群體性食物中毒。

  4、消費者食用蘑菇後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中毒症狀,首先應立即採取刺激催吐等措施,並儘快到醫療機構救治,保留好毒蘑菇樣品以供醫生救治參考。

  5、消費者在餐飲單位用餐後,一定要索取發票,一旦出現消費糾紛時可作為維權的依據。

  相關推薦:四人疑食蘑菇中毒 盤點20種有毒蘑菇

(責任編輯:陳加勇)

相關焦點

  • 今年近8000人誤食毒蘑菇中毒 來認識一下湖南常見的毒蘑菇
    野生毒蘑菇有很多品種,消費者很難辨認,主要因誤採誤食引起。據評估中心今年食物中毒監測數據,截至目前,今年將近8000人因誤食毒蘑菇引起中毒,導致74人死亡。據了解,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且毒蘑菇中毒症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應以預防為主。那麼,如何預防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萬一誤食了毒蘑菇該如何處置?
  • 致幻蘑菇刷屏!專家:野生蘑菇中毒死亡率高達20%
    近來,食用蘑菇中毒致幻的新聞也屢屢刷屏,許多交流致幻經驗的帖子引來熱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副研究員李海蛟介紹,我國毒蘑菇種類豐富,目前已發現將近500種。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的是一類牛肝菌科蘑菇。「目前,它的毒素和致病機理尚不清楚,但通過一些案例可以看出,這類蘑菇如果烹飪不徹底,可能會產生『幻覺』。」
  • 蘑菇中毒高發季,認識3種常見毒蘑菇。美食雖然好,避免中毒!
    但是你可不知道,在鄉村山野,並不是每種蘑菇都可以吃的哦,稍微出錯,採摘錯了蘑菇,那可是要中毒的,輕則嘔吐、腹瀉,重則有生命危險。許多品種的野生蘑菇都含有足以致人死亡的劇毒!毒蘑菇傷人甚至致死事件屢見不鮮敲響人們舌尖上的警鐘,特別是4-6月是蘑菇中毒高發季節!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有毒的蘑菇。
  • 劇毒蘑菇少量食用可致死 專家提醒市民不要採食野生蘑菇
    劇毒蘑菇難鑑別 少量食用可致死 專家提醒市民不要採食野生蘑菇 長沙晚報6月23日訊(全媒體記者 彭放 通訊員 張勁夫)近期,長沙已連續發生幾起誤食灰花紋鵝膏菌和裂皮鵝膏菌導致的蘑菇中毒事件。這兩種野生菌均為劇毒蘑菇,少量食用即可致人死亡。
  • 「蘑菇先生」楊祝良:探秘劇毒鵝膏菌
    「頭上戴帽、腰間系裙、腳上穿鞋,同時具有上述特徵的蘑菇一定不要吃;自己不熟知的蘑菇一定不要吃。」
  • 【食品安全】警惕野生毒蘑菇中毒
    近日,我國發生多起自採劇毒黃蓋鵝膏中毒事件,鵝膏菌引起的中毒是最常見的毒蕈中毒,黃蓋鵝膏及其白色變種常見於每年夏秋季節,是我國的劇毒鵝膏之一,誤食後可引起嚴重的中毒事故甚至導致人員死亡。夏秋季節正值蘑菇生長季節,由於蘑菇肉質細嫩,味美可口並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深受人們喜愛,但有毒蘑菇和可食蘑菇往往混生,形態相似,辨別困難,從而誤食造成中毒的屢見不鮮,甚至有死亡病例,給社會和群眾造成了嚴重危害和損失。
  • 肝損傷型毒蘑菇中毒「九死一生」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中毒與職業病科主任張興國表示,雖然山東是報告蘑菇中毒事件相對西南、東北等地區少一些,但毒蘑菇傷人害命的事還是每年都有。  「野蘑菇是否有毒無法通過人的感官加以辨別,預防中毒的正確做法就是不採、不吃!」他強調,路邊的野蘑菇,真的不能採!
  • 青島一市民採食野生蘑菇中毒身亡 這十餘種毒蘑菇最常見
    毒蘑菇中毒是我國食源性疾病死亡的最高死因據了解,近日,我市一市民在小區附近山頭散步時,採集了一把野生蘑菇回家燉食。食用後短時間內出現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家人將其送往醫院就診。病人隨之出現呼吸短促、胸悶、譫妄、精神失常等症狀,且多臟器功能衰竭,最終經搶救無效而死亡。一把蘑菇引發了悲劇。
  • 野生毒蘑菇的九大誤區,切勿擅自採食野生蘑菇!
    也是毒蘑菇中毒的高發期所以,大家需要警惕了千萬別隨意採食!!誤區四:蟲食或生蛆的蘑菇無毒很多劇毒蘑菇成熟後常會生蛆或被蟲食。如成熟的致命鵝膏常常被蟲啃食。即便用致命鵝膏給大小鼠灌胃,大小鼠也不會中毒。因為大小鼠的消化道不吸收鵝膏毒素。
  • 預防毒蘑菇中毒,這些事情你該知道!
    進食毒蘑菇後可出現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也可出現幻聽幻視等精神症狀,還可導致肝腎損傷,引起死亡是毒蘑菇中毒的嚴重結果。常見蘑菇中毒有7個臨床型,分別是急性肝損害型、急性腎衰竭型、橫紋肌溶解型、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和光敏性皮炎型,除此外還可造成其他系統臟器損傷。在實際的中毒案例中,還有患者食用了多種毒蘑菇,中毒症狀更為複雜。
  • 這三種常見蘑菇含有劇毒!看見了一定要忍住別吃
    野生蘑菇由於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作為一種天然食品一直深受大家喜愛,但由於食用蘑菇和毒蘑菇難以正確區分,我國每年因誤採誤食毒蘑菇導致的中毒事件屢見不鮮。隨著氣溫升高,長沙市也進入蘑菇中毒的高發季節,長沙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專家提醒市民不要隨意採食。  據悉,我國已知的蘑菇種類有4000多種,毒蘑菇有400多種。
  • 毒蘑菇又惹禍!2019年全國22起因蘑菇中毒死亡 採食野蘑菇有經驗者...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7日訊 9月6日中午,山東省血液中心發布緊急招募令:「一名7歲兒童因誤食毒蘑菇出現中毒症狀,危及生命,已在醫院重症監護搶救9天,每天使用3000毫升血漿,急需您獻血救治。」男童誤食的肉褐鱗環柄菇在感受眾人緊急救援的溫暖之外,不禁讓人思考為什麼誤食毒蘑菇事件屢有發生。根據山東省疾控中心開展的食源性疾病監測結果,2018年山東省因為誤食毒蘑菇導致死亡的有2人,2019年因為誤食毒蘑菇導致死亡的有5人。
  • 大自然中美麗的毒蘑菇:致命鵝膏
    大自然中存在著這樣一類雖然外形漂亮但誤食後卻能導致人類死亡的隱形殺手——劇毒蘑菇。其中最著名的一種劇毒蘑菇是致命鵝膏。此文就致命鵝膏的命名過程、分布、形態特徵、毒性及中毒症狀、如何避免誤採誤食、誤食後如何救治等內容進行了詳細闡述,用以幫助人們了解毒蘑菇知識,減少中毒事件發生,提高安全意識並熟悉中毒救治措施。
  • 三人食用野生蘑菇中毒致肝腎損傷 「元兇」鎖定這些菌菇
    毒蘑菇圖譜 赤腳鵝膏菌 劇毒,毒素尚不明確,誤食後會造成急性腎損傷。  灰花紋鵝膏菌 劇毒,含有的肽類毒素是環肽化合物,誤食進入人體後對肝臟和腎臟有強烈的損傷作用。  白毒鵝膏菌 劇毒,成年人吃一個溼重50g的白毒鵝膏菌就可以出現嚴重肝衰竭,這種毒素潛伏期可達24小時。  溫州網訊 記者昨天從市疾控中心了解到,9月1日至30日中午12時全市共接到18例毒蘑菇中毒報告病例,而今年1月份至9月份累計達40例。市疾控中心為此發布風險警示:不採不食野生菌,遠離風險保健康。
  • 這個季節劇毒鵝膏菌正在瘋長!這種特徵的蘑菇千萬不能採食
    「頭上戴帽、腰間系裙、腳上還穿鞋」的蘑菇就是鵝膏菌。紅網時刻記者 劉璇 長沙報導6月份,雨水多,氣溫逐漸升高,為野外蘑菇的生長提供了充足養分,湖南進入野生蘑菇中毒高發期。特別是灰花紋鵝膏菌等劇毒蘑菇在省內多地生長活躍,有不明真相的群眾因誤採誤食而引發中毒。
  • 這種野蘑菇酷似雞樅菌,卻有劇毒,千萬別誤食
    每年的春夏之交,我們都能看到各地有不少蘑菇中毒的新聞。誤食了有毒蘑菇的人輕則上吐下瀉、頭暈、幻聽等,嚴重者會引起肝腎功能衰竭。 最近,就有一則關於誤食有毒鵝膏菌的新聞,一家人外出郊遊,老人發現了林地上有一些通體雪白的蘑菇,看起來很新鮮,就摘了一些回家。結果,當晚一家人吃過後就出現了腹瀉、腹痛、噁心等不適症狀。
  • 這些常見的鑑定毒蘑菇的辦法都不靠譜!萬一誤食毒蘑菇這樣做
    「這位7歲的兒童是今年我們監測到的多起誤食毒蘑菇事件之一。」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與營養所所長趙金山介紹,雖然山東並不是誤食毒蘑菇導致中毒的高發地區,但是每年都會發生幾起類似事件,尤其是在雨水較多的夏秋季節,山林、公園、綠化帶、草地等都可能發現毒蘑菇。男孩的哥哥告訴記者,經過鑑定,弟弟誤食的毒蘑菇屬於肉褐鱗環柄菇。
  • 四川敘永一家人出現毒蘑菇誤食悲劇,不要亂吃野生蘑菇了!
    蘑菇中毒表現多樣,但無論哪一類型的蘑菇中毒一旦發生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類似中毒症狀,患者應儘快到醫院救治,最好保留或重新採集毒菌的樣本或留存毒菌圖片,送到就診醫院,有助於確定毒素的種類及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但毒蘑菇所含毒素較複雜,或因地區、季節、品種和生長條件的不同而各異。毒蘑菇中毒潛伏期為2小時至24小時,有的僅為10分鐘左右。
  • 野生蘑菇不要採
    很多人有採摘、食用野生蘑菇的習慣,但由於對野生菌菇認識不足,在國內,近年因採摘、誤食毒菌菇引起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在高明,西水菌、牛肝菌等都是市民最愛的「高明味道」。專家表示,市民需掌握正確的蘑菇辨別和烹飪方式。但目前仍沒有簡單易行、快速有效的方法識別蘑菇是否有毒,因此,不採、不食野生蘑菇才是預防和控制蘑菇中毒的關鍵。
  • 野生蘑菇不能想吃就吃
    當前,野生蘑菇進入生長旺季,湖南省誤採誤食有毒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頻發。   今年1月1日至7月7日,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收到有毒蘑菇中毒事件報告88起,死亡10人,死亡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50%。   7月8日,省食安辦邀請專家舉辦「毒蘑菇」專題科普活動,教授大家採食野生蘑菇的基本常識,提醒大家野生蘑菇不能亂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