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從初夏到深秋都能看到蘑菇的身影,一般在夏秋季是蘑菇茂盛生長期,毒蘑菇中毒時有發生。2019年,我省近300人誤食毒蘑菇中毒,並有死亡病例發生。2020年1-10月份,金華市共報告7起毒蘑菇中毒事件,雖然我市今年未發生毒蘑菇中毒事件,但仍應引起廣大市民重點關注。
毒蘑菇又稱毒蕈、毒菌等,是指食用後能造成人毒性反應的大型真菌的子實體,其中大部分屬於擔子菌,少數屬於子囊菌。世界範圍內已報導的毒蘑菇約有1000種,我國目前已報導480種。
進食毒蘑菇後可出現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也可出現幻聽幻視等精神症狀,還可導致肝腎損傷,引起死亡是毒蘑菇中毒的嚴重結果。常見蘑菇中毒有7個臨床型,分別是急性肝損害型、急性腎衰竭型、橫紋肌溶解型、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和光敏性皮炎型,除此外還可造成其他系統臟器損傷。在實際的中毒案例中,還有患者食用了多種毒蘑菇,中毒症狀更為複雜。
我省最常見的毒蘑菇是大青褶傘(鉛綠褶菇)、日本紅菇(背土菌、石灰菌)等,此類毒蘑菇以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為主的普通胃腸炎症狀,在5月~11月都屬於高發的中毒品種,每年全省均會出現中毒病例。誤食會出現嗜睡、頭暈、乏力、四肢麻木等神經中毒症狀,重症會出現神志不清甚至昏迷,溫州和麗水等地曾出現中毒病例,多發生於9、10月份。
腎毒性的假褐雲斑鵝膏菌、歐氏鵝膏和鱗柄白毒傘等,中毒多出現在6~8月份,麗水、杭州、湖州和金華曾出現中毒病例。
肝毒性的裂皮鵝膏、灰花紋鵝膏、褐鱗傘和毒環柄菇等,中毒多出現在6、7月份,溫州、寧波、杭州、紹興、金華等地曾出現中毒病例。
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的亞稀褶紅菇,中毒多出現在7月底到9月初,杭州、湖州、麗水等地曾出現中毒病例。
因野生蘑菇種類繁多,毒蘑菇的品種遠多於所謂的「可食用野生菌」,且同一品種不同生長期的毒蘑菇外表差異非常大,迷惑性強,普通老百姓很難從外形上或者憑藉經驗分辨出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其鑑定需要豐富的專業生物分類學知識。為了防止中毒,請不要相信自己的識別能力,不要自行採摘和食用野生蘑菇。
如果在24小時內吃了野蘑菇,並出現了可疑中毒症狀,千萬不要猶豫,請第一時間去醫院就診,主動告訴醫生曾經吃了野蘑菇,並積極配合醫生或疾控中心開展相關調查。對於毒蘑菇中毒,早就醫、早確診、早治療,可以救命,更可以省醫藥費。
來源:永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