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我省雨水豐沛,蘑菇生長旺盛,但在山裡採摘野生蘑菇大家可要注意了,誤食毒蘑菇,後果不堪設想。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今天從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湖南中心了解到,我省蘑菇中毒大多發生在5—9月,今年僅6月份,共收到蘑菇中毒報告8起,發病31人。2015年,通過「食源性疾病暴發監測系統」顯示,湖南因毒蘑菇導致的事件數、發病人數、死亡數都是最多的,分別佔總數的57.77%、28.26%、84.62%,且基本發生在農村家庭用餐中。
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提醒市民,千萬不要隨意採摘、食用野生蘑菇。新湖南客戶端記者採訪專家,為您送上湖南常見毒蘑菇識別手冊。
快跟著專家一起認識這些「惹禍」的野生毒蘑菇吧。
一家三口被毒倒
6月27日,長沙縣開慧鄉餘大姐一家三口,就因誤食了山上採來的毒蘑菇上吐下瀉,被緊急送往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急診搶救。
據餘大姐介紹,她一直就喜歡吃新鮮的野生蘑菇,以前從來沒有出過事。這次看自家後山的蘑菇長勢喜人,以為是常見的石灰菌和茶菇菌,又順手採了一些。沒想到,自己、丈夫和女兒食用後相繼出現了嚴重的頭暈、嘔吐、腹瀉。所幸,在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下,一家人情況好轉。
長沙市中醫醫院醫院院感科主任文芳介紹,6月份已經接診蘑菇中毒17人,都是因為食用了自己在山林中採集的野生蘑菇。許多有毒的蘑菇長得和普通食用菌很像,而一般群眾都是憑藉個人經驗,根本無法準確判斷蘑菇是否有毒,將有毒的毒蕈當做食用菌採集回家食用,釀成中毒悲劇。
辨別毒蘑菇:這些你認為的經驗,都不靠譜
許多有毒的蘑菇長得和普通使用的食用菌很像,而一般群眾都是憑藉個人經驗來判斷蘑菇是否有毒:
比如認為顏色鮮豔的蘑菇有毒、顏色普通的蘑菇沒毒;
生長在潮溼或家畜糞便上的蘑菇有毒、長在松樹下等清潔地方的蘑菇無毒;
蘑菇和銀器、大米、生薑、大蒜一起煮,液體變黑有毒、顏色不變無毒等等。
省疾控中心食安科科主任梁進軍提醒:以上這些識別方法都不靠譜!
請看以下舉例:
部分色彩不豔、長相不好看的野生蘑菇也是有毒的,如灰色的灰花紋鵝膏、擬灰花紋鵝膏和白色的致命鵝膏就為劇毒種類;而雞油菌和一些顏色鮮豔的紅菇種類卻是美味的食用菌。
以「有無汁或斷面變色」來判斷蘑菇是否有毒,也是錯的。如松乳菇、紅汁乳菇掰開或劃傷後會流出乳汁,但卻是美味的食用菌。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斷面會變成藍色,也是可食的。
認為「生蛆或生蟲的蘑菇無毒」更是無稽之談。很多劇毒蘑菇成熟後也會生蛆或生蟲。如:致命鵝膏就會被蟲啃食。
疾控專家提醒,基本鑑別要點:「戴帽、穿裙、穿鞋」的野生蘑菇有毒,即「有菌蓋、菌環、菌託」都不能吃。
醫生提醒市民,儘量不要食用野生蘑菇!萬一誤食了有毒蘑菇要立即採用急救措施,如催吐,並儘早到醫院就診,最好攜帶剩餘蘑菇樣品,以備鑑定蘑菇的種類,有效救治。
》》》湖南常見毒蘑菇識別手冊
1、最毒蘑菇:灰花紋鵝膏菌
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真菌研究室陳作紅教授介紹,灰花紋鵝膏菌是湖南省發生中毒事件最多、中毒人數和死亡人數最多的種類。
這種毒蘑菇6-9月份生於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地上。1994~2015年在湖南長沙、瀏陽、望城、寧鄉、湘潭、衡陽等地發生35起中毒事件,導致350多人中毒,其中82人死亡。
2、裂皮鵝膏
主要特徵:子實體小至中等,菌蓋5~8cm,純白色,有時中部呈米黃色,邊緣有時有輻射狀裂紋,表面具有細絨毛狀。菌柄白色,有時被白色細小鱗片,近頂部有菌環。菌柄基部膨大,菌託淺杯狀。
時間與生境:6月份生於闊葉林或者混交林地上。
3、假淡紅鵝膏
主要特徵:子實體中等大小,菌蓋5~8 cm,純白色,有時中央呈粉紅色,邊緣無溝紋。菌柄白色至汙白色,被白色鱗片,近頂部有菌環,基部膨大有菌託,菌託淺杯狀,白色。
時間與生境:6-9月份生於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地上。
4、條蓋盔孢傘
主要特徵:子實體小至中等,2~6 cm,黃褐色,中央稍下陷且具小乳突,菌蓋具有明顯輻射狀溝條。菌柄頂部黃色,向下顏色逐漸變深,基部黑褐色。
時間與生境:9-11月份生於腐殖質上或腐木上,在一些鋸木廠的鋸木堆上經常發生。
5、假褐雲斑鵝膏
主要特徵: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菌蓋6~15 cm,淡灰色、灰色至灰褐色,具深色纖絲狀隱生花紋。菌柄白色,常被白色纖毛狀至粉末狀鱗片,近頂部常具有菌環。菌柄基部具有菌託,淺杯狀。
6、 異味鵝膏
主要特徵:子實體中等大小,菌蓋5~9cm,純白色至米色,表面常具有氈狀至碎片狀鱗片,常有刺鼻氣味。菌柄白色,有菌環。菌柄基部膨大,近球形,具有白色疣狀、顆粒狀至近錐狀鱗片。
時間與生境:6-9月份生於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地上。
7、蘇梅島裸蓋菇
主要特徵:菌蓋直徑1~3 cm,半球形,光滑,灰褐色至暗褐色。菌褶直生,灰褐色至深紫褐色。菌柄長4~6 cm,粗0.1~0.3 cm,灰色至灰褐色,中空。
時間與生境:8-11月份,群生于田地或者糞堆上。
8、大青褶傘
形態特徵: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菌蓋直徑5~20 cm,白色,半球形、後期近平展,中部稍突起,幼時表皮暗褐色或淺褐色,逐漸裂變為鱗片;中部鱗片大而厚,呈褐紫色,邊緣漸少或脫落。菌褶初期汙白色,後期淺綠色至青褐色或淡青灰色。菌柄長10~28 cm,直徑1~2.5 cm,圓柱形,汙白色,有菌環,基部稍膨大。
時間與生境:5-7月份,群生或散生於草坪、菜地上生長。
9、日本紅菇
主要特徵: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菌蓋直徑6~13釐米,中央下凹,臍狀,後伸展近漏鬥狀,邊緣反卷,白色至汙白色,表面常具淺褐色鱗狀物。菌肉較厚,白色,不變色。菌褶很密,近白色,受傷不變色。菌柄白色,短,4~6 cm,實心。
時間與生境:6-9月份在闊葉林地上群生或單生。
10、亞稀褶紅菇
主要特徵: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菌蓋直徑6~12 cm, 成熟後中部長下凹呈漏鬥狀,菌蓋表面淺灰色至煤灰黑色,成熟後常向上反卷,邊緣無條稜。菌肉白色,受傷後易變紅色而不再變黑色,菌褶白色,傷變紅色,菌褶厚,稍密至稍稀疏,不等長,脆而易碎,直生。菌柄粗短,一般5~9 cm,淺灰色,內部鬆軟。
時間與生境:夏秋季7月上旬-9月下旬生長於馬尾松與栲樹等山毛櫸科植物的混交林中,死亡率高達51%。該菌與老百姓經常採食的紅菇屬中的其它種類如稀褶紅菇、密褶紅菇極為相似,老百姓都稱為火炭菌,很難從外觀形態上將它們區分開來。(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張亞娜 粟青梅)
(責編:羅帥、陳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