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中招!
說了八百遍
這種蘑菇有毒!
光憑經驗根本辨別不出來!
千萬別吃!
有一個粗略的統計數字
自 1994 年到 2019 年
灰花紋鵝膏菌
在長沙、株洲、湘潭、桃源等地
發生過 50 起中毒事件
導致 400 多人中毒
100 多人死亡!!!
湖南5人因野生蘑菇死亡 已有152人發病!這些人最易中招...
誤食毒蘑菇 湖南夫妻雙雙住進重症監護室!
夏季毒蘑菇生長旺盛,長沙疾控提醒:小心組團肆虐
這麼醒目的數據
足以說明灰花紋鵝膏菌的巨大殺傷力
對於愛吃蘑菇的湖南人來說
尤其值得注意
- 1 -
像雞樅菌的鵝膏菌
一棵能毒死一個成年人
在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象鼻子溝景點一家飯店的牆壁上,貼著一張毒蘑菇識別圖冊,目的就是引導村民、遊客不要隨便採食野生蘑菇。排在這張識別圖首位的就是灰花紋鵝膏菌,它是湖南省毒蘑菇中毒事件中,引發誤食人中毒、死亡數量最多的一種劇毒鵝膏菌。
△壺瓶山鎮象鼻子溝景區外農家樂老闆在 販賣蘑菇藥材。組圖 / 記者錢燁
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真菌研究室主任陳作紅教授曾做過統計,在湖南毒蘑菇中毒事件中,80% 以上的中毒起數、中毒人數和死亡是由鵝膏菌屬的種類所引起。排在頭兩位的就是灰花紋鵝膏菌、裂皮鵝膏。
△毒蘑菇該如何鑑別?在湖南,主要的劇毒蘑菇中毒症狀類型可分為 3 種類型,即:急性肝損害型、急性腎衰竭型、橫紋肌溶解型。文、圖 / 陳作紅張平(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異味鵝膏 主要特徵:子實體中等大小,純白色至米色,常有刺鼻氣味。
時間與生境:6 — 9 月份生於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地上。
毒性:有毒,2003 年在宜章發生一起中毒事件。
- 2 -
灰花紋鵝膏菌
是湖南蘑菇頭號殺手
常德石門縣壺瓶山鎮管山村,是陳作紅教授曾經調查過的樣線,他們曾在這條樣線上採集到 7 種鵝膏菌。
鵝膏菌是一種毒性極強的菌類,它喜歡隱藏在殼鬥科喬木組成的森林下,而深處亞熱帶氣候的湖南,正是這種森林最優勢的生長區。
鵝膏科的菌類很多都有毒,其中灰花紋鵝膏菌是湖南省毒蘑菇中毒事件中的頭號殺手。它的毒性主要為鵝膏肽類毒素,誤食後會對人體的肝臟產生急性損害,致死概率很高。
灰花紋鵝膏菌個頭不高,體長 5 到 10 釐米,菌蓋深灰色,有深色纖維絲狀隱花紋,菌柄白色至淺灰色,常披淺褐色鱗片,還是很容易被發現的。
△灰花紋鵝膏
主要特徵:子實體中等大小,灰色至深灰色、暗褐色至近黑色,表面具深色纖絲狀隱花紋,近頂部有菌環。基部近球形,有菌託。
時間與生境:6 — 9 月份生於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地上。
毒性:劇毒!
為何灰花紋鵝膏菌這麼容易被誤食?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它長得很像雞樅菌。
說到雞樅菌大家肯定不陌生,號稱 " 菌中之冠 "。這種生長在白蟻巢中,與白蟻共生的大型真菌,有著非常堅硬的菌柄與菌蓋,富含多種胺基酸、蛋白質、脂肪及各種維生素。菌肉厚肥,質細絲白,味道鮮甜香脆。無論炒、煎、拌、燴、烤、燜、清蒸或做湯,其滋味都很鮮。雞樅菌也可榨油,炮製成菌油,可以貯存很久。
就是因為與雞樅菌有幾分相像,貪圖美食的人吃到灰花紋鵝膏菌的概率就增加了。兩者都有灰白色的菌蓋,白色的菌柄。雞樅菌的菌柄很大一部分埋在蟻巢內,露出地表的部分與灰花紋鵝膏菌實體大小相當。
- 3 -
「第二殺手」
亞稀褶紅菇
紅菇科的蘑菇品種非常多,是湖南省林下最常見的蘑菇種類。其中一部分有毒,不可隨便採集食用。有毒的紅菇中,最臭名昭著的是亞稀褶紅菇,它是排在灰花紋鵝膏菌之後的第二殺手,約佔了湖南省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兩成。據統計,這種紅菇的致死率達到了 50%,其毒性之強,讓人望而止步。
△亞稀褶紅菇
主要特徵:子實體中等至大型,成熟後中部長下凹呈漏鬥狀。菌肉白色,受傷後易變紅色而不再變黑色,菌褶白色,傷變紅色。
時間與生境:7 月上旬— 9 月下旬生長於馬尾松與栲樹等山毛櫸科植物的混交林中。
毒性:劇毒,與稀褶紅菇、密褶紅菇極為相似。
亞稀褶紅菇菌蓋呈漏鬥狀,表面淺灰色至煤黑色,所以有些老百姓也喊它火炭菌。它相貌平平,卻含有劇毒,誤食後會很快出現頭暈、腹瀉、噁心等症狀,造成多種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亞稀褶紅菇被誤食的概率也很大,因為它跟紅菇科的稀褶紅菇、密褶紅菇相混淆,而後兩者都可以吃。與頭號殺手灰花紋鵝膏菌相比,亞稀褶紅菇更難認,所以在野外,千萬不要採食自己不認識的蘑菇。
- 4 -
這種可致幻的毒蘑菇
湖南也有!
牛肝菌科的菌類有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背面菌管粗大,有些是管狀,有些是網紋狀,加上大多數是黃褐色的體表,很像一大塊牛肝,故而得名。
雖然大部分牛肝菌都可食用,美味可口,但有一些還是有毒的。
陳作紅教授在坪東樣線中採到的黃粉牛肝菌就有毒,而在管山樣線中採到的黑粉孢牛肝菌不僅有毒還能致幻。吃到這種灰色的牛肝菌後,毒素會侵蝕神經細胞,傳遞錯誤的興奮信號,導致誤食該蘑菇的人產生幻覺,致人發癲。
- 5 -
毒毒毒!
說了八百遍
不要再拿自己和家人的生命開玩笑
6月4日,祁東縣一家三口因誤食野生蘑菇中毒,全部身亡。
6月5日,祁東縣夫妻二人因誤食野生蘑菇中毒,全部身亡。
6月5日,婁底漣源兩兄弟三歲的小遠和兩歲的小寧因誤食野生劇毒蘑菇導致意外,兩歲的弟弟小寧在當地已搶救無效死亡。哥哥於6月7日被緊急送往湖南省兒童醫院搶救,因搶救無效死亡。
6月6日,湘潭縣5人中毒,3人死亡。
6月9日,桃源縣7人中毒,4人死亡。醫療費用超70餘萬元。
6月7日,家住郴州市的李某跟朋友一起到山上撿野蘑菇嘗鮮。8日凌晨,李某一家三口陸續出現作嘔、腹瀉等不適,被連夜被送到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搶救。
6月8日,郴州市的劉某和女兒到山上採野蘑菇食用後中毒,出現頭暈、嘔吐、腹痛、腹瀉,第二天病情加重,才趕到當地醫院就診,經檢查劉某母女已經出現肝臟等器官損傷,於是被轉送到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6月5日上午,湖南東安縣的丁丁(化名)吃了奶奶上山採的蘑菇,出現了腹痛、嘔吐、腹瀉、頭暈等症狀,經診斷為毒蘑菇中毒,6月7日晚被緊急轉送至省兒童醫院危重病醫學一科治療,目前丁丁的病情仍十分危重。
野生蘑菇導致中毒事件頻發
歸根到底還是因為
有許多人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
毒蘑菇辨認技巧
可事實是
大多數人根本沒有辨別能力
導致悲劇發生
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 教授陳作紅:很多市民對於判斷蘑菇是否有毒有盲目的自信,很多人認為,這裡的蘑菇我吃了很久了,一直沒有事,這次也沒事。但是蘑菇是靠蘑菇孢子傳播的,可能今年就飄到這裡,長出了毒蘑菇,而他們又分辨不出。
- 6 -
這些蘑菇都有毒
看到馬上躲開!
△假淡紅鵝膏
主要特徵:子實體中等大小,純白色,有時中央呈粉紅色。菌柄白色至汙白色,近頂部有菌環,基部膨大有菌託,菌託淺杯狀。
時間與生境:6 — 9 月份生於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地上。
毒性:劇毒!
△裂皮鵝膏
主要特徵:子實體小至中等,純白色,有時中部呈米黃色。菌柄白色,有時被白色細小鱗片,近頂部有菌環。菌柄基部膨大,菌託淺杯狀。
時間與生境:6 月份生於闊葉林或者混交林地上。
毒性:劇毒!
△假褐雲斑鵝膏
主要特徵:子實體中等至大型,淡灰色、灰色至灰褐色。菌柄白色,近頂部常具有菌環。菌柄基部具有菌託,淺杯狀。
時間與生境:6 — 9 月份生於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地上。
毒性:有毒,在郴州等地發生多起中毒事件。
- 7 -
毒蘑菇認識五大誤區
誤區一:顏色鮮豔的蘑菇有毒,顏色普通的蘑菇沒毒。
事實上一些劇毒蘑菇,如灰花紋鵝膏、亞稀褶紅菇都是灰色的,致命鵝膏、裂皮鵝膏都是純白色的。
誤區二:蘑菇跟大蒜、大米、銀器、瓷片等一起煮,顏色變黑有毒,沒變顏色就無毒。
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我國的一些劇毒蘑菇跟大蒜、大米一起煮,大蒜、大米的顏色並不變黑。
誤區三:生蟲、生蛆的蘑菇沒毒。
很多昆蟲、動物對毒素的吸收與人是不一樣的。劇毒的鵝膏菌成熟爛掉後很容易生蟲、生蛆。甚至劇毒的鵝膏菌經口服餵養小白鼠,小鼠都不會死。
誤區四:受傷變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
受傷變色或者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屬例如牛肝菌科、紅菇科的一個特徵;實際上,牛肝菌科和紅菇科的很多種類是可以食用的。因此,不能憑受傷變色或者有分泌物來判斷蘑菇是否有毒。
誤區五:長在潮溼處或家畜糞便上的蘑菇有毒,長在松樹下等清潔地方的蘑菇無毒。
蘑菇的有毒無毒與生長環境沒有關係,因為有毒蘑菇與其他蘑菇生長的環境是一樣的。
專家表示,目前已進入野生蘑菇的生長旺盛期,也是蘑菇中毒事件的高發期。再次提醒廣大市民,大部分野生蘑菇外貌並不起眼,很難從外觀形態上區分,而民間流傳的一些鑑別毒蘑菇的「土方法」,實際缺乏科學依據。如果一旦誤食野生蘑菇後,應儘早催吐,減少毒素吸收,並立即攜帶蘑菇樣品,前往醫院救治。
來源:綜合長沙交通廣播、瀟湘晨報、芒果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