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守護母親河
——9名初三學生9天行程2000公裡「走讀湘江」
6月22日,長沙橘子洲景區「湘江宣言」雕塑前,9名中學生開啟「走讀湘江」之旅。 劉科 攝
花9天時間,從藍山縣的湘江源,到嶽陽的湘江入洞庭湖口,行程2000多公裡,一路順流而下,探訪湘江源、湘水與瀟水匯合處、東洞庭湖等15個地點,7處水樣取樣並進行專業水質檢測。開展這項活動的,是來自長沙的9名初三學生。
這是一次由湖南省保護母親河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湖南省環保志願服務聯合會主辦的首期「走讀湘江」綠色遊學活動。6月29日,記者來到嶽陽,採訪了這群不尋常的孩子們。
別開生面的學習
9名初中生,其中6名女生、3名男生,分別來自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校、長雅學校、長郡雙語實驗中學等學校,他們都熱愛環保,熱愛湘江這條湖南人的母親河。他們的父母,都非常支持環保公益活動。其中7名學生,早在2015年就曾實地探尋過湘江源頭。
隊員曾晨希,小學5年級時就因為熱心環保公益活動,榮獲長沙市優秀青少年志願者。今年她看完《黃河之旅》一書後,就萌發了探尋湘江的念頭,得到了母親程蓓的支持。程蓓在朋友圈中發出倡議,沒想到兩天關注人數破2000,於是她聯繫了湖南省環保志願服務聯合會,共同策劃了這次「走讀湘江」活動。
該活動的負責人何建軍介紹,隊員們展開了湘江流域的生態環境變遷、歷史文化發展兩個方面的考察。9天的行程,他們途經永州、衡陽、湘潭、株洲、嶽陽以及長沙等6個城市,造訪湖南4大書院,考察衡陽水口山、株洲清水塘工業區等廠礦區,並在專業環保人士的指導下用專業工具進行水質檢測,撰寫環境研究報告,並記錄遊學體驗。
「這是一次別開生面的學習。」隊員鄭展翅說,「以往的學習大都是在書本中,這次邊走邊看邊體驗,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這段遊學經歷奠定了我的環保觀,我也將一生都會堅持。」
環保遊學「十分過癮」
從參觀湘潭環保科普教育基地,到汙水處理廠體驗汙泥去除工作,深入垃圾焚燒發電廠了解發電過程,坐船到洞庭湖小島上感受生物多樣性,隊員們直呼這樣的遊學「十分過癮」,比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更紮實。
隊員劉嘉儀告訴記者,洞庭湖一位江豚保護志願者,親口講述了江豚的靈性,以及生存的困境,對她觸動很大,「志願者說,他小時候,洞庭湖還生活著140多種魚類,現在卻只有40多種了。環境保護已經刻不容緩了。回去後我要多向同學講述我的所見所聞,讓大家都加入環保志願者的行列。」
讓隊員袁有晴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去水口山礦區取水樣檢測,正逢天降大雨,「水位比較低,我是跪在岸上的泥土裡,探出手才勉強取到水樣的。」當一行人返回到車上時,個個被雨淋得渾身溼透,但袁有晴很開心:「我覺得自己做了件有意義的事,很有成就感。」
讓各位隊員出乎意料的,是沿途各市州政府對隊員們非常熱忱。在永州、湘潭、衡陽等市,環保部門、水利部門的負責人,甚至市長,都現身座談會,不僅詳細介紹了環保工作形勢,還耐心回答了隊員們的「中學生如何參與環保工作」「經濟發展與環保生態如何平衡」等問題。「『大人物』們的肯定,讓我們更覺得為環保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是值得的。」曾晨希、唐嘉萱、彭紫瑄等同學說。
親身感受湘江文明
湘江是湖南人民的母親河。
從2013年9月,湖南省將湘江保護與治理列為「一號重點工程」,滾動實施3個「三年行動計劃」;在2016年12月30日召開的湘江保護和治理委員會2016年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強調,把「一號重點工程」向縱深發展,向「一湖四水」(洞庭湖和湘、資、沅、澧水系)延伸。9名中學生,親身感受到了湘江治理的成效。
在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溼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隊員們參觀了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資源概況,對這裡豐富的生物樣本嘆為觀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景,激發了他們投身環保志願活動的熱情。
而這樣的感動,貫穿在活動的全過程。在周敦頤後裔百年院落、江永女書生態園、石鼓書院等湘江流域孕育的湖湘文明之地,隊員們都被深深地折服,「『走讀湘江』,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湘江孕育的湖湘文化,也讓我們意識到了保護母親河對湖南的重要性,我們都願意貢獻自己的力量。」 鄭展翅、塗運豪、曾依琳、譚仁韜同學都表示。
該活動的負責人何建軍介紹,「走讀湘江」綠色遊學活動還將招募一批志願者,讓更多中學生親身感受湘江文明,投身環保公益事業。(記者 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