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紅的背後,有哪些可複製的運營策略?

2021-01-15 前瞻網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筆記俠

微信ID:Notesman

講者 | 李京 今日筆記達人 | 大佬

封圖設計 | 浮燈 責編 | 麗麗

內容來源:2018年8月25日,在由運營小咖秀主辦,饅頭商學院、方正商學院、個推聯合主辦的運營系列大會「運營人的戰役」中,原騰訊搜索平臺部總經理、騰訊P4級產品專家李京進行了以《如何從0到1打造爆款產品》為主題的精彩演講。

完整筆記·產品運營

筆記君說:

李京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做了很多產品,帶了很多產品人,包括早期的雅虎搜索,大家現在在用的搜狗搜索,以及騰訊搜索的產品團隊。

他認為,最近兩三年裡,尤其是創業過程中,做產品和做運營之間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了,正在相互融合。所以,今天,他想站在產品人的角度談談對運營的看法。

看看他是如何看待運營人的進階之路的,以下enjoy~

我跟很多做運營的同學聊天的時候發現,大家會有一種深深的焦慮感,這個焦慮從何而來?

我覺得核心是這三個關鍵詞:壓力很大、方法特別多、變化非常快。

很多運營行業裡的專家,都有過非常多的實操案例,但同時也可以看到,他們的這些案例裡,其實是在不斷更新,不斷改進,不斷推陳出新的。

如果一直學習和使用已有的套路和方法,毫無疑問,會是完全失效的狀態。

所以,在方法這麼多、變化又非常快的形勢下,在運營指標的壓力下,很多運營的同學就會處在一個很著急的狀態中。

我希望接下來的分享的內容,能稍微緩解下大家的焦慮。

一、運營的三個趨勢

首先,先看人。我們經常談人性,講流量,講用戶。是的,因為我們的運營不是面對一個功能或一項技術,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

那麼,看人的話,我們的焦慮來自於哪裡?幾乎全部來自於流量。大家會說,流量紅利沒有了,所以焦慮。

流量紅利確實是隨著人口每年增幅的減慢,看似一點點在消失。但流量消失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新的紅利,就是人口結構紅利。

這讓我想到一個故事:

大概在2012年左右,當時脈脈剛起步,突然有一天,晨興資本的投資人跟我們聊,說有一家公司運營的狀態不是很好,你們要不要考慮收了它。

當時,快手還不叫快手,是製作動圖的小工具,當時我跟脈脈創始人林凡在看這個產品,想著要怎麼跟脈脈結合。

但他們是完全不一樣的用戶群,沒法結合。很快,這個產品便消失在我們的視野裡了。

突然有一天,大概是在2016年左右,短視頻領域裡出現了一個黑馬,就是快手。

我們在復盤整個快手的發展的過程中發現,它初期的很多策略並不是花錢買流量,也沒有能力做大規模的市場品牌宣傳。

他的產品做對了一件事,大概是在2013年左右,處在功能機向智能機切換的銜接點。

很多四五線城市還沒有被蘋果手機普及,他們用的是幾百元的準智能機,能用美拍嗎?會崩。能用秒拍嗎?也沒戲。

但快手抓住了這一點,就是性能差、內存小的手機都能用,再結合這種下沉式的渠道打法,在鄉村裡電信營業的小賣部裡,去分發這樣的APP,才會有這樣的機會。

分享快手的案例,其實是想講,現在我們在講消費升級,也有人講消費降級,這兩種說法都是對的,但看的是完全不同的用戶群體。

我們應該從一個更大的宏觀的視野裡來看這個問題。

我們做運營每天都在變,方法和手段在變,但我認為我們的思維和整體的運營思想,應該是站在未來看現在。

如果是站在現在看現在,永遠是跟風,會非常累,必死無疑,這是我們親身實踐過的。

1.年齡在變,生活方式在變

圍繞這個點,你會看到我為什麼會把GDP、人均支配的財富放在這兒,這件事跟運營有關係嗎?好像沒什麼關係。

我也在猶豫,我首先想跟大家聊這一點的目的,就是在我們面對用戶的時候,我們會看到70、80後是賺錢最多,但最沒時間去花錢的一批人,為什麼?

要養房和養娃。

最享受生活的是什麼人?——60後和95後。

95後都在玩,60後也在休閒,也在娛樂,在休息。

我們會看到不同的年齡階段,以及不同圈層的人群,他們的行為方式,其實是不一樣的。

比如像我們公司會有一批93、94年之後的同學,這些同學很有才,到我們公司之前明確問,你們公司有沒有加班?我說加班肯定是會有的。

你進入創業公司為什麼會問這件事呢?

他說,其實我並不是偷懶,也不反對加班,只是我周六的時候要充電學東西,我是上畫畫課。

做運營、學畫畫,聽上去也說得過去,我們的運營是需要會PS和Sketch這類工具的。

還有的同學說我要學日語,這跟工作有什麼關係呢?跟工作沒關係,但就是喜歡。

還有喜歡機車的,經常一到假期就會去攀巖和潛水。

從這些同學中,你就會發現,我們面對的這些年輕的群體,他們已經不像十年前,或者五年前的這批人。

他們的興趣圈層化是非常明顯的,哪怕都喜歡TFboys,你喜歡王源,我喜歡易烊千璽,咱們都不是一類人。

老年人會是這樣嗎?比如我們的很多爸爸媽媽,有的是在北上廣深,有的是在家鄉。

我們一位運營小夥伴曾經運營過上百萬的老年粉絲,基本上50歲以上,去做面對這個人群的知識付費產品。

他們的用戶從哪兒來,他們真的是落地到線下,北上廣深的各大公園裡,我們這些同學全都去過了。

你會發現老年人他們的聚合能力非常強,一個話題拋進去之後,其實沒有很多廣告,如果有發廣告的人,他們會主動把他踢出去。

在給這些老年用戶推廣知識付費內容的時候,什麼是最有效的?經過很多嘗試之後,發現是模特隊。

為什麼是模特,為什麼不是廣場舞?

因為老年人不覺得自己很老,老年人要把自己展示出去,要把自己的健康和心態秀出去。

在這過程中,獲得足夠的認同感,和自身的滿足感,他們就是擁有這樣一種心態的群體。

2.網際網路環境的變化

聊完用戶的變化,再看看網際網路環境的變化。

雖說微信是一個基於手機系統的app,但實際上它每天的使用量超過九億,甚至十億,為什麼?因為很多人不止一個微信號。

你會看到,隨著網際網路的這種基礎設施的每一次升級其實都會產生一個大的變化,以兩個點為例:

第一個關鍵節點:搜索的出現。

2003年以前還沒有搜索,為什麼沒有搜索?因為在那之前,中國網際網路的網站只有幾千個,一個網址導航就能解決信息獲取的問題了。

但後來為什麼會有了像百度這樣公司,為什麼還會有後面的搜索市場的巨大的增長?

是因為那個時候信息量已經起來了,到了2005年時,網站數量已經達到十萬個。

用戶有了這種精準獲取信息的需求,所以搜索才能夠真正的出現,並且能夠非常快的發展。

第二個關鍵節點:微信。

到了微信社交網絡的時代,我們看看這種基礎網絡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它跟移動基礎運營商相比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其實從通信信道,從提供的增值服務的功能來講,變化不大,你同樣可以發信息通電話。

變化體現在兩個方面:

①社交關係。

微信在它的網絡基礎上,提供了人的社交關係。

雖說在之前的移動運營商層面,你的手機也會有電話本,但是電話本使用的門檻和連接性,明顯低於微信的通訊錄。

微信產品的本質依然是通訊工具,它既不是支付工具,也不是資訊平臺,為什麼在微信裡,通訊錄會佔據優先位置?

是因為它最核心的基礎是通訊工具。

②支付手段的代際變化

微信促成了小額、碎片、即點即用的支付通道的建立。

如果沒有這樣非常方便的支付通道的形成,不管是拼多多還是小遊戲,都不可能發展起來。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肯定會導致我們的運營和產品工作方法發生巨大的變化。

3.人群的行為特徵在變化

隨著人群結構和基礎網絡的變化,你會發現,用戶其實越來越向一些小圈層延展。每個小圈層看上去小,但是爆發力非常強。

比如,微信指數上面的幾個詞,這些詞都不算大詞,像說唱,它和最近的《中國新說唱》節目也有一定關係,但我們會發現周圍喜歡這樣亞文化的人越來越多了。

那麼,這樣的微信指數是能夠達到上百萬的。

而像範冰冰和吳亦凡這樣非常熱的明星大詞,其實也就不過是同樣的量級。

所以,可以說「說唱」還是個亞文化嗎?能說它是非常小眾的群體嗎?其實很難講。

所以,再看我們的用戶,過去可能我們在做工具的時候,會把一個用戶當成是一個人來看待,沒有任何問題。

但其實現在我們的看法是,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多面性。

我今天站在這兒是分享者,我回到公司是一家公司的創始人,回到家面對寶寶,我是個寶爸,我還喜歡滑雪,當我面對雪友的時候,我是一個小迴轉高手。

你會發現每一個人都是多元化和多面性的,所以,其實我們在面對這個用戶的時候,他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只看到人這個顆粒度是不足夠的。

因為如果只看到這個顆粒度的話,我們就只能默認為他是一個畫像。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並不是這樣。

我們針對用戶做運營的時候,我們在找這個用戶的時候,其實是在找用戶的場景,以及他在這個場景裡面的畫像。

那麼,當他出了這個場景,他可能是另外一個畫像。

所以當我們在做運營的時候,我們是需要有這樣的一個基礎的思考在這邊的。

而且用戶畫像一致的人,他們才能夠產生更強的凝聚力、認同感、趨同性,你的運營手段才能夠得以應用。

二、運營的核心

剛才我們說了這麼多方法,其實是在把變化多端的內容簡單化,為什麼要簡單化?

因為我覺得我不是一個專業的運營人,今天站在這兒,我希望用說人話的方式把運營說明白。

運營的活兒是什麼樣的活?我這個指的並不是一個COO,或者是一個運營總監考慮的問題,而是每個運營同學要去考慮的問題。

會有三件事,第一件事你要找什麼人,他在哪兒,他是什麼樣的人,他有什麼樣的特點。第二個,你跟他說什麼話,怎麼跟他說。第三件事,他從沒從。

我們用專業術語翻譯一遍是什麼?——用戶畫像,用戶場景,傳播方式和傳播介質,以及路徑轉化的數據分析。

這塊我在嘗試總結一個模型,我更希望我們在看待一個運營事件的時候,在看待一個運營工作的時候,會嘗試用這樣的方式。

1.我們需要看的更多是感受

這個感受背後其實就是需求。作為產品來講,首先我們看的是用戶的基本需求。

比如,我們完成某次支付和購買,或者完成某次找人和聯絡,或者我們完成了某次信息查詢。

但這個東西僅僅是表面,這是用戶的動作和行為,而在其背後,一定是有一個用戶更深層次的心理動機。

比如大家今天來聽這場會,我相信在座的每個人的需求也許是有所差別的。

有些人是為了連接人脈,獲取信息;有些人可能僅僅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有些人可能是為了看到一些乾貨有價值的東西應用於自己的工作。

所以,即使我們是同樣畫像的人,每個人心理的需求也不一樣,可能還有一種人,今天開個會就是為了分享朋友圈去應付一下老闆。

用戶的動作背後,一定會有他心理的驅動力,而這個心理驅動力可能是雙向的。

比如我如果要獲取認同,那麼可能就會有人不認同,這是一個兩面的東西,我如果去炫耀,那麼就會產生嫉妒,我如果是去幫助他人,可能就會引來爭議。

換句話說,就像我們在很早的時候做QQ虛擬形象。

當時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用戶購買了這套服裝,我再給他顯示完整的虛擬形象,如果他沒買就不展示,這是很理所當然的設計。

後來我們把方案變了一下,就大幅度增長了收入。

大家如果用過QQ的話,就會發現,你如果沒有購買,你在朋友面前的虛擬形象是光著身子的。在一個男生和女神聊天的時候,這是很沒面子的一件事。

在我們看來,這不僅僅是一個功能的改版,其實都是圍繞著用戶的心理訴求在做功課。

當我們做這件事的出發點改變之後,就會看到在整個市場的度量會發生很大變化。

如果你現在回想三年前做拼多多,做一個電商,你還有機會嗎?不可能,騰訊拍拍死得多慘,騰訊裡面最能打的一批人。

三年之前的拼多多憑什麼會有機會?

我的看法:

① 關係鏈

拼多多確實利用了很好的關係鏈,利用了這種關係鏈的傳播,再去快速把它量級做起來。

同時這個過程中,利用了人們佔便宜的心理。

我覺得這件事還不完整,因為去打低價和爆品的電商太多了。只有低價是不足以贏得信任的。

② 向下圈層的滲透

我們會看到在電商的這樣一個傳統的行業裡面,在三年之前,滲透率算是30%,但是還有70%的人並沒有覆蓋到。

很多老年人和三四線用戶,在拼多多之前,他們沒有用過京東和淘寶,也沒有開通註冊複雜的支付寶。

但現在,微信支付已經被他們的子女幫忙裝好了。

③ 利他

他們分享這些東西絕不僅僅是自己佔便宜,而是我帶你一起去佔便宜,這個有一個利他性質的心理。

這個東西便宜,而且還真的可以用,很多人是在很誠懇的用著這樣的產品。

這個時候,如果之前我們光從需求角度考慮問題是不夠的。現在要把需求層面,再往下延伸一步,就是找感受。

2.談增長

在運營領域大家都在談增長,那麼,我是怎麼理解增長的?

我認為它的本質是流量,或者說用戶的信息傳遞的方式,從過去鏈狀的傳播,變成一種樹狀或者網狀傳播。

比如過去很明顯的是,我在搜索上做這樣一個廣告,用戶通過這個連結點進來,最後轉化到一個購買,這個故事就結束了。

但是現在到了一個社交網絡環境下面,我們發現用戶是在分角色,就跟我剛才提到的用戶分畫像是一樣的。

在用戶做一件事的時候,他是這個產品,或者說工具的一個使用者。

那他使用的同時,其實他就有可能會被轉化成一個分享者。

舉個例子:

有一家在做泰國遊的公司,他們過去做的方法,只是去接單,把這些人送出國外,把酒店機票都訂好,就結束了。

但是在他新的做法裡,會把線路打包,包裝成為家庭主題。

比如說跟寶寶,或者跟老人這樣的主題遊。

而在主題遊的過程當中,他會在某個段落賦予一定的內涵給到用戶。

比如零到三歲寶寶的安全感建立,三到六歲的小朋友的積極心態建立,或者老年人,五十歲,六十歲老年人挑戰自我的建立。

在這個過程中,付錢的人,就是爸爸媽媽。

也就是說這些70後80後的人在幹什麼,一是管付錢,二是管拍照。

有一個媽媽一天拍了500多張照片,發了50條朋友圈,這個媽媽有五千個微信好友,這就是剛才提到的易感人群。

後來我跟這個創始人講,你幹這個事的時候你都不應該要人家錢,你讓人家免費玩這一趟。

是因為一個做微商的寶寶媽,和一個只在家裡邊照顧小朋友的寶寶媽,肯定是不一樣的,這個用戶人群的畫像、她們的圈層肯定是不一樣的。

所以,這個時候做運營,就需要去定義是什麼樣的人。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希望引導用戶用什麼樣的方式去使用我們的產品,在使用產品之後,會生成什麼樣分享動力,在什麼樣的場景和路徑當中去做傳播。

看到這個分享物料的人,看到這樣一張照片,看到這個故事,或者看到這個情景的人,他們將會怎麼行動。

所以我認為這個其實是跟我們過去做產品和運營,是非常大的一個差別所在。

這樣來看,會發現機會和競爭就不太一樣了。

比如以競爭為例,什麼樣的對標,或者什麼樣的競品,才會對我們產生威脅。

可能不一定是說我在做知識付費,他也在做知識付費,我們兩個就是競爭對手,不一定。

我做的知識付費,可能我做的核心目的,就是讓我的用戶去賴以謀生的,你做了那件事,你是在解決用戶的焦慮感。

比如,我們曾經分析過中國四、五線城市在用知識品類的案例。

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發現是,有一個炸油條的欄目特別火。

這是四五線城市一個典型的,不知道做什麼的屌絲男青年所查的一個東西,而且這個事還是付費的。

這個內容如果放在「得到」上,就不合適。

其實我覺得從競爭的這種角度來講,也不見得說我們都做知識付費,或者說我們都做工具,我們就是一樣的東西。

就像陌陌把探探收了去做左滑右滑,微信不會去做這個。

為什麼它會這麼來做?是因為在微信的朋友圈當中,互動並不是最重要的,其實分享才重要。

而在單一的產品場景,和一個社交場景當中,你給他的選擇太多,他就一定會被分流。

這件事在運營當中是同樣適用的,因為我們發現運營的小夥伴,每次做活動的時候,他總希望在一個產品中做很多事情,很多時候用戶就分流了。

我想提一個非常非常細的東西,當你從一個分享的海報進入到拼多多小程序裡,用戶如果不喜歡,他會有三個行為:

第一個行為是點擊右上角的小圓點,把這個小程序關掉。

第二個是右劃屏幕希望返回到原來的場景。

第三個行為,是左上角的返回按鈕。

你會發現拼多多產品設計當中,他在彈開這個界面的時候,是先彈開首頁,再彈開回流頁面,這兩個頁面的展現的時間差在0.5秒以內。

這個東西會有什麼好處?就是剛才用戶三個返回動作,大概率會回到商品首頁。

這個時候就有可能用戶被引導著購買了。

這個只是它眾多的運營和產品細節裡,非常小的一個辦法。

大家都在做低價引導,都在做分銷和拼團,但怎麼引導和轉化,才算是做得足夠細緻,這一點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我覺得運營和產品,在未來的時間裡,已經越來越不會有那麼明顯的分界了。

這個界限可能會越來越小,並不是說產品面向的是技術,運營面向用戶,我認為我們所有人都是在面對用戶。

目前運營角色的畫像,就已經把過去很多市場和公關要去做的事做了。

產品其實正在做的是一個去產品的過程,因為用戶在一個頁面裡面,你是拼多多,還是拼好貨,沒所謂的。

我只要知道我跟我哥們兒一起買了一包一塊錢的薯片,就已經足夠了,這個去中心化的東西應該是讓用戶沉浸到產品內。

三、運營三件事

1.高裂變人群畫像非常重要

我們過去看人,看的是年齡、性別、地域,但現在我們應該有一種好的方法,把高裂變人群提取出來。

至於提取方法,現在還沒有看到非常有效的方法。

當然我覺得今天這個會場,本身就是高裂變人群的一個聚集地。

除了這種方法,是不是還會有其他方法。

比如說在跳廣場舞叔叔阿姨們的用戶群體的時候,你會發現,什麼樣的人最有號召力呢?

不是前面領舞的那個人,是管喇叭的那個人,一般來講,那個人會是群主。

包括在我們面對用戶的時候,我們是用一種群聊的方式,還是用問卷用戶調查表的方式,其實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點。

2.說話的方式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抽象的東西,叫距離、信任和價值。什麼叫做距離、信任和價值,這個東西是可以成為一個公式的,所謂距離就是我們離用戶的遠和近。

舉個例子:

如果現在喜馬拉雅依然不採用微信運營的方式,而是用APP的方式,我相信他的獲客會非常難。

因為APP的安裝成本和門檻,對於用戶的心理負擔太重了。

如果我們要離用戶更近,但近的方法不是裝一個APP,我只需要用微信就夠了。

但是微信上也有距離遠近的問題。

比說是服務號還是訂閱號對用戶的距離近?這個東西很難判斷。

如果你把服務號當成是一個消息通知機制的話,他就離用戶近,是因為它不會被摺疊,而且還可以置頂。

但如果當成一個內容分發場景,肯定是訂閱號離用戶更近,因為你每天都可以按照那個頻率去發文。

怎麼才能離用戶更近一點?

可能是個人的微信號,就是你在我的好友裡面,我每天可以看到朋友圈,這個時候我的距離有可能會是更近的。

所以在這樣一個過程裡,如果當價值不足夠大的時候,距離是決定性因素。

舉個例子,我現在要喝一瓶水,眼前的這瓶農夫山泉我可以不花錢,樓下有依雲的礦泉水,價格比現場這瓶高十倍,你說我是現在拿起來就喝,還是喝依雲?

我一定選擇是現在拿起來喝農夫山泉的。

但為什麼有時候在醫療場景裡,我們寧可去三甲醫院排隊,也不去人少的二甲醫院?就是信任。

核心是說當我們面對用戶的時候,我們衡量和判斷的標準會是什麼?

距離、信任、價值,怎麼樣去拉出來這個公式,這個可能是我們需要去考慮的。

第三件事,數據分析。

很多運營同學會說,我之前不是學理工科的,我只是文科生,所以我好像沒有辦法去玩轉AARRR這樣的增長模型,但我覺得並不是這樣的。

因為提到數字,過去的十幾年時間,我每天都在跟數據打交道。

數字這東西說到最後,也很簡單,其實並沒有那麼難。核心是說,你在做這件事的過程裡目標要明確。

如果說我們是新增效率的話,我們關注新增就好了。

如果我們看行為轉換率,那就去看用戶的動作,當我們把這些數字聯結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構建起來用戶的路徑和閉環。

我們的獲客成本,以及我們轉化出來的收入,所有的這些東西,都是藏在這樣的一個以天,或者說以某一個單位時間為縱軸,以這些表頭為橫軸的數據矩陣裡面。

當我們在做數據分析,或者當我們在準備做一個數據體系的時,最核心的是什麼?

當我們確定了這個目標之後,我們最核心要幹的,就是把表頭做好。

什麼叫表頭?

簡單舉例,就是你投放什麼樣的渠道,你的方式是什麼,你覆蓋的人群數,他們的展現曝光數,他們的行為轉化,最終的轉化率一除就出來了。

其實在整個用戶路徑裡面的數據並沒有那麼複雜。

很多時候我們只能拿到十幾項數據,甚至能有幾項數據就非常不錯了。

所以數據這個東西,你如果把這個數據真要精確到小數點兩位才能判斷出來一個結論,大概率也有可能是不靠譜的,有可能是我們自己的一個想像。

比如裂變率1比3.5,分享率20%的一個基礎數字,你就完全可以去做有效性的判斷。

其實當你把時間拉出來,當有了基礎數據,配合基礎的分析方法,就足以推導結論了。

說說做模型的重要性:

比如上圖中的喇叭模型,是很多人去講到和用到的,但這個模型裡面隱藏著大量的細節。

之前主辦的同學跟我講,大家很多都是從業一到三年的運營同學畫像,很多時候可能會碰到最初我在前面提到的這些煩惱,就是壓力大、方法多、變化快。

別人一周之內出了三個爆點,我的爆點什麼時候可以出來?

我每天都處在焦慮當中,我每天會去看大量的東西,我去試很多的東西。

在這兒,我想跟大家談一個試的方法會是什麼,如果說我們看到任何一件事情,我們上來就去抄,去抄一個海報,去抄一個話術,去抄整個的運營方案。

第一可能大概率會輸,因為其實你並沒有把自己的產品分析好。

第二你自己得不到沉澱和積累的,我認為構建模型才叫做核心能力。

我相信我們任何一個同學在這兒,其實都會非常深刻體會,這裡面最難的並不是了解一個道理,而是怎麼樣把它一步一步落地。

比如網易精品課的海報刷屏,我想請問網易如果再來一次這樣的海報還能刷屏嗎?我相信一定不能。

當我們在做一個活動,或者在做一個海報的時候,我們的原則到底是什麼?

比如說文案裡面是不是要帶數字,是不是裡面要有一個真正有背書的人,是不是表達層級非常清晰?

比如說是什麼樣的人去做背書,這是第一位的,第二位具體課程講的哪些東西,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他可能是限時免費的。

當然我只是舉的非常淺顯的一個例子,但是我看到的是,在構建這樣的一次運營的項目的過程當中,其實是有非常多的細節要點,可能不是你一個人完成的。

我們自己做的那一部分,你沉澱下來的方法論會是什麼東西,這個是很重要的。

上圖這個是我的一些方法,那麼同時我也會看到一個真正優秀的運營人,他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工作?

當我們哪怕只是去寫一篇文章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核心關注的是選題、標題、價值觀和引導點。

至於裡面的這些內容,應該怎麼樣去構建,或者說怎麼樣穿插,需要有三到四個不同的情緒點。

我們是不是有相應的故事的引入,或引發用戶的好奇心,把我們自己的產品直接推到用戶的面前,包括最後的分銷和轉化。

我把這樣的一個模型放在這兒,我覺得是大家可能不是說去照搬使用,而是我想跟大家一起看運營的這樣的方法。

四、關於運營的幾個心態

對於運營的同學來講,心態很重要。

因為我自己其實也經歷過很多運營的事件,在我們團隊裡面也有很多運營的同學,我也看過他們的成長,也看過他們的來來往往。

我覺得有幾個事很重要的,這個是完全以一個人的發展為導向來講。

第一、小公司照樣有好運營

我覺得小公司照樣有好運營,不一定說你一定是在一個大廠,你一定是在一個爆品裡面。

在小的靠譜團隊裡面,去做運營工作,你才有發揮的空間。

因為其實在這種小廠小公司,或者在小產品上,你發揮空間也許會更大。

而且其實對於每一個運營同學來講,都會渴望自己的一個成名作,在一個小廠裡面,你更有機會去實現這樣的一個目標。

你說你在一個王者榮耀的團隊裡面,你有什麼可實現的呢?

就像我們CTO是王者榮耀團隊的組成。

這是他的一句話,我在那兒,我並沒有去獲得這樣成就感的空間。

第二、溝通和交流很重要

運營的同學參加這樣的一個會議,或者不斷去溝通和交流的場景,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我們需要去連結同路人,我們非常需要互相學習。

這裡面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歸學了,看也看了,數據我們也明白了。

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形成了自己什麼樣的思路,或者自己形成了自己什麼樣的方法。

說小點的話是套路,而這個套路,是夠你用一個月,還是夠你用半年,還是能夠幫助你做一個運營,在這條路上持續去成長。

其實關於運營的畫像,我覺得很有意思,他可能是所有網際網路行業裡面,尤其是網際網路骨幹團隊裡面,看上去是入門門檻相對比較低的職位。

清華北大畢業生大概率可能是做不好運營的,因為不夠下沉。

你必須得去非常貼近用戶,你可能才能把這個事做得好。

其實運營的天花板又非常高,因為你的目標就是為了的CEO或者COO這樣的角色。

我覺得在一個初級階段,不需要期望把所有東西都學到,這是貪多。

我覺得核心是把一件事做好,把一篇文章做好,把一張海報做好,甚至於是把一句文案和話術做好,這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沉澱和積累。

運營最大的核心不是生產套路,而是產品可能是生孩子的人,而運營是養孩子的人,而養的過程可能比生更痛苦更漫長。

我覺得對於任何一個運營團隊來講,我們可以看很多,也可以聽很多,但是把事情真正做在手上,把這個路走在腳上,可能是最好的一個發展歷程。

主辦方介紹——

運營小咖秀:愛盈利旗下性價比最高的網際網路運營學習平臺。

每月定期舉辦多場運營主題的線上分享以及線下沙龍活動,累計活動百餘場,深受廣大運營同學的認可與好評!

本文乾貨清單

一、運營的三個趨勢

1. 年齡在變,生活方式在變

2.網際網路環境的變化

①社交關係。

②支付手段的代際變化

3.人群的行為特徵在變化

二、運營的核心

1.我們需要看的更多是感受

① 關係鏈

② 向下圈層的滲透

③ 利他

2.談增長

增長的本質是流量

三、運營三件事

1.高裂變人群畫像非常重要

2.說話的方式

3.數據分析

四、關於運營的幾個心態

1.小公司照樣有好運營

2.溝通和交流很重要

產品可能是生孩子的人,而運營是養孩子的人,而養的過程可能比生更痛苦更漫長。

本文來源:公眾號 @筆記俠。中國最大的新商業知識筆記共享平臺,微信價值排行榜總榜前十,獨家筆記支持湖畔大學、混沌大學、青騰大學、高山大學、中歐創業營、京東商學院、北大國發院等頂尖商學院課程,BAT、TMD、小米、華為、網易等知名企業,丁磊、傅盛、李善友等知名人士,60萬企業決策及管理層都在看。

本文來源筆記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現金刺激下的增長——極光單詞迅速增長背後的運營策略
    極光單詞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但這並不代表這一款輕量的產品做得不好,其很多的運營策略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本人也是因為看見朋友圈有好幾個朋友都在用這個打卡,好奇才關注進行了部分體驗,寫了這篇分析文章,可能還有很多的偏頗,歡迎指正,共同學習。
  • 丁真火了,一些孩子飄了,丁真爆紅的背後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因此而帶動理塘整體的經濟會有一個質的變化。也會讓理塘人多一個商業的契機。丁真火了,理塘也要火了。對理塘而言,丁真火了,網紅效應將帶理塘的旅遊乘風起飛。為我們了解藏族文化多一個選擇窗口。丁真火了,帥氣的長相,青澀的笑容,清澈又天真的眼神,給人一種天然雕琢的美。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出淤泥而不染吧。
  • 如程被瘋狂複製背後,民宿隨心住進入AI和房源大考驗
    如程自2019年上線以來便圈粉無數,一度引發行業熱議與追逐,被創投圈權威媒體36氪列為該領域最有希望成為獨角獸的「超級項目」。在如程創新模式被高度認可的同時,也引來行業瘋狂複製,粗略統計至今已有超幾百家平臺仿效。行業至今,各平臺發展水平參差不齊。
  • 日本小海豹酷似大叔臉爆紅 還有哪些長著「人臉」的動物
    日本小海豹酷似大叔臉爆紅 還有哪些長著「人臉」的動物 2020-09-06 15:41:17 來源:中國網綜合  |  作者:李海嘯A+ | A- 【日本小海豹酷似大叔臉爆紅
  • 正式運營的大興機場 都有哪些家電品牌入駐?
    最近一段時間,剛剛開始正式運營的「大興機場」在網絡上一炮走紅,不但是人們最愛討論的熱門話題,也成為北京一個新的「打卡景點」。這座備受矚目的網紅機場,外形如同神鳥鳳凰,鋼鐵架構撐起的巨型穹頂無顯得科技感十足,無論從內部還是外部都科技感十足,顏值爆表,迎來眾多遊客前來打卡。
  • 天貓代運營是什麼意思?天貓代運營有哪些優勢?
    ,會選擇與天貓代運營合作,那麼天貓代運營有哪些優勢呢?3、執行策劃專業的天貓代運營公司,在幫助商家運營天貓店鋪的同時,還會提供一套專業個性化的執行策略,會根據店鋪的實際情況,實施切實可行的整體運營戰略,包括店鋪定位、產品規劃,以及營銷策略等。
  • 江小白、谷小酒、子約為什麼能「紅」?六大策略講透「網紅」產品...
    比如,景區、餐廳、遊樂園、特色小鎮等藉由某一熱門話題進行炒作,就可以將自己打造成「網紅」產品。網絡紅人和網絡爆品都屬於「網紅」產品,它們先在社交媒體上聚集人氣,然後通過各種渠道變現。「網紅」產品實際上也是隨著網際網路技術不斷發展,大眾消費升級的產物。
  • 那些一夜爆紅的App們怎麼才能避免月拋和日拋的宿命?
    ZAO的運營主體是長沙深度融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由海南喵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全資持有,王力和雷小亮各持海南喵咖50%的股份。值得一提的是,王力為陌陌總裁、營運長,雷小亮為陌陌聯合創始人兼遊戲業務部總裁。
  • 做了500張裂變海報後,我總結出1條可複製的公式
    為了找到這些「爆款」裂變海報背後的共同規律,我們看了不下幾百張裂變海報,再加上我們過去的實操經驗(微課),我總結出了一條可複製的公式:成功裂變海報=目標人群+痛點+包裝+可信度+緊迫感+暢銷1怎麼寫出戳用戶的主標題?
  • 「熊爪咖啡」爆紅全網 | 背後竟藏著這樣的真相......
    這家咖啡館跟以往那些網紅咖啡館完全不一樣,沒有門沒有窗,只有一堵灰色的牆,一個特別的「山洞」。你可以掃碼點單,而咖啡製作完畢之後,店員會使用熊爪將咖啡從「山洞」中遞出。就是這樣一家神奇的咖啡館,在微博抖音及其他社交媒體上爆紅,還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打卡。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這個特殊的日子,咖啡(HINICHIJOU咖啡)正式開業了。
  • AI耳機想「複製」智能音箱的爆紅,要怎麼做?
    如果說智能音箱的爆紅,是在情理之中,那最近大伙兒扎堆AI耳機是不是在意料之外呢?其最大亮點是整合了谷歌語音助理,用戶通過特定手勢激活它後可獲取線路,設定提醒或者控制音樂等,與Pixel配對後還能實時翻譯。隨後的11月,Line也發布了一款AI耳機MARS,可即時翻譯10種語言,不同語言兩人一人戴上一隻,就可自由交流。而澳大利亞初創公司Lingmo先於2017年6月發布了一款翻譯耳機「Translate One2One」,支持8種語言,3~5秒鐘即可完成翻譯。
  • 基於用戶行為的增長邏輯:觸動人心的運營策略03
    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休眠期、流失期,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用戶,運營策略的差別往往十分巨大。這部分內容,在道是無此前的文章《用戶生命周期管理的完整方法論:觸動人心的運營策略02》已經有了比較詳細的論述,需要了解的同學可以點擊連結查看。
  • 網紅「噢利給」爆紅,可背後卻鮮有人知道
    最近一位網紅大叔憑藉一句話紅遍各大網絡,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那就是「噢利給」。可卻鮮有人知道他當網紅的原因和故事。下面我給大家說一說。原來這位「噢利給」大叔是來自東北遼寧朝陽的冬泳愛好者,憑藉「冬泳怪鴿」的外號在網絡上走紅,也因為他的長相酷似DOTA2利的巨魔,所以也被很多年輕人叫做「巨魔戰將」。雖然這個「奧利給」梗並不是他原創的,但是卻是他帶火的。他的口頭禪就是「堅持,才是勝利!
  • 思維篇|如何成為一個運營大牛(二):運營立方體
    很多做運營的同學縱使掌握了不少實操的技巧和方法,但難免有時會陷入迷茫:要麼是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應該做什麼?或者是不知道自己應該繼續學什麼?再或者是接到了一個任務,卻不知道背後的運營策略動機是什麼?大家有興趣可以思考思考最近幾年的網際網路熱點:如網紅直播、各種共享經濟、新零售等, 他們的用戶是誰?他們的客戶又是誰?仔細深挖後會發現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有用戶可以活的很風光,有客戶才可以活的更長久 。各位如果有雅興的話,還可以留意留意身邊那種有「用戶」沒「客戶」的公司,然後猜一猜他們可以活多久?
  • 超級IP——個人品牌系統打造與運營策略
    《超級IP——個人品牌系統打造與運營策略》培訓背景: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下,超級個體再次回歸大眾眼前,成為商業新浪潮中不可或缺的稀有資源,話語權從企業轉向終端,從大眾轉向個體,新興企業品牌的塑造難度加大,超級個體的價值越來越大,如何成為超級個體,來適應新商業生態
  • 飛魚新媒體,網紅營銷賽道的領跑者
    一方面,每個KOL的背後都有一個特定群體,因此通過KOL可以深度觸達該群體內的成員。另一方面,網際網路時代下,KOL可通過社交平臺打破傳播渠道的壁壘,同時所有群體成員對營銷信息的二次傳播,也會進一步擴大營銷活動的覆蓋範圍。
  • 《羅輯思維》運營策略分析
    二、《羅輯思維》對自媒體運營的啟示 (一)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擴大社群品牌影響力 在自媒體運營中網際網路思維的關鍵就是「用戶至上」,也就是要充分滿足受眾的需求,使用戶逐漸形成對該媒體的信任與依賴
  • 一夜爆紅的《沙漠駱駝》明白了它背後的故事,我不禁潸然淚下
    相信大家都聽過最近爆火的歌曲《沙漠駱駝》,我也成了它的忠實聽眾,每天便情不自禁哼唱起來,但可能有些人不知道這首歌背後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來說一說……《沙漠駱駝》的原創者是展展與羅羅,該歌首發時間於2017年6月,短髮是展展原名為施展,扎小辮的是羅羅原名為羅中凱,這是一首由多種音樂風格結合的歌曲,歌曲既有搖滾音樂的唱法,又有流行音樂的唱法,聽起來讓人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 2020,偶像「爆雷」
    背後折射出來的選秀節目的造星機制、權利反轉的飯圈,則是更加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偶像為何接連"爆雷"?最近,關於"偶像失格"的新聞集中爆發,看似偶然,其實潛藏著底層邏輯的必然性。當粉絲、偶像、公司三者之間的平衡被打破,藝人的人設塑造、公司的運營營銷、粉絲對偶像形象的塑造都在暗流湧動中悄悄發生著變化。
  • 一盒泡麵引發的「蝴蝶效應」:丁真爆紅事件背後到底有什麼秘密?
    而藏族小夥丁真卻因為買泡麵路上誤打誤撞的一段視頻和幾張照片,在短短幾天時間內刷爆全站,成為了這個11月的網絡「頂流」,奪走了觀眾的目光。在丁真最開始在網絡平臺上出現時,觀眾還沒能意識到這個「野性與純真並存的」的笑容會引發多大的水花。而此時,理塘縣文旅部門和各大娛樂公司正在背後上演一場「生死時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