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WHAT-HOW-WHY」的框架為基礎,按照第一步明確用戶行為的相關定義和模型、第二步介紹如何搭建三大增長模型及配套落地指導原則、第三步說明基於用戶行為增長模式的底層邏輯
「觸動人心的運營策略系」系列,一共三篇文章,分別從用戶屬性分析、基於轉化漏鬥的生命周期劃分、基於用戶行為的增長邏輯切入,三篇文章中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就是用戶的轉化和成長
很多日常脫口而出的詞,其實我們並沒有思考過它真實的含義。大多數爭論和錯誤決策的起點,也在於定義的不清晰和不一致。
互金運營是離錢最近的一項工作,清晰的用戶行為定義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用戶行為
用戶行為由最簡單的五個元素構成,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交互(how)、交互的內容(what)。對用戶行為進行分析,要將其定義為各種事件。比如用戶搜索是一個事件,在什麼時間、什麼平臺上、哪一個ID、做了搜索、搜索的內容是什麼。這是一個完整的事件,也是對用戶行為的一個定義。有了這樣的事件以後,就可以把用戶行為連起來觀察。
用戶行為分析
用戶行為分析,是指在獲得網站訪問量基本數據的情況下,對有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中發現用戶訪問網站的規律,並將這些規律與網絡營銷策略等相結合,從而發現目前網絡營銷活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並為進一步修正或重新制定網絡營銷策略提供依據。
具體而言,用戶行為分析是基於用戶在網際網路產品上的行為,以及行為背後的人發生的時間頻次等維度,深度還原用戶使用場景並且指導業務增長。
一個完整、多維、精確的用戶畫像=用戶行為數據+用戶屬性數據。
消費者行為
消費者行為在狹義上講:僅僅指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以及對消費資料的實際消費。在廣義上講:消費者為索取,使用,處置消費物品所採取的各種行動以及先於且決定這些行動的決策過程,甚至是包括消費收入的取得等一系列複雜的過程。消費者行為是動態的,既涉及了感知、認知、行為以及環境因素的互動作用,也涉及了交易的過程。
消費者行為模型(AISAS)
消費者行為模型
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和發展,針對消費者進行研究的模型已經從最初的AIDMA模式(Attention 注意、Interest 興趣、Desire 欲望、Memory 記憶、Action 行動),演化到了到後來的AISAS模式:
在線性方向上,從「注意」到「分享」的核心路徑上存在著多個關鍵節點,而由於「說服心理學滑梯」效應的作用(下文將說明),導致從起始節點到最終節點的過程中,用戶會因為各種原因出現流失,從而形成用戶轉化漏鬥。
對互金運營來說,需要結合公司當前目標和自身KPI,抓住轉化漏鬥的關鍵觸點,據此設計相應的運營策略。
對用戶行為進行分析,要將其定義為各種事件,而將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交互(how)、交互的內容(what)聚合在一起,便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用戶任務。從任務的層次來看,從核心到外圍,可以分為三檔:核心任務、擴展任務、外延任務。
對互金運營來說,必須深入到本公司產品的體系中,了解用戶操作的關鍵路徑和主線流程,根據用戶任務的重要程度,設計運營活動,這樣能夠最大程度上避免運營和產品慘烈撕X的情況出現。在往下看之前,你可以停下來想一想,對於投資用戶來說,TA的核心任務、擴展任務、外延任務分別是什麼?
由於不同用戶在轉化漏鬥的階段各有不同,其在本平臺所處的生命周期發展階段也就有了群體差異。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休眠期、流失期,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用戶,運營策略的差別往往十分巨大。
這部分內容,在道是無此前的文章《用戶生命周期管理的完整方法論:觸動人心的運營策略02》已經有了比較詳細的論述,需要了解的同學可以點擊連結查看。
到這裡,我們已經初步搭建起了用戶增長策略的基本框架:
完整的互金用戶畫像=用戶屬性數據+用戶行為數據+交易數據+風險收益數據。網際網路公司擅長前2塊,但往往偏重於一般的網際網路用戶分析,缺乏對金融和投資的理解;金融機構強於後2塊,一般認為用戶行為數據只是過程性信息而不屑收集,可能一款APP已經推出很多年都沒有做過基本的埋點或轉化率分析。
在整個用戶畫像的體系中,用戶行為是串起用戶和平臺兩端的其他3項數據的關鍵要素,值得深入探究和完善。
通過對用戶訪問頁面的類型、訪問路徑的深度,可以幫助識別用戶對某些投資品種或運營活動的偏好程度,進而針對此類用戶推送更多此類產品上架的信息,或是與相關產品有關的優惠券(加息券/抵扣券/滿減券等)。平臺再大一點,可以據此完善「千人千面」的前端架構設計。
此前GrowingIO、諸葛IO等用戶行為分析機構,已經推出了此類產品,雖然在精度上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但畢竟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從實際使用的反饋情況來看,偏好分析在投資理財類APP上的分析效果,會好於在借貸類產品上的應用。
從用戶導入到用戶流失,全鏈路跟進轉化率和留存率提升。
根據公式:
用戶生命周期價值(LTV)=(某個客戶每個月的投資頻次*客單價*毛利率)*(1/月流失率)
由此可知,在客單價和毛利率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著手的點有2個:
做運營策略,並不是簡單地抄一抄競品、落實老闆要求那麼簡單。或者換個角度說,如何更好地抄到競品的精髓、把老闆的要求落到可規劃/可執行/可匯報的程度,都有賴於對用戶行為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離開用戶行為談運營,無異於耍流氓。
根據用戶行為數據復盤版本升級和運營活動的效果,並據此進行調整和優化。無論活動的目標是提升日活、提升GMV還是單品交易量,最終都要落實到用戶在轉化漏鬥節點或用戶任務上。
對於活動效果的檢視,簡單地看無非是「達成」或「未達成」,而對用戶行為數據的分析,卻能回答為什麼、好在哪/不好在哪兒、下次如何和才能做得更好。
基於轉化漏鬥的各種轉化率、基於海盜指標的拉新-促活-留存分析、基於用戶任務體系的註冊-投資-提現數據分析等,都能夠幫助我們搭建一套對本平臺指標體系搭建和競品比較分析的框架,對於運營指標制訂、資源申請和效果檢視有顯著的幫助。
基於用戶行為的增長體系建設,可分為前置條件、執行策略、通道搭建和落地配套原則4部分。下文將分別展開。
如上文所述,完整的互金用戶畫像體系,由如下這4部分數據構成:屬性數據、行為數據、交易數據、風險收益數據。
網際網路金融數據分析體系
屬性數據舉例
行為數據舉例
基於以上數據,結合頻率、時間維度、用戶數等指標,就能得到更多指標數據,比如:
如果將用戶投資行為,與最近一次交易時間、交易頻率、單位時間內交易金額相結合(根據RFM模型),在計算和分析後對於用戶價值判斷、召回策略制定等方面將能夠提供有力支撐。
交易數據舉例
風險收益數據舉例
有關風險收益數據,稍微展開說一下:
對於大多數互金平臺來說,產品的展示和推薦,首先還是基於營銷的目的來做,不太考慮用戶自身的風險承受力情況。甚至有些時候,在用戶完成風險測評後,還會誘導用戶購買超出自身風險承受力的產品,於是你就會看到下面這種畫風:
XX金融在用戶完成風險測評後給出的投資建議(圖片來自公眾號@智能投顧聯盟)
按照這兩年監管發展的方向,「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的適當性原則落地,將逐漸從持牌金融機構向網際網路金融公司逐步擴散。基於用戶風險承受力和收益目標來進行產品和運營策略設計,一方面能夠提高合規水平和平臺安全邊際,另一方面,也是對用戶投資需求和投資能力的更進一步把握。這部分內容之前的文章也有涉及,可點擊《觸動人心的運營策略01:深解網際網路金融用戶屬性》查看。
用戶風險承受力與產品風險等級的匹配關係-基於用戶風險承受力(5檔分級)
用戶風險承受力與用戶投資目標的關係-基於用戶風險承受力(3檔分級)
2016年螞蟻金服公布的《螞蟻聚寶大眾投資人大數據分析》中,透露出來的5項內容,分別都能對應到上文提到的四大類數據中:
註:
基於用戶行為的增長策略,依賴於三個基礎模型的建立,它們分別是:轉化漏鬥模型、生命周期模型和任務分層模型。
其中:
模型Ⅰ-用戶轉化漏鬥模型
關於轉化漏鬥模型,道是無在此前的文章中已經有過比較詳細的描述,在此就不再展開。
轉化漏鬥模型(理財端)
基於以上模型,對於理財端用戶的轉化關鍵節點和對應的重要指標就可以比較輕鬆地掌握了。但在實際的應用中,這只是達到了60分的及格線而已。那麼,該如何用更高階的手段來使用轉化漏鬥模型呢?以下是2個可以參考的方向:
1、用戶分支路徑轉化漏鬥(以傳播/邀請為例)
轉化漏鬥模型-分支路徑轉化
以轉化漏鬥模型的「傳播」這個節點為核心,可以拆解出從「老用戶看到界面邀請提示」到「新用戶接受邀請並完成註冊開戶」,其間至少有7個轉化節點。拆解到這個顆粒度,運營更多的工作開始浮現出來:
最終從結果來看,精細化的漏鬥劃分,一方面能幫助運營提升效率和投入產出比,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在活動過程中快速地定位和解決問題。活動結束後進行復盤時,做得好不好、下一次怎麼才能做得更好,得出的結論才會更加靠譜。
2、方向二:平行轉化漏鬥
轉化漏鬥模型-平行轉化
註:在上圖中,對用戶來說,投資、內容、每日加息、傳播等業務,都被定義為「平行業務」。
如果按照不同的顆粒度、不同的業務條線來分拆,一個APP內其實可以拆解很多平行的轉化漏鬥,對運營來說,單純為了拆而拆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需要根據當前運營重點和部門KPI梳理出需要重點關注的幾個平行漏鬥(同一時期內數量一般不超過3-4個,多了你也顧不過來)。一般來說,大概的方向有這麼幾個:
對同一時期內進入平臺的用戶,可以通過同期群分析等方式,分析這些用戶在進入平臺後的一段時間內(如果是公募基金,按照最短的申贖時間來看, 可以設定為一周),在各主要平行業務的使用情況和轉化情況,並進一步了解用戶在各業務上重合的程度。
基於以上分析,通過頁面引導、活動激勵等方式,結合平臺的用戶成長體系,促成用戶在各平行業務之間的躍遷。
下面以與「投資」相關的幾條平行業務進行舉例說明:
示例:陸金所
以陸金所的印章體系為例,通過對用戶成長路徑的設計,引導用戶在不同的業務之間躍遷,持續進行各類產品的交易、參加平臺各類活動,最終提升用戶的活躍度和留存率。
模型Ⅱ-用戶生命周期模型
用戶生命周期通常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休眠期、流失期。
通過各個時期特徵的提煉,可將這五個時間分為三個運營區間:
用戶生命周期模型
新手首先碰到的問題,往往是不知道按照什麼標準來劃分生命周期節點。其實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你並不需要真的做出一個用戶生命周期分布圖,然後據此操作。實際上,用戶處於周期的哪個階段,是由其行為決定的。所以,運營的抓手,也是落在用戶的行為上。
比如,你發現近期平臺上產品的申購金額幾乎沒有什麼增長,甚至還有所下降。於是,你找BI同學拉數據,發現近1個月平臺上已註冊&未交易用戶佔比有上升的趨勢,而且用戶復投率也有所下降。結合上文的用戶轉化漏鬥模型,你可以得出初步結論:
當用戶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時,用戶價值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因此,也需要針對不同階段來設計對應的運營目標和策略。相關內容道是無已經在此前的文章中有過較為詳細的描述,在此不再展開。
模型Ⅲ-用戶任務分層模型
互金用戶任務分層體系(理財端)
對於理財端的用戶來說,在一個平臺上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放到「核心任務-擴展任務-外延任務」的框架中進行考核和分析,這就是道是無在本部分要介紹的「用戶任務分層模型」。
仔細觀察後,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模型Ⅰ-用戶轉化漏鬥模型」其實是以平臺為中心的用戶轉化視角,而「模型Ⅲ-用戶任務分層模型」則是以用戶為中心的需求滿足視角。兩個模型有同樣的轉化節點,但模型Ⅰ是扁平的,而模型Ⅲ卻是帶權重的。
1、任務分層結構:
註:把「成為平臺投資者」放在擴展任務區域的原因——對用戶來說,「成為平臺投資者」這個任務,其實是「賺錢」任務的前置條件,確實很重要,但並不是用戶首先關心的問題,所以就把該任務的權重將至擴展任務。
2、用戶任務分層模型中的市場機會:
PS:做外延業務如果用力過猛,走上邪路,極致就是傳銷和龐氏騙局了。不少人痴迷所謂的用戶裂變方法,如果脫離了用戶的核心任務,那就肯定不是健康的用戶增長模式——既無法帶來合法的收入,規模增長也無法持續。
3、任務分層關係:
4、任務分層角色統籌: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個高階的產品經理或運營經理,常常是能夠按照「核心任務→擴展任務→外延任務」的方向來思考,同時又能夠充分立足各自業務目標和KPI,進而設計方案並安排優先級的人。
反過來看,有時運營同學向產品同學提出一個運營需求時,會很詫異:「咦,為什麼產品同學當場炸毛了?」其實,如果你了解用戶任務分層模型就會知道,這次你提的這個需求,大概率是讓產品同學感覺用戶的核心任務流程受到幹擾了。基於對用戶任務分層的洞察,運營對產品中各種功能的權重才能有更合理的把握,與產品和開發溝通時,才能有共同的討論基礎。
下面以京東金融APP的「任務中心」為例,對相關任務進行拆解和分析:
京東金融任務體系拆解
通過上圖可以看出: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類型的公司,在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時,業務目標會有不同的側重點,所以在運營活動方案和配套激勵措施的設計上,會有各自個性化的地方,不能直接套用模型,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互金用戶成長框架
對於互金業產品來說,用戶的轉化和成長是在兩個層面上實現的:
用戶投資金額、投資產品複雜度的提升,背後代表的是用戶風險承受力和收益目標的提升
用戶在平臺內成熟度的提升,它表現為在基於主線轉化漏鬥的成長體系上,持續不斷地向漏鬥的下一個環節遷移和成長
從金融層面看,用戶在財務生命周期中所處的家庭發展階段,是影響用戶在金融層面成長的背景性因素;同時,用戶風險承受力、收益目標、收入水平、投資經驗等都是影響用戶在金融層面成長的關鍵性因素。不過,由於財務生命周期涉及到大量個性化的線下數據,而且與投資、保障和資產配置的關聯度太高,在本文中就不再詳述,將來有機會另開文章討論。
從網際網路層面看,用戶在平臺上發展生命周期所處的節點,是影響用戶在網際網路層面成長的背景性因素;同時,用戶在主線轉化漏鬥所處的節點、活躍情況、留存情況等都是影響用戶在網際網路層面成長的關鍵性因素。
總體來看,用戶的成長過程是在金融和網際網路這兩個層面上交織進行的,最終都體現為用戶在平臺上各種各樣的投資行為。
成長模式Ⅰ-用戶在金融層面的成長
理財端用戶投資成長體系
此前,螞蟻財富(原「螞蟻聚寶」)曾經對理財用戶做了一個很形象的分層,從最初級的銀行存款(幼兒園),到最高級的資產配置(六年級)分為7個進階。按照這個標準來看,會發現大多數基金公司的現狀是給一年級的小朋友,上三年級、四年級的課;國內一眾做智能投顧的公司,在給幼兒園的小朋友,上六年級的課——這些情況,其實都是忽略了互金用戶的分層以及用戶成長的過程,體現到用戶數和管理費收入上,回報的效果自然不會太好。
對互金平臺來說,需要根據自身產品資源、用戶分層,結合相應的運營策略,幫助和引導用戶實現成長和進步。這一點上,我一直覺得京東金融的「小白基金」做得不錯(沒看到交易數據,歡迎京東的童鞋補充^_^):
京東金融-小白基金
用戶點擊進入「小白基金」,從左到右一次可以看到「天天賺」、「月月賺」、「高手專區」,分別對應貨幣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混合型/股票型基金(原先還有基於短期理財基金的「周周賺」),幫助用戶勾勒出「一年級(貨基)→二年級(債基)→四年級(混合型基金)」的成長路徑,用戶還可以通過學習基金產品知識,獲得從3%到4%不等的收益獎勵。
對小白用戶來說,貨基和債基在能夠承擔的風險範圍之內,又能夠夠獲得額外的收益補貼,自然會有動力參與到投資和成長的過程中來。
其實對於多數理財類的APP來說,如果做好如下2點,這篇文章也就算沒白看了:
成長模式Ⅱ-用戶在網際網路層面的成長
理財端用戶交易行為成長體系
從理財端用戶交易行為成長體系的構成來看,主要包括如下幾個要素:
下方,是陸金所針對「N天未投資&帳戶內有餘額」的用戶,推出的「1月回歸禮」活動,主要目的是通過下發投資券簡訊的方式,促成休眠用戶「完成新的投資」。
陸X所-1月回歸禮
通過上圖可以看出:
簡言之,用戶在網際網路層面的轉化和成長,其實也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它既包括用戶在主線流程上的轉化,也包括用戶在支線流程的轉化。在轉化的每一個節點上,一定要考慮清楚用戶的利益點和風險點/困難點在哪裡,並提前做好產品和運營手段上的準備,最終促成用戶的持續轉化和成長。
本部分的最後,再上一個案例——桔子理財新手任務成長任務。正如上文所說,用戶的成長過程,是在金融和網際網路這兩個層面上交織進行的,兩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
桔子理財新手任務成長任務拆解
通過上圖可以看出:
買入定期產品後,只有VIP用戶有提前贖回特權,普通用戶無法提前贖回(成為VIP用戶需要在平臺上的投資金額達到一定規模),這樣也進一步提升了用戶在平臺上的留存率
我們平時在做競品研究和運營手段借鑑時,這樣的背景性因素往往會被忽視,而直接照搬別人方法的結果,往往就是「七分看運氣,三分看財力」,這種情況應該儘量避免。
綜上,在不斷完成任務、獲得成長的過程中,用戶獲得了更多的權益和心理滿足,平臺也獲得了用戶的活躍和忠誠,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個好的運營策略設計,能夠讓用戶和平臺都獲得雙贏的。而用戶成長體系的搭建,又穿插著「利益」、「榮譽」、「情感」、「安全」的種種套路,對人性弱點的窺探,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充分把握用戶行為的基礎上,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用戶增長模型的效能,我們還需要有配套的指導原則和措施:
拿鐵智投-老拉新案例
行為至此,全篇也將接近尾聲了。
道是無整理了基於用戶行為的增長邏輯背後,那一整套底層的思考框架。因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緣故,這兩年「第一性原理」很火,我也嘗試從互金用戶最底層的需求和行為模式出發,將全套的邏輯做一下簡要的推演,參見下圖:
基於用戶行為增長邏輯的底層框架
用戶參與金融業務最底層的需求,直接目標是獲得收益,而最終是為了消費。按照《金融學》的表述,「金融學的一個基本信條是:金融體系的終極功能在於滿足人們的消費偏好,包括諸如食物、衣服和住所等全部基本生活必需品」。換成大白話,就是賺錢是為了更好地花錢。在這一點上,阿里、京東這樣的平臺,算是比較完美地實現了用戶的「投資-消費」閉環。
用戶獲得收益的過程,就是將投入資金到理財平臺,在達成收益目標後,轉出資金的過程。用戶在任何理財平臺的操作,最終都可以被抽象到「投入資金→獲得收益→轉出資金」這一行為體系中。
在目前所有的學科當中,道是無認為經濟學是解釋用戶需求和行為最合理的框架與工具。而根據張五常先生的觀點,經濟科學最終可以歸納為三個最基本的公理:需求定律、成本概念和競爭含義。這三點,其實也是一切運營策略的起點。
說服心理學滑梯
根據說服心理學理論,對用戶的說服和行為的促成,需要考慮如下四個要素:
在說服心理學滑梯模型中,代表用戶初始動機的「重力」與經濟學三公理的「需求」存在著對應關係,代表用戶完成特定行為阻力的「摩擦」,與經濟學三公理的「成本」也是相對應的,它們是經濟學公理在運營策略上的體現。
福格行為模型
福格行為模型(BJ Fogg’s behavior model)認為,要促成用戶某個行為發生,需要同時具備以下三個要素:
在福格行為模型中,「動機」與說服心理學滑梯模型的「重力」(初始動機)和「角度」(從用戶身上挖掘出來的動機)存在對應關係,「能力」 與「摩擦」(用戶在平臺上完成特定行為的阻力)對應,「觸發器」與「推動」(運營為用戶提供的激勵)相對應——這意味著說服心理學滑梯的每一個要素,最終都體現為福格行為模型中相應的操作要點。而福格行為模型,又是一切運營策略的基礎框架。
以上文陸X所的1月回歸禮為例,我們來看一下福格行為模型的實際應用:
當用戶按照運營設定的路徑完成特定的行為後,用戶的轉化和成長之路,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步。
最後,道是無用三句話來概括《觸動人心的運營策略(1-3)》這三篇文章的核心指導思想:
以上,即互金用戶增長的不二法門。
最後,本篇通過打通互金用戶的底層需求、經濟學三個公理、說服心理學滑梯模型和福格行為模型,挖掘出各種互金用戶增長模型背後最底層的邏輯框架。
觸動人心的運營策略01:深解網際網路金融用戶屬性
觸動人心的運營策略02:互金用戶生命周期管理的完整方法論
作者:張德春,微信公眾號:道是無。公募基金網際網路金融與技術負責人,前平安壹錢包產品總監、Wind資訊移動產品負責人。專研(網際網路+金融)逾10年。
本文由 @張德春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