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來看,用戶運營分為三大系統,分別是:用戶生命周期管理系統、用戶分層運營系統、用戶行為激勵系統。今天的文章主要會圍繞用戶生命周期管理系統來分析,以下,enjoy。
從本質上講,用戶運營主要是研究如何提升和管理用戶價值,用戶價值涉及到很多種指標,會和公司的商業模式有關:
用戶生命周期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管理並提升用戶價值,並和產品的生命周期息息相關。
(補充:產品生命周期和用戶生命周期是兩回事)
(產品生命周期及對應策略)
背景知識:
一般來說,任意一款產品,以時間為參考維度,以用戶量或者收入水平等作為衡量標準,我們可以將一款產品的生命周期劃分為四個階段: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
好,不扯太遠,回來看用戶生命周期。我們應該如何搭建一款產品的用戶生命周期模型呢?
大的來說,用戶運營要做的就是兩件事:
從這兩個目的出發,搭建用戶生命周期模型,可以分4步進行:
在整個用戶生命周期中,有5個階段,對應的是用戶在該產品中不同的參與互動的程度,分別是: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休眠期、流失期。
基於用戶行為數據的分析,根據價值把現有的用戶進行一次生命周期歸類,通過結果看產品目前階段,每個部分用戶的比例和各自的特徵是怎樣的。
(不同生命周期對應的用戶價值)
有人可能會說,你說的太虛了,用戶行為數據有這麼多,我要根據哪個邏輯來統計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居然沒混過去!
通常來說,我們會把用戶的價值定義為——越深度參與我的產品互動,價值越高。
基於這個邏輯,大部分產品都可以根據業務使用邏輯和互動深度來劃分用戶價值。
以電商產品為例,電商最重要的用戶價值就是下單,完成的信號是完成支付。
(加入購物車或者下單不給錢只能算GMV,意義不大,我只要下單100臺iPhone不給錢就平白無故產生了100萬GMV了)
(我做的電商產品用戶行為對應的生命周期示意)
——階段信號是註冊未登陸(也有企業是登陸未瀏覽的)。
導入期用戶本文不討論了,無非是各種拉新的手段——廣告投放、應用商店、異業合作、事件營銷之類的。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在拉新的時候要求完成app登陸指標,其實就是讓用戶從導入期直接進入成長期,這屬於提升用戶價值的手段,後面會詳細說明。
——階段信號是首次完成訂單(支付完成)。
我們把第一次完成支付(訂單)定義為電商產品的aha moment,這個階段的用戶屬於成長期用戶,他們找到了產品的價值(找到了自己要買的東西)並認可(買了下來)。
這個關鍵行為非常重要,必須能體現用戶已經認可你的產品價值,不要做自欺欺人的動作。(比如:有的企業可能會把aha moment定義為登陸,並把登陸幾次定義為成長期甚至成熟期,這就是最經典的自嗨,當然免費工具型產品另說)
為了讓用戶完成首次訂單,各種運營手段開始出現,買就送,首單折扣甚至免單,都是為了降低用戶消費門檻,從而提高首次下單的轉化率。
——階段信號是產生復購訂單,多次登錄,瀏覽並支付。
從成長期向成熟期的轉化,是電商企業用戶運營的重中之重,各種算法推薦(猜你喜歡)、花式發券、團購、秒殺等手段在這時候紛紛湧出,爭奇鬥豔。
所謂的用戶留存運營,也重點體現在這個時期。能產生一次甚至多次消費的用戶,才是對電商企業最有價值的人群,一般而言註冊用戶中能有20%成為成熟用戶,帶來的流水就非常可觀了。
——產生休眠信號(XX天內不再完成訂單)。
有些企業會把若干天不登陸定義為休眠,但這樣其實和流失的差異不大,只是時間周期稍微長點罷了。
我對休眠的理解是:用戶價值開始降低——一個成熟用戶從以前能貢獻訂單,到後來的只瀏覽不下單,或者登陸時長越來越少,這就已經是休眠的信號了。
有的同學要問了:「那這個XX天具體是幾天呢?多少天內不完成新的訂單應該定義為休眠呢?」
這個問題問得也好,關於這個時間周期的定義,我在接下來的流失召迴環節會重點說明。
——如字面意思,用戶已經不再是你的人了,即XX天不登陸即可判斷為流失。
具體時間周期中每個階段的區別和定義,需要根據產品的特性來決定,視頻網站的aha moment可能是完成一次完整的播放,內容產品可能是發布一條動態,產生一次互動。
這一部分工作的重點在於明確不同的階段的關鍵行為差異是什麼,為後續的運營工作提供策略支持。
簡單的說,第二步的工作是知道我們產品目前的用戶價值現狀,第三步的工作就是提升單個用戶的價值。
提升用戶價值有兩種方法:
步驟大致如下:
(1)通過行為數據分析找到發力點。
劃重點——找到aha moment和Magic number。
通過行為數據分析,重點去看從導入期的用戶變為成長期和成熟期的這一批用戶,他們普遍發生過什麼類似的關鍵行為?
老生常談的一個案例是領英,增長團隊發現加入領英的新用戶中,馬上添加了超過5位好友的用戶,留存高出百分之很多(具體多少忘了……),添加好友就被定義為aha moment,5就是magic number。
基於此,領英團隊就加強了對好友關係鏈的算法推薦,並將添加好友這個行為加入了新人引導步驟中,成功的讓用戶快速的進入成長期/成熟期。
Tips:基礎的數據分析方法別做錯,有些數據可能會被時間或者渠道來源影響真實性。
(2)搭建一條導入期用戶變為成長期,或成熟期用戶最優的成長路徑。
在實際的數據分析中,用戶可能會出現幾個成長路徑,例如:電商產品,有的人會因為看到優惠券轉化為成長期用戶;有的人可能因為首頁推薦特別精準就轉化了;還有人可能因為看見某個商品促銷就轉化了。
那麼,哪一條路徑才是最優的呢?
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重點看的當然是轉化用戶的數量最多和轉化率最高的路徑,這是對的。
為什麼說也錯呢?
因為這個數據是受目前產品的用戶畫像和產品功能的引導影響的,比如:查看優惠券直接進入了新手引導步驟,然後現有用戶剛好都是價格敏感型,那肯定是吊打別的路徑。
關於路徑短,同一個路徑,優化得更短一些,肯定是好的,但是還是要看絕對的數量級別和現有功能的引導。
所以,這一步我們要做的是:找到最優的路徑,通過數據分析排除掉影響因素,找到真正最優的用戶成長路徑(找不出來可以AB test),然後儘量在用戶體驗上優化,比如文案通俗易懂,視覺簡潔,鏈路縮短等等。
(3)通過各種運營手段或激勵措施,促進該成長路徑中每個環節的發生或轉化
就是針對性的精細化運營了,不說。
換句話講,就是通過運營手段減少用戶的休眠和流失。
用戶防流失的操作步驟(其實防休眠也是這個邏輯,就把流失替換成休眠就好了)如下:
重點要說的是第一點,流失用戶的定義,主要就是兩點:
1)行為特徵
什麼行為特徵算休眠?
——我自己的定義「在電商產品中,長期不下單就是休眠了。相機可能,長期不拍照就算休眠了,視頻網站長期不看視頻就算休眠了。
什麼行為算流失?
——電商乃至大部分產品都是一個定義:長期不登陸就算流失。
2)時間
時間非常重要,一個電商用戶三天不下單就算休眠嗎?一個郵箱app7天不登陸就算流失嗎?
Of course not!
這裡要引入一個用戶回訪的概念——即休眠/流失了一段時間後,再次回訪的用戶。
背景知識:
GA(Google Analytics )上定義的 Returning Visitor指的是:當用戶首次訪問的時候,會生成一個獨立的Client ID,當用戶再次訪問時,GA監測已存在的Client ID發生一個新的會話,這時候就是 Returning Visitor,GA的回訪用戶是與新用戶相對應的。
(圖來自網絡,侵刪)
一般而言,伴隨著時間越來越長,用戶回訪率會越來越低,我們會把用戶回訪率低於5%的時間周期定義為流失周期。
假設該圖分析自某電商產品,我們會把流失周期定義為5周,結合行為特徵即:當用戶在五周內都沒有登陸的行為,則被定義為流失用戶。
休眠亦然,確定下單後多長周期後,再次下單的概率低於5%——即可定義休眠用戶。
後面的部分不展開說明了,不然這篇文章寫不完。
分析流失徵兆:基本上就是通過假設+調研的方式來確認真實的流失原因。
設立預警機制:就是根據前面的分析,找到容易流失的行為,當用戶發生這個行為的時候系統報警。
完成用戶幹預和引導:就是通過一些手段把用戶從休眠和流失的邊緣拉回來,使其保持在成熟期階段,具體的手段接下來這一章會詳述。
簡單的說,反向觸達機制涉及到幾點:
無非是反向觸達的目的是什麼(反向觸達可不只是為了流失召回、促活、營銷,都是有可能的)?觸達對象是誰(對誰做什麼,就是精細化運營)?
在觸達策略上,對於大公司而言最重要的命題是:建立自動化的反向觸達體系——當用戶發生了什麼行為時,自動觸發某個條件,從而系統自動發出命令進行定製化觸達運營。
例如:
創業型公司因為用戶量不大,開發資源不足,就別搞這個了,定出數據欄位和標準,運營定期拉清單出來,手動運營就好。
基本上就是三種:
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大致來看就是6種,
1)站內信召回
優點:
缺點:打開率低。
2)Push推送
優點:
缺點:
3)郵件召回
優點:
缺點:
4)SMS
優點:送達率高。
缺點:
5)電話回訪
優點:
缺點:
6)新媒體矩陣觸達
優點:
缺點:
複習一下,我們應該如何搭建一款產品的用戶生命周期模型呢?
可以分4步進行:
終於寫完了,累死我了,看完覺得有用請點個讚,感恩。
作者:謝曉陽,專注於網際網路產品用戶增長工作3年。
本文由@謝曉陽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