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
醫護人員救治果果
去年9月,7.2斤重的二胎寶寶果果(化名)的出生,給家裡增添了更多歡樂。然而,他出生後備受疾病困擾,肝功能衰竭、爸爸割肝救子、嚴重感染再陷險境……昨日,在揚州上海兩地醫生的共同努力下,果果順利出院了。
寶寶查出重病
父親割肝救子
不同於其他的寶寶,果果似乎天生愛靜,平時就很少哭鬧,讓家長省了不少心。在果果42天時,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血管內皮瘤,後果便是肝功能迅速衰竭,時刻面臨著死亡的風險。
作為長三角兒童重症醫學聯盟成員,揚大附屬醫院新生兒科迅速為果果聯繫了上海仁濟醫院,並在其6個月大時,在上海仁濟醫院成功實施了肝移植手術,果果的爸爸割肝救子,給了他第二次生命。他是目前我國肝移植患者中,年齡最小的孩子。
術後一個月,「急性間質性肺炎相關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找上了門。原來,為了減少肝移植後的排斥反應,果果需要進行長期的免疫抑制治療,換言之就是以降低自身免疫力為代價,使身體組織認可新成員——來自爸爸的肝。而免疫力下降則會造成各種感染的風險增大。
2月9日,楊女士發現果果的食量變小了,每天從喝90毫升奶變成了30毫升,面色也開始轉向青灰色,家人帶著果果來到了揚大附屬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陳曉一眼就看出了孩子處於缺氧狀態。
孩子嚴重感染
再次面臨危險
「嚴重感染造成的呼吸窘迫症候群,有病毒感染、原蟲感染、細菌感染……」7個月的果果,再次掙扎在生死線上。
果果在一個多月時,曾經在該院就診過,陳曉對果果的情況再熟悉不過了。「我從業二十多年,遇到的肝移植患者並不多,果果這麼小的,真的特別讓人難過。」她說,「這個孩子的求生欲特別強,在病房裡很少哭鬧,眼睛又大又亮,喜歡看著我們。」
2月14日,果果來到醫院後,陳曉迅速聯繫上海仁濟醫院的同仁。很快,一個名為「肝移植術後ARDS果果」的微信群建了起來,上海、揚州兩地的醫生每天都要在群裡討論,細化到每一次用藥、每一個步驟。
免疫力低則會感染,免疫力高則會排斥,如何取得最優平衡?其間,果果光是呼吸機就用了三種,常頻呼吸機、高頻呼吸機和無創呼吸機,嚴重的時候果果只能通過俯臥位通氣,每隔一個小時需要拍背、吸痰等,「在沒有兒童ECMO的情況下,我們的護士24小時在患兒身旁,人工替代了ECMO的功能。」陳曉說,「為明確病原體,我們在一個非常危險的狀態下做了檢測,診斷明確是肺囊蟲感染,這是器官移植患者常見且致命的病原體。」
經過精心治療
終於順利出院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呼吸功能衰竭、多臟器功能損傷、脫水、電解質紊亂……集這些症狀於一身的患者,治療成功率往往不足20%。有一晚,果果的呼吸機參數一直很糟糕,晚上10點多,果果的家人收到醫院發來的信息,孩子情況不樂觀。那一晚對於果果的家人來說,特別的漫長。幸運的是,果果挺過來了。
經過26天精心治療,昨日,果果順利出院了,楊女士跟醫護人員久久擁抱。
記者 束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