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篇我們聊了關於偉大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後面的幾篇我們聊幾篇天文學知識。
大部分人對天文學研究宇宙有個簡單粗暴的理解,認為我們能看到多遠,天文學就可以研究到多遠。所以我們才會建造各種各樣的望遠鏡,就是為了能看到更遠的地方。
這麼講也不算錯,如果我們連看都看不到,那肯定沒辦法研究。但是,只是看到了就能開展研究嗎?答案是不行。因為光是看到某個現象,沒辦法直接對它使用宇宙學原理,即使是用了,也是錯的。
我可以舉個例子。在地球上,我們可以看到夜空中有很多星星。它們絕大多數都是恆星,和太陽是一樣的。只不過距離太遠,所以看起來就是一個個小亮點。不光用眼睛看是一個個小亮點,就是用最大的望遠鏡去看,它們仍然是一個點。
要想研究它們,我們肯定要應用宇宙學原理,把地球上發現的規律推廣到這些恆星上。恆星是發光的,地球上也有很多發光的東西,電燈發光,火也會發光,那能從它們身上找到一些規律嗎?
答案是,能。就比如,一個光源的亮度,和它發光的表面積大小有關。這很好理解,假如一個燈泡的發光表面積是1的話,10個同樣的燈泡一起發光肯定更亮,畢竟發光面積增加了10倍,亮度也就增加了10倍。恆星的道理也一樣,而且恆星整個表面都在發光,所以它的亮度是和恆星個頭有關的。個頭越大的恆星,發光面積越大,亮度也就越大。
但是,我們能看著天上的星星說,這顆星比較亮,所以它的個頭大,那顆暗,所以它的個頭小嗎?肯定不行,對吧。因為恆星的亮暗還和它的距離有關,距離越遠就會越暗。所以一顆星星亮,不一定是因為它大,還有可能是因為它近。
你看,這個時候宇宙學原理是不能亂用的。除非,我們把距離因素消除掉,把亮度還原到距離為0的時候。天文學裡還給這種0距離的亮度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光度。你可能會問了,恆星都那麼遠,我們怎麼能知道它的光度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只要知道距離就能算出來。一個光源距離我們有多遠,它的亮度會衰減多少,我們是可以知道的。簡單地說,就是距離增加一倍,亮度減少到原來的四分之一。原理很簡單,提供一個示意圖你一看就知道了。
所以,我們想要知道一顆恆星的大小,關鍵在於知道它的光度,知道了光度就能推測出它的大小。怎麼知道光度呢?要先知道恆星的距離。
其實這很好理解,宇宙學原理的核心,就是假設宇宙的各處都一樣。這麼想是挺好的,可事實是,它們的距離的確不同啊。距離不同是會讓很多參數受影響的。比如前面講到的亮度,不只亮度,會有影響的還有視覺大小啊、紅移啊,這些參數都會有影響。下面我們馬上就會講到。
所以,只有把距離的影響消除掉之後,我們才能知道天體或是宇宙現象的真實面貌。這個時候再利用宇宙學原理才是正確的。這下我想你應該明白了吧。我為什麼要把距離說成是宇宙學原理的推進器,因為消除了距離,宇宙學原理才能正常使用。
事實也的確是這樣的,我們對宇宙的理解程度,就是和測量距離同步發展的。距離測量到哪裡,宇宙學原理才能應用到哪裡。
最開始的時候,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很少,認為宇宙不大,比現在的太陽系還要小得多。為什麼呢?因為除了月球和太陽,所有的星星就是一個一個的點,只能把它們想像成是鑲嵌在天球表面的寶石。天球呢,就是一個像黑色的玻璃罩一樣的東西,籠罩著地球。因為不知道這些星星的遠近,所以只能把它們看做是距離相等。
那個時候是絕對不會想到天空中那些點狀的恆星,其實是和太陽一樣的。直到後來,天文學家測量出了遠處恆星的距離,才知道這些恆星動不動就是距離地球幾百、上千光年。那把它們看做和太陽一樣是可以發光發熱的天體就順理成章了。因為這麼遠的距離,它們個頭就是再大,在地球上看起來也應該是一個小點。
就是因為這樣,才有了後來的恆星天文學,把我們對太陽的研究成果,推廣到更遠的恆星上。
不過這個時候測量距離的方法,還是用的恆星視差法,測量的距離還非常有限。什麼是恆星視差法呢?我就不詳細講了。大概呢,就是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不同,看一顆恆星的角度會發生變化。知道地球的位置,角度也能測出來,只要進行三角計算,就能算出到恆星的距離。我在文稿中提供了一張圖,你一看就懂了。
所以,在當時人的眼中,宇宙不再是一個天球了,而是有深度的,但是最大也不會超過銀河系的大小。
其實,我們現在知道,當時的天文學家已經可以看到銀河系之外的星系了,只是不敢承認它們的地位是和銀河系地位相同。
很早的時候天文學家就發現過一些奇怪的天體,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個圓面,而是一個旋渦。我們現在當然知道這就是其他星系,但是當時天文學家們卻不相信。因為用恆星視差法測不出它們的距離,所以只能估計它們和其他恆星的距離應該是差不多的,最遠也就是幾千光年。
那樣的話,根據近大遠小的規律,反推一下它們的大小,就會發現它們其實不是特別大,應該只能算是銀河系裡一些特別的星雲。所以就給它們起了名字叫做旋渦星雲。
最後天文學家發現了新的測距方法,測距的範圍一下就到了億萬光年的級別。這才發現這些所謂的旋渦星雲,其實距離特別遙遠,很多都是幾百萬光年,甚至還要更遠。如果是這個距離的話,那它們的大小可就被大大低估了。按照這個距離,把這個旋渦結構還原到真實大小,就會發現它們比銀河系還要大。
到了這個時候天文學家才確定了,這些旋渦星雲應該是一個一個的星系才對,宇宙中有無數這樣的星系,宇宙的大小超過我們的想像。也就是這樣,我們才明白它們為什麼會是旋渦狀的,因為你不能把那些解釋星雲的規律推廣過去,而是要把整個銀河系的規律推廣過去才對。
這個新的測距方法呢,叫做標準燭光法,就是有那麼一批天體,它們的光度就像是工廠裡生產的燈泡一樣,是有標準的,不論它們在什麼位置,距離有多遠,只要能分辨出它們的型號,那它們的光度就能確定。知道了光度,當然就能測出距離來了。那怎麼識別標準燭光的型號呢?不同標準燭光的方式不一樣。有的可以通過光譜分析識別出來,有的可以通過閃爍頻率識別出來。不論哪一種,都可以在很遠的距離識別出來。
現在的天文學,還有更常用的測量距離的方法,而且這種方法測量距離更遠,幾百億光年都能測出來。我們在上一講也講過,就是通過光譜分析,去看紅移的情況,紅移情況越嚴重,距離也就越遠。具體的距離都是可以計算出來的。有了紅移測距的方法,我們對宇宙的研究,就一下子又上升了一個臺階。就比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我們現在都知道,這是我們能看到的最遠的光。天文學家是怎麼確定這一點的?就是因為用紅移的理論,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的距離因素消除掉了,還原出了它本來的面貌。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講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看到遙遠目標並不能直接得到更深遠的理解。只有測量了距離,才能消除距離的影響,才能更大範圍地應用宇宙學原理。這就是距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