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學研究的基礎是距離測量

2021-01-20 有料作坊

前幾篇我們聊了關於偉大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後面的幾篇我們聊幾篇天文學知識。

大部分人對天文學研究宇宙有個簡單粗暴的理解,認為我們能看到多遠,天文學就可以研究到多遠。所以我們才會建造各種各樣的望遠鏡,就是為了能看到更遠的地方。

星空圖

這麼講也不算錯,如果我們連看都看不到,那肯定沒辦法研究。但是,只是看到了就能開展研究嗎?答案是不行。因為光是看到某個現象,沒辦法直接對它使用宇宙學原理,即使是用了,也是錯的。

我可以舉個例子。在地球上,我們可以看到夜空中有很多星星。它們絕大多數都是恆星,和太陽是一樣的。只不過距離太遠,所以看起來就是一個個小亮點。不光用眼睛看是一個個小亮點,就是用最大的望遠鏡去看,它們仍然是一個點。

星座圖

要想研究它們,我們肯定要應用宇宙學原理,把地球上發現的規律推廣到這些恆星上。恆星是發光的,地球上也有很多發光的東西,電燈發光,火也會發光,那能從它們身上找到一些規律嗎?

答案是,能。就比如,一個光源的亮度,和它發光的表面積大小有關。這很好理解,假如一個燈泡的發光表面積是1的話,10個同樣的燈泡一起發光肯定更亮,畢竟發光面積增加了10倍,亮度也就增加了10倍。恆星的道理也一樣,而且恆星整個表面都在發光,所以它的亮度是和恆星個頭有關的。個頭越大的恆星,發光面積越大,亮度也就越大。

星系圖

但是,我們能看著天上的星星說,這顆星比較亮,所以它的個頭大,那顆暗,所以它的個頭小嗎?肯定不行,對吧。因為恆星的亮暗還和它的距離有關,距離越遠就會越暗。所以一顆星星亮,不一定是因為它大,還有可能是因為它近。

你看,這個時候宇宙學原理是不能亂用的。除非,我們把距離因素消除掉,把亮度還原到距離為0的時候。天文學裡還給這種0距離的亮度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光度。你可能會問了,恆星都那麼遠,我們怎麼能知道它的光度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只要知道距離就能算出來。一個光源距離我們有多遠,它的亮度會衰減多少,我們是可以知道的。簡單地說,就是距離增加一倍,亮度減少到原來的四分之一。原理很簡單,提供一個示意圖你一看就知道了。

宇宙測距原理

所以,我們想要知道一顆恆星的大小,關鍵在於知道它的光度,知道了光度就能推測出它的大小。怎麼知道光度呢?要先知道恆星的距離。

其實這很好理解,宇宙學原理的核心,就是假設宇宙的各處都一樣。這麼想是挺好的,可事實是,它們的距離的確不同啊。距離不同是會讓很多參數受影響的。比如前面講到的亮度,不只亮度,會有影響的還有視覺大小啊、紅移啊,這些參數都會有影響。下面我們馬上就會講到。

宇宙

所以,只有把距離的影響消除掉之後,我們才能知道天體或是宇宙現象的真實面貌。這個時候再利用宇宙學原理才是正確的。這下我想你應該明白了吧。我為什麼要把距離說成是宇宙學原理的推進器,因為消除了距離,宇宙學原理才能正常使用。

事實也的確是這樣的,我們對宇宙的理解程度,就是和測量距離同步發展的。距離測量到哪裡,宇宙學原理才能應用到哪裡。

漩渦星雲

最開始的時候,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很少,認為宇宙不大,比現在的太陽系還要小得多。為什麼呢?因為除了月球和太陽,所有的星星就是一個一個的點,只能把它們想像成是鑲嵌在天球表面的寶石。天球呢,就是一個像黑色的玻璃罩一樣的東西,籠罩著地球。因為不知道這些星星的遠近,所以只能把它們看做是距離相等。

那個時候是絕對不會想到天空中那些點狀的恆星,其實是和太陽一樣的。直到後來,天文學家測量出了遠處恆星的距離,才知道這些恆星動不動就是距離地球幾百、上千光年。那把它們看做和太陽一樣是可以發光發熱的天體就順理成章了。因為這麼遠的距離,它們個頭就是再大,在地球上看起來也應該是一個小點。

美麗的星雲

就是因為這樣,才有了後來的恆星天文學,把我們對太陽的研究成果,推廣到更遠的恆星上。

不過這個時候測量距離的方法,還是用的恆星視差法,測量的距離還非常有限。什麼是恆星視差法呢?我就不詳細講了。大概呢,就是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不同,看一顆恆星的角度會發生變化。知道地球的位置,角度也能測出來,只要進行三角計算,就能算出到恆星的距離。我在文稿中提供了一張圖,你一看就懂了。

宇宙測距原理——恆星視差法

所以,在當時人的眼中,宇宙不再是一個天球了,而是有深度的,但是最大也不會超過銀河系的大小。

其實,我們現在知道,當時的天文學家已經可以看到銀河系之外的星系了,只是不敢承認它們的地位是和銀河系地位相同。

很早的時候天文學家就發現過一些奇怪的天體,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個圓面,而是一個旋渦。我們現在當然知道這就是其他星系,但是當時天文學家們卻不相信。因為用恆星視差法測不出它們的距離,所以只能估計它們和其他恆星的距離應該是差不多的,最遠也就是幾千光年。

漩渦星雲

那樣的話,根據近大遠小的規律,反推一下它們的大小,就會發現它們其實不是特別大,應該只能算是銀河系裡一些特別的星雲。所以就給它們起了名字叫做旋渦星雲。

最後天文學家發現了新的測距方法,測距的範圍一下就到了億萬光年的級別。這才發現這些所謂的旋渦星雲,其實距離特別遙遠,很多都是幾百萬光年,甚至還要更遠。如果是這個距離的話,那它們的大小可就被大大低估了。按照這個距離,把這個旋渦結構還原到真實大小,就會發現它們比銀河系還要大。

到了這個時候天文學家才確定了,這些旋渦星雲應該是一個一個的星系才對,宇宙中有無數這樣的星系,宇宙的大小超過我們的想像。也就是這樣,我們才明白它們為什麼會是旋渦狀的,因為你不能把那些解釋星雲的規律推廣過去,而是要把整個銀河系的規律推廣過去才對。

這個新的測距方法呢,叫做標準燭光法,就是有那麼一批天體,它們的光度就像是工廠裡生產的燈泡一樣,是有標準的,不論它們在什麼位置,距離有多遠,只要能分辨出它們的型號,那它們的光度就能確定。知道了光度,當然就能測出距離來了。那怎麼識別標準燭光的型號呢?不同標準燭光的方式不一樣。有的可以通過光譜分析識別出來,有的可以通過閃爍頻率識別出來。不論哪一種,都可以在很遠的距離識別出來。

星系

現在的天文學,還有更常用的測量距離的方法,而且這種方法測量距離更遠,幾百億光年都能測出來。我們在上一講也講過,就是通過光譜分析,去看紅移的情況,紅移情況越嚴重,距離也就越遠。具體的距離都是可以計算出來的。有了紅移測距的方法,我們對宇宙的研究,就一下子又上升了一個臺階。就比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我們現在都知道,這是我們能看到的最遠的光。天文學家是怎麼確定這一點的?就是因為用紅移的理論,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的距離因素消除掉了,還原出了它本來的面貌。

浩瀚宇宙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講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看到遙遠目標並不能直接得到更深遠的理解。只有測量了距離,才能消除距離的影響,才能更大範圍地應用宇宙學原理。這就是距離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最新宇宙學研究發現最強暗能量存在的新證據
    最新宇宙學研究發現最強暗能量存在的新證據 陸成寬/科技日報 2020-07-21 08:11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距離測量是天文學研究中的一項基本但十分艱難的工作,特別是對宇宙學距離的測量直接決定了對宇宙幾何和膨脹歷史的測量。以直接的三角視差方法測量銀河系內天體距離為基礎,天文學家利用天體物理性質發明了多種測量方法。涉及不同距離尺度時,測距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同時精度各異。
  • 哈勃參量:當前宇宙學研究的重要戰略方向
    與超新星光度距離的觀測一樣,哈勃參量也是零階宇宙動力學的直接結果,它表徵了宇宙的膨脹率,是所有宇宙學觀測量中唯一能夠對宇宙膨脹歷史直接測量的物理量。哈勃參量的優勢在於,它無需通過積分就可以直接與宇宙學參量建立聯繫:H(z)=-(dz/dt)/(1+z)=H_0*E(z),其中dz/dt是紅移z對宇宙時間t的導數,E(z)是紅移和宇宙學參量的函數。
  • 光速恆定實驗測量的真理,近代物理快速發展是從對光的理解開始!
    早期物理學家對光速的測量光速一直被認為是無限的,是瞬間到達的。很多早期的物理學家,如弗蘭西斯弗蘭西斯·培根、約翰內斯·克卜勒和勒內·笛卡兒等,都認為光速無限。不過,伽利略卻認為光速是有限的。這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測量光速的掩燈方案,但由於光速實在太快了,地面測量很難捕捉到,因斯實驗並沒有成功。17世紀人類首次測量出光速數值由於宇宙廣闊的空間為測量光速提供了足夠大的距離,因此,光速的測量首先在天文學上取得了成功。
  • 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研究獲進展
    這種方法不依賴於任何已有的距離階梯,也不依賴於傳統工具必需的消光、紅化以及標準化等改正,而且系統誤差可進行觀測檢驗,為精確丈量宇宙幾何、研究宇宙膨脹速度和歷史開闢了一個新途徑。   宇宙學以高精度測量距離為觀測基礎。上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E.Hubble(哈勃)發現宇宙正在膨脹: 大多數星系正在遠離我們而去,且退行速度(紅移)和星系的距離成正比。
  • 60年距離測量的演變
    精確地測定兩點之間的距離,是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科學研究中一項頗為重要的工作。邊長,是測量工作中最基本的觀測要素之一,不測量一定數量的邊長,就無法建立測繪工作的基礎大地測量控制網。在NASM22A型光速測距儀的基礎上,為了適應中短程距離測量的需要,AGA公司先後生產了小型化的NASM23和NASM24兩種型號的光速測距儀。此外,當時的蘇聯、美國和西德也研製了各具特色的光速測距儀,此處不予一一列述。光速測距相對於殷鋼線尺量距而言,不僅極大地減輕了測量工作者的體力勞動,而且大為提高了測距工作的效力,開創了「量距不用尺」的新時代,迅速地擴大了距離測量的應用。
  • 恆星距離我們如此遙遠,科學家是如何測量恆星到地球的距離
    通過視差的角度和和基線的長度,就是測量出所觀察的對象到觀測者的距離。視差法廣泛應用於測量學。而這種方法也經常用於宇宙星體距離測量。在地球上以較遠的星空為背景,觀察一顆距離較近的恆星。由於地球公轉觀測者在對於星空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所以一般地球公轉6個月再觀測恆星,此時就利用三角函數sinπ=a/D測量出恆星於地球的距離。
  • 行星間的距離是如何測量的,通過測量行星的距離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在研究宇宙天體的時候,首先就會測量這些天體的距離。那麼這些距離是如何測定的呢?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的天體距離的測量方式和近距離的天體測量方式是不同的,我們在這裡所說的主要是近距離的天體距離測量,比如地球周邊這些行星的距離。
  • 中國天文學家首次實現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
    王建民研究員接受採訪,介紹首次實現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的科研過程。 孫自法 攝  王建民研究員15日傍晚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介紹說,自類星體發現半個多世紀以來,測量它們的宇宙學距離一直是天文學家面臨的重大難題。
  • 如何測量地球到太陽的實際距離?如何測量地球與其它行星的實際距離?
    今天要解決的問題是:地球到太陽的實際距離是如何測算出來的?由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實在太遠,不可能直接用尺子來測量。所以,人們使用了一種比較巧妙的測量方法。這種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利用的是三角函數法。只需知道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和一條邊,利用三角函數就可以計算出三角形的另外兩條邊!
  • 怎樣測量與恆星之間的距離?
    六個月之後,它的位置會被再次測量。注意,六個月之後,地球已經在太陽的另外一邊。由於視差效應,恆星在夜空中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比較兩次的測量結果之後可以計算出視差角。 視差角與到恆星的距離有很明顯的關係。這個關係可以用簡單的三角學建立為: d=1/p 【這個等式背後的數學原理相當簡單。
  • 怎樣測量與恆星之間的距離?
    六個月之後,它的位置會被再次測量。注意,六個月之後,地球已經在太陽的另外一邊。由於視差效應,恆星在夜空中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比較兩次的測量結果之後可以計算出視差角。視差角與到恆星的距離有很明顯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你要計算與任何恆星之間的距離,視差角一定小於1角秒。如果你在學校糾結過幾何的話,你一定知道嘗試計算非常小的角時結果會不精確,很令人沮喪。這種計算也一樣。恆星的距離越遠,測量它半年的位置變化越困難。因此,視差法只能在距離100秒差距範圍內的恆星上使用。
  • 科學家測出一個恆星的距離是假的?實際距離會是測量距離的很多倍?
    至於這個1400光年是怎麼算出來的呢,首先我們有個恆星的顏色亮度對照表,我們可以透過顏色知道這個恆星他原來多亮,然後亮度是會隨著距離降低的,我們就可以以此測量他的光照在地球上的亮度和他原來的亮度比較,得到他的距離。
  • 平行平面之間距離的測量方法
    在測量工作中將平行平面的距離測量分為功能檢查F和過程控制P兩種思路:功能檢查與過程控制的區別一、功能檢查在Calypso內的實現:該元素適合採取單點測量方式,可以多取點。2. 計算方法選擇外接3. 該測量方法模擬塞規測量的原理4. 挑勾元素麵板的距離即可二、過程控制在Calypso內的實現:1. 對稱平面方式
  • 如何測量太陽與地球的距離?
    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不是直接測量出來的,而是利用間接的方法算出來的。我們無法通過向太陽發射雷達信號然後等待回波的時間來測出太陽的距離,因為作為等離子體的太陽難以反射雷達波,而且太陽本身也有巨大的電磁幹擾。測量太陽距離最經典的方法是金星凌日法,四百多年前的天文學家哈雷(最早算出哈雷彗星的軌道)最早提出這種方法,後來的天文學家利用該方法首次較為精確地得到了日地距離。
  • 如何在百度地圖測量距離
    百度地圖能幫組您查詢公交換乘、導航,並且能測量2個地點的距離。能提供最短路線,最快速的路線。找到公交到站信息等。方便了您的出行,方便您及時了解路況。第一,我們用自己常用的搜尋引擎,本文以百度為例,在百度中輸入百度地圖。具體如下圖所示。
  • 天文學家是如何測量天體的距離的呢?
    以人們的日常經驗來說,這是非常遙遠的距離。而相對於半徑137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行星K2-229b可以算得上是地球的近鄰。宇宙這麼大,天文學家是如何測量天體的距離的呢? 20世紀初雷達發明以後,通過發射無線電脈衝,然後接收其遇到物體後反射的回波,可以準確測量目標天體的距離。雷達測距法已成為測量太陽系內某些天體距離的基本方法之一。
  • 3DMax二種距離測量方法
    打開3dmax軟體,在視圖中隨便創建幾個物體,通過這幾個物體來演示距離的測量方法,如圖所示。開啟捕捉,直接使用捲尺工具來測量2個物體之間的距離,如圖所示。把距離測量腳本拖拽到視圖中,如圖所示。(下載連結在底部)
  • 科普:天文學中是如何通過視差法測量地球和恆星之間的距離的?
    自從天文學誕生以來,如何測量距離就是天文學中的一個難點。即使到了現在,精確的測量天文學距離依然有著很大的挑戰性,儘管天文學中有著不少的方法用來測量距離。這裡,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視差法是如何用來測量地球(或者太陽系)到其它緊鄰恆星的距離的?當然,視差法有她的使用限制,距離遙遠的恆星,這種方法是無能為力的。
  • 雷射測距——精準測量地月距離的標尺
    雷射測距試驗是通過雷射對星地距離進行科學測量。其原理是將高度同向性脈衝雷射束射向放置在衛星表面的角反射鏡,通過發送、接收時間差計算出星地距離。目前人類歷史上最遠距離的雷射測距試驗,是月球雷射測距。大家可以想像,一道光從地面觀測站從地球射出,又從月球飛回,通過一來一回的時間,換算地月距離。這是一項綜合技術,它涵蓋雷射、光電探測、自動控制、空間軌道等多個學科領域,是目前地月距離測量精度最高的技術手段,其觀測資料對天文地球動力學、地月系動力學、月球物理學以及引力理論驗證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有著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