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學家首次實現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中國天文學家首次實現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
2020-01-15 21:25: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陳海峰 責任編輯:陳海峰

    王建民研究員接受採訪,介紹首次實現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的科研過程。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獲悉,該所王建民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發展出一種全新的幾何測距方法,成功測量編號為3C 273類星體的宇宙學距離。這種幾何方法具有傳統工具不可比擬的優勢,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哈勃常數危機」提供了新途徑。

  這項重要天文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已獲權威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最新一期發表,審稿人認為,這項工作是提高黑洞質量和宇宙學距離測量精度的必經方案,十分及時和令人激動,將深受學界歡迎。

王建民研究員及其團隊代表接受採訪後合影。 孫自法 攝

  王建民研究員15日傍晚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介紹說,自類星體發現半個多世紀以來,測量它們的宇宙學距離一直是天文學家面臨的重大難題。歐洲南方天文臺耗資近億歐元、歷時10年完成的GRAVITY(「引力」)裝置,裝配在世界上最先進的甚大望遠鏡光幹涉陣列(VLTI)上,在2017年到2018年間,GRAVITY團隊成功測量了類星體3C 273的寬線區角徑為46微角秒,是目前人類對活動星系核寬線區所做的空間解析度最高的觀測。

  王建民團隊從2012年以來一直使用中科院雲南天文臺麗江2.4米望遠鏡對活動星系核的寬線區進行長期的光譜監測,利用反響映射觀測技術,該團隊在近10年中系統發展出各種必需的分析方法和軟體,通過最大熵、馬爾科夫鏈蒙特卡羅等方法可獲得寬線區的物理尺度、寬線區氣體幾何結構和動力學狀態、測量中心黑洞的質量,為高精度測量黑洞質量和宇宙學距離奠定了紮實基礎。

  在GRAVITY團隊發布類星體3C 273的幹涉觀測結果後,王建民團隊敏銳地意識到兩套獨立觀測數據之間的互補性:GRAVITY觀測的是寬線區的張角,而反響映射觀測的是物理尺寸,二者結合可實現高精度測距。該團隊利用GRAVITY幹涉數據,巧妙結合麗江2.4米望遠鏡和美國史黛渥(Steward)天文臺Bok2.3米望遠鏡長達10年的反響映射數據,通過建模綜合分析,獲得3C 273的角距離為551.5兆秒差距,哈勃常數為71.5公裡每秒每兆秒差距。

  王建民指出,3C 273距離地球大約20億光年,遠遠超出利用造父變星測量距離方法的極限。他領導團隊將GRAVITY/VLTI觀測與反響映射觀測聯合分析,從而實現類星體距離的直接測量,為解決「哈勃常數危機」提供了新方法,也為精確丈量宇宙幾何、研究宇宙膨脹速度和歷史開闢了一個新途徑。

  目前,GRAVITY團隊和王建民團隊正積極協同觀測,擴大樣本,後續有望將哈勃常數的測量精度提高到2%以上。未來5年,隨著下一代GRAVITY的觀測能力大幅提高,屆時將能直接測量哈勃參量、研究宇宙的膨脹歷史以及檢驗宇宙學模型,這將開拓人類對宇宙學、暗物質和暗能量以及新物理的深刻認識。(完)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最新天文成果:首次實現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由王建民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發展出一種全新的幾何測距方法,通過模擬綜合分析GRAVITY幹涉數據,以及麗江2.4米望遠鏡、美國Steward天文臺Bok 2.3米望遠鏡長達10年的反響映射數據,成功測量出了一個編號為3C 273的類星體的宇宙距離
  • 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研究獲進展
    自類星體發現半個多世紀以來,測量它們的宇宙學距離一直是天文學家面臨的重大難題。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距離測量是天文學研究中的一項基本但十分艱難的工作,特別是對宇宙學距離的測量直接決定了對宇宙幾何和膨脹歷史的測量。以直接的三角視差方法測量銀河系內天體距離為基礎,天文學家利用天體物理性質發明了多種測量方法。涉及不同距離尺度時,測距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同時精度各異。
  • 臺灣天文學家發現這顆類星體,是迄今已知紅移最高的類星體之一!
    來自我們中國臺灣的天文學家利用斯巴魯望遠鏡對一顆名為PSOJ006.1240+39.2219的高紅移類星體進行了光譜觀測,其觀察結果發表在《arxiv》上,提供了對這個類星體本質的更多洞察。
  • 天文學家精確測量超大質量黑洞自轉速率
    Valtonen教授和他的團隊在2010年對OJ287較小黑洞運行軌道的進動速率進行了精確測量,首次對雙黑洞質量進行準確估計,得出了大質量黑洞的自轉速率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一個天文學家小組使用20多臺光學望遠鏡和美國宇航局的SWIFT X射線太空望遠鏡對宇宙中巨大的一個黑洞的自轉速率進行了精確測量。
  • 天文學家製作出迄今最大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三維天文圖像目錄
    天文學家製作出迄今最大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三維天文圖像目錄(Credit R.White/STScI /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劉霞):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報導,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天文學研究所(IfA)天文學家,使用「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PS1)提供的數據,製作出了迄今最大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三維天文圖像目錄。
  • 科學家觀測到最強勁類星體噴射流
    中國科技網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8日報導,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觀測到了一顆類星體,其具有最強勁的噴射流,至少可比此前觀測的能量最高的噴射流強勁5倍。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 抱歉,天文學家並沒有發現早期宇宙中最亮的類星體
    在一項驚人的新發現中,天文學家宣布在早期宇宙中發現了一顆破紀錄的類星體,它的亮度超過600萬億顆太陽。130億年前,也就是大爆炸之後的8億年後,它的光到達了地球上,這意味著它的能量來自一個質量是太陽100億倍的黑洞。但這個結論完全是錯誤的。「標準蠟燭」非常適合根據測量的亮度來推斷距離,但前提是要了解蠟燭的固有亮度。
  • 最新「哈勃常數」測量表明:宇宙「標準模型」本身可能出了問題!
    用國際射電望遠鏡進行的一組新精確距離測量,極大地增加了理論家需要修改描述宇宙基本性質「標準模型」的可能性。新的距離測量使天文學家能夠改進對哈勃常數(宇宙膨脹率)的計算,這個值對於測試描述宇宙組成和演化理論模型很重要。問題是,當應用於普朗克衛星對宇宙微波背景的測量時,新的測量加劇了之前測量哈勃常數與模型預測值之間的差異。
  • 望遠鏡發現最強類星體噴射流 能量超銀河系百倍
    舉報 核心提示: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
  • 宇宙深處發現一個奇特星系,紫外光度堪比類星體
    在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通過分析斯隆數字巡天重子振蕩光譜測量項目中50萬個星系和類星體的光譜,以及加那利大型望遠鏡和阿塔卡瑪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的觀測數據,首次發現了紫外光度與類星體相當的星系。這個奇特的星系名為BOSS-EUVLG1,不僅閃耀著無比明亮的紫外光,還距離我們異常遙遠。
  • 天文學家是如何測量天體的距離的呢?
    原標題:找一把「尺子」,丈量星辰大海 天文學家找到的距離最遠的天體,已經接近可觀測宇宙的邊緣,也即100多億光年之遙。但你有沒有想過,這麼遠的距離,天文學家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近日,利用克卜勒望遠鏡數據,天文學家又發現一顆與地球個頭相仿的行星K2-229b。這顆行星距離地球2.6億光年,即24萬億公裡。
  • 黑洞質量最大的類星體
    黑洞質量最大的類星體被發現了2015年3月3日,中國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距離地球,128億光年,430萬億倍太陽光度、中心黑洞質量約為120億個太陽質量的超類星體,這是人類目前已觀測到的遙遠宇宙中發光最亮,中心黑洞質量最大的類星體。類星體巨大的能量從何而來呢?
  • 中國科學家發現宇宙最亮類星體
    以中國天文學家為主的科研團隊發現了一顆430萬億倍太陽光度、中心黑洞質量約為120億個太陽質量的超亮類星體。據悉,這是人類目前已觀測到的遙遠宇宙中發光最亮、中心黑洞質量最大的類星體。它的質量是如此之大,以至於現有理論模型很難解釋它在宇宙形成早期如何迅速地長大。
  • 60年距離測量的演變
    目前,中國、瑞士和日本等國家的一些廠商正在生產著各具特色的現代電子全站儀,此處不一一予以介紹。五、SLR和VLB I測量技術實現了遠達數千千米的站間距離測量早在1964年10月10日,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帶雷射反射鏡而僅用於雷射測距的人造地球衛星
  • 天文學家發現類星體有史以來最強風
    類星體通常還會產生能吹過周圍星系的風,從而減少恆星的形成。但是,直到現在,科學家還從未見過如此強大的類星體風。「雖然高速風先前已在類星體觀察到,這些已經薄纖細,僅攜帶大量的相對較少,」莎拉·加拉格爾,在加拿大西部大學和新的研究主要作者的天文學家說,大學生命。「相比之下,該類星體的流出物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沿著巨大的質量掃掠。
  • 天文學家是如何利用金星凌日現象來首次測量日地距離的?
    每顆行星的軌道周期已經被測量過,但是還沒有測量過其絕對距離。克卜勒第三定律(其實就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一種特殊形式)描述了每顆行星的軌道周期與其和太陽間相對距離之間的聯繫。圖解:凌日法是檢測太陽系外行星的方法,圖的下面演示隨著時間的推移,抵達地球的光度是如何變化的。
  • 黑洞和類星體,它們讓天文學家感到困惑不解
    但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天文學家們一直在不斷地積累證據,證明黑洞不僅是真實存在的,而且事實上在宇宙中相當普遍。NGC 4258星系中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這場銀河煙花表演發生在NGC 4258星系(也被稱為M106星系),這是一個像銀河系一樣的螺旋星系。
  • 三能級量子系統幾何特性完整觀測首次實現
    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張利劍課題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曾蓓、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教授潘耀東、香港理工大學教授施能聖等合作,首次在實驗上對三能級量子系統幾何特性進行了完整觀測。研究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幾何是人們理解物理世界的一種重要方法。
  • 首次被拍到!距離地球50億光年,一個黑洞向宇宙中「噴出物質」
    天文學家首次在一段令人驚嘆的視頻中捕捉到一個黑洞向宇宙中噴出物質,來自視界望遠鏡(EHT)的一段視頻顯示,一個遙遠的黑洞正在向宇宙中噴射粒子,這個超大質量黑洞距離地球50億光年,位於一個類星體的中心。類星體是星系明亮的中心,在那裡黑洞和它的吸積盤產生大量的能量,這些吸積盤在極端重力的推動下產生的摩擦力是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