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最新天文成果:首次實現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

2020-12-04 快科技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由王建民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發展出一種全新的幾何測距方法,通過模擬綜合分析GRAVITY幹涉數據,以及麗江2.4米望遠鏡、美國Steward天文臺Bok 2.3米望遠鏡長達10年的反響映射數據,成功測量出了一個編號為3C 273的類星體的宇宙距離。

自類星體(類恆星天體)發現半個多世紀以來,測量它們的宇宙學距離一直是天文學家面臨的重大難題。歐洲南方天文臺耗資近億歐元、歷時10年完成的GRAVITY(「引力」)裝置,裝配在世界上最先進的甚大望遠鏡光幹涉陣列(VLTI)上,在2017年到2018年間,GRAVITY團隊成功測量了類星體3C 273的寬線區角徑為46微角秒,是目前人類對活動星系核寬線區所做的空間解析度最高的觀測。

而王建民所在的研究團隊就開始用中科院雲南天文臺麗江2.4米望遠鏡,對活動星系核的寬線區進行長期光譜監測,並通過反響映射觀測技術,最大熵、馬爾科夫鏈蒙特卡羅等方法獲得了寬線區的物理尺度、氣體幾何結構和動力學狀態、測量中心黑洞的質量等數據。

據中科院介紹:「這兩套獨立的觀測數據具有互補性,GRAVITY觀測的是寬線區的張角,反響映射觀測的則是物理尺寸,二者結合就能實現高精度測距。」

3C 273類星體距離地球大約有20億光年,實現類星體的距離的直接測量,為解決「哈勃常數危機」提供了新的方法,未來也將在精確測量宇宙幾何,研究宇宙膨脹速度和歷史方面提供幫助。

目前,這一研究成果已被發表在《自然天文》上,審稿人認為,「該方法對提高黑洞質量和宇宙學距離的測量精度有很大幫助。」

相關焦點

  • 中國天文學家首次實現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
    中國天文學家首次實現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 2020-01-15 21:25: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陳海峰 責任編輯:陳海峰
  • 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研究獲進展
    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需要極高空間解析度的觀測,且只能通過幹涉突破瑞利極限得以實現。在過去的十年中,歐洲南方天文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世界上最先進的甚大望遠鏡光幹涉陣列(VLTI)上首次成功實現對第一顆類星體3C 273高達10微角秒空間解析度的觀測。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Phillips 發現了根據光變曲線實現標準化的方法之後,超新星就成為研究宇宙學的主要測量距離工具。 然而,隨著對類星體的深入理解,利用類星體測量宇宙學參數又被重新提出,特別是對寬發射線輻射性質的理解,通過觀測它們的光變行為與電離連續譜的關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測量寬線區動力學和幾何的方法,稱為「反響映射」。
  • 銀河系旋臂結構最新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廣泛關注
    2013年6月3日,第222屆美國天文學會在印第安納舉行,會上有關銀河系旋臂結構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了天文學界和眾多媒體的矚目,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關於本地臂的形態。本地臂從銀河系旋臂的一個短小的鼓包(spur),上升到可能是主臂的一個分支或者本身就是一個類似主臂的結構。它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對自己所處的銀河系環境的認識。
  • 天文學家製作出迄今最大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三維天文圖像目錄
    天文學家製作出迄今最大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三維天文圖像目錄White/STScI /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劉霞):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報導,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天文學研究所(IfA)天文學家,使用「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PS1)提供的數據,製作出了迄今最大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三維天文圖像目錄。
  • 中國LAMOST一期巡天成果豐碩 已發布光譜901萬條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提供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LAMOST運行和發展中心主任趙剛研究員介紹說,自2012年9月開展一期巡天以來,利用LAMOST數據共發表SCI論文345篇,引用3000餘次,一大批高顯示度的亮點成果備受矚目:  ——利用LAMOST數據的大樣本優勢,給銀河系「重新畫像」方面,一是銀河系銀盤半徑大小被兩次刷新,從2017年發現增大25%,到2018年增大到一倍;
  • 天文小百科:淺談類星體
    一、緣起從1960年起,人們對劍橋第三電波星表中(3C)一些不知意義、模糊的無線電波源,陸陸續續有下列的發現:1.它們的光學體很小(光學直徑<1"),和恆星很難區別:從帕羅馬天文臺5m望遠鏡所拍照片中顯示,它和恆星一樣,都只是一個光點。
  • 中國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發布首批巡天光譜數據研究成果
    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可以幫助您。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9日在位於和河北省承德市的興隆觀測站宣布,使用中國自主創新研製的郭守敬望遠鏡,中外科學家取得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興隆觀測站距離中國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公元1231年-1316年)的家鄉河北邢臺約570公裡。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2015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中國科學院牽頭完成或參與完成的七項成果入選其中,分別是: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理論預言並實驗驗證外爾半金屬的存在,揭示伊波拉病毒演化及遺傳多樣性特徵,實現對反物質間相互作用力的測量,探測到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質量最大的類星體,發現東亞最早的現代人化石,實現對單個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探測。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程序分為推薦、初選和終選3個環節。
  • 60年距離測量的演變
    即使採用基線網而間接地測量起算邊,也需要用殷鋼線尺人工丈量一條5km左右的基線,它的丈量精度要求達到百萬分之一。這種線尺量距法,要求選擇和布設平坦開闊的測線場地,進而由五、六個人在5km左右基線上,一尺又一尺地往返丈量400餘次,才能夠完成這條基線的丈量。其勞動強度之大,作業之繁,是可想而知的。為了達到建立大地控制網的應用目的,還要測量一定的幾何圖形,平差計算基線網的觀測成果。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國內首次實現月球雷射測距—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長期從事月球雷射測距技術研究,經過對若干關鍵技術攻關後取得重大突破。
  • 最新「哈勃常數」測量表明:宇宙「標準模型」本身可能出了問題!
    哈勃常數 布拉茨領導著Megamaser宇宙學項目,該項目通過尋找具有特定屬性的星系來測量哈勃常數,這些星系有助於產生精確的幾何距離。 哈勃在1929年首次通過測量到星系的距離和後退速度來計算宇宙的脹率(哈勃常數)。
  • 中國科學家發現宇宙最亮類星體
    左圖:新發現的SDSS J0100+2802是已知遙遠類星體中黑洞質量和光度最大的。上海天文臺李兆聿製圖。背景圖片是麗江2.4米望遠鏡圓頂及其天空(中科院雲南天文臺供圖)。  距離地球128億光年  國際頂級科學期刊《自然》(Nature)26日公布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中國天文學家為主的科研團隊發現一顆類星體,光度是太陽光度的430萬億倍,距離地球128億光年,比目前已知距離地球最遠130億光年的類星體還亮7倍。
  • ...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打開APP 中科大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新華網 發表於 2020-12-27 11:01:16
  • 潘建偉團隊又出新成果 自由空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中安在線 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2月27日從中科大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合作者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的更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這項成果由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完成。《物理評論快報》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成果。
  • 三能級量子系統幾何特性完整觀測首次實現
    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張利劍課題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曾蓓、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教授潘耀東、香港理工大學教授施能聖等合作,首次在實驗上對三能級量子系統幾何特性進行了完整觀測。研究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幾何是人們理解物理世界的一種重要方法。
  • 科學家利用人工智慧創建了恆星、星系和類星體的超詳細3D地圖
    (IFA)的一組天文學家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全面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的天文成像目錄。他們的工作成果是出版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他們的PS1望遠鏡位於夏威夷大島的Haleakalā山頂上,它能夠掃描75%的天空,而且它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深淺多色光學測量。
  •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
  • 中科院研究員:揭秘宇宙加速膨脹背後的暗能量—新聞—科學網
    要確定宇宙的膨脹是加速還是減速,就要測量遙遠天體的距離和紅移關係。天文學上常用的測距方法,是通過測量天體的亮度來推斷距離,這要選取具有絕對亮度的天體作為標準。由恆星演化到最後發生爆炸而形成的超新星可以擔任這個角色。其爆發時亮度能與整個星系相比擬,從很遠的距離外都能觀測到。
  • 中國首次實現脈衝數最小安全距離最長新量子密鑰
    原標題:我首次實現脈衝數最小、安全距離最長新型量子密鑰 記者3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分組脈衝數最小、安全距離最長的RRDPS協議,解決了該協議在實際信道條件下分組脈衝數過多、效率偏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