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小百科:淺談類星體

2020-12-05 天文在線

一、緣起

從1960年起,人們對劍橋第三電波星表中(3C)一些不知意義、模糊的無線電波源,陸陸續續有下列的發現:

1.它們的光學體很小(光學直徑<1"),和恆星很難區別:

從帕羅馬天文臺5m望遠鏡所拍照片中顯示,它和恆星一樣,都只是一個光點。

2.它們有極亮(非比尋常的亮)的表面:

在可見光及無線電波波段都此特性。

3.它們的光譜是連續光譜及強烈的發射譜線:

在1962/63年,由M.Schmidt測出這和那些已知的電波星系光譜相同。

事實上,測得的類星體的光譜主要有三部分;

1.由同步輻射造成的非熱性連續光譜;

2.吸積作用造成極明亮的發射譜線;

3.星際介質造成的吸收譜線。

4.它們的光譜呈現巨大的紅位移量(位移指數Z=△λ/λ)。

因此由赫伯定律推論,它們是極遠的藍色星系,可見光絕對亮度超過一般正常星系的100倍,而電波強度和CygA星系相當。

到此階段的探查,我們將之冠上類星體Quasar之名(或謂類星電波源Quasistellar Radio Source)。

二、定名

1965年A.Sandage 發現許多類星體,它們的光學性質和類星電波源相同;都有緊密的結構,極亮的表面及藍的顏色;但它們卻沒有輻射無線電波(或是太弱了,而沒被測到),因此我們可將它們分為兩類:

1.類星電波源QSR's:能用光學及電波段測出,這類比較少,佔目前類星體總數的1/20。

2.類星體QSO's(或稱電波寧靜類星體):不輻射電波,.只能以光學測出。

今日,我們相信它們代表的是同一種天體,只不過有的電波輻射減弱了;科學家相信,具有強烈電波輻射的類星體可能是類星體「一生」中處於短暫的「發高燒」階段的產物。因此,稱之為類星電波源(quasars)或類星體(quasistellar objects)都可以;有必要時,再注意它有沒有輻射電波即可。

目前,在可見光及電波波段的天空搜尋中,數千個類星體已被發現;例如MP Veron-Cetty 及P.Veron(1989)作的星表目錄中有4,170個類星體,A.Hewit t和G.Burbidge(1987)所出星表中3,570個附有紅移資料的類星體。

三、歷史紀錄

·最近的類星體-3C273(M.Schmidt所發現):

視星等mv=12.8(其餘的比16等還暗),紅移z=0.158(相當距離950Mpc.約等於31億光年遠)。

·最亮的類星體-S50014+81:

絕對星等Mv=-33等(mv=16.5);z值為3.14。

·最大紅移指數(相當於最遠)的類星體-PKS2000-300:

mv=19,z=3.78(記錄已被取代,並不斷刷新中!)。

不過在1986年後,發現越來越多更大紅移的類星體,其中約有30個z值超過4的;最近的報告(1990年)指出,PC1247+3406的z值為4.90。值得一提的是,類星體的數目似乎以Z=2左右為分界;紅移小於2的隨著z值增大,數目也越多,而紅移大於2的,分布趨勢則相反,z值越大的類星體數目越小。

最早發現類星體巨大紅移現象的,是M.Schmidt 在分析3c 273光譜時頓悟的;他感覺那些強烈的發射譜線相對排列順序與氫原子光譜的幾條譜線很相似;不同的只是整個光譜都向紅端(長波)移動了一大截。以PKS2000-300(圖一)為例,由圖中可看出,氫譜線之一Lα,已由原波長λo=121.6nm 移到λ=581.2nm,其z值=Δλ/λ=4;因此我們在可見光區找到這些本來應在紫外線區的發射譜線(包括氫的賴曼線系及CIV譜線λ o=155nm都是)。(圖一)

類星體的紅移量是如此的巨大,我們不能只是以簡單的赫伯定律(距離d與z值成正比)來決定它的距離;而必須以廣義相對論為基礎的宇宙模式來解釋它。

四、與星系的關係

類星體的絕對星等Mv在-25~-33等之間(由赫伯常數Ho=50km/s·Mpc推算),這可推論出其光度在10 12 ~10 14 L⊙之間(約4 *10 38 ~10 41 W),這代表類星體是宇宙最亮的天體;它們是遙遠活躍星系的極亮核及塞佛特星、N星系及電波星系強烈活動的延續。這些的星系的輪廓只有在最近的類星體3C273的光學影像中被辨認出,呈現模糊、擴張、雲霧狀的斑點;

通常星系被比它亮很多的核的光芒所掩過,而呈現類星體的現象。只有到最近,以極靈敏的CCD偵測器及現代影像擴大技術,這才比較有可能測出那些z≦0.5的類星體及和它有關的星系(因z值越小之類星體距離越近,與其有關之母星系才不至於太暗)。減去類星體光度後的星系絕對星等在-21~ -23等之間,是直徑40~150kpc的橢圓星系或漩渦星系。觀測結果認為有強電波輻射的類星體可能屬於橢圓星系,而無電波電波類星體則屬於漩渦星系。

此外,在某些類星體中,其分立的子電波源間出現分離的相對速度居然快過光速的現象!例如3C273;由巨大天線陣從1977年到1980年,以波長2.8cm的無線電波波段觀測結果顯示,其分立兩子電波源間分離速度高達11倍光速。

雖然,光速是物體運動速度的極限也是能量傳遞速度的極限;但這種看似不可思議的超光速現象,在視覺上卻有可能造成超光速的現象。例如,在夜晚將探照燈射向高空,由於雲層的反射,天空會出現亮點;當地面的探照燈緩慢轉動時,在高空的亮點卻以極快的速度在移動。如果這雲層夠高,亮點的速度甚至可以超過光速。以這模型來解釋上述類星體中的現象,認為是由類星體中心母體噴出兩股相反方向的粒子流(相當於探照燈的光),它照在星際介質上(相當於高空的雲),從而激起電波輻射(相當於亮點);因此,只要中心母體有小小的擺動,粒子流照射所激起的輻射區就會迅速的移動;如此看來,這兩輻射區相離速度超過光速就大有可能了。

五、巨大紅位移之謎

根據同步電子輻射原理推論出,類星體質量~10 8 M⊙,所有輻射能(光度)~10 39 W≒10 13 L⊙。根據相對論E=m·c 2推算其壽命約10 8年。推算出如此巨大能量之結果,使得一些天文學家質疑:決定距離的基礎是否為赫伯紅移關係?

一般認為紅移所代表的可能性有三種:

1.赫伯紅移

越遠的星系紅移效應越大;類星體是目前發最遠的星系,它可能代表宇宙的邊緣或最早的宇宙。

2.引力紅移

就是從遠離強引力場的地方觀測,譜線會向長波的方向移動;但須要的引力場極大(約一億個太陽質量的黑洞),且造成的譜型與類星體的不符。

3.局部紅移

認為可能是某些星系高速噴出物質所造成之局部現象(與上述視線之超光速原理相同);支持的證據是,很多星系及類星體常成雙或成群出現,而它們之間的紅移值截然不同。反對的說法是,也有不少成群協同的類星體、星團和它們的母星系有相同的紅移量。

其中以支持赫伯紅移理論的證據最為有力─

1.尋找紅移與星系相近的低紅移類星體:

以z≦0.5為範圍,果然找到很多與橢圓或漩渦星系有關而紅移相近的類星體;而高紅移星系實在太暗,難以測出,不適用此法。

2.雙胞胎類星體的證據:

1979年D.Walsh,RFCarswell和RJWeymann吃驚的發現類星體QSO0957+561A及B不但距離極近(5.7"),星等同樣是17等,z值同為1.41,甚至完全相同的光譜。令人懷疑他們根本是同一天體,只是被重力透鏡影響光線偏折而呈二重像。後來果然在類星體B旁發現一模糊的雲霧,測量結果發現它是造成此光學二重像效應z=0.39的中介星系(介於我們與此類星體之間)。此發現意義極重大,不但印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重力透鏡的預測,而且證明紅移大(z=1.41)之類星體在紅移小(z=0.39)星系之後,更支持了赫伯紅移的理論。

3.重力透鏡造成的光變:

當中介星系轉動時,由於重力的作用,使其後方類星體之光度發生變化;理論上,我們可從觀測到的類星體光變時間及影像空間角度,去推算類星體距離,再去印證赫伯紅移所推算之距離是否正確。.可惜,在類星體與我們之間常有無數物質,造成引力的多重影響,而不易以此法測出,有待將來進一步的改良觀測技術。

4.吸收線的支持:

類星體中吸收譜線所測得的Zabs與發射譜線的z值不同,一般是Zabs≦Z;如果發射線z值是代表類星體的位置(距離),則其吸收線之Zabs則是類星體和我們之間許多的星際間物質吸收所造成(如圖一中Lα森林區,就是Lα線被不同距離物質吸收,所呈多重紅移之結果)。當(Z-Zabs)/Z≧0.01,代表是類星體和我們之間許多星系外部的洞區所造成。

此外,我們在高紅移類星體吸收線中找到低紅移星系(及類星體)之吸收線系統,而在低紅移星系吸收線中找不到高紅移類星體之吸收線,這可說明高紅移星體的確是在低紅移星系(類星體)的後面。

另外,一種很像類星體的怪東西,在1929年被發現並定名為BL蝎虎座天體;它的特徵就是幾乎沒有特徵。光度變化不規則,只有連續光譜,測不到它的譜線(可能太弱了)。因此,它的距離也很難定出。它那屬於非熱性之連續光譜在可見光部份比類星體陡。目前已發現100個左右。

六、結語

到底類星體是個什麼樣的天體呢?它的外型像恆星,光譜像塞佛特星系,電波性質像電波星系……?而目前的認定是,它是宇宙在大霹靂後,最先形成的「星系」前身。但無疑的,它是一種非常活躍的天體;如果宇宙紅移理論確實是對的,那類星體對於我們宇宙將扮演極重大的角色;它代表的是最遠,最古老的宇宙。因此能從側面映整個宇宙的演化。也由於它高度的亮及神秘的吸收線,更是我們研究宇宙中介物質(介於我們和宇宙邊緣之間)的最佳利器。

參考書目

新宇宙論

二十世紀天文學

天文漫談

牛頓運動定律與相對論

宇宙物理學

星系的世界

天文學講話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最新天文成果:首次實現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由王建民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發展出一種全新的幾何測距方法,通過模擬綜合分析GRAVITY幹涉數據,以及麗江2.4米望遠鏡、美國Steward天文臺Bok 2.3米望遠鏡長達10年的反響映射數據,成功測量出了一個編號為3C 273的類星體的宇宙距離
  • 天文學家製作出迄今最大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三維天文圖像目錄
    天文學家製作出迄今最大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三維天文圖像目錄White/STScI /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劉霞):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報導,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天文學研究所(IfA)天文學家,使用「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PS1)提供的數據,製作出了迄今最大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三維天文圖像目錄。
  • 黑洞質量最大的類星體
    而想形成這麼大質量的超級黑洞,至少需要數萬個黑洞或者恆星合併在一起,目前科學家已經在宇宙中發現了20多顆的類星體。 類星體究竟是什麼?1964年5月美國華裔天文物理學家-丘宏義,在學術雜誌進《今日物理》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文中丘宏義創造了一個名詞叫「類星體」,「類星體」是一種光度非常高,距離我們非常遠的奇異天體,它們的大小不到一光年,而光度卻比我們的銀河系還要高數千倍,它璀璨的光芒使我們能在100億光年之外還能觀測到它們。
  • 從大百科到小百科
    在最早的天文學卷工作人員中並沒有我,但是我想到天文學所展示的天體宇宙是那樣的豐富多彩,需要大量的高質量插圖甚至於圖片專頁,我從事天文工作已經有30年,而且一向注意天文圖片和照片的收集調查,通過在北京天文館10年來的工作實踐,更具有較高的資料整合能力,於是我主動向天文卷主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張鈺哲臺長提出參加編圖工作的申請,不久就得到批准,經過各種正規手續我被借調給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工作,成為天文學卷的特約圖片編輯
  • 類星體的能量之謎
    1950年,英國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的科學家把已發現的射電源彙編成表,其中天體的編號以劍橋(Cambridge)的首字母C打頭。後來出版了第三版《劍橋射電源第三星表》(Third Cambridge Catalogue of Radio Sources),簡稱為3C表,其中的天體編號以3C作為前綴。這個表收錄的射電源更為完整。
  • 我們發現了宇宙早期的超級黑洞和最亮類星體
    《自然》雜誌還特地為此文作了題為《井噴式快速成長的年輕黑洞》(Young black hole had monstrous growth spurt)的新聞發布,並邀請德國馬普天文研究所的布拉姆·維尼曼博士(Bram Venemans)在同期雜誌的「新聞與評述」欄目中專門撰寫題為《年輕宇宙裡的巨獸》(A giant in the young Universe)的文章,評述了我們的這一發現
  • 中國天文學家首次實現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
    王建民研究員接受採訪,介紹首次實現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的科研過程。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獲悉,該所王建民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發展出一種全新的幾何測距方法,成功測量編號為3C 273類星體的宇宙學距離。這種幾何方法具有傳統工具不可比擬的優勢,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哈勃常數危機」提供了新途徑。
  • 黑洞類星體等離子噴流,是直直地噴出嗎?不,是喇叭褲狀噴出!
    科學家研究了300多個類星體旋轉的黑洞,這些黑洞產生了等離子束。研究發現,在距離黑洞一定距離的地方,這些天體物理噴流的形狀從拋物線變為錐形,讓人想起70年代標誌性的「喇叭褲」。通過有效測量這些「宇宙褲」,研究人員旨在解釋在遙遠活動星系中心將物質加速到接近光速的中央引擎黑洞,其研究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史上最遠類星體! 不想了解一下麼?
    我們把比母體星系本身更為明亮的星系中心核稱之為「活動星系核」,而其中最明亮的天體就是「類星體」。因為是極其明亮的天體,即使在非常遙遠的宇宙也能被觀測到。這次發現的類星體被稱為J0313-1806。我們通過阿爾瑪望遠鏡的觀測,可以精確測量到這個類星體的距離(光行距離:光前進的路程的長度)。這次的發現,將3年前更新的類星體的最遠記錄再次刷新了2000萬光年左右。
  • 科學家發現黑洞驅動的類星體
    然而與類星體相比,其強度可能連一盞 10-W 的燈泡都算不上。由於銀河系的核心(巨型黑洞)對附近材料的貪婪吞噬,其亮度可以達到驚人的地步。 近日,天文學家們又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明亮的類星體(J043947.08 + 163415.7)—— 其亮度竟然是太陽光芒的 600 萬億倍!此前的紀錄保持者,亮度僅相當於太陽的 420 萬億倍。
  • 科學家利用人工智慧創建了恆星、星系和類星體的超詳細3D地圖
    夏威夷的泛STARRS望遠鏡 影象: 夏威夷大學由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ofHawai)的天文學家組成的MāNoa『s天文研究所(IFA)的一組天文學家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全面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的天文成像目錄。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至此,河外天文和作為科學的宇宙學時代才到來。 造父變星是一類具有準確周期性光變的經典變星,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晚期的特殊階段因脈動而產生的現象,輻射光度高達一千到十萬倍的太陽光度。>」時期,四大發現奠定了現代天文研究大廈的基石。
  • 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研究獲進展
    自類星體發現半個多世紀以來,測量它們的宇宙學距離一直是天文學家面臨的重大難題。
  • 天文學家發現了早期宇宙中最亮的類星體
    這一發現發表在美國天文學會第233次會議上,並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上。這個被發現的天體被稱為J043947.08+163415.7,其亮度相當於600萬億個太陽。類星體的亮度來自於它的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物質所釋放的難以置信的能量。這種材料受到壓力、壓縮和加熱,並在所有波長的光中發光。新發現的類星體有一個質量是太陽幾億倍的超大質量黑洞。
  • 類星體到底是什麼?來自遙遠宇宙的它,為何如此暴躁?
    當物質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類星體周圍旋轉時,它會被強大的自身輻射力量加熱並向外噴射。所有這些不可思議的「消化過程」使類星體形成了驚人的景觀,它的亮度是由1000億顆恆星組成的星系的1000倍。[1]來源:歐洲南方天文臺 / M.克爾梅瑟爾 類星體(quasar,也可以寫成quasi-stellar object 或 QSO)是一種活躍的高亮度星系核。類星體由一個特大質量黑洞組成,黑洞周圍環繞著繞軌道運行的氣體吸積盤。當吸積盤中的氣體被黑洞吞噬時,能量能夠以電磁輻射的形式釋放出來。
  • 類星體3c273特別之處 類星體3c273的能量到底有多少?
    類星體確實是一種能量非常大的星球體,人類最近發現了類星體3c273,類星體3c273的發現之後人們都特別的驚奇。無數的宇宙天文學愛好者都想知道類星體3c273的真實秘密是什麼,想通過研究類星體3c273來獲得一些關於類星體的知識,類星體現如今已經成為大眾所討論的熱點話題。
  • 發現最遙遠的類星體與最古老超大質量黑洞,形成於大爆炸後6.7億年
    宇宙從誕生到發出第一束光歷經了數百萬年時間,接著恆星開始形成、聚集成星系,然後星系氣體與塵埃圍繞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旋轉,形成整個宇宙中最明亮的物體:類星體。最近,天文學家再觀測到當今距離最遙遠的類星體與最古老的黑洞,形成於大爆炸後僅6.7億年,打破了3年前的最遠類星體記錄。
  • 科學家:類星體了解一下!
    類星體是類似恆星的天體的簡稱,與脈衝星、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共同被稱為20世紀天文學的「四大發現」。1960年,美國天文學家艾倫·桑德奇在一次天文觀測中用一臺直徑為5米的光學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類星體,但當時人們並沒有認識到這個天體是如此特別。
  • 科學家利用AI創建了一幅超詳細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3D地圖
    夏威夷的Pan-STARRS望遠鏡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天文學研究所(IfA)的一組天文學家通過人工智慧(AI)神經網絡,創建了有史以來最全面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的天文成像目錄馬諾阿天文學研究所(IfA)的天文學家小組在2016年發布了一份包含30億天體的星表,其中包括恆星、星系和類星體(超大質量黑洞的活動核心)。不用說,解析這個包含2 PB數據的龐大資料庫是一項不適合普通人、科學家,甚至是人類的任務。 2016年目錄發布的主要目標,是更好地表徵這些遙遠的光斑,並繪製所有三個維度的星系排列。
  • 宇宙深處發現一個奇特星系,紫外光度堪比類星體
    在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通過分析斯隆數字巡天重子振蕩光譜測量項目中50萬個星系和類星體的光譜,以及加那利大型望遠鏡和阿塔卡瑪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的觀測數據,首次發現了紫外光度與類星體相當的星系。按照過往經驗,紫外光度和紅移值都如此之高的天體,通常被歸類為類星體。所謂類星體,指的是宇宙早期的活躍星系核,由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瘋狂吸積周圍物質產生強烈爆發,在各波段閃耀著明亮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