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從1960年起,人們對劍橋第三電波星表中(3C)一些不知意義、模糊的無線電波源,陸陸續續有下列的發現:
1.它們的光學體很小(光學直徑<1"),和恆星很難區別:
從帕羅馬天文臺5m望遠鏡所拍照片中顯示,它和恆星一樣,都只是一個光點。
2.它們有極亮(非比尋常的亮)的表面:
在可見光及無線電波波段都此特性。
3.它們的光譜是連續光譜及強烈的發射譜線:
在1962/63年,由M.Schmidt測出這和那些已知的電波星系光譜相同。
事實上,測得的類星體的光譜主要有三部分;
1.由同步輻射造成的非熱性連續光譜;
2.吸積作用造成極明亮的發射譜線;
3.星際介質造成的吸收譜線。
4.它們的光譜呈現巨大的紅位移量(位移指數Z=△λ/λ)。
因此由赫伯定律推論,它們是極遠的藍色星系,可見光絕對亮度超過一般正常星系的100倍,而電波強度和CygA星系相當。
到此階段的探查,我們將之冠上類星體Quasar之名(或謂類星電波源Quasistellar Radio Source)。
二、定名
1965年A.Sandage 發現許多類星體,它們的光學性質和類星電波源相同;都有緊密的結構,極亮的表面及藍的顏色;但它們卻沒有輻射無線電波(或是太弱了,而沒被測到),因此我們可將它們分為兩類:
1.類星電波源QSR's:能用光學及電波段測出,這類比較少,佔目前類星體總數的1/20。
2.類星體QSO's(或稱電波寧靜類星體):不輻射電波,.只能以光學測出。
今日,我們相信它們代表的是同一種天體,只不過有的電波輻射減弱了;科學家相信,具有強烈電波輻射的類星體可能是類星體「一生」中處於短暫的「發高燒」階段的產物。因此,稱之為類星電波源(quasars)或類星體(quasistellar objects)都可以;有必要時,再注意它有沒有輻射電波即可。
目前,在可見光及電波波段的天空搜尋中,數千個類星體已被發現;例如MP Veron-Cetty 及P.Veron(1989)作的星表目錄中有4,170個類星體,A.Hewit t和G.Burbidge(1987)所出星表中3,570個附有紅移資料的類星體。
三、歷史紀錄
·最近的類星體-3C273(M.Schmidt所發現):
視星等mv=12.8(其餘的比16等還暗),紅移z=0.158(相當距離950Mpc.約等於31億光年遠)。
·最亮的類星體-S50014+81:
絕對星等Mv=-33等(mv=16.5);z值為3.14。
·最大紅移指數(相當於最遠)的類星體-PKS2000-300:
mv=19,z=3.78(記錄已被取代,並不斷刷新中!)。
不過在1986年後,發現越來越多更大紅移的類星體,其中約有30個z值超過4的;最近的報告(1990年)指出,PC1247+3406的z值為4.90。值得一提的是,類星體的數目似乎以Z=2左右為分界;紅移小於2的隨著z值增大,數目也越多,而紅移大於2的,分布趨勢則相反,z值越大的類星體數目越小。
最早發現類星體巨大紅移現象的,是M.Schmidt 在分析3c 273光譜時頓悟的;他感覺那些強烈的發射譜線相對排列順序與氫原子光譜的幾條譜線很相似;不同的只是整個光譜都向紅端(長波)移動了一大截。以PKS2000-300(圖一)為例,由圖中可看出,氫譜線之一Lα,已由原波長λo=121.6nm 移到λ=581.2nm,其z值=Δλ/λ=4;因此我們在可見光區找到這些本來應在紫外線區的發射譜線(包括氫的賴曼線系及CIV譜線λ o=155nm都是)。(圖一)
類星體的紅移量是如此的巨大,我們不能只是以簡單的赫伯定律(距離d與z值成正比)來決定它的距離;而必須以廣義相對論為基礎的宇宙模式來解釋它。
四、與星系的關係
類星體的絕對星等Mv在-25~-33等之間(由赫伯常數Ho=50km/s·Mpc推算),這可推論出其光度在10 12 ~10 14 L⊙之間(約4 *10 38 ~10 41 W),這代表類星體是宇宙最亮的天體;它們是遙遠活躍星系的極亮核及塞佛特星、N星系及電波星系強烈活動的延續。這些的星系的輪廓只有在最近的類星體3C273的光學影像中被辨認出,呈現模糊、擴張、雲霧狀的斑點;
通常星系被比它亮很多的核的光芒所掩過,而呈現類星體的現象。只有到最近,以極靈敏的CCD偵測器及現代影像擴大技術,這才比較有可能測出那些z≦0.5的類星體及和它有關的星系(因z值越小之類星體距離越近,與其有關之母星系才不至於太暗)。減去類星體光度後的星系絕對星等在-21~ -23等之間,是直徑40~150kpc的橢圓星系或漩渦星系。觀測結果認為有強電波輻射的類星體可能屬於橢圓星系,而無電波電波類星體則屬於漩渦星系。
此外,在某些類星體中,其分立的子電波源間出現分離的相對速度居然快過光速的現象!例如3C273;由巨大天線陣從1977年到1980年,以波長2.8cm的無線電波波段觀測結果顯示,其分立兩子電波源間分離速度高達11倍光速。
雖然,光速是物體運動速度的極限也是能量傳遞速度的極限;但這種看似不可思議的超光速現象,在視覺上卻有可能造成超光速的現象。例如,在夜晚將探照燈射向高空,由於雲層的反射,天空會出現亮點;當地面的探照燈緩慢轉動時,在高空的亮點卻以極快的速度在移動。如果這雲層夠高,亮點的速度甚至可以超過光速。以這模型來解釋上述類星體中的現象,認為是由類星體中心母體噴出兩股相反方向的粒子流(相當於探照燈的光),它照在星際介質上(相當於高空的雲),從而激起電波輻射(相當於亮點);因此,只要中心母體有小小的擺動,粒子流照射所激起的輻射區就會迅速的移動;如此看來,這兩輻射區相離速度超過光速就大有可能了。
五、巨大紅位移之謎
根據同步電子輻射原理推論出,類星體質量~10 8 M⊙,所有輻射能(光度)~10 39 W≒10 13 L⊙。根據相對論E=m·c 2推算其壽命約10 8年。推算出如此巨大能量之結果,使得一些天文學家質疑:決定距離的基礎是否為赫伯紅移關係?
一般認為紅移所代表的可能性有三種:
1.赫伯紅移
越遠的星系紅移效應越大;類星體是目前發最遠的星系,它可能代表宇宙的邊緣或最早的宇宙。
2.引力紅移
就是從遠離強引力場的地方觀測,譜線會向長波的方向移動;但須要的引力場極大(約一億個太陽質量的黑洞),且造成的譜型與類星體的不符。
3.局部紅移
認為可能是某些星系高速噴出物質所造成之局部現象(與上述視線之超光速原理相同);支持的證據是,很多星系及類星體常成雙或成群出現,而它們之間的紅移值截然不同。反對的說法是,也有不少成群協同的類星體、星團和它們的母星系有相同的紅移量。
其中以支持赫伯紅移理論的證據最為有力─
1.尋找紅移與星系相近的低紅移類星體:
以z≦0.5為範圍,果然找到很多與橢圓或漩渦星系有關而紅移相近的類星體;而高紅移星系實在太暗,難以測出,不適用此法。
2.雙胞胎類星體的證據:
1979年D.Walsh,RFCarswell和RJWeymann吃驚的發現類星體QSO0957+561A及B不但距離極近(5.7"),星等同樣是17等,z值同為1.41,甚至完全相同的光譜。令人懷疑他們根本是同一天體,只是被重力透鏡影響光線偏折而呈二重像。後來果然在類星體B旁發現一模糊的雲霧,測量結果發現它是造成此光學二重像效應z=0.39的中介星系(介於我們與此類星體之間)。此發現意義極重大,不但印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重力透鏡的預測,而且證明紅移大(z=1.41)之類星體在紅移小(z=0.39)星系之後,更支持了赫伯紅移的理論。
3.重力透鏡造成的光變:
當中介星系轉動時,由於重力的作用,使其後方類星體之光度發生變化;理論上,我們可從觀測到的類星體光變時間及影像空間角度,去推算類星體距離,再去印證赫伯紅移所推算之距離是否正確。.可惜,在類星體與我們之間常有無數物質,造成引力的多重影響,而不易以此法測出,有待將來進一步的改良觀測技術。
4.吸收線的支持:
類星體中吸收譜線所測得的Zabs與發射譜線的z值不同,一般是Zabs≦Z;如果發射線z值是代表類星體的位置(距離),則其吸收線之Zabs則是類星體和我們之間許多的星際間物質吸收所造成(如圖一中Lα森林區,就是Lα線被不同距離物質吸收,所呈多重紅移之結果)。當(Z-Zabs)/Z≧0.01,代表是類星體和我們之間許多星系外部的洞區所造成。
此外,我們在高紅移類星體吸收線中找到低紅移星系(及類星體)之吸收線系統,而在低紅移星系吸收線中找不到高紅移類星體之吸收線,這可說明高紅移星體的確是在低紅移星系(類星體)的後面。
另外,一種很像類星體的怪東西,在1929年被發現並定名為BL蝎虎座天體;它的特徵就是幾乎沒有特徵。光度變化不規則,只有連續光譜,測不到它的譜線(可能太弱了)。因此,它的距離也很難定出。它那屬於非熱性之連續光譜在可見光部份比類星體陡。目前已發現100個左右。
六、結語
到底類星體是個什麼樣的天體呢?它的外型像恆星,光譜像塞佛特星系,電波性質像電波星系……?而目前的認定是,它是宇宙在大霹靂後,最先形成的「星系」前身。但無疑的,它是一種非常活躍的天體;如果宇宙紅移理論確實是對的,那類星體對於我們宇宙將扮演極重大的角色;它代表的是最遠,最古老的宇宙。因此能從側面映整個宇宙的演化。也由於它高度的亮及神秘的吸收線,更是我們研究宇宙中介物質(介於我們和宇宙邊緣之間)的最佳利器。
參考書目
新宇宙論
二十世紀天文學
天文漫談
牛頓運動定律與相對論
宇宙物理學
星系的世界
天文學講話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