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樂晴智庫
據媒體報導,分析師和研究機構普遍預計,未能在去年推出5GiPhone的蘋果,今年下半年將一口氣推出4款支持5G網絡連接的iPhone12。而除了支持5G,OLED屏幕也是iPhone12的一大看點,分析師和研究機構預計這4款新iPhone,將全部採用OLED屏幕。
按照最新的說法,蘋果今年在OLED面板方面的支出將達到98億美元,在全球 OLED 面板方面的支出中將佔到30%。
iPhone12全部採用OLED屏幕,將極大的拉動對OLED面板的需求。在OLED行業需求端中,隨著屏下指紋、屏下攝像頭等技術的普及,OLED在手機端將加速滲透,全球智慧型手機品牌也越來越多地將其產品線遷移到AMOLED顯示技術。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全稱有機發光二極體,是一種電致發光器件,主要用於製造OLED顯示器。OLED發光的本質是將電能轉換為光能,有機材料在電場驅動下通過載流子注入和複合導致發光的現象。
按照驅動方式的不同,OLED可分為無源驅動(PMOLED)和有源驅動(AMOLED)。AMOLED工藝較複雜、成本較高、驅動電壓低、發光元件壽命長,適合應用在大尺寸與高解析度的面板上,如手機、平板電腦等,是目前移動端OLED屏幕的市場主流。
根據IHS在2019年發布的統計及預測數據,2019-2023年全球中小尺寸(0.5」-13」)AMOLED年複合增長率達10%以上。到2023年,年出貨量達8.6億片,其中柔性屏出貨量達4.81億片,營收達309億美元。預計到2023年,全球中小尺寸AMOLED智能穿戴滲透率35%,手機滲透率70%,可摺疊手機100%。
近年來,OLED取代LCD趨勢正盛,大陸在取得LCD面板的成功之後,正加大對OLED的投資。
目前大陸面板廠京東方、天馬、華星光電、維信諾、和輝光電、信利國際、柔宇科技均有OLED投產在線和在建產線。其中,京東方綿陽線、天馬武漢(二期)線、華星光電武漢線、和輝光電上海線、信利國際眉山線正在進行產能爬坡,京東方重慶線和福州線、天馬廈門線、維信諾合肥線正在建設中,總投資超過千億元。
總體上看,DSCC認為OLED在移動市場的產能到2020年將超過LCD,並在2025年達到65%的市場份額。柔性OLED的容量將在2020年超過剛性OLED。從2019年到2025年,柔性OLED產能將以16%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而剛性OLED將以2%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
縱觀整個顯示市場(移動和電視等),DSCC預計到2025年,OLED的生產能力將以20%的年複合增速增長,OLED市場份額將從2019年的5%上升到2025年的14%。
從每個國家的OLED生產能力來看,DSCC表示,韓國仍將領先,但從2018年到2022年,中國的市場份額將大幅增加,韓國份額將從90%下降到56%。2025年,中國份額將達到43%,複合年增長率為51%。到2025年,世界OLED產能將幾乎全部集中在中國和韓國。
OLED的產業鏈包括上遊的原材料及生產設備,中遊的面板和模組製造以及下遊的終端產品製造。
OLED材料是OLED面板的核心組成部分,決定了OLED顯示屏的性能表現。從OLED單體材料的合成鏈上來看,首先需要將基礎化學原料合成OLED中間體,然後進一步合成為OLED粗單體(升華前材料),再將其進行升華提純處理後形成單體(升華後材料),便可通過真空蒸鍍的方式用於OLED面板的生產。
整個合成鏈中技術難度最高的環節是將材料升華提純至電子級的過程,擁有較高的技術和專利壁壘,故全球OLED升華後材料的生產主要掌握在日本出光興產、保土谷化學、美國UDC公司以及如SKC等韓國公司手中。
其中日韓廠商主要生產小分子發光材料,佔據約80%的市場份額;歐美廠商主要生產高分子發光材料。
受制於海外專利約束,目前國內主要從事OLED材料單體、中間體等升華前材料的生產。目前國內諸如萬潤股份、濮陽惠成、瑞聯新材、吉林奧萊德、阿格蕾雅等OLED生產企業主要還是以中間體和粗單體為主,掌握的專利也主要在這兩方面。
隨著全球OLED材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全球OLED單體、中間體產能向中國轉移,國內OLED材料需求訂單迎來快速增長。
OLED終端材料毛利率高達70%以上,2019年OLED前端材料市場規模約23億元。以美國UDC和瑞聯新材為例,UDC主營業務為OLED終端材料的生產及銷售、OLED專利授權許可及合同研究服務,主要客戶為三星、LG等全球主要的OLED顯示面板企業,其材料銷售業務毛利率基本處於70%-80%之間。
OLED面板出貨量增加帶動上遊材料市場規模快速擴大。根據IHS數據,預計2017~20年全球OLED材料市場規模增速超過30%。
在中遊OLED面板製作中,主要包括「陣列(Array)→成盒(Cell)→模組(Module)」三大製程,Array、Cell、Module三個製程的設備投入佔比約為7:2.5:0.5。
其中,Array製程和Cell製程核心技術均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國內企業突破仍需假以時日,在Module段,國內企業正在逐步掌握了模組組裝和檢測技術,具備了相關設備生產能力。
在面板中後段流程工藝中,柔性面板切割、柔性OLED面板剝離等雷射加工設備一直面臨被禁售的風險,三星通過合同綁定的方式要求提供相關設備的韓國供應商(即LIS的同行)禁售給京東方等中國企業實現技術封鎖,以保證在柔性OLED面板製造領域的領先性。
過去面板廠商僅生產面板,模組封裝則由專業模組廠商(合力泰、歐菲光等)進行,最近幾年為適應手機全面屏和輕薄化趨勢,面板廠商兼營面板生產與模組封裝,且發展勢頭迅猛,例如2019年10月京東方和深天馬單月液晶顯示模組出貨量已經超過專業模組廠商,分別位列前二。
目前手機端液晶顯示模組一體化出貨比例華星光電達50%左右,京東方達到70%,深天馬100%;而OLED顯示模組一體化趨勢更明顯的,維信諾、華星光電憑藉子公司華顯光電實現75%模組出貨,三星、京東方OLED手機屏幕幾乎全部以模組出貨。未來面板廠商自有模組出貨比例有望進一步提升。
2020年京東方等國內大廠OLED產能陸續完成爬坡,並且保持一個較高的良率,未來五年國內OLED廠商市佔率也將大幅提升。
隨著蘋果在終端產品的示範帶動,國產品牌華為、OPPO、vivo、小米等主流品牌從2018年起均開始在自主終端設備導入柔性OLED顯示屏。2018年華為發布搭載柔性OLED的Mate 20 Pro旗艦產品,標誌著國產品牌頂級旗艦機型正式規模商用柔性OLED,2019年起柔性OLED已全面滲透至國產HOVM四大品牌的頂級旗艦機型,包括瀑布屏、摺疊屏等新型終端產品。
從下遊應用市場拓寬的角度來看,隨著產品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產品形態的持續升級,從目前的無邊框、可摺疊形態向可彎曲、可捲曲方向發展。其下遊應用市場有望由目前的傳統手機市場,向未來的可穿戴、VR、車載、捲曲類等產品應用領域滲透。OLED顯示屏的功能集成度和單品附加值不斷提升,行業應用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