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首輪雙一流的收官之年,也是「雙一流」的動態調整之年,故今年各入選高校先後組織了「雙一流」建設周期總結自評會,對學校的建設成果進行評價。意料之內的是,幾乎所有的評審專家都高度評價了這些「雙一流」高校的建設成效。但其中最惹人矚目的還是清華大學,其於2020年9月21日率先發布評議結果,宣布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學。這一結果經媒體發布後,瞬間引發輿論的熱議。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標誌性人物,武漢大學前任校長劉道玉教授以當時最年輕的985大學校長聞名於世。但他彼時過於先鋒的改革,讓他成為當時大學校長中的一個異類。也是因此,劉道玉教授在1988年被免去武漢大學校長職位,時年55歲,而我國的副部級大學校長通常在65歲時才會因年齡原因而免職。

但在被免職之後,劉道玉仍然心繫我國的高等教育,對許多教育問題仍針砭時弊。儘管已是耄耋之年,但劉道玉對高等教育界的很多事情仍然堅持發表著自己的看法。在清華大學宣布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之後,劉道玉教授對此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劉道玉教授還寫了一篇名為《「一流大學」的浮誇和浮躁》的文章,直指清華大學這所頂尖大學的浮躁心態。
劉道玉為什麼認為清華大學是浮誇與浮躁的?
在劉道玉教授看來,世界一流大學首先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國際上是沒有一流大學這個說法的。相反,在其他國家,通常以著名大學、享有聲望的大學、研究型大學和頂尖大學來進行稱謂。因此,在劉道玉教授看來,「一流大學」意味著什麼,但也不意味著什麼:
它意味著大學不再有教育理念,意味著大學理念已經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意味著大學正在向公司轉型,意味著大學產業化。「一流大學」不意味著是高學術水平的大學,不意味著學術界和社會的認可,不意味著評審是公正的和合理的,也不意味著它們對我國高等教育能夠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除此之外,劉道玉還認為正是這種建設「一流大學」的工程,鼓譟起了浮誇和浮躁以及各大學相互攀比的歪風。這造成各高校爭先恐後的上博士點和碩士點,教授的資格評審也一降再降,以至於教授竟至濫竽充數,博士生水平也大為注水。
同時,在爭取「雙一流」期間,部分高校採用捆綁參評,打包參評等問題,造成學術上的問題。正是因此,劉道玉教授認為清華大學此時宣布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是充滿浮躁和浮誇的。在文章的最後,劉道玉語重心長地告誡清華大學等高校:
亡羊補牢未為晚矣,我真誠地希望他們好好地領會「莫問收穫,只問耕耘」這句至理名言。老子在《道德經》中曰:「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我希望清華大學戒驕戒躁,秉持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精神。在從事原創性的基礎理論研究,在創建自己的科學學派,在創作傳承百年甚至千年的經典作品等方面下功夫,以實際行動為我國其他高校做出表率。

清華大學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了嗎?
但平心而論,作為我國最高學府的清華大學在過去20餘年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確實取得了無數亮點。從國際通用的世界四大高校排行榜來看,清華大學的確已經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學。具體來說,在QS世界大學排行榜、 泰晤士世界大學排行榜、US.News世界大學排行榜和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中,清華大學分別名列全球第15位,20位,第28位和第20位,且全部是我國第一位。
這說明無論是我國的評價體系還是西方主導的大學評價體系,清華大學都已經進入全球大學的前30位,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一流大學。這充分說明,清華大學這20多年的建設成效是顯著的。在可量化的指標中,清華大學已經建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一流大學,也達到了清華大學在2020年有一批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前列,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水平的建設目標。

但有人會說,清華大學到現在連一個諾貝爾獎都沒有拿到,怎麼能宣稱自己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了呢?但實際情況是,諾貝爾獎是一個歷史的進程,其並不反映大學現在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幾十年前的成果的反映。
舉例來說, 2015年屠呦呦研究員就是因其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對青蒿素的發現做出的貢獻而受到諾貝爾獎的表彰。而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徵程也不過20年左右,自然不能苛責其至今沒有拿到諾貝爾獎。

但在近年來,以清華大學為代表的中國高校正在做出世界上最為頂尖的成果,獲得諾貝爾獎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舉例來說,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教授在全球首先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楊振寧教授譽為本土的第一個諾獎級成果。無獨有偶的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實現「量子優越性」,讓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總結
由此可以知道,清華大學宣布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做出了實實在在的成績的。但劉道玉教授所說的浮躁和浮誇之風在我國的大學之中也並非不存在。劉道玉教授的句句真言,也足以為我國的高校所戒。
您對此事有何看法?歡迎評論!
如果喜歡,一定記得關注本百家號,帶給你好看的高校歷史和發展現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