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你在實驗室經常做的實驗其實是有問題的,所以你得出的結論可能也是有問題的。
來自長江大學農學院徐樂副教授團隊就以實驗室常用的擬南芥幼苗為實驗材料和模型,並以此為出發點,研究擬南芥無菌培養方式中存在的問題,該文於2019年發表於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期刊。研究發現,實驗室常用的封口膜(Parafilm)培養方式可能對無菌培養的擬南芥造成非生物脅迫;相比透氣紙膠帶的封口方式,常用封口膜影響眾多脅迫響應基因等的表達,並可能影響實驗結果和結論。因此,筆者建議用透氣紙膠帶來代替常用封口膜培養擬南芥幼苗以進行相關實驗。
摘要:擬南芥是眾多生理和遺傳學研究的模式物種。無菌培養大多採用了封口膜(Parafilm)包裹的培養方法。在這裡,我們證明了這種封口方法可能導致錯誤的結論。研究比較透氣紙膠帶和傳統封口膜封口方法對1周、2周和3周擬南芥幼苗生長、根系發育和基因表達網絡的影響。儘管兩種不同封口方法的培養皿中生長7天後的幼苗生長表型十分相似,但有700多個差異表達基因(DEG),其中包括脅迫和營養響應基因。此外,封口膜封口的植物的組織中積累了更多的H2O2。經過14天的生長,紙膠帶密封的植株生長明顯優於封口膜密封的植株,並積累了更高的葉綠素含量,有490個差異表達基因。經過3周的生長,紙膠帶密封植株的葉綠素含量高於封口膜密封植株,生長較好,此時只有10個差異表達基因。推測在後期觀察到的明顯表型是早期時間點基因表達差異的結果,主要是防禦基因、非生物脅迫基因、營養基因和植物激素反應基因的差異。紙膠帶密封培養皿在生長初期(7天)檢測到較高的O2含量,且與紙膠帶密封培養皿中CO2含量有顯著差異。此外,不同封閉方式下,碳源對幼苗生長也有影響。綜上所述,使用封口膜的常規密封並不是最佳的選擇,很可能是因為氣體交換有限,從而對植物造成了壓力。
從實驗可以看出,封口膜培養皿中培養的擬南芥幼苗還是明顯要差於透氣膜的。乾重上也有顯著差異。
更多的實驗結果就不放上來啦,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還在實驗室用封口膜的方式培養幼苗的,就趕緊想想是不是該換換實驗方法啦,否則就是在脅迫的環境下,得出的實驗結論啦。
歡迎後臺留言!
歡迎關注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