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取得偉大的科學突破嗎?多留意一下細微的變化吧~

2021-01-10 中科院物理所

科學工作者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在進行觀察和實驗時,有時會遇到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如觀察對象的細微變化、小概率出現的事件、實驗數據的細小誤差等,它們很容易被忽視,但一些人卻對這些小事情窮追不捨、開展細緻入微的探究,從而做出了重要的科學發現。

由恆星位置的細微變化發現地軸的章動

哥白尼提出日心體系以來,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和牛頓萬有引力定理的建立,使行星的運動得到了較完善的解釋。

根據日心體系,應該觀測到恆星的周年視差,所謂視差指的是觀測者在兩個不同位置觀看同一天體的方向差,周年視差是地球繞太陽周年運動產生的。然而不少人做了努力,都沒能發現恆星的周年視差,以致有些人對哥白尼的學說持懷疑態度。

布拉德雷

在月球引力作用下歲差和地軸章動示意圖

英國天文學家布拉德雷(J. Bradley, 1693—1762)也在努力探測恆星的周年視差,他自1721年起利用反射望遠鏡測量頭頂正上方恆星的位置。

1725年12月,布拉德雷花了半個多月跟蹤天龍座Y星,發現它的位置會發生變化,劃出了一個橢圓。

Y星的位移橢圓是不是視差橢圓?他又繼續進行了一年多的跟蹤觀測,最終否定了視差橢圓的猜想:Y星移動的方向與視差的移動方向不相吻合;而恆星的位置應在12月份最偏南,而觀測的結果卻是3月份最偏南。

布拉德雷換了一臺更實用的帶有象限儀的望遠鏡進行觀測,結果發現其他恆星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是為什麼呢?布拉得雷百思不得其解。

1728年,布拉德雷找到了答案。

一次,他在泰晤士河上乘船航行,注意到當船轉向時,船上的風向標也隨之轉向,這並不是風向發生了變化,而是風向標的指向不僅取決於風向,也取決於船的航行方向。

布拉德雷把風向標指向和恆星位移現象進行了比較,發現兩者之間相類似,本質上都體現了速度合成效應:把船的航行類比為地球的軌道運動,把風向類比為所觀測恆星發出的星光的真方向,風向標方向是船速和風速合成的速度方向,他馬上就悟出了,觀測到的恆星位移現象正是星光傳播和地球公轉的一種合成效應!

布拉德雷發現了光行差現象,光行差是運動著的觀測者所看到的天體的視方向與同一時刻靜止的觀測者所看到的天體的真方向之間的偏差。光行差的發現證實了地球的確是在繞太陽運轉,並使人們在實際觀測中消除光行差位移,探測到恆星的真實位置。

但是事情並不就此結束。

布拉德雷發現,在觀測結果中消除光行差的影響後,恆星的赤緯仍然有細微的位置變化,而且赤經為0h和12h附近的恆星,較之6h和18h附近的恆星,位置的變化更顯著。

他進一步去除歲差(地軸在空間的方向不斷發生變化,其長期運動稱為歲差)的影響,但仍然存在著誤差。他猜想,在這種誤差的背後或許有某種原因存在。

布拉德雷從牛頓對歲差的研究中受到很大啟發。

牛頓指出,由於太陽和月亮對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會使地球像陀螺一樣擺動旋轉,這是歲差的形成原因。

1732年,布拉德雷提出,恆星之所以有位置的這種上下顫動的變化,是因為月亮對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引起了地球自轉軸的擺動。

布拉德雷為驗證自己的假說進行了艱苦的探索。

由於月球繞地球的公轉軌道面有18.6年的周期性變化,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作用力也應有周期性的變化,相應地觀測到恆星位置的上下顫動也有同樣的周期。

他對恆星位置的變化做了長期的跟蹤觀測,終於看到了恆星在18.6年後又回到原來的位置,這證實了在月球的作用力下,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做以18.6年為周期的微小顫動,這種顫動幅度極微小,僅為10''!

在1748年,布拉德雷公布了他在1727年至1747年間對若干恆星的觀測資料進行分析做出的發現,包括光行差、歲差和地球自轉軸周期性的擺動,他把這種擺動稱為章動,其意為「點頭動作」。布拉德雷因他的新發現獲得了英國皇家學會授予的柯普萊獎。

從1/8000的小概率事件中發現原子核

盧瑟福

α粒子散射實驗

1898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E. Rutherford,1871—1931)發現了α射線,與β射線不同,α射線是帶正電的粒子流,這些粒子是氦原子的離子, 即少掉2個電子的氦原子。他向在英國學習的德國青年學生蓋革和馬斯登提議進行α射線的散射實驗。

1908年5月,蓋革他們發現了「轟擊金屬箔的α粒子有一小部分改變了方向,甚至再度出現在入射面的同側。入射的粒子中每8000個粒子有一個要反射回來」。

1/8000,在其他人看來或許是是小概率事件,然而當盧瑟福聽到這一消息時,他說「這是我一生中最不能想像的事件。這就像你對著捲菸紙射出一顆38.1釐米的炮彈,卻被反射回來的炮彈擊中一樣不可思議。」

他的驚奇不無道理,當時許多人都接受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J. J. 湯姆孫的原子模型:原子是一個均勻充斥正電的流體狀球體,負電子散布於其中,整個原子猶如「葡萄乾麵包」。如此,沒有任何阻力的正電球體以及散布於其中的負電子是根本不可能把α粒子從原路擋回去的。

盧瑟福檢驗了蓋革他們在實驗中反射回來的確是α粒子,又仔細測量了反射回來的粒子的總數,確證在他們的實驗條件下,每入射約8000個α粒子就有一個被反射回來。

1911年初,盧瑟福做出了判斷。他指出,J. J. 湯姆孫的原子模型和帶電粒子的散射理論只能解釋α粒子的小角度散射,但對大角度散射無法解釋。多次散射可以得到大角度的散射,但計算結果表明, 多次散射的機率極其微小,和上述8000個α粒子就有一個反射回來的觀察結果相差太遠。

盧瑟福經過仔細計算和比較,發現只有假設正電荷都集中在一個很小的區域內,α粒子穿過單個原子時,才有可能發生大角度的散射;也就是說,原子的正電荷必須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個很小的核內。

在這個假設的基礎上,盧瑟福通過計算得到了α散射時的一些規律,這些規律很快就被蓋革和馬斯登的一系列漂亮的實驗所證實。

1913年,在盧瑟福指導下,蓋革和馬斯登又仔細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證實了散射公式的正確性,從而支持了原子有核模型。

盧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類似於日本物理學家長岡半太郎在1903年提出的 「土星系原子模型」:正電球縮成一個較小的實體位於中心,猶如土星,而土星環相當於電子環,電子環的線度即為原子的線度。

盧瑟福提出的原子有核模型一開始並沒引起重視,核型原子的穩定性問題使許多人深感困惑:根據經典電動力學,正負電荷之間的電場力無法維持電子穩定地待在核外。

然而不久以後,盧瑟福的弟子玻爾大膽提出了核外電子定態和躍遷的革命性假說,圓滿解釋了氫光譜現象。原子的有核模型為大多數物理學家所接受。

原子有核結構的發現,是物理學史上一個劃時代的貢獻,它宣告了原子核物理學的誕生,為人們深入探索原子結構打開了大門。

追究1/1000的誤差建立起混沌學說

洛倫茲

洛倫茲吸引子

1961年的一天,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氣象學教授洛倫茲(Edward Norton Lorenz,1917—2008)在計算機上做模擬氣象預報的實驗。

他選擇了一組比較精簡的方程,描述當時的氣象狀況,然後交給計算機進行計算,預測未來的氣象情況。

一天,洛倫茲想檢驗一下計算結果是否可靠。他別出心裁,不是從上次計算時最初輸入的數據開始驗算,而是把中間結果輸入。

一小時後,得出的計算結果與原先的大相逕庭,就好比是一個計算結果預報幾個月後的某天應該是晴空萬裡,另一個卻預報這一天該有暴風驟雨。

洛倫茲感到驚奇。他仔細核對數據,發現計算機在計算時,對每一個數據都保持著6位數字的精確性。

例如,0.506127,但在輸出列印時省略了後三位,成為0.506,而自己將上次計算的中間結果輸入時,就是只輸入這前三位。他原以為如此省略是合理的——千分之一的誤差算不上什麼,不料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洛倫茲要弄清楚,是什麼原因使他的「模擬天氣」竟然容不得這區區的誤差。

在排除了計算機和計算程序出差錯的可能性之後,他發現描述氣象採用的是非線性方程組,非線性方程與線性方程不同,線性方程代表的變化過程較為平緩,受省略數字造成細小誤差的影響不大;而非線性方程代表的過程則顯得桀驁不馴,沒有規律性,不能容忍一丁點兒的誤差,即便是微小的幹擾也會引起巨大的變化。

洛倫茲清醒地意識到,過去認為微小的溫度變化、或吹過一陣微風,不會對天氣有什麼影響,現在看來這是錯誤的,任何小的擾動,都會使天氣系統的演化出現驚人的結果,他作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一隻遠在巴西的蝴蝶扇動一下翅膀,便會在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對於天氣預報來說似乎是災難性的,但是洛倫茲卻感受到了受偶然性和複雜性支配的大氣混沌運動的內在魅力。「蝴蝶效應」為洛倫茲刻畫隨機、非周期運動提供了線索。

洛倫茲用具有三個變量的三個方程組描述這種系統的運動。如果把計算機列印出來的每一組三個數字作為三維空間中的坐標,對應相空間中的一個點,那麼,這些數字的變化會描繪出相空間中的一條曲線,這是系統的運動在相空間中的「軌道」,因為運動是非周期性的,這些曲線是不會重合的。

洛倫茲系統的運動軌跡總是落在確定的邊界內,不會無限制延伸,也不會重複原有的運動圖像,如此反覆,形成了奇特的類似蝴蝶翅膀的圖像,它被稱為洛倫茲吸引子,是對混沌現象做早期探索的徽記,吸引子是指一個系統的歸宿。

混沌現象背後是不是隱藏著某種規律性?

數學生態學家梅從簡單生態學方程xn+1=μxn(1—xn)出發,發現了倍周期分岔是系統從有序走向混沌的典型通道,即在一定條件下,系統將從不動點走向周期2的振蕩,再進入周期4、周期8……周期2n的振蕩,當周期無窮多時則相當於無周期,系統進入混沌。

美國科學家費根鮑姆(M. J. Feigenbaum,1944—2019)進一步探索了倍周期分岔現象,他指出,分岔過程是幾何收斂的,倍周期之來臨按恆定速率越來越快;凡是經過一系列分岔而走向混沌的函數,不管它們的形式如何,它們的倍周期分岔都產生同一個普適常數δ=4.6692016090。

δ的存在表明,幾何收斂的規律性是普遍適用的,不同結構的非線性迭代系統走向混沌的行為和方式都是相同的,遵循共同的規律。費根鮑姆的工作使混沌現象的研究步人一個嶄新的階段。

混沌學的建立表明:簡單的決定論系統可以產生複雜性,過於複雜的系統卻可能遵從簡單的規律。

世界及其規律是複雜的,然而它本身只隱含某種簡單公式,正是這一公式的無窮次重複,才造就了世界的複雜性,世界的多樣性中蘊含著統一性。

努力提高科學素養以發現更多「微弱的閃光」

費根鮑姆

倍周期分岔

在科學史上不乏類似的事例。

克卜勒在研究行星運行的軌道時,發現按正圓軌道計算出來的水星位置與觀測到的位置之間有8弧分的偏差,他經過更深入的探究,表明水星的軌道是橢圓形的,繼而建立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

奧斯特注意到電流通過鉑絲時,對近旁的磁針有微小的擾動,他窮追不捨、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

瑞利應用兩種不同方法製得的氮,它們的密度僅相差區區的0.0064克/升,他刨根問底,最終發現了惰性元素氬。

英國著名的動物病理學家貝弗裡奇說:「有時,機遇給我們線索的重要性十分明顯,有時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有很有造詣的人,其思想滿載有關論據,並伺機發展成熟,適於做出發現,才能看到這些小事的意義所在。」

貝弗裡奇說得很有道理。對微不足道的小事做深入探究做出了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確實都很有造詣、具備很高的科學素養:

他們持有高度的警覺性和敏銳的洞察力,思想上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具備鍥而不捨的精神、堅強的意志和堅韌的毅力。

誠如人們讚揚布拉德雷那樣:「他堅持不懈地耐心等待了幾十個年頭,其意志是何等的堅強,其毅力是何等的驚人!如此細微的章動振幅的測定,同他豐富的觀測經驗、高超的實測技術,以及長期而系統的比較研究又是分不開的。根據現代天文學的精密測算,地球的章動振幅僅為0~9.210」,這猶如幾克拉的鑽石,深埋在上百噸的砂石中,惟有洞察秋毫的慧眼和耐心細緻的比較,才能發現那微弱的閃光。」

我們要向這些科學家學習,努力提高科學素養,更多地發現「那微弱的閃光」。

本文作者陳敬全是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來源:世界科學

編輯:xx

相關焦點

  • 想取得偉大的科學突破嗎?多留意一下細微的變化吧
    科學工作者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在進行觀察和實驗時,有時會遇到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如觀察對象的細微變化、小概率出現的事件、實驗數據的細小誤差等,它們很容易被忽視,但一些人卻對這些小事情窮追不捨、開展細緻入微的探究,從而做出了重要的科學發現。
  • 想取得偉大的科學突破嗎?多留意一下細微的變化吧~
    比如當年帕楚裡亞墊腳倫納德那一下,前腳彈出去,後腳蹭蹭蹭墊了好幾步,就是教科書般的「不自然」。莫裡斯這一球也是,如果正常走路的話,他下一步應該是左腳往前邁,但他卻沒有兩腳交換的走路動作,而是右腳探出去,左腳在後墊步,很有可能就是故意的!
  •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進程氣勢如虹、波瀾壯闊,取得了歷史性偉大成就。今後,我們在改革道路上還有許多硬骨頭要啃,還有許多難關要攻克。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與讀者一起探討如何推動新發展階段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展現更大作為。
  • 21世紀為什麼還沒出現偉大的科學理論?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人類的第一工業革命是從18世紀開始的,從18世紀到現在的21世紀,雖然只有不到三個世紀的時間,但是人類的科技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可能有人會認為,從18世紀到現在,每一個世紀都會出現一些偉大的科學家,提出一些偉大的科學理論。而人類的科技之所以能夠發展如此之快,主要是因為出現了一些能夠引領人類科技的偉大科學家,他們提出了一些偉大的科學理論。
  • 想當楊振寧第二?顏寧等留美學者的願望能實現嗎?美國人願意嗎?
    比如大家熟知的天才少年尹希,也有回國任教十年後重返美國的顏寧,他們都希望能在科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全人類做出貢獻,成為楊振寧第二。但是在現今這種中美競爭的形勢下,他們的願望能實現嗎?2016年12月5日,科學突破獎基金會宣布尹希獲得2017年科學突破獎-物理學新視野獎。
  • 細微變化帶來的影響
    :「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會在德克薩斯引起龍捲風嗎?」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細微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是一種混沌現象,說明了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其發展軌跡既是有規律可循,卻也存在不可測的變數。證實了細微的變化能影響事情的發展具有複雜性。也說明了事情發展的結果對條件非常敏感,細微的改變會使引起極大的差異。古人所說,牽一髮而動全身和失之毫釐差之千裡都是在描述這樣的狀態。
  • 為什麼21世紀都過去了五分之一,還沒有出現偉大的科學理論?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人類的第一工業革命是從18世紀開始的,從18世紀到現在的21世紀,雖然只有不到三個世紀的時間,但是人類的科技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那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偉大的科學理論是平均出現在各個世紀嗎?答案是否定的,從17世紀開始,一些偉大的科學家,偉大的科學理論就開始出現了,比如牛頓的經典力學就是在17世紀提出的,而正是經典力學的出現,加快了人類文明進入工業時代的步伐。
  • 動物細胞體外培養技術已取得突破,未來的天然肉生產可能是這樣的
    「爺爺,我很高興有這麼多人為你送壽禮或匾額。你看這幅題詞:『送給敬愛的南淵教授,你是科學鬥士,科學的民間守護神。』這可是十分崇高的讚譽啊!」「哈哈,當然這是過譽,不過我還是很高興,還有人記著我這個老朽。」「不,一點兒都不是過譽。就拿我來說,能取得今天的這點兒成就,就是受了你的潛移默化。
  • 他是近代實驗科學與經典力學奠基的使者!一起了解一下吧!
    想必大家都直到自由落體運動吧!而自由落體定律的那幾個公式就是大家高中時解決眾多自由落體運動綜合難題的方法之一。那麼,大家相必也知道他的創始人是誰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這位「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
  • 外星高等文明在利用黑洞引力波通訊,幹涉儀參數細微變化揭示隱秘
    那麼外星高等文明為具有什麼樣的科學計數呢?根據科學家的推出,這些外星文明很可能已經可以利用衡星,甚至黑洞來進行能源的開發,近期有些科學家宣稱很可能發現了外星人的信號,這些信號的來源可能來自於黑洞,美女小倩今天和大家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希望朋友們能夠加我粉絲和關注我們一起來探討科學話題,個人知識有限,希望朋友們多多批評指正。
  • 《三體》是不需要標籤的偉大作品,但我想給配角更好的結局
    劉豔增(中) (左為頒獎嘉賓 吳霜老師,右為中篇一等獎獲得者 龍凱驊)—— Part 1 ——劉大大的快問快答~ 我們先通過10個快問快答迅速了解一下劉大大吧~要是作品能吸引讀者看下去,看的過程中能被讚嘆幾句,看完之後能感受到一絲震撼,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還能想起來一兩個場景,餘願足矣。Q:您看來成功的科幻作者是什麼樣的?錢多事少家裡蹲。哈哈。
  • 從基於安卓10到兼容,EMUI產生了細微變化,花粉:什麼時候兼併?
    ,必須一直維護用戶才行,那麼當我們用戶買到手機產品之後,手機廠商想維護只能從系統方面來進行採取策略,只有手機用戶這次體驗好了,下一次才會繼續進行選擇手機產品。不過在國內市場中,卻一直沒有太多的動靜,直到最近我們才發現華為的EMUI系統已經進行了悄悄改變,結合之前HMS服務半年在後臺偷偷更新的曝光信息,EMUI系統確實在慢慢變化,這個時候也引起了很多的猜測。
  • 偉大的球星取得成功前,總會遇到一個強勁的對手,恩比德也不例外
    恩比德數據下滑,76人這賽季的進攻問題,以及人員變化帶來的球隊轉變不只是在對位小加索爾時,恩比德的表現很掙扎,相比較於上賽季,光從數據方面來看,恩比德整體的狀態也是出現了問題。最簡單的高位手遞手,看看現在的76人,有誰會去和恩比德打嗎?在東部整體實力沒有補強,甚至各豪強是有一定削弱的情況下,76人雖然人員有所變化,但從紙面上來看,霍福德+理察森的補強也不比巴特勒+雷迪克的損失差。雷迪克的投射、巴特勒的關鍵球,這兩人對於球隊的正面作用更多的是體現在進攻端。
  • 注意,宏觀政策有細微變化,附解讀
    在這其中,宏觀政策出現細微變化;四月會議中未曾提到的資本市場,在本次會議中被再次提及;關於房地產市場的基調則幾乎沒有變化。三個「仍然」與去年七月份的會議相比,今年七月的政治局會議多了一項非常重要的議題。那就是確定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時間和相關內容,並提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
  • 五個偉大的科學失誤: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
    在天體物理學家馬裡奧·利維奧(Mario Livio)不久前出版的《傑出的失誤》(Brilliant Blunders)一書中,作者向我們講述了科學史上五個偉大科學錯誤的故事。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是最聰明的頭腦也會犯錯;而且,在通往偉大發現和偉大突破的道路上,巨大的風險是必不可少的,而這也往往帶來巨大的失敗。以下就是馬裡奧·利維奧所選出的五個最傑出的科學失誤。
  • 楊潔團隊:於平凡中見偉大,於細微處見精神
    審判方式方面對於案件數量大、案件類型多的民事二審案件,採取以下審判方式:1、二審案件立案前,積極進行案件篩查,將不適宜速裁的案件轉後端進行分配。2、精細化管理,嚴格把控速裁案件審理進程。;我記得申明明眼裡流露出的倔強;我記得剛入職的鄒暢桌上堆滿的卷宗和應接不暇的電話鈴聲;無論我加班到多晚,田芬總是說:「潔姐你先走吧,我再待會兒。」推開隔壁528辦公室的門,申明明和鄒暢總是頭也不抬地在忙碌……付出努力,收穫成功。
  • 【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快來測試一下吧(自測題十)
    【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快來測試一下吧(自測題十) 2020-12-23 11: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革命能夠引發人類生活觀念深刻變化的科學巨變
    科技革命的歷史意義  科學革命是能夠引發人類生活觀念深刻變化的科學巨變。技術革命是引發人類生產方式深刻變化的技術巨變。產業革命一般是指由於重大的科技突破,使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進而使經濟社會各方面出現嶄新面貌。  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共有五次科技革命。
  • 《科學》雜誌把黑洞的發現評為2019年度科學突破
    視界望遠鏡(the Event Horizon Telescope)在2019年春天拍攝到一張超大質量黑洞的照片,並揭示了在已知宇宙中最黑和最難以解釋的現象,《科學》雜誌稱其為「2019年度科學突破
  • 「曳尾菌」:從細微之處發現科學之美
    ,甚至是從細微之處著眼,將科學之美呈現給廣大公眾。不過,在周晴烽看來,她起初並沒有想傳播科學知識,或者說她也不認為自己是在做科普,因為「微博用戶大多很細心,博主分享任何知識都要查閱很多資料,這是很費神的,而分享漂亮生物就簡單多了,大家如果對這種生物感興趣,會主動去找答案,不需要我來搬運知識點了。」實際上,她只是給人們提供了滿足好奇心的一個起點,這也正好應和了那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