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氣象局首席預報員陳元昭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4月30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陳婕)記者從深圳市氣象局(臺)舉行的五一假期天氣及5至6月氣候風險預測新聞發布會上獲悉,1至4月,深圳天氣氣候呈現「前暖後涼、乾燥少雨、無回南天」的特徵,與常年差異較大,初步分析是因為今年以來大氣環流異常,預計近期將形成一次弱的厄爾尼諾事件;此外,近10年深圳市春季回南天呈現減少減弱趨勢,且2018年及以後沒有出現回南天。
記者了解到,今年1至3月深圳異常偏暖,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高2.1℃,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二高,4月冷空氣活動頻繁,且強度很強,截至28日氣溫與常年同期相比偏低1.3℃,為近十年同期最低,呈現「前暖後涼」的特徵。今年以來,全市平均雨量209.1mm,較近五年同期(313mm)偏少33%,較去年同期(395mm)偏少47%。記錄到1天局地暴雨,較去年同期少4天,較近5年平均值(4天)少3天。天氣乾燥少雨,平均相對溼度76%,比去年同期偏低4個百分點,森林火險等級高。
不僅如此,今年未記錄到回南天。據統計,2018年以來春季都未記錄到回南天,與近十年平均每年3天反差大。
深圳市氣象局首席預報員陳元昭介紹,近10年深圳市春季回南天呈現減少減弱的趨勢:近10年春季共記錄到14次明顯的回南天過程,平均每年出現3天。但都發生在2017年以前的1-3月,2018年及以後沒有出現回南天。具體時間為2011年出現1次(3月20日),2012年出現4次,合計15天(2月13-15日、21-23日,3月2-7日、15-17日),2014年出現2次,合計4天(2月17-18日,3月12-13日),2015年出現1次共2天(3月15-16日),2016年出現3次,合計9天(1月28-29日、2月11-14日和3月17-19日),2017年出現1天(3月13日)。「回南天」的形成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受較強冷空氣影響出現明顯降溫,室內充分冷透;冷空氣過後即轉受暖溼氣流影響,迅速回暖,使水汽在室內牆面凝結成水珠。
從回南天過程的氣象監測數據來看,回南天出現前3天平均最低氣溫14℃,48小時升溫幅度4℃以上,當天相對溼度平均87%,最高90%以上,都滿足降溫後大幅回暖、空氣溼度大的條件。
深圳市氣象局認為,近3年春季未出現回南天主要是冷暖空氣相互配合不足。一種情況是暖溼氣流影響回溫超過4℃,但前期冷空氣影響弱,最低氣溫沒有低於14℃,另一種情況暖空氣不夠溼,回暖過程空氣溼度達不到80%以上。2020年2-4月前暖後冷,乾燥少雨,達不到回暖天出現的條件。今年以來大氣環流異常導致天氣氣候與常年差異較大,預計近期將形成一次弱的厄爾尼諾事件。1-3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持續偏強;冷空氣影響偏弱,導致氣溫持續偏高。4月份以來環流異常,副熱帶高壓加強西升,暖溼氣流減弱;同時冷空氣頻繁影響廣東,難以形成強烈的冷暖氣流對峙,導致深圳降水偏少,強對流天氣偏弱。
市氣象局表示,要嚴防短時強雷雨和短時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強對流天氣突發性強,短時雨強大,致災迅速,易造成隧道暗涵水位暴漲、城市積澇、風災、雷擊等嚴重影響,需要極其快速的應急響應和應對措施,影響的高風險區為福田、羅湖、南山、寶安、光明和龍華等中、西部地區;還要謹防暴雨及其導致的次生災害。暴雨持續時間長,雨強和累積雨量大,影響面積廣,易造成城區嚴重積澇水浸和山體滑坡、地陷等次生災害,引起交通中斷、航班延誤等,嚴重影響市民安全和出行,影響的高風險區是西北部寶安、光明、龍華交界區域,以及東部的大鵬、坪山和鹽田等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