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動手治理光伏行業和平板玻璃行業產能過剩問題。
12日,工信部網站發布《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2015年本)》公開徵求意見。去年底,工信部還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有關光伏企業兼併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等文件。業內人士分析說,規範條件對光伏製造業的指標要求更為嚴格,促使光伏製造業進一步提高技術,有助於推動光伏產業健康發展。
此外,工信部日前發布了《平板玻璃行業規範條件(2014年本)》,發揮行業準入條件在調整產業結構中的作用。業內人士認為,平板玻璃作為產能過剩的重災區,此舉有助於龍頭企業走出困局。
光伏製造行業門檻抬高
昨天發布的《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明確提出,要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製造項目。對加強技術創新、降低生產成本等確有必要的新建和改擴建項目,要報行業主管部門及投資主管部門備案,而新建和改擴建光伏製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20%。
「上述內容是新增加的。」民生證券新能源行業分析師黃彤告訴記者,這一規定將對新建光伏製造項目產生較大的影響,以防止光伏產能進一步過剩。
不過,黃彤認為,由於光伏製造業仍然不景氣,市場對此已作出調整,近期鮮有新增的光伏製造項目,目前大量資金主要集中在下遊光伏電站。
國內某大型光伏製造企業人士評論認為,此次發布的《規範條件》對於光伏製造業資源綜合利用及能耗指標要求更為嚴格了。以多晶矽為例,要求現有多晶矽項目還原電耗小於65千瓦時/千克,綜合電耗小於120 千瓦時/千克。而此前的指標分別為80千瓦時/千克和140千瓦時/千克。
該人士說,要做到新標準,除了國內技術領先的大型多晶矽生產企業,只有處於低電價地區的項目才不會虧損。指標調整更為嚴格後,將進一步約束光伏製造企業,以市場行為來推動行業技術進步。而對於採用先進技術的光伏企業則是相對有利的。
事實上,工信部近期發布的有關光伏行業的文件並不止《規範條件》一個。去年12月30日,工信部還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有關光伏企業兼併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鼓勵骨幹光伏企業實施兼併重組,提升行業集中度等。要求到2017年底,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骨幹光伏企業,前5家多晶矽企業產量佔全國80%以上,而前10家電池組件企業產量佔全國70%以上,形成多家具有全球視野和領先實力的光伏發電集成開發及應用企業。
新能源行業人士認為,該意見同樣有助於推動國內光伏製造業綜合實力的提升。不過也有不同觀點認為,大多數光伏企業屬於民營企業,認為完全市場化的兼併重組過程將較為緩慢,或不及官方預期速度。
平板玻璃行業準入受限
近年來,玻璃行業產能過剩的達斯摩克利劍一直高懸在企業的頭頂上。根據《國務院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平板玻璃的產能利用率僅為73.1%。
中國建築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人士判斷,平板玻璃的產量在2020年達到峰值,規模在8.2至8.5億重量箱之間。如果延續目前的發展方式,平板玻璃的產能過剩局面還在加劇。
正是由於產能過剩,新年伊始玻璃現貨行業的風向標—沙河玻璃價格就以高臺跳水的方式為2015年獻禮——元旦期間降價累計約70~80元/噸。市場人士認為,這體現了生產企業的恐慌性心態。
為化解嚴重的產能過剩,《平板玻璃行業規範條件》從建設條件和生產布局方面進行了嚴格的要求。具體包括,嚴禁在世界遺產地、風景名勝區、生態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城市建成區和非工業規劃區等區域建設平板玻璃項目。同時,建設平板玻璃生產項目,應符合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家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等要求,建設用地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使用標準。
我國玻璃行業的產能過剩,結構性特徵十分明顯。從產品結構看,普通浮法玻璃產能過剩,優質浮法比例僅為35%。此外,玻璃的加工率僅為40%,而世界平均水平約55%,發達國家達到80%以上,這導致我國每年還要進口不少高科技玻璃產品。
對此,《平板玻璃行業規範條件》要求,鼓勵和支持現有平板玻璃企業通過異地搬遷「退城入園」,採用新工藝、新技術延伸產業鏈。同時,鼓勵和支持現有普通浮法玻璃生產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轉產工業玻璃、在線鍍膜玻璃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發展玻璃精深加工,加速產業結構調整。⊙記者 王文嫣 李雁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