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偶像,是用來對抗權威、展現自我還是塑造價值觀?

2021-01-08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60後的文藝偶像

    「啟蒙、鬥爭、批判、先鋒」———這些殺氣騰騰的關鍵詞,最容易戳中「60後」讀者們的G點,而那些成為全民偶像的作家和文人,大多也懷有這類熱血剛猛的情愫和基因……在那個文藝作品、娛樂方式和物質條件都匱乏的時代,60後讀者最喜歡犀利的文字、犀利的想像,以此抵抗日復一日的單調勞動和現實世界。

    魯迅 一直站在文化偶像的頂端

    21世紀的網絡論壇裡,民國時期的文人幾乎被扒皮扒了個遍,而在「神壇」上矗立最久、只要有人詆毀便會遭來粉絲群毆的,便是魯迅。他之所以能一直站在文化偶像的頂端位置,皆因他的60後粉絲們成功地塑造了一條無可辯駁的鄙視鏈:「魯迅是中國文人中最有個性的,其他作家都是狗屁!其他作家只會複製西方思想外加一點酸情腐句,而魯迅的文章裡都是什麼,鐵骨錚錚的原創思想!」而令60後們無法忘懷的一個勵志教育片段是,哼著「小嘛小兒郎」來到學校,然後在木製課桌上刻下「早」字,這大概是最早的文壇追星行為了吧。

    胡適 60後推崇他多是出於挑戰權威的心理

    友人小聚時,胡適高呼「自由」,在《每周評論》裡,胡適也高呼「自由」,在與蔣介石的飯局裡,胡適還是高呼「自由」……曾一度被主流輿論邊緣化,後來才成為「自由主義之神」、「民國史上學術第一人」的胡適,是以一種「逆襲」方式重新回到讀者視野的。梁文道曾評述,60後們生長在一個自由權利極度稀缺的年代,而重崇胡適,很大程度上出於挑戰權威的心理。當然,也有人因為他清秀儒雅的外表,加上一手卓爾不群的桌遊技能(據說胡適打一種骨牌從來沒輸過),而徹底淪落得無可救藥。

    林徽因 她是文化界和社交界的雙重女神

    名媛大家的典範、公知女神的楷模、「綠茶婊」的鼻祖———駁雜的身份標籤交貼在一起,讓那個100年前的「白富美」顯得迷影重重。從史料和照片中已經確證的是,她達到過民國眾才女遙不可及的相貌指數,梁思成、金嶽霖、徐志摩等男神紛紛列入過她的情史簿。她是文化界的女神,是名流圈的「狐妖」。她的香豔緋聞和那句流傳甚廣的著名心靈雞湯:「答案很長,我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回答,你準備要聽了嗎?」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鼓舞著一代代瑪麗蘇綜合症患者,朝著公主病的方向高歌猛進。

    徐志摩 他的浪漫詩句是當年的追女必殺大招

    60後們回眸自己的校園戀情,記憶中滿是詩意的浪漫。「我是天空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在那個娛樂方式匱乏、物質條件有限的年代,徐志摩的詩句是為數不多的烘託戀愛氣氛、彰顯精神財富的金句,是俘獲對方芳心的必殺大招。他的才華、他的英俊長相,以及頗具戲劇色彩的飛機失事、陪友坐牢的俠義之舉,無不構成完美男神的形象。以徐志摩為原型的擇偶標準,直到80年代後期依然高度流行於文藝女青年的圈層中。

    70後的文藝偶像

    70後讀者對文學作品有了更高的閱讀需求———他們不僅要看「說教」,更要看「說事」,他們需要能夠闡明深刻道理,同時又能提供閱讀愉悅感,產生情緒共鳴的文字。他們喜歡正史以外的「野史」,他們開始接納荒誕不經搞笑無釐頭。上一代作者根正苗紅的敘事方式漸漸被閱讀市場冷落,取而代之的是一批語言更具時代感、活潑感、詼諧感的新式作品。華語文壇的小資化轉型由此起步。

    瓊瑤 她基本上奠定了當時的愛情模式

    女主角不管不顧、飛蛾撲火般全身心奉獻,男主角愛得深沉,動情之處竭斯底裡———她的小說風格化強烈,她的名字早已成為一種愛情定式的形容詞。如今的年輕觀眾看到瓊瑤式愛情王國中女性委身求全、沒有愛情滋潤就枯萎凋零的苦逼姿態,早就開始吐槽,然而那個年代的女性誰不希冀一位只為自己咆哮的馬景濤?在那個年代,誰擋得住趕上新時代的少女在瓊瑤的煙雨濛濛裡尋一簾幽夢?

    三毛 讓70後第一次知道人生還有流浪這件事

    1991年三毛自殺的消息傳開後,很多大學女生,以寢室為單位,痛哭流涕,對於70後來說,三毛伴隨大家走過中學最枯燥的時光,讀三毛的書,讓當時的70後發現,原來人生還有「流浪」這麼一回事。擁有一套三毛全集只能說是70後少女們通向文藝的第一步,在那個沒有電腦不能上網的年代,很多人珍藏了她的演講錄音磁帶,痴痴地聽她「兒童一般的聲音」。

    模仿三毛也成了時髦,穿一身吉普賽服裝是入門級別,高手還會按照《撒哈拉的故事》去裝飾自己的家:從路邊撿了荊棘製造「痛苦的詩意」,把舊輪胎抬回來當坐墊,把刀片蜿蜒在書架上當裝飾,這樣另類的裝修風格直接導致了緊張的母女、父女關係。

    70後少年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盼望去看整個世界,所以再也沒人能夠體會,他們看到三毛的漂泊和不羈的文字時的激動心情。

    金庸 他創造了一種俠義的世界觀

    對於70後們來說,金庸是普適語言,金庸創造的武俠世界比現實讓人興奮一百倍。金庸用自己精湛生動的語言,文三白七、古意盎然地講述著人物繁複、情節曲折的江湖傳奇,創造出既有英雄情節的快意恩仇,亦有男親女愛的情感糾結的主人公。一場精彩對決,金庸往往以帶電影鏡頭式即視感的視角描繪連番動作和人物反應,讓少年們讀來身臨其境,血脈賁張。就連億萬土豪馬雲的公司ID也自命「風清揚」,不知當年的小夥伴們,有誰真能像他一樣笑傲江湖?

    王小波 粉絲都充滿智商優越感

    王小波對中國人整體智力提升的貢獻,不僅僅在於他戳破了「沉默的大多數」,更重要的是,他動撼了當時四平八穩的八股寫作,他把「二」這個詆毀智商的名詞變成了一種不羈的自嘲,讓「二」成為一種後來廣為流傳的寫作文風。整個「時代三部曲」瀰漫著一股荒誕不經的「二」的氣息,作品主人公「王二」也是行為處處與主流行徑相左的腦筋秀逗人士。不過,這種「二」風格一旦被王小波的70後粉絲們挪移到網絡論壇,就成了個性的代名詞、幽默的楷模、先鋒思想的典範,當一個粉絲自稱「王小波門下走狗」時,他的內心深處絕對沒有「狗」的卑微廉價,而是充滿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智商優越感。

    張愛玲 她滿足了70後對才女的全部想像

    張愛玲那些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珠灰」、「黃昏」、「婉妙」……那些身材玲瓏曼妙、說話如鶯啼鳥囀的女子———鄭川嫦、白流蘇、曹七巧……應當說,張愛玲滿足了70後一代人對才女的全部想像。

    80後的文藝偶像

    80後的少年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文學和藝術空前娛樂化,一個無名之輩也可以通過網絡一躍成為文藝偶像,而大量的「偶像」湧現,泥沙俱下,面對海量資訊,8 0後的選擇也很艱難。好在他們是中國「個性解放」的一代,至少懂得按照自己的個性和喜好獨立地去選擇,所以這一代人的文藝偶像,集合起來看,說好聽點是「多元化」,說直白點,光怪陸離。

    韓寒 他就是有本事俘獲文青的心,生女兒都能變成全民嶽父

    平心而論韓寒寫小說寫得不咋的,但全民嶽父的魅力在於生了個漂亮女兒———咳咳,在於不重複自己。大家還在對《三重門》和韓寒的離經叛道指指點點,他轉身跨上賽車絕塵而去,「不務正業」拿了幾個全國冠軍後,乘著W eb2.0的春風突然寫起偽公知雜文,憑著討巧的文字嬉笑怒罵間成了中國第一博主;博客日落西山之時,他突然又弄了「一個」A pp,每天推一篇文章一幅漫畫俘獲全中國文青的心。如今他拍電影了,雖然拍得還是不咋的,但這就是韓寒,永遠在路上,一路走來依舊那麼瀟灑那麼拉風。

    餘秋雨 當年打動閱卷老師之利器

    《文化苦旅》可以看成是語文課本的「篇外篇」,人手一本的說法絕對不誇張,枯燥的三段論作文沒有餘式語言去裝飾,簡直無法想像。不過從這一點也可以觀察到,80後的少年們對這位「文藝偶像」的喜愛,多少有點功利,在大家的眼中,他的文字與其說是文學,更像是工具書,打動閱卷老師、作文裝逼之利器。

    據說有人走火入魔,中學寫出的情書都是這個味兒的:「突然,一種沉重的歷史使命感壓抑在我心頭,多少年的文化在我心中吐納,當我遇到你那一刻,發現你也在凝視著我,雨水從我們的臉上滑落,你看著我的眼睛,我醉了,驀然回首,你的臉上寫滿了上下五千年留下的滄桑。」當然有理智的女生看到最後一句都會「十分感動,然後拒絕了他」。

    鄭淵潔 他寫童話,寫的都是講真話的童話

    哪個八零後如果不會唱「舒克舒克舒克舒克,開飛機的舒克」,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皮皮魯和魯西西在當時絕對是國民兄妹,《童話大王》則是八零後的必讀期刊,「童話大王」後面跟的名字,必須是鄭淵潔。

    鄭淵潔的魅力在於他既沒有板起臉來說大道理,又沒有把少年們當小孩,說些謊言童話,他用最無害、不功利,卻無比真實的方式把大人的世界講給少年們聽,比如那條大灰狼羅克,在鄭淵潔的故事裡,他擔任過法官,當過臥底警察,擺過烤魚串攤,還是《紅樓夢》研究學會會長……這些職業有板有眼,他的語氣也有板有眼,好像是記者在寫新聞,一點沒有童話的奶聲奶氣。《老友記》裡菲比把真話編成歌唱給孩子聽,大受好評,鄭淵潔的偶像地位也是這樣奠定的,80後有幸在少年時讀到的都是講真話的童話。

    村上春樹 書中主人公被80後們當成自我投射

    在八零後什麼都不缺就是缺乏性教育的成長過程中,據說《挪威森林》擊敗了夜間性廣播節目,成為大家的啟蒙老師。這也是很多人想看村上的書的原動力。

    不過隨即日本人漫不經心又不厭其煩細細碎碎的講述方式徵服了少年們,他的主人公多數特立獨行,內心封閉,但是讀著又忍不住要喜歡他,簡直是青春期少年們最完美的自我印象的投射。而且書裡也不缺「警句」,什麼「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幹的勾當」、「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終止之時,尋覓的過程亦即失去的過程」……和餘秋雨不同,雖然這些話在當時很難應用到作文裡,但是少年們自己讀著過癮,直到很後來,大家才意識這是叫做「價值觀」的東西。

    甚至很多八零後都承認,少年時模仿過書中主人公們的說話方式,日語和漢語的句式順序不同,因而翻譯的時候也一併表現出來,就像「我說,你到底想幹什麼,這是?」的句子,很多八零後到現在還習慣這樣說。

    米蘭·昆德拉 不讀他的書你都不好意思談論文學

    在80年代末不讀米蘭·昆德拉你都不好意思在姑娘面前談論文學。米蘭·昆德拉是最先把「K itsch」(先譯為「媚俗」,後學界音譯為「刻奇」,表達更準確是「自媚」的意思)這個詞帶給中國讀者的,然而諸如「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遇見是兩個人的事,離開卻是一個人的決定」等名言被濫用,反倒又讓米蘭·昆德拉在中國栽了跟鬥,成了中國式的刻奇。但無論如何,米蘭·昆德拉以其容易產生聯想的經歷背景以及抽離而深刻的小說敘事技巧贏得了許多中國讀者的喜愛,那麼,刻奇就刻奇吧。

    亦舒 她小說中的女性很獨立,她的作品很富現實感

    與其他愛情小說不同的是,亦舒小說中的男人展示了醜陋弱勢的一面,而女性則更加具有獨立意識,這讓她的作品更加多變而富有現實感。在她的代表作之一《喜寶》中,女主角聰明美麗,目標明確,卻也因此寡情薄愛,想得到太多而最終失去了親人,失去了朋友,甚至於失去了愛。但無疑的是,她那句赤裸裸的欲望表白兇猛而不留情地擊中了現世許多女孩的心:「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那麼就很多很多的錢,如果兩件都沒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安妮寶貝 她創造了一種敘述方式和一種時尚範兒

    80後的少年時代,是網絡火爆起來的時代,也是安妮寶貝的泛濫時代,她的陰冷做作的敘述方式,以及悲劇為主的情節,讓80後們在文字裡體驗什麼叫做「疼」和「絕望」。作為文藝偶像,她甚至引發了時尚潮流:中學裡的女生恨不得人人都燙大波浪,穿棉布長裙,光腳穿球鞋,再來一根m ildseven煙。無恥地套用一句俗話「這不僅是小說,這是一種生活方式」,沒錯,安妮寶貝所講述的生活,其實正好符合了八零後少年的期待。

    J.K.羅琳 她的書在課堂上被悄聲而瘋狂地傳閱

    據史料記載,1903年的中國課堂上曾經悄聲卻瘋狂地傳閱陳天華的《猛回頭》。一百年之後的中國課堂同樣又悄聲瘋狂起來,不過書本換成了J.K .羅琳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每個班的情況差不多,不知哪個倒黴的在學期初買了第一本,然後忍不住帶到學校看,下次他見到自己的書往往是學期末,而且已經被翻成了爛狗肉狀。

    因經營獨立書店而登上《時代》周刊最有影響力百人榜的安·帕切特曾經說過:讀小說很重要,它是想像不同於我們自己的生活的重要手段,而想像另一種生活會使我們更有同情心。羅琳給八零後的少年時代創造了一個瑰麗世界。10年7本書,J.K .羅琳讓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們伴隨中國八零後長大,但是女王大人又親手碾碎了大家當初共同的期待:哈利和赫敏竟然沒有在一起!對於八零後來說,這樣的遺憾就像刺青,永遠留在對少年時代的回憶裡。

相關焦點

  • 《雲中行走》|挑戰權威、塑造情感的高空藝術
    情感是文藝活動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情感有促動作用,是文藝創作最初的動力源泉。從小就擁有雜技表演天賦的菲利普·帕特(約瑟夫·高登-萊維特飾)在街頭賣藝時,邂逅美麗的街頭音樂女孩安妮(夏洛特·萊本飾)。偶然的機會,菲利普得知紐約世貿雙子大廈即將竣工。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偶像文化
    很多青少年把這些「明星」當作崇拜的偶像,穿衣戴帽、舉手投足、言談舉止,處處模仿後者。   偶像文化如火箭般躥起,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偶像是社會風氣的指向標,其背後隱藏的是社會價值取向。那種主打「顏值」「炒作」「緋聞」「拜金」的偶像加工手法,很容易將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帶偏,讓價值觀尚未成型的他們深受其害。
  • 抗疫文藝,如何成為民族「記憶之場」
    吳為山創作的雕塑《使命》,漢白玉的質地、簡潔莊重的造型契合了白衣戰士的形象塑造,形意相恰,凸顯了寫意雕塑「不是摹寫表象,而是塑造精神」的品質。導演樂書婷在武漢拍下的爆款公益短片《武漢莫慌,我們等你》《陽臺裡的武漢》,以凡人視角,定格下「孤城」裡從未按下暫停鍵的溫情、瑣碎和祈願。
  • 塑造人格品格 樹立理想信念
    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批出版物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增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幫助他們形成正確價值觀。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國魂》、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解讀和闡釋,生動鮮活地表達了各族群眾對這24個字的理解和期望。
  • 李路路、鍾智鋒:「分化的後權威主義」
    政治價值觀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它指導著人們在政治生活中的各種選擇,如選擇什麼樣的政體、何種規則來促進權力的運用,賦予政治組織什麼樣的目的,並以何種態度對待政治組織(信任抑或懷疑,參與還是疏離,支持還是挑戰等)。
  • 騰訊視頻《明日之子》啟動全球招募 未來偶像將誕生在網際網路
    「我們就是想用網際網路的手法打造一個屬於年輕人的未來偶像。」馬延琨表示,用網際網路的手法打造偶像是《明日之子》不同於以往傳統偶像養成的創新驅動力。 馬延琨坦言,這個目標看上去其實並不簡單,當決定要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其實壓力是很大的。在追求自我個性、分眾日益激烈、垂直細分明顯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全民還會為一個偶像而去愉悅嗎?
  • 英格爾哈特的後物質主義價值觀
    因此,英格爾哈特認為,在西方發達的工業社會裡,正在發生著一場影響深遠的價值觀代際轉型,年輕一代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強調自我表達與個人自由。對此現象,英格爾哈特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專有術語—「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價值觀,這一專有術語後來成為英格爾哈特最為重要的研究主題。
  • 核心價值觀不是用來讓小學生背誦的
    原標題:核心價值觀不是用來讓小學生背誦的  11月3日,安徽省淮北市教育局官網發出通報,稱省文明委對該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組織了模擬測評,黎苑小學隨機被抽查的六名學生中,三名學生可以背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三名學生背不出,黎苑小學出現上述問題,說明該校對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重視不夠,要求不嚴,標準不高,工作不到位,平時對師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不足
  • 匯聚著人性和價值觀,再融入道德和善惡的管理學,是百年基業之根
    人文學科卻偏重文史哲領域,和道德,價值觀,信仰掛鈎。俗話說,在商言商,商業活動只要是不觸碰法律就好,而沒有考慮那麼多的道德問題,善惡問題。也是自古奸商的遊來。德魯克說:因為管理的對象是基於工作紐帶,擁有共同的目標而連接在一起,管理就避免不了處理人性問題,和善與惡的問題。」
  • 「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現實觀照與理論旨趣
    具有「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公眾傾向於把生活質量和社會質量置於經濟效率之前,崇尚自由、寬容、積極參與,傾向於質疑與挑戰權威。這種價值觀的變遷推動了一種新政治文化形態的出現,進而通過個體行為選擇影響政治生態與政治進程。
  • 怎麼塑造品牌的DNA,才能令你的品牌如魚得水?
    品牌DNA,通過確立其風格和特色,通過提高其辨識度和標準化,通過傳達其獨有的價值觀,就能夠確立屬於品牌的優勢所在,屬於品牌的時空位置所在,從而有利於塑造出品牌卓爾不凡的影響力,有利於形成品牌所屬企業的競爭優勢,有利於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和接納,有利於品牌跨越時空的歷史傳承。
  • 她選擇聖潔,走出卑微,塑造自我,始終堅持「愛是美好的」
    無論是烈日炎炎的盛夏,還是北風呼嘯的嚴冬;也無論是楊花柳絮的春日,還是落葉繽紛的秋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們常可看到環衛工人黙黙勞作的身影。這一切,常常使人由然生出一種特別的思緒。受這種情緒的感染,我一直想探究一下環衛工人的人生軌跡。
  • 潛能能夠塑造自我
    不管我們身處何地,是貧困,是富貴,是卑微,是高貴,是黑色,還是白色,我們都一樣。春天,小草剛被融雪洗出它們嫩嫩的芽尖時,老師告訴鄉下的同學們,學校準備組織他們到百裡外的縣城去參加作文競賽。孩子們一聽又興奮又擔憂,興奮的是他們能夠坐上大汽車去縣城裡看看,擔憂的是,他們這群山裡的孩子,作文能賽過城裡的學生嗎?
  • 探究網絡評論中的二元對立框架與形象塑造
    而這一現象導致的直接後果,便是權力的權威持續下降,每一個人或者每一個組織、機構集體的影響都被直接弱化。最終導致以上每一個主體都能通過自媒體得到話語權,有發表見解進行活動的權利,在各自的活動中,由於之前被視為權威的思想已經被「共景監獄」模式削弱,導致每一個主體能會進化出獨特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 星辰文藝丨於作梁:電影《絕密工程》的人物塑造
    電影通過對單個人物的塑造、人物關係的連結、英雄群像的展現,讓觀眾跟隨人物所見所言所為走進歷史背後的故事,深刻感受「兩彈一星」精神。  人物形象的多麵塑造:「偉大」而又「平凡」的圓形人物  電影《絕密工程》與以往紅色電影過度強調人物偉大一面的不同點在於既刻畫了人物的奉獻和犧牲,又從生活化和細節化的角度賦予人物人情和人性的質感,凸顯出了人物的平凡與真實,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和豐富性。男主角魏鐵北是領導眾人的營長,曾經卻因指揮失誤而被降級。
  • 切·格瓦拉:從偶像到符號
    在臥室掛上一張切·格瓦拉的照片、穿上一件印有切·格瓦拉頭像的T恤,至今還是年輕人打扮自己的一種方式。切·格瓦拉那張由攝影師阿爾瓦羅·科達拍攝的、戴著貝雷帽的照片,無疑是20世紀最著名的人像照片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有革命性最有戰鬥性的頭像」。切·格瓦拉,作為一個富有浪漫主義氣息的偉大革命者,成為青年人成長道路上繞不開的文化墓碑。
  • 「土創」狂歡:自我投射後的 虛擬補償
    當年,「超女」熱潮塑造了國內粉絲文化的一些基本規則,媒介更迭與更新則讓其發展至一個新階段:由原先完全由工業製作方主導的被動「追星」,迭代到粉絲「供養」「愛豆」的新模式。此前,選秀選出來的還是靠技藝取勝的全能偶像,如今的養成系偶像則是高度提純、針對粉絲情感補充的對象。
  • 連雲港洪門街道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區管理服務
    中國江蘇網7月5日連雲港訊(通訊員 管嫻月 谷舒)連雲港市海州區洪門街道優化和完善社區服務工作,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動融入社區管理服務當中,全面提升社區文明程度,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奠定堅實的基礎。
  • 自由與傳統的對抗——影評《蒙娜麗莎的微笑》
    藝術之所以稱為藝術是否由學生們認為的權威決定?在這部影片中,沃森帶領著她們的心靈為新的思想打開一扇窗。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思想束縛,把全國最聰明的女性培養成相夫教子的家庭婦女,這麼一個高等學府,培養的不是領袖而是領袖的妻子。這著實讓凱薩琳沃森覺得可悲。為了女性的自立和自由,她要帶領她們掙脫思想束縛的牢籠,顛覆傳統,捍衛女性的尊嚴。
  • 1093【肥東一中•校刊•戰疫專欄】陳子翰:鍾南山還是明星,偶像何需二選一
    兩番不同的景象引發了輿論場上關於偶像的大戰。   是選擇明星還是科學家、工作者的爭論,早先就存在。前幾年我國著名科學家黃大年去世時網絡上卻在熱烈討論著某位明星的離婚;我國兩彈元勳程開甲先生去世時又是被娛樂新聞佔了熱搜,而這次疫情再加上李蘭娟院士關於重塑價值觀的言論,網上將偶像分為兩派,一派是以鍾南山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醫護人員等,另一派是以小鮮肉為首的娛樂明星,兩派粉絲打得「不可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