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創」狂歡:自我投射後的 虛擬補償

2021-01-08 金融界

來源:北京青年報

夏日、狂歡、汗水與啤酒,世界盃與「土創」(觀眾對節目《創造101》的戲稱)讓這個盛夏更加熾熱,《創造101》的總決賽剛剛落下了帷幕,聲勢浩大的偶像團體養成之戰或許才吹響號角,據悉,男版的《創造101》正在計劃啟動中。球星與球迷、偶像與「愛豆」都指向了其背後一個龐大的群體——粉絲。從《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到《偶像練習生》與《創造101》,從追星到pick偶像,我們的明星工業與粉絲文化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自開播以來,《創造101》就讓諸多選手站在了爭議之中,用姑娘們的話題度置換節目的熱度,諸如:努力和實力哪個更重要?只是讓人喜歡算不算是一種能力?「愛豆」到底需不需要有實力?爭論的結果或許還需要再多「飛」一會兒,並不會很快落地,有關爭議也可看作是平臺的刻意為之,但爭議的本身卻提醒著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即「愛豆」這一日韓偶像工業的「舶來品」,正在進入大眾的主流話語,「飯愛豆」不再只是一個小眾群體的自娛自樂、不斷「出圈」(走出小眾圈子),共造著一場網絡狂歡。

「人格神」褪色「半成品」上位

相比於十餘年之前「超女」颳起的颶風,粉絲推舉自己喜愛的歌手走向神壇,如今的「土創」瞄準的則是不同於實力派的養成系偶像,草根選秀服膺於制服/制服裙的經濟學。當一些不熟悉「飯圈生態」的觀眾對楊超越這類「非典型藝人」發出質疑時,他們忽略了其背後一整套商業機制的運轉邏輯——只有這樣越是普通的愛豆,才能讓粉絲、運營方在這個偶像養成的遊戲中掌握至高的話語權。換言之,只有粉絲的支持才能成為愛豆,因此越來越多的定製偶像出現,他們說「她們的口味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她們高唱:「pick pick me,你越喜愛,我越可愛」。當下的偶像工業,可以說是將粉絲權利最大化的商業機制,粉絲在一定意義上是股東,粉絲的消費權利具有一定的眾籌資本權力的性質。愛豆們其實是作為消費者的粉絲的權利提示物。

從發送簡訊投票到APP打榜、票選C位,從「玉米」「筆親」到今天「山支大哥/山支歐巴」(粉絲對C位出道選手孟美岐的稱呼)的飯、「五選一」(粉絲對選手吳宣儀的暱稱)的飯,被命名的不再是粉絲群體、作為粉絲的主體性不再是外部召喚而是內在建構的。另一方面,網絡媒介的自主參與、「媒介對人的延伸」所製造的虛擬在場感,當藝人與粉絲的距離不斷拉近,甚至權力翻轉,「選秀出道」成為一項粉絲賦權的程序。當年,「超女」熱潮塑造了國內粉絲文化的一些基本規則,媒介更迭與更新則讓其發展至一個新階段:由原先完全由工業製作方主導的被動「追星」,迭代到粉絲「供養」「愛豆」的新模式。此前,選秀選出來的還是靠技藝取勝的全能偶像,如今的養成系偶像則是高度提純、針對粉絲情感補充的對象。

與作為好萊塢直接舶來物的「明星」不同,「愛豆」的詞源雖是英文詞彙idol,但經日韓二次舶來之後,其指稱的是與明星演員、明星歌手並行的職業偶像,他們是在大眾面前以自身魅力為賣點的人物,重點在於和粉絲共有成長過程。不同於一般的明星:他們不是由娛樂製作方打造的完美「產品」,而是由「飯」來「支撐供養」的「半成品」。

如果說過去的追星追的是一個「人造神」——上世紀30年代好萊塢一整套完整造星體系打造的「超人格」,其中,「追」這一動詞提示的是偶像與粉絲間不可觸碰、難於接近的跟隨狀,間或夾雜著期待偶像能愛我的幻想情愫——也因此我們看到當年的楊麗娟事故。不同的是,現在粉絲「飯」的「愛豆」,是不夠完美但一直在進步的塵世間的普通人。「飯」這一動詞都是一種「主權在我」的象徵,粉絲不再被動地幻想偶像來愛自己,而是自己主動去守護他們——一種特殊的「羈絆」情感,守護共同的夢想或一份關於親密關係的想像。於是,他們為自己票選的偶像拉票,「為了送孟美岐出道,我們花了1200萬」。

更進一步說,當明星的「典範生活」不斷被拆穿為假象和騙局,不朽的神話失效,明星作為「半神之子」被還原為塵世普通人,現在的粉絲迷的不再是明星的「超人格」,而是他們人格被純化後的「人設」罷了。「傻白甜」「愛哭」「cool guy」「攻氣十足」「吃貨」等等,各個類型都可以在這100個女孩子中找到對應,即便是被認為「反偶像工業」的王菊,究其本質也只是用了偶像工業流行人設的反面,隨著她的躥紅,王菊也再次被「白瘦美」的審美標準所捕獲,她最新的「硬照」即是明證。

這還是一場遊戲,這只是一場遊戲。這場資本的遊戲,是大眾與選手一道參與的遊戲。

是自我捍衛也是審美勾選

從年初的《偶像練習生》再到《創造101》,都是韓國綜藝節目《produce 101》的「翻版」,而原版《PRODUCE 101》的第三季也正在熱播:《produce48》——將《PRODUCE 101》全民投票和AKB48劇場公演融合到一起,將選出一支由來自日韓兩國的成員組成的女子偶像組合。《創造101》在影響力的廣度上和集資金額上都要遠超於《偶像練習生》。時間上早一步的《偶像練習生》為《創造101》積澱了熱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以女性為主體的粉絲群面向女愛豆時,投射在偶像身上的不僅僅是親密關係的想像,還糾纏著更為複雜的情感結構。

埃德加·莫蘭曾曾論述過:明星崇拜的本質是神話。作為生活典範的明星,符合大眾對個人救贖的日益深切的召喚。明星是「變成愛情神話的主體並引發一種真正信仰的演員」。明星文本聯繫著關於人類身份更廣泛的信仰體系,現代人會把自己想要又無法證明的能力,自戀性地投射在偶像身上,內化為明星名人特質,成為自己想像中的一部分。粉絲對明星的愛,很大比例是未能實現的/理想自我的投射,送偶像「出道」的行為其實也是屬於很多人的一種自我捍衛。

大眾從來就是一個異質的群體,在對偶像的喜愛中,糾纏著複雜的感情、欲望投射和個體的生命經驗,在這場遊戲裡「千人千面」,任何一種分析和算法都無法窮盡。《創造101》就如同給觀眾們的一份問卷,精英/草根、專業/業餘、能力/長相、直男/直女……觀眾在投票時正是在勾選自己一份關於審美的答案。

尤其,如何定義「美」折射的是整個時代的價值觀。男愛豆與「小鮮肉」的流行自然有資本物化的力量影響,但同時也是對男權中心制下單一審美的「反撥」,我們可以愛粗糲美,那是文化編碼後的男性魅力,但也願意看到撼動二元對立性別刻板印象的光芒可以閃亮。

同樣,在《創造101》裡為自己pick的女選手投票,除了表達對自己愛豆的支持,還有一個更隱蔽的原因是為自己理想的人生狀態投票,對愛豆的投票是對自己或許未能達成的「理想」的支持態度。其中具有一種關於現實的補償感,或許大家在現實中都難以完成難度係數頗高跨越和逆襲,但至少可以在節目裡,把心願與希望寄托在愛豆身上,把自己的不甘與意難平都變成為他/她打call的動力。某種程度上通過比賽的過程,他們是在補完自己的路。

十多年的時間裡,粉絲這一群體從烏合之眾到漸漸面目清晰,愛豆文化作為文化工業,高效率地滿足著粉絲的消費欲求。但需要我們更謹慎地去對待與辨別的,除了資本遊戲的陷阱,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當我們自認為享有更多主動權與自由時怎麼辦?粉絲可以更加自由地選擇投射的對象,審美選擇的閾值更廣、範圍更寬,甚至他們在享有選擇自由的同時還享有「罷黜」偶像的自由——鹿晗公布戀情後脫粉事件即是此一「飯圈規則」的註腳。當我們把情感的需求直接與商品化的偶像掛鈎,當我們把情感需求純化為一個個的設定,每個部分都被切割、互相之間可以進行替換時,我們也失去了過去擁有的一種「完整的人」的幻覺。

當一切都在一個商業機制的總體控制之下,當審美異見者相互攻訐,今天的我們,到底是更自由了還是更脆弱了呢?

相關焦點

  • 《飛馳人生》:韓寒自我的經歷投射
    四字片名展現導演情緒亦是韓寒對自我不同階段的投射  陳一愚在《今日影評》中談到韓寒導演的「四字片名」,其實它不僅展現了事件,同時也暗含了導演情緒。  另一方面陳一愚認為導演韓寒是在投射自己的人生或是投射曾經的自己。《後會無期》投射的是韓寒輟學寫小說的那段歷史, 90年代初一個孩子輟學是違反世俗觀念,而在故事中,是人們追尋遠方但遠方模糊的故事;《乘風破浪》故事是少年(鄧超 飾)去遠方為追尋夢想而放棄了家庭關係;《飛馳人生》中韓寒是重新梳理家庭關係和夢想,會呈現出一個中年男子調整後重新逐夢的故事。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其實孩子太過自我有原因,了解「投射效應」,解決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減少自負。朋友小喬家有個7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身材都比較好,個子高挑,所以孩子的身高在一眾朋友當中,非常出挑。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信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鬧彆扭。比如玩具怎麼分,遊戲誰主導,誰扮演哪個角色等,那個時候小喬覺得,是不是孩子不習慣和這些孩子來往,才會變得不受歡迎呢?
  • 自我防禦機制——升華、補償
    我們繼續來看一下社會心理與行為當中的自我防禦機制。其實說到自我防禦機制呢。是我們之前所講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弗洛伊德所提出來的。我們都知道弗洛伊德是通過研究精神病人從而得出他的理論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帶著一絲絲的神秘感去學習。我們在這裡選取了幾個最典型的,在咱們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最容易出現的自我防禦機制來給大家講一下。分別是升華、補償、退行、轉移、否認、移情與紋飾。
  • 把自己的理想自我投射到伴侶身上
    女人在經濟上依賴男人,是女人容易在兩性關係中展現虛假自我的一個解釋。跳起婚戀這場雙人舞時,她們開始混淆自己與伴侶的自我。這些女人有意無意地希望:把自己的自我綁在伴侶的自我上,可以補償她們的無權感( sense of powerlessness)、自我疏離感(self- alienation)以及內心分裂感( inner division)。
  • 從虛擬偶像到「網紅」VUP,變現狂歡下的浮士德交易
    文|網際網路深度點評如果把虛擬偶像對標一般的明星、偶像,那麼後續如雨後春筍般瘋狂竄出的VUP(虛擬主播)們就是如今的個人勢網紅、主播,宣誓著虛擬偶像網紅時代來臨。虎牙推出「虛擬歌手百萬buff出道計劃」,正式強推虛擬偶像。同時根據天眼查APP數據顯示,在9月27日,虛擬偶像企業萬像科技宣布完成由毅達資本領投的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 雙十一慶典:富裕盛世的飢餓美學與拜物狂歡
    光棍節本是年青一代自發創造的一種虛擬節日,藉此來實現群體身份的現代認同,克服現代性的孤獨症候,而雙十一則是商業策劃刺激下的飢餓美學,抓住了網際網路迅速崛起的機會,利用現代媒介的全面覆蓋進行符號化催眠,進而將原本是青年群體的亞文化現象變成了全民商業現象。在媒體撤到幕後、商業主動上前的資本重塑媒體時代,雙十一建構了消費邏輯之下的「類極權主義」狂歡。
  • 大部分心理問題是自我壓制的結果,將真實的自我從潛意識引導出來
    這種體現出來的性格特徵實際上是壓抑後所導致的補償性人格。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將人塑造得越來越理性,這當然是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同時我們在面對人性考驗的時候,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讓我們對人不再抱有期待,因為當我們對別人抱有期待的時候,就無形中交出了自己的力量,於是我們就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理性,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越是感性的人很容易上當受騙。
  • 2020年寧夏教招筆試備考:自我防禦機制——升華、補償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教師網發布:2020年寧夏教招筆試備考:自我防禦機制——升華、補償,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我們繼續來看一下社會心理與行為當中的自我防禦機制。其實說到自我防禦機制呢。
  • 「雲吸貓」爆紅現象的背後,是人們對貓咪的自我性格的投射
    「雲吸貓」把養貓和不養貓的人,通過網絡串聯到了一起,進而引起了一場喜歡貓咪的網友間的狂歡! 人們對貓咪的自我性格的投射 人們通過對貓咪進行擬人化的解釋,給它們總結出了「高冷」、「優雅」、「萌萌噠」、
  • 虛擬試衣可行性探究—全息投影技術
    結合全息投影技術的虛擬試衣系統使觀看者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受限制地直接看到投射在三維空間的立體影像的不同側面,不但能讓用戶更加直觀地了解服裝的實際穿著效果,更能提升用戶的視覺感受和心理滿足度。根據虛擬試衣展示的特點,本文選取空氣投影和全息膜投影中的360度幻影成像系統為研究對象,針對試衣效果展示要求的特殊性,探討全息投影技術在虛擬試衣系統展示中的應用。
  • CVPR 2019 召開在即,亮風臺端到端的投影儀光學補償入選 oral 論文
    (b) 投影儀投射的圖片(也是我們想要看到的效果)。(c) 相機拍攝到的,沒有補償的投影結果,即將 (b) 直接投影到 (a) 上。(d) 我們模型計算出的補償圖。(e) 相機拍到的補償後的效果,即將 (d) 投影到 (a) 上。比較 (c) 和 (e),可以看到明顯提升的效果和細節。
  • 投影儀運動補償是什麼意思?當貝投影的運動補償重要嗎?
    投影儀運動補償是什麼意思?當貝投影的運動補償重要嗎? 現在我們在家裡看電視的時候,一般不太會去特別關注電視畫面的流暢性,一般也就是看個新聞,找找電視劇。
  • 揭秘全息技術:虛擬實境的終極進化
    全息技術在科幻電影中很常見,不論是《星球大戰》、《鋼鐵俠》還是《阿凡達》,其中都不乏全息投影的概念,比如通過一個類似手機的小設備投射出通話對象的全身比例立體圖形,或是一個360度的懸空3D圖形,甚至可以通過手勢直接操作。而在現實中,由於成本關係,全息投影主要應用在大型文藝演出等領域。全息技術真正走入消費者的目光,則是微軟近期發布的HoloLens。
  • Immersis虛擬實境技術借投影實現VR環境
    目前的虛擬實境技術總要藉助於頭戴顯示設備,這雖然挺科幻的但是有時也帶來不少局限性。  根據《連線》報導,一家初創團隊Catopsys希望通過Immersis項目來改變這一現狀,通過投影設備實現將虛擬實境內容投射至房間中,營造浸入式虛擬實境環境。
  • 別讓錯誤的補償心理機制毀了你的孩子
    你是不是因為在外打工很少見孩子,於是回家後就加倍的疼愛孩子?……所有的這一切行為都是補償心理作用的結果。你正是通過自責後悔這種補償心理,證明自己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不是無可救藥、甘於墮落的人,因此內心的焦慮得到緩解。你正是通過不斷的買書來證明自己也是一個喜歡讀書、喜歡學習的人,以此來緩解不讀書帶來的焦慮。你正是通過吃吃吃,買買買帶來的快感來補償你的心情不好。
  • 人類圖丨投射者的特質
    不止芬蘭,包括瑞典等北歐國家,人們已經把擁有自我空間當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這也是他們的文化習俗。一般來說,北歐國家的陌生人之間的舒適空間是1.5米,能夠忍受的極限距離是1米。以前我不懂他們為什麼醬紫,學了人類圖後豁然開朗,原來他們早就已經意識到能量場之間的無形運作方式了。今天,主要和大家介紹下投射者的能量特質。投射者
  • 教育心理學考點解析:自我防禦機制
    自我防禦機制是自我面對有可能的威脅和傷害時一系列的反應機制。即當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環境因素的威脅而引起強烈的焦慮和罪惡感時,焦慮將無意識地激活一系列的防禦機制,以某種歪曲現實的方式來保護自我,緩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它包括:否認、壓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過度代償、抵消、升華、幽默和認同等11種形式。
  • A股虛擬實境概念股全名單:到底誰是真龍
    很多人選擇了向虛擬實境的魅力屈服,寄情於自我幻想,這縱然不切實際卻更能與人安慰。
  • 解密人的15種心理自我保護機制(圖)
    心理自我保護機制普遍存在於人的心理活動中,其功能類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統。當人們由於某種原因將要或已經陷入緊張焦慮狀態時,就可藉助心理自我保護機制來減輕或免除內心的不安與痛苦以更好地適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