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虛擬偶像到「網紅」VUP,變現狂歡下的浮士德交易

2021-01-21 界面新聞

文|網際網路深度點評

如果把虛擬偶像對標一般的明星、偶像,那麼後續如雨後春筍般瘋狂竄出的VUP(虛擬主播)們就是如今的個人勢網紅、主播,宣誓著虛擬偶像網紅時代來臨。

虎牙推出「虛擬歌手百萬buff出道計劃」,正式強推虛擬偶像。同時根據天眼查APP數據顯示,在9月27日,虛擬偶像企業萬像科技宣布完成由毅達資本領投的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而且據不完全統計,僅萬像科技所屬領域文娛傳媒方面,本年度就已經有了17筆融資,無論是直播平颱風口的轉動還是資本案例比比皆是,足以見得虛擬偶像、VUP的受歡迎程度。

二次元經濟的「宇宙大爆炸」:從虛擬偶像到VUP的轉變應運而生

其實有關虛擬偶像的話題熱度早年間就有所走俏,但大多還屬於二次元圈子裡的一個垂直化小眾領域。

這其中最火的莫過於初音未來,在初音未來活動的這十幾年間打破了「二次元」與「三次元」之間的隔閡,帶動了一個超過100億日元的消費市場,演唱會、代言、衍生品等商業價值甚至不輸於不少真人偶像。

而國內的虛擬偶像爆發於2017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2017年裡,二次元經濟得到了空前的釋放。

根據《2017中國在線動漫市場白皮書》顯示,2017年,我國動漫二次元行業總產值達到1500億元,在文化娛樂產業的總產值中佔比為24%,動漫產業持續增速發展並將進入集中爆發期,預計2020年將會超過2000億元。

也是在這一年裡,國產虛擬偶像最成功的洛天依開始發力,在2017年6月的第一場線下演唱會,500張SVIP的內場票在3分鐘內售罄,並隨後展開一系列破圈變現,包括長安汽車、光明乳業、森馬休閒服、百雀羚護膚品、肯德基等廣告和遊戲代言。

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二次元經濟的爆發最先感知到的就是資本,也是在這一年裡資本方紛紛入局,據《北京商報》報導,僅2017年就誕生了14名虛擬偶像。

但好景不長,雖然大量的虛擬主播的出現讓行業顯得紅火一陣,但虛擬主播的先天弊病使得即使到今天,國內真正破圈的只有一個洛天依。

一方面受制於虛擬主播的塑造成本。

一般來說一個虛擬偶像的構成,需要前期的美術設計,這個過程不是簡單地2D的繪圖,更是要3D的建模,成本中就要包含全息投影、人物動作捕捉、3D角色模型製作等多個環節的技術加持。有從業者表示,3D模型的精度有事甚至要達到幾十萬,以確保在進行大場景表演時圖像不會出現清晰度的問題。

除此之外還要在音源、作品、人設等等多個方面不斷深挖,每一個成功的虛擬偶像背後都是專業的團隊持續不斷的更新,極度耗費人力物力。

另一方面受制於虛擬偶像的變現困難。

虛擬偶像的盈利無非是代言、周邊、演唱會等方面,但這些的基礎就是你虛擬主播IP打造的價值,粉絲受眾的多少,而乘勢而起的這些新虛擬偶像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打磨和積累粉絲,難以變現。

而直播方面受制於AI技術的發展,虛擬偶像僅有的資料庫完全不能應付千奇百怪的實時彈幕互動,直播變現的路子也被堵住。

久而久之,受制於變現與技術發展的虛擬偶像走不暢了,資本開始傾向於現如今技術能夠實現的,能夠大批量培養的新事物去掘金二次元經濟,VUP就應運而生。

VUP不同於虛擬偶像背後是團隊與數據,它光鮮模型背後是真真整整的人。只不過通過動作捕捉、眼球捕捉等技術手段,加上較為簡單的建模就能實現,簡單2D動態模型甚至成本只需要幾千元,其本質就是劣質化的虛擬偶像的直播體現。

VUP們只需要真人主播通過面部捕捉軟體或者更為複雜的穿戴式動捕設備,就可以實現虛擬形象與自身動作的統一,實現直播中與粉絲實時互動的效果。

也是這樣,VUP踩著虛擬偶像前輩的肩膀,乘著全民直播的熱潮洶洶到來,成為了迎合二次元市場消費力的新軍。

從技術導向到流量狂歡:內核問題的外皮破局

其實原本來說,虛擬偶像是很純粹的技術導向性產業。

早期的虛擬偶像走的事聲音合成的路線,所謂的「V家」也指的是日本山葉開發的電子音樂製作語音合成軟體Vocaloid語音製作,加之一系列人設模型出道的虛擬偶像。

初音未來也好,洛天依也好,其本質都是如此,他們的存在不是一個人兩個人決定的,而是背後都有著一整個專業團隊,負責各種運營人設的打造,除了PGC內容創作外,也有著很多粉絲自發的UGC創作內容,算是較為硬核的小圈層文化。

而VUP則是流量導向性的產業,它的門檻極低,即使沒有大量的資金投入,甚至有幾十元就能買下的模型模板,可以說正是迎合了人人都是主播的時代背景。

當然也有專門的公司組織,由公司統一招人、製作模型、提供動捕設備、pc主機等,但本質仍然與主播經紀公司無異,直播內容的核心還是在於主播個人的才藝。

這其實就是一種從技術導向性演化為娛樂導向性的趨勢,網際網路商業是在線上賦予流量、用戶、產品、銷量這些方面數位化的能力,更多的是顯性因素,就像遊輪一般,光鮮點都在水面之上,發展的好壞一眼可見。

而以技術為核心主導的產業更像是一座座「冰山」,我們所能看到的僅僅是他們能展現出來的一角,他們大量的研究投入在水面以下,這些東西難以數位化的呈現出來,也無法為大多數人所認知與理解。

但更多的用戶不會去深究水面之下有什麼,他們在乎的就是水面之上的東西,他們能夠使用、能夠攀登、能夠觸摸到的就是水面之上的東西,因此會對時下能夠落地使用的這「冰山一角」更為看重,這無可厚非。

也正是為了迎合這種用戶需求與資本與其,VUP成為了二次元經濟在直播領域最有力的吸金點。

根據darkflame統計的數據顯示,在今年3月份期間,僅bilibili一家的VUP收入就達到了10783225元,付費人數為104709人,互動人數827957人,近1/8的互動人數付費轉化率,第一名的VUP主播更是有著個人營收707706元的成績。

而在外網,根據User Local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至今年一月份,YouTube上的VUP數量已經突破了萬人大關,是2018年的10倍以上。

將內核的技術問題轉化為外在的模型製作,解決了虛擬偶像難以直播變現的痛點,也使得全民虛擬形象的時代落地,迎合了網際網路社交的未知屬性,更容易激發二次元群體的購買力。

但在變現上做的風風火火的VUP就沒有缺點嗎?

VUP人設的塔西佗陷阱

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在其所著的《塔西佗歷史》用這樣一段話評價一位羅馬皇帝:一旦皇帝成了人們憎恨的對象,他做的好事和壞事就同樣會引起人們對他的厭惡。

之後被中國學者引申成為一種現社會現象,指當政府部門或某一組織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

當涉及到公眾人物時,不管是偶像、明星、公知、還是主播,其實都在經營著自己的一個人設,這一點放在二次元領域的虛擬偶像和VUP中,更甚。因為相比較活絡的真人形象,二次元人物形象對於人設的刻畫更加刻板,大多的形象都是事先設計好的。

而人設崩塌的事往往也伴隨著一個偶像、主播的迅速衰退,陷入塔西佗陷阱,之後再想補救就太難。對於虛擬偶像和VCP來說一樣是經不起人設出現問題,而後者比之前者而言,犯錯的機率更大。

虛擬偶像一方面內容的產出都是經過專業團隊的打磨,相比較而言犯錯概率少,且本身虛擬的性質也不會有什麼「出軌」、「文憑」方面的顧慮,同時虛擬偶像也幾乎沒有實時互動的選項,人設崩塌的機率很小。

但VUP則不同,比如在近日,hololive旗下的VUP主播就在直播中發表了一些對民族主義欠缺考慮的言行,被觀眾一致地址,更是被官方封禁了其直播間,公司旗下其他VUP也受到了連坐。

這其實跟很多網紅主播出直播事故是一樣的性質,不同於真正的虛擬偶像全面可控,VUP背後的「中之人」的個性、知識含量、道德水平都是不可控的,有劣質行為和發言也是可能的,打造的人設分分鐘就能毀滅。

況且虛擬偶像、VUP等能夠火爆的另一個原因在於社區文化所形成的「回音」,通過社區傳播,相同興趣的用戶在社區中彼形成內容的「回音」,由用戶二次創造的內容在社區中進行社交式的病毒裂變,這也是為什麼身處二次元社區的bilibili在VUP方面做的比其他直播平臺好的原因。

而一旦有人設崩塌時,這種負面的信息也是會在社區中進行病毒式列變,再想把摔碎的人設拾起來就很難。

浮士德曾經把自己的靈魂賣給了一個惡魔來換取知識,起初他認為這是一個很聰明的交易,但實際上從長遠來看,這個人失去的東西比他賺到的東西更有價值。

對於VUP而言,不能只專注於盈利而忽視了技術的內核發展與「中之人」的培養教育,看得到他們變現時的狂歡也應該看到其背後人設的塔西佗陷阱,有關虛擬的路還要走很遠。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全"網紅"報告:一場全民虛擬與現實的狂歡
    /p>「網紅」4.0:IP時代,離「鈔票」(變現)越來越近距離伴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際網路開始進入寬屏時代,視頻級平臺的來臨開始讓網紅的發展邁向新的高潮。而此時的網紅也不再只是惡俗、奇葩的代名詞。從傳統的文字、圖片到視頻及網絡直播,從個人任性互動發聲到專業團隊的集體運作。
  • 虛擬偶像PK現實偶像,哪個更能發揮粉絲經濟效應?
    為愛豆打榜,參加應援活動,買周邊,為偶像代言的產品衝銷量,支持偶像本人作品和衍生商品(專輯/單曲/影視作品/商品代言/雜誌/報導)是真人偶像中常見的粉絲經濟變現方式。拿爆火的真人偶像舉例,範丞丞僅憑一張微博自拍淨賺480萬;王一博僅今年2到6月就新籤約15個新品牌代言,在2020年第二季度商業價值排行榜排名第一。
  • 網紅經濟漸具馬太效應,誰會是下一個李子柒?
    一、網紅經濟行業發展背景1、網紅經濟以網紅與粉絲關係為核心商業模式網紅經濟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產業鏈。比較《網際網路周刊》評選出的2015年和2019年網紅榜前十名,可以看到,早期部分網紅在網際網路成名方式具有偶然性或者無意行為,例如王思聰和章澤天。但到2019年,網紅的背後均有專業的MCN機構,為網紅提供內容製作、流量曝光等支持,形成成熟的商業運作體系。
  • 麥當勞的虛擬偶像破圈,靠的不光是二次元標籤
    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品牌開始涉足二次元,從動漫到遊戲,再到B站短視頻。二次元是Z世代的一大標籤,某種程度上它也的確是讓品牌擊中更年輕用戶的捷徑。 在此之前,我們已經看到過不少成功出圈的案例,例如近年來網紅動漫IP《魔道祖師》和可愛多的合作,或是國民級手機遊戲《陰陽師》與寶潔的跨界聯動。 而最近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來自一直都挺敢玩的麥當勞。
  • 火星文化李浩:虛擬偶像長線看AI,當前機會在直播
    熱潮之下,究竟如何抓住虛擬偶像的巨大機會?5月28日,三聲主辦了「虛擬偶像的現實與展望」線下沙龍。長期關注虛擬偶像領域投資的峰瑞資本副總裁陳哲,默默醬的操盤者、火星文化創始人&光合造米董事長李浩,與到場朋友做了深入分享。我們先放上李浩的分享整理。李浩從2007年開始在視頻領域工作,2014年創辦火星文化,為短視頻和直播產業提供服務。
  • 虛擬偶像要出道,留給「偶像練習生們」的時間不多了?
    男團選秀出身的張藝興今年在某檔選秀綜藝時就表示,在已經經歷了幾輪選秀以後,市面上已經沒有多少能達到選秀標準的偶像了。畢竟矮子裡面拔高個子,是很難拔出下一個蔡徐坤這樣的頂流的。真人市場的貧瘠讓「造星上癮」的愛奇藝不得不另闢他路。於是,他們將目光瞄準了虛擬偶像。
  • 網紅簡史丨從鳳姐到薇婭,誰能陪羅永浩走到時間的盡頭?
    即便是那些走商業變現的網紅們,想要穿越網紅周期,保持熱度也並非易事,他們或遭遇「人設崩塌」,或被政策監管,或隱居幕後,做起了運營網紅的生意,在「大紅大紫」之後歸於沉寂。
  • 首家女鞋品牌跨界虛擬偶像 JOY&PEACE創破圈影響力
    首家女鞋品牌跨界虛擬偶像 JOY&PEACE創破圈影響力 她是一位住在洛杉磯的 20 歲巴西西班牙混血女孩,是INSTERGRAM上的新晉網紅,坐擁 200 萬粉絲。
  • 虛擬主播「愛醬」與虛擬歌姬「初音未來」有什麼區別?
    不是要聊她們長得不一樣;不是要聊她們走的偶像路線不一樣;也不是要聊她們的個性不一樣;下文類似於「解剖」,騎士們繞道走,勿噴。聊一下「愛醬」和「初音未來」在製作與運營上有何不同。從製作技術上講,「愛醬」作為虛擬主播,強調與粉絲的互動,採用的主要是Neuron \Tracker, FaceRig 等實時動捕、面捕技術;「初音未來」作為一代虛擬歌姬,主要在於「演唱」,採用vocaloid等軟體發聲。當然,在一些舞蹈動作的編排上,她們同時豆會使用MikuMiku Dance 等軟體製作技術。從運營來看,虛擬主播「愛醬」的運營主要是PGC 。
  • 淺談「網紅」傳播熱的社會效應
    二、「網紅」的傳播特徵 (一)個性化:個人特質明顯 「網紅」在某方面具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才能在眾人中脫穎而出。獨特之處可以是外貌姣美,或者是在某一領域具有專業能力和知識。 (二)娛樂化:網際網路上的全民狂歡 人們追求輕鬆的享受,喜歡把「網紅」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來消解無聊的時間。
  • 「土創」狂歡:自我投射後的 虛擬補償
    來源:北京青年報夏日、狂歡、汗水與啤酒,世界盃與「土創」(觀眾對節目《創造101》的戲稱)讓這個盛夏更加熾熱,《創造101》的總決賽剛剛落下了帷幕,聲勢浩大的偶像團體養成之戰或許才吹響號角,據悉,男版的《創造101》正在計劃啟動中。球星與球迷、偶像與「愛豆」都指向了其背後一個龐大的群體——粉絲。
  • 如何將你的才華變現?看看國內外網紅的掘金秘術
    近幾年,人們獲取信息的習慣漸漸從文字轉變到圖文再到視頻模式。與此同時,網紅呈現在公眾面前的模式也發生了轉變。視頻時代的網紅因為他們的多樣性而受到熱切關注,許多網紅的熱度甚至超過了科班出身的明星。 如何變現是網紅面對的永恆問題。
  • 網紅經濟下的「超級物種」如何延續
    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價值--如涵控股孫雷有關網紅生命力的話題,其實由來已久。從PC時代開始,人們開始將網絡上的紅人稱之為網紅。儘管經歷了時代的變化和更迭,網紅的話題始終都吸引著人們的關注,並且由此產生了流量,繼而開始有了變現。
  • 虎牙《電波偶像X》突破升級 虛擬偶像空降AR直播盛會
    縱觀整個第二季的《電波偶像X》,不僅在賽制上進行全面升級,新增聲優賽道,更邀請到林超澤、秦子墨、張赫宣等特效星選官助陣,與虛擬偶像們一起打造優質的節目內容。據了解,《電波偶像X》整個賽程收穫了累計超過7000萬的觀看人數,最高同時在線人數高達240萬,累計彈幕更多大48萬+。
  • 楊康來了 | 網紅年年有,身邊特別多!
    最近網上紅起來的東西真不少,近到協和醫院的一堵牆,在薔薇、玫瑰等百花簇擁,歐洲風格吊頂燈的襯託下,一堵牆就在網絡頻傳;緊接著上海外灘靜坐的一個郵筒,因為月初與演員鹿晗的合影而榮登滬上三大「網紅」之一
  • 鑑賞|德拉克洛瓦的文學插圖:從《浮士德》到《哈姆雷特》
    《浮士德》第一部分故事梗概主人公浮士德是一位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但隨著他在學術上的日益精進,他對於學術的意義產生了懷疑,就與魔鬼梅菲斯特定下契約:在此生,梅菲斯特將盡力服侍浮士德,幫助他實現種種欲望;但在來世,浮士德必須為梅菲斯特效勞。
  • 金像暮色、網紅15分鐘,巨星遠去的新娛樂時代走向哪裡?
    但從娛樂產業更縱深的維度觀察,一個偶像能紅二三十年,後世可驚嘆、可懷緬,但在當今時代,要複製,似乎不可能了。 港式娛樂工業落幕 作為華語娛樂產業重地,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面積只有上海六分之一多一些的香港為整個華人世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給養,這份給養在上世紀90年代達到頂峰。
  • 跨次元虛擬IP內容開發運營公司次世文化獲數百萬美金PreA輪融資
    虛擬偶像乘風起:從2B到2C的「大生意」  愛奇藝《2019虛擬偶像觀察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有3.9億人正在關注虛擬偶像。B站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也顯示,虛擬直播營收佔直播及增值服務收入的40%。
  • 偶像觀察:當偶像成為商品,誰說了算?|2020盤點系列
    音樂偶像的世界風起雲湧,傳統娛樂行業權力結構在層出不窮的綜藝節目和粉絲力量的助推下,越來越多偶像佔領了微博的熱搜,引發從年初到年末的一波波輿論風波。 除了推出《明日之子樂團季》的哇唧唧哇,國內另一大偶像娛樂經紀公司樂華娛樂也聯合夢想造音,於去年7月29日推出了「2020樂華·夢想」偶像樂隊全球招募計劃,還去到了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進行樂隊成員選拔。 而獨立音樂公司在偶像經濟的大潮下,也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圈」。
  • 中國成虛擬主播「新藍海」
    在日本,虛擬主播的經濟圈不斷擴大,甚至出現通過粉絲「打賞」賺到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32.65萬元)的主播。《環球時報》記者日前通過採訪發現,虛擬主播風潮已經吹到中國,廣闊的中國市場無疑是該行業的一片「新藍海」。日本的成功經驗2016年年底,全球第一個虛擬主播「絆愛(Kizuna AI)」橫空出世,引爆虛擬主播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