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其實並不存在,它只是科學家提出的物理概念

2020-12-04 量子探索

作為最前沿的物理理念,「量子力學」在大眾的眼中一直披著神秘的面紗,一旦談論和量子有關的話題,很多「騙局」和「謠言」的帽子就會被扣在量子力學的頭上,其實這只是一些對量子力學一知半解的人發表的言論,並且這種觀點都是出於對量子力學的恐懼,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還是因為在目前量子力學的相關知識不夠普及。

目前量子力學在大眾的視線中,還是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畢竟目前很多關於量子的概念科學家也沒有搞清楚,並且所謂的「量子」其實並不是真實存在在世界上的一種粒子,不屬於現實中的產物,只是用來觀測微觀低速世界的一種物理理念,我們把這些觀察基本粒子得到的科學結論統稱為「量子力學」,但是因為科學目前發展還達不到可以全方面觀測粒子的原因,我們對量子力學還存在很多的疑惑。

比如關於量子力學兩大著名實驗,「雙縫實驗」和「薛丁格的貓」這裡兩個實驗因為超脫目前普通人的常識,被很多人拿來加工,可是這些人只拿出來實驗結果卻沒有給讀者講述這個實驗代表的含義和量子力學的入門知識,才讓很多人覺得量子力學有些不可思議,其實簡單的來說,雙縫實驗和波粒二象性都是很好理解的物理概念。

在實驗中,科學家發現很多基本粒子都存在兩種狀態,只有當我們去觀測它時才會搞清楚這個粒子目前處於什麼狀態,這個髮型和薛丁格的貓一樣,如果我們不去打開箱子就不會清楚那隻貓究竟是生是死,這是一個細思極恐的觀點,畢竟在我們的常識中,生物只能處於一種狀態,但是薛丁格的貓和量子世界中食物都存在著兩種狀態,這和我們傳統科學的很多理論恰好相反,因此很多人都對量子力學的概念充滿疑惑甚至是恐懼。

其實,這些對量子力學的誤解是沒有必要的,畢竟我們生活中一切事物的運轉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我們身上的細胞也不例外,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由粒子組成的聚合體,雖然量子力學的世界中,粒子可以有兩種狀態,薛丁格的貓也可能是死是活,但是,當我們想知道這個粒子處於什麼狀態或者薛丁格的貓究竟是生是死的時候,我們只要親自去看看或者觀察一下不就好了?

畢竟,不論是這些基本粒子還是貓,雖然在我們沒有觀察的時候可能處於兩種狀態,但是並不是真的代表這兩種狀態是共存的,他們只可能存在一種狀態,但是究竟是哪一種需要我們親自去觀察才會明白,很多人都認為:「量子世界中的粒子居然有兩種狀態真的很不可思議」,其實他們也只有一種狀態,但是有兩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並不取決於我們的觀測,我們的觀測只是去確定了一下該物體現在的狀態。

所以量子力學並不可怕,量子領域同樣是科學,也具備權威性和傳統科學的嚴謹,量子領域不會顛覆傳統的科學理論,同時量子領域是帶領人類走向更高科學領域的鑰匙,更高的維度甚至是時間的奧秘都可以從量子的身上看到真相。

相關焦點

  • 量子物理揭示:時間這個量並不存在,它只是人類意識中的錯覺
    最普遍的一個現象就是,所有量子層面的實驗,它都可以在「時間」上自由變換,比如某種粒子從A變成B,再從B變成A,總是通行無阻的,仿佛「時間」根本無法在它身上留下任何傷痕,你根本不可能從粒子的角度找到「時間存在」的痕跡。事實上,量子的這個特性,一直以來都是許多對「時間」抱有信仰的科學家的噩夢。
  • 時間並不存在?科學家深入研究後,證實它或是人類的幻覺
    愛因斯坦曾經提出,不管是分鐘 小時 還是幾百年,這些時間度量單位都是我們人類定義的。世界上其實是沒有時間這個概念的,都是我們人類想像出來的。地球每分每秒都在轉動,並不代表著它的轉動真的用的時間。其實對於時間和空間的研究,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因為時間和空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們也默認為時間的存在,就像我們相信自己的眼睛和雙手看到和觸動到某種東西而產生的真實感一樣。
  • 科學家提出驚人理論:宇宙中並不存在「黑洞」
    科學家提出驚人理論:宇宙中並不存在「黑洞」然而,黑洞理論的創始人史蒂芬·霍金卻提出了驚人的言論,聲稱在宇宙中沒有「黑洞」,只有「灰洞」。該理論來源於一篇名為《黑洞的信息保存與氣象預報》的調查論文中,是霍金對黑洞的研究成果之一,他認為黑洞其實是一個擁有極端物理環境的「灰色地帶」。  質能進入黑洞中後還會「回到」宇宙中,我們此前對黑洞的邊界理論認識是有待改善的,黑洞或不會永久性地保存質能信息,在某個時候會「釋放」出來。
  • 其實黑洞並不存在?一個新的理論稱黑洞可能只是奇怪的蟲洞
    1969年,美國科學家約翰·惠勒首次提出黑洞一詞,以取代「引力完全探索的星球」這一說法,隨著對黑洞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科學家所面對的未知也越來越多,咋一想,黑洞似乎是一個科學幻想中的產物,很多人都沒見過,只知道連光都會被它捕獲,是一個我們看不見的天體。
  • 科學家認為時間可能並不存在,變化的只有空間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時間是宇宙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時間的存在宇宙才有了意義,否則時間停滯,宇宙可能永遠都只是一個「奇點」,不會發生大爆炸,炸出整個宇宙。因此,時間的起點就是宇宙大爆炸的一瞬間,因為現代科學還無法研究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存在什麼,所以科學家普遍認為,時間是從大爆炸開始的瞬間計算的。
  • 科學家首次提出「量子限域超流體」概念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江雷將生物孔道中離子和分子以單鏈的量子方式快速傳輸定義為「量子限域超流體」,並指出限域孔道內離子和分子的有序超流為「量子隧穿流體效應」,該「隧穿距離」與量子限域超流體的周期相一致。結合該課題組近期研究成果(Adv. Mater., 2016, 28, 3345-3350;Angew. Chem.
  • 玄而又玄的量子力學:只是我們的YY?-量子,量子力學,量子理論,量子...
    科學家剛剛構建了一個量子黑客帝國。根據新的理論,量子信息可能並不是客觀存在,而純粹是我們大腦的運作。量子力學能夠很好地解釋我們這個宇宙中的許多謎團,但也產生了大量矛盾。波函數是量子理論中的關鍵,如果它能夠成立,那粒子就可以同時存在於兩個地方,信息的傳播速度會比光速還快,薛丁格的那隻貓也會同時死去和活著。
  • 科學家:你以為我們的宇宙很大?其實它可能只是一個原子
    日心說被提出並接受後,人們又認為太陽系就是整個世界。當人類看到了其他的恆星後,才知道太陽系也不過是銀河系的一部分。上個世紀初,天文學家發現了河外星系,才明白了宇宙的概念。而如今,宇宙也不再是最大的概念。多重宇宙的概念,又被提出。多重宇宙也叫多元宇宙,其靈感來自於量子力學。
  • 量子之父告訴你:其實時間也存在最小單位
    我們經常使用「一瞬間」、「一剎那」來形容一段極其短暫的時間,根據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的記載進行換算,一剎那=1/75 秒=13.33 毫秒,但這畢竟是一種宗教的說法,並沒有物理基礎去支撐它,可能有的朋友會說:時間只是四維時空中的一種特殊維度,它即看不見、也摸不著,我們只能根據物質運動的間隔去感知它的存在
  • 愛因斯坦說時間可能並不存在,這是真的嗎?一口氣讀懂時間的故事
    要知道,我們每天都在跟時間打交道,它有什麼神秘的?其實人類世界裡,我們看到的這些所謂的時間,比如一小時60分鐘,一分鐘60秒等都是人類自己定義的。也就是說,我們認知中的時間概念只是人類自己主觀定義的,它並不是時間的本質。如果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智慧文明,那麼不同的文明對於時間的定義可能也會有很大的不同,你說哪一個時間才是正確的?
  • 愛因斯坦指出牛頓錯誤,直言引力並不存在,只是「時空的彎曲」
    以牛頓的理論為基礎,當時的科學家建立起了經典力學的宇宙觀,但是在進入二十世紀後,以普朗克和愛因斯坦為首的一眾科學家,提出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打破了牛頓經典力學的宇宙觀。首先,「引力」在愛因斯坦看來,其實並不存在,所謂的引力是質量對時空的影響,並不是一種單純的力i,其實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引力的很多特徵並不符合我們熟知的力。引力絲毫並不需要介質,並且引力似乎不會因為吸引某個物體後發生衰減,只是會根據距離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力。因此愛因斯坦在不斷研究後指出,引力並不是力,而是「時空塌陷」。
  • 它可能只是量子多重宇宙的一支!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者求助於量子力學,他們推測,「氣泡宇宙」並非共存於真實空間中,而是以不同的概率疊加在一起的,就像微觀粒子處於量子態一樣。現在,許多宇宙學家都接受了一個奇特的理論:我們這個看上去獨一無二的宇宙,其實只是一個名為多重宇宙的更大結構中的滄海一粟。
  • 讓科學家絕望的物理定律:真希望它不存在!
    人們初次接觸物理應該是在初中,可能對學霸來說物理很簡單,但是對於學渣來說物理簡直就是「天書」,對於真正物理愛好者初中的物理簡直就是皮毛。當我們知道萬有引力、相對論時,可能會覺得還可以理解,但是當你接觸這一物理定律的時候會望而止步,這個就是讓科學家也絕望的物理定律,並且都希望它不存在!
  • 量子並不神秘,別往神秘主義扯
    唯物主義並不反對心的存在,只不過是說物是第一位的,物是心的基礎。物既可以影響心,心也可以在一定基礎上影響物,但物在心之前。這並不影響病人的心理狀態與人體健康發生關係。再說,即使是心影響物,其實本質上依然是物在起作用。人的一切心理思考活動,其實是腦部電磁脈衝信號在神經元中的信息交換活動,電磁信號和神經元本質上還是物質。沒有物的基石,又何有心的存在?
  • 宇宙或許並不存在,人類世界只是虛擬?
    鐘錶匠理論 艾薩克·牛頓被公認為「現代第一位科學家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不過,與其說牛頓是科學家,不如說他是神學家。牛頓認為自然世界並不只是遵循草率的模式,而是依照精確的、正式的、有數學規律的法則在運行。宇宙其實是一個結構複雜並且運行完美的鐘表式機械裝置。在此之後設計者並不再對這個世界的發展產生影響,而讓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規律存在和發展下去。
  • 霍金修正黑洞理論:黑洞或許並不存在
    與別的天體相比,黑洞十分特殊。它的質量極其巨大,而體積卻十分微小。它可以產生的巨大的引力,任何物質一旦進入到它的引力臨界點(即黑洞的邊界,也叫黑洞視界),便再無法逃脫,就連傳播速度最快的光也逃逸不出。因此,人們無法直接觀察到黑洞,科學家也只能對其內部結構提出各種理論猜想。  科學家們認為,黑洞把自己隱藏起來的「武器」是時空彎曲。
  • 基於量子物理:「千克」概念被重新定義
    「千克」的概念肯定我們每個人都不會覺得陌生。但是你知道它是怎麼定義的嗎?美國在1879年複製的「千克」標準「大K」複製品。一直到最近(具體說來是2019年5月20日),這種狀況才出現了改變:「千克」的定義不再是一塊金屬塊了,而變成了某種脫離了實物的,更為抽象的存在——新的「千克」定義是基於無數的光子以及普朗克常數,或者說,基於量子物理學原理來構建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項巨大的,但同時也是異常艱難的進步。
  • 量子物理可以用來解釋意識的存在嗎?
    它如何體現人類意識?一般意義上的「我」是一個「我」,其經歷與其他事物截然不同?試圖解釋這些主觀經驗來自何處通常被稱為意識的「難題」,乍一看,它似乎與物理學沒什麼關係,但是一些科學家推測,也許最深層次的理論物理學包含正是通過暗示量子物理可以用來解釋意識的存在來闡明這個問題所需的洞察力。
  • 愛因斯坦說時間可能並不存在,人類只是被記憶欺騙了,為什麼?
    到了科技時代之後,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探索時間的奧秘,比如近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他對於時間也有過比較深的研究,對時間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之後,應用相對論對時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物質和時間是不能分開的,它們是緊密連接在一起在,而在思維空間裡,時間是不可測的。簡單來說,愛因斯坦認為時間並不存在,人類只是被記憶欺騙了。
  • 宏觀和微觀存在明確的界限嗎?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普朗克關於黑體輻射的研究引力出最基礎的概念後,普朗克隨後提出了「普朗克常數」以及「普朗克長度」,普朗克長度是物理學中的最小單位。和粒子,原子等微觀粒子不同,量子並不存在於現實中,它只是一個抽象化的物理概念。能量的最小並且不可再分割的狀態,就被稱為量子,因此量子並不特指某一種物質或者能量,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世界中能量和物質運動規律的學科。這樣看起來,量子力學似乎十分靠譜,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認為量子力學不靠譜,甚至是「偽科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