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背後的設計故事:攻克多個技術難題

2020-12-07 湖南民生網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參與「天眼」的主體結構設計。

在貴州省平塘縣的深山裡,去年9月建成啟用、有著中國「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目光流轉,投向了浩瀚蒼穹。作為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天眼」的主體結構設計中也有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BIAD)的參與,該項目結構工程與實踐於近日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來自北京國企的設計為「中國創造」增光添彩。

巧設計破解地形難題

記者近日來到了BIAD,一探中國「天眼」背後的設計理念和故事。

在常人看來,這是一個直徑500米、面積達30多個足球場大小的超級望遠鏡,而在工程師的圖紙上,它是46萬塊三角形單元拼接而成的球冠形主反射面,內置可移動變位的複雜結構索網系統。

「它的設計完全不同於一般的固定建築,『天眼』是可主動變位的巨型球面望遠鏡,精度控制要達到毫米級別。」該項目反射面主體支承結構設計負責人朱忠義博士介紹,「天眼」從預研到建成歷時22年,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持建造,2011年底BIAD受國家天文臺委託,承擔「天眼」反射面主體支承結構設計及反射面板與主體結構連接節點的分析工作,簡單來說,就是研究如何完美「拼接」好這些複雜且瑣碎的構件。

讓一個巨大的望遠鏡「安家」並不容易。當朱忠義團隊剛來到貴州考察地形時,他們還是有些愣了神:這是一片地質和地貌複雜的巖溶窪地,邊界複雜,周圍環境高度落差大。這樣的話,支承柱高度就得在3米至50米不等,造成「天眼」的組成部分——圈梁、索網和基礎受力複雜,並且圈梁溫度作用明顯。地形和溫差不作美,在對精度要求極為苛刻的「天眼」設計前擺了一個大難題。

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團隊日夜奮戰想對策改方案,最後提出將柱子與圈梁隔開,通過一個徑向可動支座進行滑動釋放。「簡而言之,就是用一種可動的支座連接柱子和圈梁,而不是簡單地焊死,圈梁、索網受力和變形均勻,有利於望遠鏡調整角度。」朱忠義說,單單是一個測量和驗算環節,他們就進行了4個多月,為了在均勻溫度環境下作業,團隊經常在深夜裡加班加點。

鋼索長度誤差不超1毫米

科學界有一句行話叫做「百米極限」,說的是口徑超過百米的射電望遠鏡實現高精度是世界難題。

想做到高精度,關鍵是保障索網精度,BIAD的工程師就做到了這一點:索網精度嚴格把關,6000多根鋼索長度誤差均不超過1毫米,索網與圈梁牽固點位置精度也就有了保障。

高精度意味著高靈敏度。據介紹,「天眼」比美國Arecibo射電望遠鏡的有效接收面積擴大了2.3倍,靈敏度更是遠遠高於後者,「天眼」反射面還可以實時調整形態,成為世界上獨一份的可主動變位望遠鏡。

人長時間運動肢體會酸痛,金屬運行久了也會疲勞。團隊還研究並評估了每根索30年觀測周期內的累積損傷因子,評估了每根索單元的疲勞壽命,在每個細節上反覆設計和實驗,鋼索疲勞應力遠超國內外的規範要求。

空間索網及其換索的方法、一種分體式單向滑動鉸支座、一種可大角度雙向轉動的鉸接裝置及其連接構造……在「天眼」項目設計過程中,BIAD的團隊攻克了多項業界難題,申請了十餘項國家專利。

北京設計閃亮「中國創造」

自2011年末,離北京千裡之外的「天眼」現場成了工程師張琳的第二個家。他掰著手指頭算,這五年來往返貴州15次,每次都至少一周時間,最長的一次待了半個月;工程師王哲在結婚紀念日為了「天眼」又出差,他安慰妻子說:「我們做的東西是獻給全人類科技進步的大禮。」

地處深山,雨季綿長,時常驚雷滾滾,蚊蟲橫飛,居住條件簡陋……但在張琳、王哲這些來自北京的工程師看來,能為國家的科技事業做點貢獻樂在其中。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讓世界看到中國製造和中國建造,也能看到有著北京設計範兒烙印的中國創造。

繼「天眼」後,BIAD還參與到了江門中微子實驗站的建設之中,這是建在地下700米深、計劃2020年投入運行的世界能量精度最高、規模最大的液體閃爍體探測器;BIAD還完成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20m脈衝星全可動望遠鏡結構設計的驗算工作,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可轉動低頻望遠鏡。

據介紹,BIAD自成立60餘年來,完成了大量國內外工程實踐,其中包括「天眼」、北京新機場航站樓等諸多國家重點項目,並為建築設計領域持續輸出人才,助力國家在高精尖領域的探索。

【編輯】葉飛豔

特別聲明: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人社傳媒」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人社傳媒,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應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疇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人社傳媒」。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焦點

  • 中國「天眼」背後的故事:攻克多個技術難題
    中國「天眼」背後的故事:攻克多個技術難題 2017-05-19 13《工人日報》記者日前走進BIAD,探尋中國「天眼」背後的故事。  中國天眼FAST項目反射面主體支承結構設計負責人朱忠義告訴《工人日報》記者,這個直徑500米、面積達30多個足球場大小的超級望遠鏡,在工程師的圖紙上並非平板一塊,而是由46萬塊三角形單元拼接而成。
  • 為特斯拉、中國天眼供電,這家佛企攻克「世界難題」
    這背後,離不開赫茲曼電力(廣東)有限公司的配電自動化系統技術,「我們做的是歐洲地區的特斯拉超級充電站,國內也將我們列入特斯拉供應鏈電源廠家。」赫茲曼副總經理兼研發部長麥建國介紹道。解決「世界難題」在赫茲曼的工廠車間,一臺配電櫃展示在眾人眼前,它貌不驚人,但內藏不少「黑科技」。
  • 中國攻克「天眼」新技術 上千架戰機直接升級(圖)
    原標題:中國攻克「天眼」新技術上千架戰機直接升級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雷達研究所(607所)日前發布消息稱,該所成功研製國際首款機載風冷二維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經試飛驗證,取得重大突破。
  • 靈敏度竟然是德國10倍,為什麼中國天眼技術讓歐美俯首稱臣?
    靈敏度竟然是德國10倍,為什麼中國天眼技術讓歐美望塵莫及?中國天眼,是世界已經建成的最大射電望遠鏡。1994年起,一直負責FAST的選址、預研究、立項、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作為項目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負責編訂FAST科學目標,全面指導FAST工程建設,並主持攻克了索疲勞、動光纜等一系列技術難題。2016年9月25日,他主持的FAST落成啟用。
  • 中國攻克技術難關,困擾世界發動機難題得到突破,美國:無力阻攔
    前言這些年,我們國家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讓很多國人都非常自豪,同時也讓很多國家震驚,他們不敢相信,中國怎麼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有了如此大的成就,之所以我們國家能有現在的成就,都是我國科研人員在背後默默的付出得到的結果,面對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我國依然沒有後退一步,這次我們國家再次攻克技術難關,解決了困擾世界發動機的難題,當美國得到消息之後表示:我們已無力阻攔中國發展。
  • 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勘測設計公司:攻克混凝土世界難題
    近期,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勘測設計公司工程材料研究所獲得中國能建2017-2018年科技創新團隊稱號。研究所技術團隊攻關多年,始終保持與知名高校合作,面向水工高性能材料、智能化檢測技術需求和挑戰,攻克了「世界級」關鍵技術難題,提出並一套研究高韌性纖維混凝土製備與應用關鍵技術,建立了成熟的技術成果體系,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練就成「高性能」技術攻關團隊。
  • 「天眼之父」的故事:踏過平庸,仰望星空
    去年霸屏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其中發生了「UFO事件」的阿福村,憑藉與「中國天眼「僅15公裡距離的特點,打造了一款「天眼「酸湯魚火鍋,讓人忍俊不禁。搞笑背後其實是另一種致敬。「天眼」其實是一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位於貴州省偏遠地區的山窪裡,是世界上目前口徑最大、最精密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至今,「中國天眼」已發現上百顆脈衝星,對全人類的天文學事業起到了引領作用。
  • 奧林帕斯懸紅:攻克數據存儲世界級難題的詩與遠方
    在攻克數據存儲世界級難題上,華為是極為認真和有卓越追求的。 去年底,華為發布了針對數據存儲世界級難題的奧林帕斯懸紅,聚焦實現『自動駕駛的數據全生命周期治理』和構建『每比特極致性價比的數據存儲』,鼓勵全球科研工作者攻克數據基礎設施難題。
  • 優秀男人:攻克世界級難題,填補空白,還受到黨中央、國務院表彰
    他立足陝西,攻克了三大世界性難題,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他不忘初心,長期奮鬥在工程地質工作第一線,承擔了我國幾十項鐵路長大幹線的勘察設計工作;他滿載榮譽,曾先後獲得多項榮譽,在2020年11月更是登上了人民大會堂,獲黨中央、國務院表彰,榮獲全國勞模榮譽稱號。
  • 探索|中國「天眼」開放!月球上打手機都逃不過它的 「眼」
    運行近三年已發現102顆新脈衝星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曾經說過:「感官安寧,萬籟無聲。  從2017年10月「中國天眼」首次發現2顆脈衝星到2020年1月11日召開的國家驗收會上公布累計發現脈衝星優質候選體146顆;「中國天眼」已證實發現脈衝星102顆;它兩年多來發現的脈衝星超過同期歐美多個脈衝星搜索團隊發現數量的總和,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SCI收錄80篇,EI收錄76篇。  既然「中國天眼」3年前落成啟用了,為什麼到今年1月才驗收?
  • 《閃耀的平凡》震撼實拍 「中國天眼」!歷時22年建成的超級工程
    在貴州省山區,有著全球知名的「中國天眼」,它是當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能夠捕捉宇宙中更微弱的信號,探測到更暗弱的天體。22年來「中國天眼」團隊付出了無數汗水和精力,才在山坳裡建成了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工程。本期節目中,歐生·優麗來到貴州,走近「中國天眼」及其背後的科學團隊。
  • 中國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著力攻克重大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2020年12月28日,中國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程院)承擔的技術示範井瀘203H57-2井順利完鑽,創四川頁巖氣公司瀘203區塊四開鑽井周期最短紀錄。工程院堅決扛起科技「支撐當前、引領未來」重任,砥礪奮進,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雙提升」。
  • 他耗費22年心血,讓「中國天眼」亮了起來,卻在第二年離世
    2016年9月25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在貴州平塘縣喀斯特窪坑中落成啟用,正式開始接收宇宙深處的電磁波。據了解,「中國天眼」是世界上最大、靈敏度最高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該工程,是他花了22年的心血才建成。
  • 我國率先攻克世界難題,美:中國又一裡程碑出現
    我國率先攻克了世界難題,就連美國方面也會無奈表示:中國又一裡程碑出現,看來很多時候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已經讓各國開始刮目相看。前進的道路並不容易國家的發展其實不僅僅局限於軍事、科技還有經濟,在這些領域之下還有非常多種類的劃分,所以各行各業的突破其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我國在自己的前進道路上確實也走過不少分岔路口,最後轉轉悠悠又回到了正確的方向,雖然花費的時間會比較多一些,但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畢竟在技術存在空白的情況下
  • 北京國企匠心造「天眼」 五年攻關突破射電望遠鏡口徑「百米極限」
    在貴州省平塘縣的深山裡,去年9月建成啟用、有著中國「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目光流轉,投向了浩瀚蒼穹。作為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天眼」的主體結構設計中也有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BIAD)的參與,該項目結構工程與實踐於近日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來自北京國企的設計為「中國創造」增光添彩。
  • 頂尖女專家婉拒美國,堅持回國攻克世界難題,讓中國技術領先世界
    如今我國又出現一位頂尖女專家,不斷婉拒美國的請求,堅持回國後攻克了世界性難題,讓中國技術再次領先了全世界!範景蓮回國後攻克世界性難題大家應該知道最終也有了成效,範景蓮就是其中的一位頂尖人才,多次委婉拒絕了美國的挽留,回國後立馬投入專研高超音速飛行器的防熱問題上,這可是被世界各國公認的最難攻克的世界性技術難題,如果一旦成功,也就意味著為我國的五代機殲-20也披上了「外衣」。而這項技術也會領先於世界!
  • 攻克系列核心技術的「北鬥少帥」王飛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在持續面臨封鎖和卡脖子競爭的歲月,北鬥的爭光一刻,實屬來之不易,是中國科學家們經年累月砥礪奮進取得的成就,是產業戰略家用心布局和技術精進的碩果。來自龍巖的衛星導航系統頂層設計專家王飛雪,就是其中一位卓越的科學家。他帶的團隊攻克了北鬥進程中數十項核心關鍵技術,被北鬥總師孫家棟院士盛讚為「李雲龍式的團隊」,他的故事,是和北鬥共同成長的故事。客名君梳理了一下這段徵程。
  • 中國再次登上「熱搜」!再次攻克世界難題,外媒:攔不住中國了
    再次攻克世界難題,外媒:攔不住中國了。原來,我國最新研製的泵後擺火箭發射機試車成功了,據了解,我國在很長一部分時間在長徵系列的發動機都是利用這個裝置來進行實驗的,這一次的突破更讓我們成為繼俄羅斯以及美國第三個擁有此一項技術的國家,因此這對我國來說是絕無僅有的天大好消息。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們在此領域投入大量技術研發,最終成功掌握泵後擺技術。
  • 一代中國軍人的記憶:解放鞋 倔老頭穿著它攻克世界難題雷射陀螺
    解放鞋是中國軍人揮之不去的記憶,在中國軍史上應當濃筆重彩地寫上一筆。一雙小小的解放鞋,伴隨中國軍人走過了50多個春秋。但是無論那種解釋,解放鞋都是當時中國軍人服裝鞋子的標配。多年來,解放鞋在部隊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少老兵都對解放鞋懷有深厚的感情。但是,解放鞋採用純棉材料製作鞋面和鞋裡,特別容易磨損。加之解放鞋耐磨性不好,透氣、透溼性能差,穿上異味大,有燒腳的感覺,因而最終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攻克系列核心技術的「北鬥少帥」王飛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在持續面臨封鎖和卡脖子競爭的歲月,北鬥的爭光一刻,實屬來之不易,是中國科學家們經年累月砥礪奮進取得的成就,是產業戰略家用心布局和技術精進的碩果。來自龍巖的衛星導航系統頂層設計專家王飛雪,就是其中一位卓越的科學家。他帶的團隊攻克了北鬥進程中數十項核心關鍵技術,被北鬥總師孫家棟院士盛讚為「李雲龍式的團隊」,他的故事,是和北鬥共同成長的故事。客名君梳理了一下這段徵程。